对当前民盟政党文化培育的几点思考
许晓春
在当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更广大的社会成员有效的政治参与创设了制度平台,但同时也对参政党自身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下困扰包括民盟在内的参政党建设的首要问题是政党文化的缺失,这使参政党的社会影响力和内聚力被弱化,因此造就鲜明而有特色的政党文化已成为民盟亟待解决的问题。民盟的政党文化建设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思想基础,进一步发掘民盟历史上深厚的爱国民主的文化资源,以实现主流文化与政党特色文化的有机交融。
一、政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在现代政治的演进发展中,政党政治已跃居历史舞台的中央。从塑造政党形象、形成清晰的政党识别符号和培养政党成员的群体认同、造就政党内部凝聚力的意义上着眼,各类政党都将政党文化的培育置于政党建设的重要地位。政党文化是政党的一面旗帜,它是指一个政党所具有的为其党员所认同的意识形态、组织心理、制度规范和行为作风,以及由此决定的一个政党区别于他党的政党形象,其中政党的核心价值观是政党文化的灵魂,决定着政党的兴衰。
在当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优势,它从国家政治制度的层面为包括民盟在内的各参政党发挥其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是,制度的建设并不会自然地带来参政党文化的增长,而恰恰对政党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政党文化作为政党的标志,不仅构成了参政党履行职能的合法性资源,而且是参政党在政治参与中发挥其建设性功能的基础和条件。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在论及政治现代化时指出,政治功能将由新的行政统治集团来行使,而这个统治集团是以成就标准而非裙带关系的标准选择出来的;以政党和利益集团等新机构的组织活动为纽带,各种社会群体的政治参与增强[7]是现代政治发展的两个显著特征。就此而言,在一个政党政治的时代,政党的价值取向和政党成员的认同度将直接影响其政治参与的效能和政治生命力,因而培育优质而有特色的政党文化就成为政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议题。
(一)文化与政治交融的发展态势要求建构政党文化。政党跻身政治舞台的重要条件是人们对它的文化认同,如果一个政党的文化支配了社会秩序,主导了人们的观念、取向和行为,它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居于领导地位。因此,如何促成人们对它的文化认同关系政党的长治久安,而文化认同的获得有赖于政党文化的建构。
(二)多元文化并存的现状要求建构政党文化。当下参政党所面临的是一个多元文化交互激荡的环境,各种理念、价值取向的论争不断地冲击着政党的文化坚守,只有建构政党文化,才能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消解多元文化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使中国文化免受外来文化的干扰、控制和同化,保持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和自主性,保证国家的文化安全;只有建构先进的政党文化,增强政党文化的吸引力,才能使政党成员在多元文化的辨别选择中,最终认同政党文化,形成政党内聚力。
(三)政党文化在政党自身建设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一是以政党文化塑造与熏陶政党成员,不仅能够形成其对政党的认同与忠诚,而且能够培育其坚定而明确的政治信仰,这对于政党使命的实现至关重要。二是政党文化能够创造让政治精英脱颖而出的文化土壤。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闻一多、李公朴等民主运动的先驱者就是在民盟爱国民主的政治文化的氤氲中坚定了为理想而献身的信念。三是政党文化保证了政党行为的延续性。随着社会的进步,政党的政治理念必然会与时俱进,而一个政党在发展历程中所积淀的文化底蕴、工作作风和群体凝聚力则构成了政党最珍贵的无形资源,提供了政党不断创新的活力源泉,又从文化的恒常性上保障了政党行为的延续和可识别。
二、当前民盟政党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在全球范围的政治民主化和政治参与不断增强的情形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这一制度设计至少蕴含了两个重要的信息:其一,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趋势上,参政党已成为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的主要平台之一;其二,参政党的政治参与承担着表达广大社会成员合理的政治诉求并通过制度化的途径将这些诉求转化为国家决策的任务。这显然对参政党的参政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当下中国,参政党需要具备怎样的参政素质才能履行好自己的参政使命?参政党应建构怎样的政党文化才能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契合无间、才能赢得政党成员的认同和与之相联系的社会成员的信赖和支持?从这个意义上看,作为中国最主要也是群众基础最雄厚的参政党,民盟自身的政党文化培育正面临着一系列的瓶颈问题:(www.xing528.com)
(一)政党理念模糊,成员入盟动机复杂。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民盟曾以爱国民主的鲜明政治理念和为捍卫真理、维护民主的不妥协的斗争精神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吸引了大批先进分子加入为中国民主事业而奋斗的阵营。而当下,作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参政党,民盟对自身与其他参政党相区分的政党理念建设重视不够,造成入盟成员在政党理念上的识别困难,也使得盟员很难形成政党理念上的自觉认同,也就难以形成强大的组织凝聚力。
(二)组织状况涣散,组织活动质量下降。政党的制度规范和组织行为是政党文化的两个重要特征和识别符号,在中国近现代政党发展史上,各民主党派都经历了组织制度和组织活动从粗陋、涣散到精致、严谨的发展过程,这同时也是各民主党派自身走向成熟的过程。组织制度和组织行为是政党文化的直观反映,它不仅依托于合理的制度安排,还有赖于通过政党文化的培育而造就强大的组织感召力和组织效能。而当下,由于政党文化建设的滞后,民盟基层组织许多处于涣散状态,不仅影响了民盟参政功能的发挥,也影响了盟员的政治参与热情和对组织的认同度。
(三)组织发展困难,人才培养不足。在民盟的创建和发展史上,曾经人才辈出,社会各界的精英人物以组建政党的方式并以政党纲领的诉求形式担当起刷新政治、推进民主、为改善民生鼓与呼的时代使命。正是有了这些层出不穷的民众利益的担纲者和代言者,民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基因,获得了坚实的社会基础。而当下,怎样承继和发扬这一优良的文化基因却成为民盟建设中难题,由于广大社会成员,特别是社会精英分子对参政党的职能作用认识不足,对参政党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互动关系缺乏深层次的了解,造成组织发展的困难,入盟成员良莠不齐,政治精英难以为继的困境。
以上问题的产生,固然有社会转型期原有的政治价值体系受到冲击,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所带来的社会阶层分化和信仰缺失,广大社会成员利益诉求多样化,参政党的作用难以受到普遍重视等社会大环境的压力,但主要原因仍在于民盟自身政党文化的薄弱性和滞后性,没有能够形成特色和完整的政党文化体系,也就难以形成高度的内聚力,这种情形又间接制约了政党的社会影响力。
历史的发展变革往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从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看,如何在共产党一党长期执政、多党参政的情况下,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仍是当前和今后的一个艰巨任务,参政党作为中国推进民主政治的重要机制,将会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而参政党的文化建设不仅是不可或缺的,而且会是未来政治生态中决定参政党政治生命的要素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参政党的政党文化建构已经不再仅仅囿于参政党自身文化建设的范畴,而是关涉到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制度下的民主政治能否深入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从政党文化的层面加强参政党的建设理应成为各参政党应对政治民主化发展要求的战略考量,这是一个走在时代发展前列的政党应有的远见。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民盟政党文化的培育提供了思想基础
纵观中国近现代政党发展史,一切能够与时俱进的政党,均有强大而富于感召力的政党文化为底蕴,这种政党文化一方面彰显着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主流文化的基本理念和诉求,另一方面则体现了政党极富个性特点的文化品格,如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旗帜下形成的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民盟在反对专制独裁,要求民主的斗争中形成的以基层为支点的民主理念等。在当下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已经确立了全体社会成员的精神道德规范,是社会的主流文化,也是各参政党文化建设的价值坐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建构政党文化,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各参政党在政党建设中的历史机遇。
民盟的政党文化建设,就其战略着眼点言,应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同时熔铸了民盟政党个性和民盟自身文化资源的创新性产物。这里需要明确两点:一是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个性日益受到推崇的时代,单纯地依赖意识形态为我们提供所需的具体的文化样态和行为规范是不切实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的是全社会共同遵循的精神规范道德准则,而政党文化的特色和内涵还需要各参政党在自身实践中来陶冶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并内化为精神信念和行为规范。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民盟的政党文化资源是有机交融的,并不存在整合的困难。其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早已写入民盟的章程,自1949年1月,民盟公开宣告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意味着民盟已经完成了自身政治立场和政党理念上的转型,成为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政党;爱国主义是民盟历史上最为珍贵的文化资源,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正是爱国主义精神支撑起民盟的信仰体系,使之在一个个关键时刻作出了顺应时代潮流的选择,走上了践行其理想的正确道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民盟面向基层,关注民生和社会建设,不仅通过参政的实践和参政的制度平台表达了基层民众的诉求,而且动员所联系的社会力量为改善民生作出了贡献。所有这一切表明,民盟的政党文化不仅有丰富的历史资源,而且与代表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先进文化并行不悖,充分利用这两类资源,是当前和今后民盟政党文化建设的根本所在。
政党文化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应建构一套清晰、明确的反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要求的、能够被全体政党成员所认同的政党理念,实现政党内部的精神整合和价值共识,以造就政党凝聚力。其次,根据政党文化理念的内涵,建构政党的组织规范和行为规范。民盟应以自身的政党理念为依托,利用组织机构遍布基层的优势,通过参政渠道反映基层民众诉求,为政府的决策做好调查研究和咨询工作。因为在基层践行民主、为改善民生而努力,在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营造良性互动,正是当下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趋势和要求,将极大地提升民盟政党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开拓民盟组织的发展空间。第三,在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现代传媒在政党政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媒体传播几乎所有的政治知识、政治理念和政治信息,它把政治立场、政治目的传向社会的同时,还在不同的政治立场、观点和信息之间进行横向传递。因此,通过多种传播途径来宣传介绍政党文化将成为影响公众、提升政党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方式。各参政党应高度重视媒体在政党文化宣传中的作用,通过传播宣传政党理念和政党行为应成政党文化建设的常态。
(作者系民盟中央参政党理论特约研究员、民盟省委理论研究会副会长、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