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市普通高校服务地方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地市普通高校服务地方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六大强调指出,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世界上最大的、充满发展活力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将成为21世纪我国教育和社会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创举。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势在必行。对此,地市普通高

地市普通高校服务地方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七、地市普通高校与地方学习社会的建立

学习型社会“指参与社会运行与创造的各类主体,始终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始终以学习促进创新,淘汰陈旧与落后,保持开放与进取的社会动力”,[15]就是促进全民全面发展的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最早是美国学者罗伯特·哈钦斯于1968年首次提出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中里程碑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特别强调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两个概念,把学习型社会作为未来社会形态的构想和追求目标。从此,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就在国际社会迅速传播开来,成为许多国家、地区、社会团体推进和实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原则,成为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从20世纪70年代国际社会的背景看,学习型社会的提出,直接的动因是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根本要求和理想追求。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学习型社会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它对学习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更持久、更全面,全社会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应对新的挑战。学习型社会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需要人们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努力建设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等等。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正式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1995年颁布的《教育法》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任务。党的十六大强调指出,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把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并强调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性。

学习型社会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新取向和新模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要素和基础,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实现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是促进社会和谐与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迫切需要。学习型社会是教育发展史上一场深刻的变革,是继奴隶社会的古代学校工业革命的近代学校之后人类教育的第三次飞跃。建设世界上最大的、充满发展活力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将成为21世纪我国教育和社会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创举。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每一个社会组织除了具有生产、生活、服务的功能,还应有开发和增强学习的功能。学习型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现代化的高度发达,知识更新频率以几何速度来更新,有专家预测,2020年的知识总量将是现在的3~4倍,2050年,目前的知识总量只占届时知识总量的1%。[16]因此,初始阶段学校教育对人的培训作用在逐渐降低,人们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已远远不能满足生存、工作和发展的需要,学习和工作两个阶段的分离界限已经逐渐消失,一劳永逸的教育、学习及职业正在消失,学习并且是持续不断的学习将是每个社会成员生活方式的选择,学习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成为人们一种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不断学习愈来愈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特别迫切的任务,学习已经成为一种保障经济、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没有学习相伴的生活将不可能构成现代生活方式,否则,就随时有可能沦为新的文盲,变成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功能性文盲”。有专家研究表明:在农业经济阶段,人们接受教育的年龄为14岁左右,大约是初中水平;在工业化时代,接受教育的年龄是到22岁左右,是大学毕业的水平;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学习的年龄阶段要一直延续到老,将基本上进入终身学习的阶段。[17]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社会进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善于学习、善于创造,勤于学习、勤于创造是社会发展对人类提出的要求,只有坚持不断的学习和创新,人类社会才会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成了21世纪的生存概念,学习型社会必将成为未来现代化社会的基本形态。正如罗马俱乐部的观点:“只有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的积极培训,才能使今天的社会有能力解决它们所面临的问题。”[18]我们要建成现代化的小康社会,也离不开教育化社会、学习型社会对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社会思想品位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有可能将我国由人口大国变成人才大国。因为一个国家国民的受教育程度也是现代化社会和国家的基本指标之一,我国2000年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尚有8 700万人,成人文盲率达6.7%,而发达国家一般在1%以下,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早已积极倡导和实施学习型社会的建立,欧盟1995年在名为《教与学:迈向学习社会》的白皮书中就指出,未来社会必将是一个学习的社会,随后还将1996年定为欧洲终身学习年。台湾地区也把1988年定为终身学习年。

同时,学习型社会也是21世纪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的主导性思潮,学会学习已是教育界响亮的口号。特别是随着现代化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生存的寿命逐渐延长,劳动和工作的时间不断缩短,人们可以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越来越长,学习作为从业、再就业创业的准备和职业发展的需求,更是发自内心的需求和享受,是全面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有效途径,是公民对社会的一种自觉的责任。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势在必行。教育的普及已逐步发展成为学习的普及。瑞典学者阿伯哈奠逊认为,学习型社会“全体青少年至少要接受11~12年的学校教育;至少有四分之一的青少年接受高等教育;在高等学校中应有50%的学生年龄在25岁以上;应有50%的成人参与有组织的成人教育;应有80%的成人学习者是在职成年人。”[19]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逐步普及以后,许多地方正开始普及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正在逐步实现,国家提出要在202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终身教育体系的重点也开始转向职后教育、成人教育。因此,构建学习型社会,既是社会形态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教育事业坚持3个面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对此,地市普通高校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地域社会的轴心机构,对学习型社会的建立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应发挥在树立终身学习、全民学习观念,创造学习的舆论环境;完善全民教育、学习体系,建立健全学习型社会学习机制;教育指导国民掌握不断学习、追求进步的方法与技能,即学会学习等方面不可代替的作用,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1.教育、帮助国民学会学习

大学作为人类社会的思想库和精神发源地,应树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发挥学校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中的协调、主导作用,发挥大学社会服务与引导功能,使包括在校大学生在内的全体国民均认识到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学习是一项权利,也是一种享受,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是21世纪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和手段。地市普通高校要将以往的时间局限的一次性教育观和空间局限的学校教育观,改变为时空全覆盖型的开放式、终身化教育观,使大家认识到大量的学习活动要在日常生活、交往、工作中完成,创造无人不学、无时不学、无地不学的社会舆论环境,树立终身学习和全民学习的思想观念,推动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另外,在日常教育过程中,要加强教育创新,积极推行学分制弹性学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能力,并通过自己的学生来促进全体国民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的形成,学会学习,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育的目的,就它同就业和经济进展的关系而言,不应培养青年人和成年人从事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该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欲望。”[20]因为教育和学习的内容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包括态度、方法、行为习惯的养成,国民学习能力是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实力基础,善于学习的民族是未来最有希望的民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学习,内在的财富》的报告中提出教育的4个支柱之一就是“学会求知”。未来社会的文盲就是不会学习的人、不能利用现代化手段不断学习的人。

2.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力量,推动地方基础教育不断发展

基础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基石,学校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中心,没有完善发达的基础教育,就谈不上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而且基础教育不仅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也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由于地市普通高校中师范类院校所占比例最大,因此,他们通过培养基础教育所需的师资力量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而且,大学的学科、专业发展,知识创新都极大丰富了基础教育的内容、体系等,推动九年义务教育完全实现和普及高中教育的步伐。基础教育要取得良好发展,教师是第一资源,随着教师学历水平的不断提高,三级培养制度向二级过渡,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培训制度逐步建立完善,教育学院与师范大学纷纷合并,中小学教师的培养任务将全部由大学来完成,现有庞大教师队伍的继续教育、教师教育大多在大学完成。我国目前高中教育的毛入学率还不到50%,2020年前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任务艰巨。我们只有完成普及基础教育之后,才能真正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否则,学习型社会的教育体系和学习制度只能是空中楼阁。只有“成人人口中所受的基础教育的层次越高,其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和成人教育的几率就越高。”[21]

3.地市普通高校是地方成人教育之基础和母体

要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开放式终身教育体系是基本条件,地市普通高校在支持帮助职业技术教育、函授、电大、社区学院的发展,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方面优势明显。而且从目前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大学仍是从事成人教育的主体机构、主力军,函授、电大等办学形式大多以普通高校为依托。地市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都有一定规模和水平,有的学校与普通高等教育规模达到1:1。大学利用其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学科优势、齐全的专业设置等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成人教育对象多种多样的教育需求,极大地促进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壮大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健全。另外,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大学招生的年龄限制已经取消,地市普通高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办学方式和学制安排也越来越灵活,全程教育、全面教育、全员教育、全空间教育正逐步实现,地市普通高校对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等方面的作用与日俱增,为学习型社会的建立提供基本保证。

4.促进全民学习形成

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关键是形成完善良好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机制,地市普通高校作为地域知识创新的中心和文化教育事业的辐射源,除了可以作为学习型社会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外,还可充分利用其丰富齐全的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等教育资源,利用现代化手段等在节假日或晚上等时间积极开展大学后教育,开展社区教育、继续教育等社会教育活动,指导、促进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军队、学习型机关或政府、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学习型家庭的形成,在学习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和促进社区文化、体育、卫生等事业的发展,完善学习型社会的教育与学习制度体系,使学习机会处处存在,学习组织普遍存在,全民学习可以在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来进行,促进社会各个组织,在行使各自专业职能的同时,也行使学习和教育的职能,帮助地方政府和社会教育管理校外社会教育机构、场所,建立健全满足每个公民接受教育和学习的设施和条件,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注释】

[1]朱国仁:《高等学校职能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房剑森:《高等教育发展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朱国仁:《高等学校职能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杨建明,崔雪冬:《论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载《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2月。(www.xing528.com)

[5]秦竟芝:《加强企业与高校合作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载《社会科学家》2005年5月。

[6]单佳平:《高校服务区域经济推进校地合作的探索》,载《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12期。

[7]叶中海:《社区教育学基础》,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王锡宏:《区域高校社会服务机制的构建》,载《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3期。

[9]徐同文:《区域大学的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韩延明:《地市高校在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中的角色认知探析》,载《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

[11]刘好光:《社会分层与小康社会》,载《中国教育报》2003年3月19日。

[12]张慧洁:《大学城城市化的效应》,载《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13]胡鞍钢,熊义志:《大国兴衰与人力资本变迁》,载《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

[14]李继兰:《造访牛津和剑桥》,载《科技日报》2003年5月11日。

[15]韩振峰:《建设学习型社会奔小康》,载《中国教育报》2003年3月1日。

[16]韩振峰:《建设学习型社会奔小康》,载《中国教育报》2003年3月1日。

[17]黄蔚,边庆利:《构建学习型社会,成人教育大有可为》,载《中国教育报》2003年3月5日。

[18](德)保罗.贝朗热:《构建中的学习型社会,为了21世纪的教育》,王晓辉,赵中建,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9]王伟杰,常波:《我们怎样走进学习化社会》,载《中国教育报》2003年3月5日。

[2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1](德)保罗·贝朗热:《构建中的学习型社会,为了21世纪的教育》,王晓辉,赵中建,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