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西地市普通高校问题与困难分析

陕西地市普通高校问题与困难分析

更新时间:2025-01-20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三、陕西地市普通高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一)近年来投入较大,有一定发展,但办学基础条件仍显不足虽然各校近年来均进行了新校区建设,办学条件普遍得到明显改观,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原有基础太薄弱,设备、图书等基础设施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例如,2004年陕西地方普通高校的校产与服务收入只有16

◎三、陕西地市普通高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一)近年来投入较大,有一定发展,但办学基础条件仍显不足

虽然各校近年来均进行了新校区建设,办学条件普遍得到明显改观,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原有基础太薄弱,设备、图书等基础设施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西安市以外的地市普通高校,除个别由几所普通高校合并而成(延安大学、陕西理工学院)外,其余绝大多数校舍面积相对较小,生源结构相对单一,大多仅限于西部省区,且以本省学生占绝对数量。教学、实验设备相对落后,网络课程数量相对较少,现代化程度也有限,图书藏量不足,且图书老化现象比较严重。当然许多学校为了避免被教育部挂“黄牌”,每年在教育部要求的教育事业基本报表填报工作中都做了相应的“技术处理”,否则,毕业生就业和招生都会受到影响,学校经费受到影响,教职工经济利益受到影响,“违法”作假在高教内部已是大家心照不宣的公开“秘密”,学校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迫不得已。对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心知肚明,蒙骗的只是广大考生及其家长。

(二)教师队伍数量增加明显,但结构有待优化,整体水平亟待提高

前些年,陕西地市普通高校人才队伍流失相当严重,“孔雀东南飞”现象在师生当中普遍存在,不仅毕业生不愿在本地就业,而且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教师也千方百计“觅高枝”,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受到严重挑战。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的逐步扩大,许多学校大量引进了高学历青年教师,教师队伍的数量有了很大补充,但整体水平急需提高,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也有待于进一步优化。随着扩招后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及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要求,各校普遍加大教师队伍建设步伐,大量引进青年教师,有的学校一年就引进数百名教师,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高学历教师,教师队伍的数量明显增加。但多年来高层次人才流失及人才吸引力有限导致陕西省高校教师队伍相对紧缺,西安市以外地市普通高校更是如此,专任教师人数少,且学历普遍偏低,大部分的教师第一学历是本科,具有博士、硕士学历的大多为新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和一些在职教师攻读的,科研水平相对较低,科技创新能力有限。据有关资料表明: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在陕中央部委属院校、西安地区省属普通高校和陕西地市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分别为38.4%、51.4%、41.76%和31.75%,陕西地区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的45.57%,而9所地市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的则为33.77%,[5]相差距离很大。

(三)学科实力有限,专业设置结构单一,特色不明

陕西高等教育学科实力总体虽然较强,但就9所地市普通高校的综合实力而言,水平还十分有限,不论是从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研究基地的数量总和,还是省部级以上名牌专业、精品课程、教学中心及国家级科研立项、教学科研奖励数量总和来说不仅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这些“211”院校无法相比,也与西安理工大学等这些地处西安中心城市的非重点普通高校也相差甚远。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7年,9所地市普通高校的省级重点学科总数为1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3个,省级研究基地和中心10个,省级名牌专业15个,省级精品课程36门,省级教学中心4个,近年来获准立项国家科研项目30多项,获得国家级教学科研奖3项;而西安理工大学一所学校就有国家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学科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研究基地和中心5个,省级名牌专业8个,省级精品课程19门,省级教学中心3个,近年来获得国家级教学科研奖17项,由此可见一斑。

另外,在西安市外的地方普通高校中师范类比例最大,严格意义上综合类院校只有延安大学等两三所,许多院校重理工,轻文史,专业设置不甚合理,面窄且雷同现象较为普遍。课程设置方面也不够灵活,专业课程特色不明且特别缺少与当地经济发展、人文历史等地缘因素相适应的专业及课程。学校定位不甚理性、科学,有许多院校定位于教学科研型,有的甚至目标指向研究型大学,专科院校升本科、本科院校争硕士点或博士点,自身特色不明。(www.xing528.com)

(四)筹资渠道狭窄,自身造血能力不强,办学经费普遍困难

首先,虽然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陕西经济有了明显好转,但在高教大发展的形势下,国家对地市普通高校投入、扶持力度有限。仅以2004年为例,陕西国家预算内教育经费仅为北京的49.7%,上海的43.8%,江苏的32.5%,[6]同年,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北京、上海、江苏和陕西分别为15 809.95元、9 116.17元、4 517.11元、3 285.14元。[7]陕西省高校教育经费中财政拨款数占财政经常性收入比重从1999年的6.11%下降到了2004年的5.01%。[8]陕西省属地方院校经费总收入、总支出及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分别列全国第14位、第15位和第20位。甚至其科研经费拨款和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不仅低于东部地方高校水平和全国地方高校水平,而且还低于西部地方高校平均值的0.48个百分点和9.26个百分点。据有关资料表明,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在陕部委属院校、陕西地方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分别为12 167.35元、22 117.04元、9 971.87元,当年陕西53所地方普通高校所得教育经费收入总和(338 827.5万元)不及在陕6所部委属院校教育经费收入总和(424 444.2万元),省属院校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基建支出、科研经费拨款分别约占在陕部委属院校的25%、34%、2%。[9]扩招以来,生均预算内经费陕西省属高校占在陕部委属院校比例逐年下降,从1999年到2003年,分别为65.6%、57.03%、42.25%、38.41%、32.44%。[10]且由于陕西省采取“抓小放大,打造精品”的发展战略,省政府把大部分经费集中投入到省属少数重点院校,80%的教育投入被20%的少数高校所掌握,使地市普通高校日子更加困难。

其次,地市普通高校由于学科专业实力有限,特色不够鲜明,校产与服务收入也相对较低。例如,2004年陕西地方普通高校的校产与服务收入只有16 509千元,而在陕部委属院校则为185 493千元。[11]加之其社会知名度有限,接受社会捐赠的机会少得可怜,因此,地市普通高校在市场经济秩序下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自身“造血”能力有限,缺乏必要的科研能力和财力去办企业,通过校企联合的形式,多渠道地为学校发展融资,使其发展资金严重不足,经费问题成了制约这些院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第三,地市普通高校由于近年来普遍建设新校区,进行教学评建等,负债现象相当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陕西建设新校区的22所省属高校已累计筹集资金67.25亿元,其中银行贷款38.27亿元,占59.9%,目前已普遍进入还债高峰期,据粗略估算,22所省属高校仅新校区建设每年贷款利息支出就有3.15亿元,许多高校现有的财力除维持运转外仅能保证付息,如果要按合同规定偿还本金,必然会严重影响学校正常运转。[12]

第四,地市普通高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当地经济比较贫穷的地方,学生家庭经济普遍困难,欠费率比较高,更加剧了学校办学资金的难度。有关资料表明,至2003年,陕西省属高校有46 205人拖欠学费累计23 557万元,占当年应交学费的17.32%。[13]

(五)有一定发展规模,且大多学校虽然已经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但教学质量及毕业生质量仍需尽快提高

随着扩招,陕西9所地市普通高校的发展规模也迅速扩大,2003~2006年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数分别是76 988人、87 684人、94 753人、102 870人,加上成人教育学生及研究生等,已达到饱和状态。截至2007年底,9所院校中,除3所近年才升格的本科院校外,其余6所均接受并顺利通过教育部5年一轮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在评建过程中,加大投入力度,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师资队伍明显增强,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办学质量明显提高。但就目前办学实力及办学水平而言仍不能与西安重点大学同日而语,与其仍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学校的历史欠账太多,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学校底子薄、基础差,学科实力和教学质量及毕业生质量仍然有限,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办学特色不够鲜明,办学资金不能保证,等等,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发展态势,均感受到很大的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