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
任艳妮
伴随着中国飞速的经济发展,中国的软实力也已经渗透到世界的许多角落。进一步提高国家软实力建设是当前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进一步扩大中国影响的战略选择。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对国家软实力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和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建设,充分展现中国政党在世界舞台上的民主、负责、与时俱进的形象,是提高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吸引力,进而提升中国国家整体软实力的必要措施。
一、国家软实力的内涵及其构成
自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小约瑟夫·奈教授提出“软实力”概念以来,人们开始重视除了经济、军事等以物质为载体的硬实力之外的以精神为载体的软实力。奈认为,所谓软实力就是“通过吸引而非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这种能力“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1]或者说,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来自本国的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以及对外政策等资源所产生的效力。在奈看来,一个国家文化的普适性及其建立有力的规则和制度、控制国际行为领域的能力是关键性的实力源。在当今的世界政治中,这些软实力之源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国家软实力的表现方式,奈认为:“软实力不仅仅是影响,也不仅仅是说服,它是引诱和吸引的能力,而吸引经常导致默许或模仿。”[2]由此看来,软实力是一种力量的要素集,包括一国的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等资源所产生的影响力、吸引力和说服力。
概括起来,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三是外交政策的道义和正当性;四是处理国家间关系时的亲和力;五是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六是对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的导向、制定和控制能力;七是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的赞赏和认可程度。[3]政党制度其实就蕴涵着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制度模式等软实力要素。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能否发挥这些软实力要素的作用,关键看其政党制度是否适合本国的国情,能否很好的解决本国的实际问题,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二、政党制度既是国家软实力的组成,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集中体现
政党制度是指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权力、进行政治活动的方式、方法和程序的制度性规定,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以是国家法律规定的有关政党运作的某些规则,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形成的有关政党运作的传统和模式;既包括政党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各个政党之间的关系。[4]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由该国国情、国家性质和社会发展状况所决定。作为现代民主政治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党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一)西方国家利用政党制度推行国家软实力。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西方国家除了依靠传统的军事实力、经济力量等硬实力来体现其影响以外,越来越多的依靠国家软实力发挥其作用。这些软实力中包括利用其文化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吸引力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议题的能力等。通过软实力来宣传其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吸引其他国家认同、赞同、仿效,至少不会反感和反对其各种主张,进而在与他国交往中处于优势地位,最终实现其国家利益。在这些软实力源中,制度模式所产生的影响力、吸引力和说服力是关键所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下实现的,从国际政治角度看,国家间的发展竞争,说到底还是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竞争。根据制度的构成分析,政治制度是制度的一种形式,是人类出于维护共同体的安全和利益,维持一定的公共秩序和分配方式的目的,要求政治实体遵行的各类准则或规范,它既包括国体、政体方面的问题,也包括政治系统运行和操作的其他一系列制度。[5]政治制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软实力,优越的政治制度本身就是软实力的体现。政党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标志,是国家政治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的政党制度主要就是多党竞争、轮流执政的体制,这也是其民主政治的一个突出特点。这种政党制度是建立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治理念之上的,如个人权利至上、政党是民众参与政治的工具、合法的反对党的存在是防止权力滥用和防止个人权利被侵犯的必要条件等理念。这种根深蒂固的政党政治理念和制度形式,不仅在西方国家政治运行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是其推行国家政治软实力的一个主要工具。西方国家就是通过宣传其政党制度的优越来推行其以自由、民主、人权为主的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进而对其他国家实行和平演变,最终实现自己的国家利益。
(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自身蕴涵着巨大的软实力潜力和优势。我国政党制度的结构既不同于一党独揽政权的垄断型政党结构模式,也不同于多元竞争型的政党结构模式,而是“一”与“多”相结合和统一,把领导核心的一元性与结构的多元性有机结合起来的政党结构模式,形成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格局,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1.执政——参政的政治结构。在我国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掌握着国家政权并负责组织政府,处于执政主体地位,这种地位是中国近现代历史演进和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6]各民主党派代表可反映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和社会群体的利益、愿望和诉求,有利于稳定社会,整合社会各种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种独特的执政——参政结构模式,与西方的政党制度不同,既不是“轮流坐庄”,也不是一党独揽,而是把领导核心的一元性与结构的多元性有机地统一起来,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适应,实现了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当家做主,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与包容性,是国家政治软实力的突出体现。
2.平等——独立的法律结构。1993年,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载入我国的宪法,这意味着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地位都得到了宪法的承认和保护,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指出,“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实行互相监督。”可见,在法律和具体的政治运作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法律上是平等的,组织上是独立的,行动上是自主的,并且互相监督。《意见》从法律上保障了双方在平等地位上开展协商合作,代替了西方多党制的竞争与冲突。只要有效地开展合作与协商,就必然会实现集中统一领导与广泛政治参与的统一、国家稳定与社会进步的统一、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统一,显现出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3.合作共事——民主协商的运行结构。从政党结构的动态运行看,我国政党制度的最大特征是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合作共事和民主协商。双方的合作共事从两个基本途径展开:一是使民主党派成员直接进入各级党政机关,成为国家公务员,在体制内部直接参政议政、合作共事,这就要求必须建立完善的民主党派后备干部培养选拔任用机制;二是使民主党派作为一个独立组织,在体制外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合作共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完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事的工作机制、民主协商机制和民主监督机制。只有从这两个方向去把握双方的合作共事,才能深层次的探讨问题,双方的合作共事才能制度化、法制化。双方民主协商主要采取三种形式:其一是中共中央邀请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无党派代表人士举行民主协商会;其二是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不定期邀请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无党派代表人士举行高层次、小范围的谈心活动;其三是中共中央召开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座谈会。这种运行结构是其制度优势与价值凸显的现实操作路径,其运行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一政党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也是目前完善我国政党制度的有效切入点。
三、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有利于增强国家软实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其制度设计不仅蕴涵着巨大的软实力潜力和优势,而且这项制度的良好运作有利于激发和增强国家软实力。(www.xing528.com)
(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有利于增强我国政治价值观念的吸引力和认同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吸取了苏联“一元化”政党制度模式的经验教训,主动吸纳代表社会各阶层、利益团体权益的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和监督,兼顾了社会各界的利益,拓展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渠道,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又通过民主参与、讨论合作的方式寻求共识和共赢。[7]它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组织能力,坚持我国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切实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也能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的积极性,凝聚社会各阶层和利益团体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大局。“民主党派中汇集了大量的知识分子和专家学者,他们在继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学习吸收外国的先进科技文化成果,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8]这种民主具有西方竞争性民主不可比拟的真实性、包容性和广泛性,既是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又增强了国家政治价值观念的吸引力和认同力。
(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提升社会向心力和凝聚力。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要实现赶超型的快速现代化,也就意味着在短时间内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纠结、利益格局的再划分和社会结构的重新洗牌。后发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是要保持政治稳定,只有稳定的政治局面,经济社会的快速、全面发展才有可能,否则就会陷入20世纪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一些国家不顾自身情况,全面模仿西方现代化模式,造成政治动乱和社会分裂的境地,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矛盾冲突,最终葬送了现代化的成果。由此,亨廷顿指出:“政治稳定的先决条件在于有一个能够同化现代化过程所产生出来的新兴社会势力的政党制度”[9]。“一个强有力的政党体制有能力做到两条,第一条是通过体制本身扩大政治参与,从而达到先发制人并使紊乱或革命的政治活动无法展开,第二条是缓解和疏导新近动员起来的集团得以参与政治,使其不至于扰乱体制本身。”[10]中国的快速现代化要避免失败,就必须要一方面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另一方面必须要扩大民众的参与渠道,提升民众参与水平,这样才能赢得民众继续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使得各社会利益团体在各级国家政权中有了自己的政治代表,又为各界群众提供了组织化的参政渠道,有利于社会的利益整合和诉求表达,能够使得社会的要求以组织化的形式有效地进行反映,因而可以增进各社会利益团体的信心,加强国家政权的合法性,提升社会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有利于促进和谐的党际关系,整合社会政治资源。从西方政党制度及其运行来看,不论是两党制或是多党制,皆通过选举交替上台,轮流执政。表面上看,具有民主性。但就其实质而言,西方政党都是代表各个利益集团的政治工具,政党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争夺对国家政权的控制,这就决定了各政党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首先表现在选举上,为获得选民支持,赢取选举胜利,各政党在政策纲领上进行较量;同时借助宣传机器操纵选民意志,甚至出现贿选、暴力等不正当乃至非法行为。选举结果揭晓,进入议会和执掌政府后,执政党与在野党仍会在议案、内阁人选或重大决策等方面长期明争暗斗,造成内耗,损害国家和民众的利益。在多党制国家,政党之间也可能基于相似的利益要求而结成执政党联盟,出现政党间的合作现象,但这种合作通常是权宜性的,一旦政党间的利益出现分化或冲突,政党间的合作关系就会破裂,从而导致政局不稳定。所以,邓小平同志揭露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弊端说:“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是资产阶级互相倾轧的竞争状态所决定的,它们谁也不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11]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作为我国政党制度的主体,是团结合作的新型政党关系。这种和谐的政党关系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优良传统,强调执政党和参政党合作共事、求同存异、民主协商,体现了政通人和的价值追求,避免了政党之间的相互攻讦、相互倾轧,以及因政党轮替、政权更迭所造成的社会动荡,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社会内耗。
(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有利于提升政党软实力,增强国家软实力。执政党的实力和形象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最直接体现,对于政党来说,也存在一个政党硬实力与政党软实力的问题。有学者认为,政党的硬实力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由党员人数、组织体系、领袖素质等所构成的对社会的影响力”,政党的软实力就是“由政党的包容性、适应性、亲和力等所体现出来的对社会的影响力。”[12]而执政党的软实力主要来源于民众的认同,目前我党最大的危险是权力失去监督,导致腐败滋生蔓延,破坏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破坏民众对党执政合法性的认同。因此,中国共产党需要民众和其他党派的监督。各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的民主监督,就其性质而言,属于一种特殊的政党之间的政治监督,在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其他监督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各民主党派代表着各自所联系群众的具体利益和要求,能够反映社会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能够提供一种中国共产党自身监督之外的监督,可以使执政党经常听到不同声音,更加自觉地抵制和克服官僚主义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提升执政党的社会认同和执政软实力,增强国家软实力。
(五)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有利于增强党和政府的社会动员能力,提升国家形象吸引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要求,相继开展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战略部署,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载人航天工程、交通网络建设等重大建设项目,为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承办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活动和赛事,彰显国家实力;果断处理地震、冰雪、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带来的危机等,建设投入多、周期长、风险高、回报低的利民工程,中国共产党在这些重大事件处理中表现出极强的应对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确实体现了“中国模式”的优势所在,尤其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所体现出的优势。在一些实行多党制的国家,由于政党轮替、多党纷争,组织松散,换来换去,执政效率低下,社会动员力不足是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实施如此规模宏大的工程。
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在促进国家软实力建设中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进入21世纪,在世情、国情、党情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要坚持党的领导,抵制西方政党制度的影响,提高我国的国家政治软实力,就必须完善我国的政党制度,增强其吸引力、包容性,展示各政党的民主、开放形象,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优势与特色。
(一)面对世界局势的变化,必须继续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并大力宣传我国的政党制度。冷战结束后,作为五个仅存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我国长期面临着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意识形态等领域渗透的压力。他们打着“民主”、“人权”、“自由”的旗号,鼓吹竞争性的政党政治才是唯一反映政治利益多元的机制,中国应该取消现行的多党合作,实行所谓“国际惯例”,搞多党制,轮流执政,认为这才是解决社会腐败问题和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等问题的关键所在,这使我国政党政治面临巨大挑战。虽然,西方的这些观点根本站不住脚,也并不是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良药,但是,长此以往的鼓吹和宣传难免会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因此,在世界政党政治区域化、国际化的影响下,如何从理论上说明我国政党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价值优越性,并依靠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民主改革来推进和巩固我国的政党制度,是我国政治发展的新课题。应对这种挑战,还需要执政党扩大党际交往的范围,增强自身在国际政坛上的影响力,通过与国外政党进行交流,了解世界各国政治体制的变迁,总结国外政党政治的成败经验,为中国的政治改革提供借鉴。
(二)面对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中国共产党必须与民主党派精诚合作。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呈现多样化,这些变化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也给中国的政党制度带来了种种消极影响。此外,由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后经济体制的转变,使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很多难以在短时期内解决的问题,如工人下岗、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加大、“三农”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虽然是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阵痛,但是如果长时间将得不到解决,甚至越来越严重,那么势必为中国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增加了难度,同时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提出了质疑。应对这些挑战最根本的就是中国共产党必须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与各民主党派精诚合作,取长补短,不断地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使人民群众在各个方面都发展起来,这样才能最终说服那些怀疑甚至否定我国各项制度的人们,只有适合自己的制度才是最好的制度。
(三)面对党情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其在多党合作中的领导能力。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首要的和本质的特征。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其肩负的历史使命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党内存在着思想不纯、作风不当、组织不力的现象,部分党政干部腐败问题严重。这不仅损害了党的战斗力,更重要的是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有相当多的党员干部对多党合作和统战工作不大了解、不大重视、不大会做。有的认为建国初期,坚持多党合作非常重要,而现在党内人才济济,多党合作可有可无;有些党员干部对民主党派的认识上存在误区,仍然停留在建国初期“阶级联盟”的认识上,把民主党派成员看做是团结、教育、改造的对象,对他们抱有不信任的态度,甚至与民主党派争夺发展对象;把党派工作当作负担,把多党合作看作权宜之计,把民主监督看作找麻烦,对民主党派工作或者不重视关心、放弃领导,或者事无巨细、包办代替等使统战工作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所有这些,都需要中国共产党痛下决心,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理论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改善党的执政方式,提升党的领导能力,从思想上、组织上、制度上加强多党合作,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功能。
(四)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作用需要进一步提升。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只有执政党一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民主党派在各方面提高自身的参政能力和水平,经过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对多党合作进行不断完善。目前出现的民主党派参政、监督形式大于实质,作用不大,效果不显著等突出问题,原因主要集中体现在:一是参政党的实际地位不高。主要表现为参政党活动经费难以落实,中共干部和非中共干部待遇的差别较大,参政党成员心理失衡严重,怨言很多。还有地方党委对我国政党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落实不到位等。二是参政党的主体意识有待增强。有些民主党派成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并不高,把主要精力放到了个人事业发展上,对参政议政关心程度不够;有的在参政过程中患得患失,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有的忙于搞创收抓福利,对参政议政工作重视不够等。这些问题必然影响参政的质量和效果。三是参政功能有待充分发挥。政治协商存在随意性,流于形式的较多,比如有些重大决策出台前不与民主党派协商,有时进行协商也是临时通知,民主党派没有充分时间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只能是“表态式协商”,协商质量必然不高,民主监督力度不够。最后,参政党特别是其代表的素质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应对这些问题,就必须加强各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做好民主党派的政治交接,人才选拔和培养,提高自身政治把握、参政议政、合作共事、组织协调、民主监督的能力,使自己不仅要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盟友和诤友,更应该成为民众的利益代表者。
(五)加大我国政党制度的宣传力度。酒香也怕巷子深。我国政党制度在国际上的了解认同度不高,这里既有政治立场、文化价值取向不同的原因,也有宣传、介绍不够的原因。我们必须要加大对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的国家宣传力度,这对于阐明事实真相,澄清国际社会一些人对我国政治制度的误解和歪曲,最大限度地消解国外的负面评价,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的理解和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在宣传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方面,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力度。在政协外交中,应该更加重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与的比重,使国际上更加真切地了解、感受到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党领导、多党合作,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的事实和形象。在出访和外事活动及其媒体报道中,也可以公开民主党派的身份。同时,也可以考虑拓展政党外交,把民主党派以党派名义单独出访纳入外交工作统筹考虑,这样有利于减少国外对我国政党制度的误解,使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的政治软实力,在提升国家软实力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系西安财经学院思政部讲师,西北工业大学人文经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