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民主对我国政党制度的影响及其对策
吴 波
网络民主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而产生的新生事物,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越来越多的公民通过互联网表达自己的意见,参与和影响政府决策;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暴露”在网上,形成利益诉求的新落点;越来越多的观点汇聚到网上,形成民间舆论的强大集散地。
一、网络民主的基本内涵
“网络民主”最早是由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Mark Slouka)在1995年提出的。他认为“网络民主”可以理解为以网络为载体和媒介的民主,或者是在民主中渗入网络的成分。即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这一工具而实现的“电子民主”、“数字民主”等民主的新渠道、新形态。“网络民主”,是公民参政议政的网络表现形式,实际上是现实民主政治的一种反映,它反映了公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利益要求。当前,网络民主的形式主要表现为网友评论、BBS论坛、个人博客等几种形式。通过这些形式载体,网民的所思所想正在变为一种社会舆论,并逐步成为政府吸纳民意、进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依据。其基本特征主要有:
1.虚拟化。“网络社区”的社会关系中缺乏传统民主化政治的平台,如集会、办公室、报告厅、公共广场等诸如此类的场所和形式,没有具体有形的活动空间,而代之以博客、BBS论坛、电子邮件甚至是可视图像会议等这些实质上虚拟的网络场所。这种“网络空间”所形成的“网络民主”只能是“虚拟的”。
2.平等性。在互联网中,人人都有参政议政的权利,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比尔·盖茨就认为信息高速公路的优点之一就是“虚拟平等”远比现实平等更容易实现。
3.便捷性。政治事件的发生、个人的意见、政治家的态度、政府的决策等一系列与政治相关的活动和内容,在网络上是以光速传播,因此,政治活动运作得非常迅速,这使公民的意见和利益有可能得到及时的伸张和反馈。
4.廉价性。互联网的运行费用相对较低,这就大大降低了全民政治参与的社会成本,可以把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有机结合起来。
二、我国政党制度与网络民主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它坚持弘扬民主和团结两大主题,倡导畅所欲言、体谅包容、平等议事、互动交流的议政氛围。
中国网络民主契合政协民主的本质特征。首先,无论是政协民主还是网络民主,各界各方的利益诉求和意见建议都能得到充分表达,对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都能充分讨论,各种批评、建议都能充分提出,这充分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其次,不管是政协民主还是网络民主,都能包容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声音乃至不同的政见,这是对民主的包容性的体现。再次,不管是政协民主还是网络民主,都为人们参与社会的公共生活,乃至政治生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丰富了人们的社会政治参与模式,为现代民主政治和公民社会的发育和完善提供了新的条件,体现了民主的可行性。
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政协民主与网络民主的区别。第一,自由度不同。政协民主主要通过提案、视察、调研和不同层次会议提出批评、建议等形式来实现,有一定程序和严格的制度约束,自由度较小。而网络民主可以通过博客、电子邮箱、聊天室等信息传输工具直接表达自己对公共事务的看法,相对而言,网络民主的自由度更大。第二,参与面不同。政协民主的参与面局限于各党派、各团体、各族、各界的代表,而网络民主具有草根性、便捷性和低廉性等特点,参加面更宽。第三,互动性不同。政协民主的运作除政协自身的努力外,还要依赖于党委重视,政府支持,部门配合。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人们自由表达意见和建议,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民主形式的局限,其互动性更强。第四,冲击性不同。政协民主主要遵循政协章程和各种规范有序展开,不以权力作为强制力,对社会造成的冲击波较小。而网络民主冲击力更强,其虽不以权力的运行为后盾,但具有非凡的社会政治影响力,可以使原本只是地方性的问题和事件,一下可进入全国甚至全世界的视线。
三、网络民主对我国政党制度的影响
随着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的广泛推进,网络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程度迅速提高,由此而出现的“网络民主”及其对我国政党制度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从影响效应来看,既有积极、正面的,也有消极、负面的。
(一)中国网络民主契合协商民主的本质特征,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1.执政党、参政党利用互联网推进民主执政成新气象。网络环境下的民主执政越来越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中指出:“要以网络为媒介,注意运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掌握情况、宣传政策、开展工作。”这是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统一战线领导的重要举措之一,也为各级统战部门新世纪新阶段打开统战工作新局面指出了方向。目前,由中国共产党党报《人民日报》主办的人民网网站上,专门开辟了介绍中国共产党历史、文献、人物、会议、机构、当前开展的各项党建工作的“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页,并建立了中共中央的党建网站——先锋网。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等也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中共各省委、市委、县委等基本建立了自己的党建网站或网页。在这些网站或网页上,有关中共的党建信息、党建理论研究、党建工作机制、党员队伍建设、党建活动等都有清晰地介绍,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特性建立网上党校,进行网上党员管理,同时还开通党员信箱、在线咨询、论坛和调查,与党员进行网上交流。
我国各民主党派中央也基本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一些省市的民主党派组织也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或网页。在这些网站或网页上,有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发展、运作现状、政策文献以及某一个参政党的参政动态、党员风采、地方组织等等也都有清晰地介绍。一些地方政协和党派组织也在探索运用互联网这种新的技术手段开展参政议政工作。例如,陕西省政协在官网上开通了“在线提案”、“社情民意”、“群众信访”版块,请市民们就一些委员提案是否是社会难点热点问题,是否反映了公众的意见,是否科学、合理等提出意见和建议,并把一些提案选登公开,请市民点评,共同督促执政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检验参政党的参政实效。
2.网络民主对当代中国政党政治运作具有积极影响作用。我国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同时,提供畅通的政治沟通和广泛的政治参与也是我国当代政党制度的主要功能和特色。但是,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受到传统沟通手段和参与形式的限制,我国政党制度的这一优势和特性发挥得并不尽如人意。而网络民主进程中政治运作的直接性、平等性、便捷性和廉价性,为政党与政党之间、政党与政府之间、政党与民众之间搭建了一个新型的沟通渠道。
我国的政党政治已经开始在网络上运作,虚拟的网络政治已经为执政党执政为民、参政党参政议政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渠道,这使政党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渠道更加畅通,公民了解政党、选择政党来表达意愿、提出要求等更加直接,更加便捷,更有保障,这对推进中国政党政治的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持和保障。(www.xing528.com)
(二)互联网是一柄“双刃剑”,对我国政党制度的发展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1.“网络民主”具有非正面性、甚至是破坏性。网络作为一个信息平台,在提供一些真实、有效信息的同时,还会掺杂有许多无效、虚假甚至恶意信息,信息失真可能会误导公众,公众为失真的信息所左右,政治判断和评价就会发生偏差。来自于信息形成者、传播者所带有的主观色彩,浸染着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和目的性特征无不影响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在网络上,世界范围内的信息掺杂在一起,鱼目混珠,真假难辨,当然也包括一些敌意的、不健康的信息和宣传,直接威胁到我国的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
2.“网络民主”有限性。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1年1月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4.3%。但相对于全国总人口数量,网民规模仅占1/3。因此,从量上分析,网络民主具有数量上的局限,并不能代表全体人民民主。网络技术尽管为实现普遍的直接民主提供了技术条件,但是只要网络设备依然是一部分人的,而不能为所有可能的公民所拥有和使用,那么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网络民主;从质上来分析,受网民属性的影响(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结构等因素)、网络民主的内容的真实性也会受到置疑。由失真、过滥的信息煽动起来的公众情绪所制造的肤浅的、虚假的民主,可能让决策者在人声鼎沸的公众情绪面前无法保持理性,极大地影响社会公平和公正以及行政决策的效率。
四、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网络民主水平,积极推进我国政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要让网络民主服务于我国政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必须克服网络民主不利于我国政党制度发展的因素,着手解决其发展中的问题,将网络民主作为我国政党制度发展和完善的推进器和润滑剂,成为现实民主执政建构的“桥梁”和“有效补充”,我们应以加强管理、积极建设、争取主动、趋利避害、促进发展为应对之策。
(一)加强党的领导,完善信息网络管理
胡锦涛总书记2011年2月19日在中央党校举行地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对当前的社会管理工作提出了八点意见,在第七点中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要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确保我国网络舆论宣传工作鲜明的本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发展观等都要大张旗鼓予以宣传、解读,以形成强大健康的网络宣传氛围,让种种假、恶、丑等封建的、资本主义的等与主流意识形态不相符的东西没有立足之地,无处藏身。要通过一系列措施对网络舆论中的信息加强管理,尤其是要进一步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严格控制、强化监管,切实避免不实报道的发布、传播,特别是对于假恶丑、黄赌毒等不良信息的出现更要严查重处,始终保持高压态势。
(二)加强政协网络媒体建设,占领“网络舆论”阵地
尽管网络民主有着虚拟化、去权威化、非正式的特征,其作用也存在着现实的有限性、作用方式的无形和破坏性,但我们绝不能忽视它非凡的社会政治影响力。可以做这样的判断,网络媒体及其所承载的“网络民主”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广阔的潜在空间,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对解决民生问题的推动也将愈加明显。面对如此态势,利用网络引导社会情绪、推动解决社会问题的任务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加强主流网站建设,通过主流网络媒体建设去整合、主导“网络民主”发展,为经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创造安定的政治社会环境。
政协网络媒体是“主流网络媒体”的重要组织部分。人民政协网站要树立品牌意识,努力成为主流媒体,改善宣传方式和手段,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增大积极方面的信息量,吸引更多的网民,扩大宣传范围和影响。
(三)借助网络推进参政议政,拓宽公众参政议政渠道
政协组织要以网络为媒,问计于民,尝试在网上开展问政活动。要及时更新网页上人民政协履职活动动态,还可以设立博客、BBS论坛,甚至在线聊天等方式,拓宽问政渠道,延长参政议政手臂,从而有利于政协组织在贴近民生中挖热点,在服务全局中聚焦点,在交汇碰撞中寻亮点,提升建言献策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向社会征集提案线索、社情民意信息和网上议政等办法,拓宽公众利益诉求、意愿表达的渠道,扩大人民当家做主和政治参与的途径,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藉此来推动解决民生问题,有效缓和社会矛盾,消除公众非理性民主、情绪式民主带来的消极后果。
政协组织还应建立网络参政的联系制度。要主动联系和团结一批高端网民(如各论坛版主),通过网上、网下互动,进一步提高建言献策的针对性、可行性。可以选择适当时机组织一些网民代表参与政协组织的调研、视察等活动,引导更多的网民积极建言、理性建言。
建立网络议政的回复制度。政协组织应细化网络民意的收集、转办、答复、审核和监督程序,建立网上新闻发言人制度,安排专人耐心、积极回复网民的问题,提高网民参政的积极性。
(四)善用网络,完善民主监督
政协的民主监督有相当的内部性,影响较小。如果将政协的民主监督置于互联网上,可使民主监督的张力大增,从而产生注意力聚集,形成社会压力,可探索将提案督办等工作放在网上进行。比如,将重点提案放在网上公布,分别设立专题,广泛征求委员、市民对解决该问题的意见建议,并将这些意见建议反馈给提案承办部门,有利于承办部门更好地解决问题。还可以将承办部门的办复情况在网上公布,接受委员、公民的监督。尝试在政协网站设立“政协论坛”栏目,由政协委员担任网管、版主,围绕中心工作,及时推出议题,针砭时弊,吸引公众充分参与到论坛中来,充分调动公众的参与积极性。又如,对某个部门进行民主评议时,可将方案公布上网,委员、公民可以广泛参与互动讨论,最终形成容纳各方意见建议的评议报告。总之,政协民主监督既要了解网民诉求,善待民间舆论,又要采用合理的方法,放大网络舆情的建设性,消除其破坏性和尖刻性。
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作为发扬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径和组织形式,作为一个广泛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如何在网络民主态势下探求履行职能的新作为,是提高统战工作艺术性和调动统战成员积极性,促进统一战线巩固和壮大的有效手段;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政党制度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和谐、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作者系西安财经学院思政部讲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