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市普通高校服务地与责任研究、陕西地市发展策略探讨

地市普通高校服务地与责任研究、陕西地市发展策略探讨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在社会发展中所负的责任不断增强,对促进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十六大以来,我国加快了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力争到2020年我国城镇人口超过全国人口总数的50%以上,实现小康社会。地市普通高校作为教学型大学,人才培养是其主要职责,两者殊途同归。

地市普通高校服务地与责任研究、陕西地市发展策略探讨

◎六、城市化发展中地市普通高校的责任与义务

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它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工业革命的伴生现象,一般是指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地域空间上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扩大;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流动和集聚;城镇经济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成为社会前进的主要基地;以及城市的经济关系和生活方式广泛地渗透到农村的一种持续发展的过程。城市化程度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特别是工业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对城市化的定义,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一般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生活方式转变、生产方式转变、组织方式转变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城市化过程还包括诸如城市影响、城市传播和城市带动的外向式的扩散过程。城市化实质上就是以内向式集聚为主和外向式推延为辅的综合作用的过程。

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在社会发展中所负的责任不断增强,对促进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地市普通高校由于绝大多数地处中小城市,在推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占据着有利的地理位置,地处推进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前沿,应从满足城市发展人才需求、推动地方科技和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整体素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等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众多研究表明,现代化国家最基本的指标之一就是城市人口应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0%以上。十六大以来,我国加快了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力争到2020年我国城镇人口超过全国人口总数的50%以上,实现小康社会。这既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优化城乡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是社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标志。目前,制约我国综合国力提高和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国的地域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仍十分大,甚至可以说,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达到了新中国以来的最高值,[11]城市化水平较低。2005年底我国城市667个(包括香港、澳门),市、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也只达到43%,而本世纪初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就为47%,发达国家城市化平均水平为75%,发展中国家为37%,我们不仅与世界水平有一定差距,且现有的中小城市、农村城镇的布局和规模也不尽合理、产业发展的集约化程度不高、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不强,经济发展、文化精神和社会进步缓慢。部分城镇的产业基础薄弱,功能不完整,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管理水平欠缺,对地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辐射力、带动力有待大幅度提高,城市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大学作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现代社会的轴心机构”,其发展程度已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中一项重要评估指标,国际社会已把高等教育的发达程度列为一个城市开放性和国际性程度的一项重要评判标准。中国社会科学院2000年一项研究成果也表明,影响我国现代化水平的3项主要指标是GNP、大学生入学率和城市化水平。城市化进程、城市发展与高等教育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互相作用的双向关系已经愈来愈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大学与城市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推动城市化发展进程既是大学的责任与义务,也是衡量优秀大学的标准。根据2000年全世界优秀大学团体的报告指出,最优秀的大学的标准不仅在于学术,还应该看这些大学如何帮助他们的社区,如何在文化迅速变化产生很多挑战的环境下,帮助社会应对这些挑战,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才是优秀大学的标准。地市普通高校作为省市属非重点高校,虽然办学实力和办学条件有限,但由于绝大多数地处中小城市,在地方上是“最高学府”,容易进入社会的中心,因此对推动城市化发展进程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地利人和,地处推进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前沿,应是城市化建设发展的尖头兵,应发挥其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与引导等方面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强化责任意识使命感,义不容辞地促进城市化建设步伐,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和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努力培养城市化建设和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

世界现代化城市的成功经验表明,人才资源的快速增长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人才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是城市化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前提和保证,是首要因素。在农村城镇建设和中小城市发展中,高素质、高水平的建设人才、管理人才是第一条件。地市普通高校作为教学型大学,人才培养是其主要职责,两者殊途同归。据有关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入学率与城市化率的相关系数达0.694,[12]城市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促进人力资本的快速积累,是决定我国城市经济追赶发达城市经济的核心源泉。[13]城市化建设发展不仅表现在城市数量的增多与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而且还表现为众多人口日益向大城市聚集的趋势和过程。据美国经济学家米凯.吉瑟研究证明,在乡村地区,教育水平提高10%,将诱导6%~7%的农民迁出农业。只有减少农村人口,才能富裕农村人口,才能加快城市化步伐。近年来,我国农村进城打工人数虽然不少,但绝大多数属于“离土不离乡”,是一种劳动力的临时流动,不体现人口学意义上的人口迁移,这不是他们主观上不想在城市生活,而是没有在城市持续发展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是“离乡难离土”。因此,地市普通高校应面对地方需求肩负起城市化建设和发展中所需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任务,加大培养适应当地城市发展,特别是能扎根中小城市甚至农村城镇艰苦创业的基层建设者,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相对于重点大学学科型人才的培养),努力成为城市建设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储存中心,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并逐步提高城市人口整体质量,促进城市居民生存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提高,为城市化建设和发展提供足够的建设者,最大限度满足城市化发展的人才需求。

(二)加强应用性研究,强化产学研结合,促进城市科技进步和经济快速发展(www.xing528.com)

城市化不仅仅是让城市更加漂亮、街道更加整齐、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最重要的是要对城市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工业化步伐,优化工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和竞争力,加快城市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城镇经济实力,提高对人口的吸纳能力和城市居民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等,这是城市化发展中最重要、最迫切的因素。地市普通高校作为地域社会知识传递与创新的中心源,应发挥自身在学科、人才等方面优势,坚持产、学、研合作,主动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团等组织联系与合作,密切联系当地实际、特点,加强应用性研究,推动地方科技创新和工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而且,地市普通高校,由于其师资力量、科研实力相对有限,从事重大、尖端研究的条件不足,加强应用性研究也是其科研定位与发展的明智选择。其中,社会科学工作者既要注意加强城市文化传统研究,要从地方历史文化遗产与资源的开发出发定位,从地方城镇特有资源出发,研究开发地方城镇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有影响的科学文化遗产和特有资源,丰富、发展城市文化;也要注意围绕地方社会城市规划、发展献策献技,为地方政府制定城市发展策略提供理论咨询和支撑。自然科学工作者则应紧密围绕地方工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与地方城镇经济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加强应用性研究,强化科技推广,切实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用先进、科学的手段、方法解决地方城镇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与困难,为地方发展提高科技支撑,不断增强地方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地方城镇经济不断发展。

(三)丰富城市文化生活,促进城镇精神文明,提升城市品质

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施春风教授认为,伟大的城市自然要有伟大的大学,大学是城市的文化知识和智力的源泉,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纵观全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必然是一座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文化成就了城市的厚度。牛津被称为“大学里有城市”,剑桥则是“城市里有大学”。[14]现代大学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加油站和助推器、人类社会的思想库和精神辐射源,地方(社区)科技、文化发展的中心,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有很强的引导作用和服务功能,是现代城市所必需的文化品牌,是民众生活中的精神源泉之一,是增强城市文化底蕴的必需,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中坚。地市普通高校则要肩负起教化一方的重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先进科学知识,增进国际文化交流,努力丰富活跃和丰富城市文化活动,成为社区和城镇思想的先导、文化的源泉、精神的家园,引领城市厚积薄发,和谐发展。同时,大学,包括地市普通高校作为城市文化教育功能发挥的代表、教育事业的形象品牌,也应为建立城市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提高城市居民整体素质,改善和美化城市居民生活、创业、居住的社会人文环境,促进城市文明品质的提高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应充分发挥自身学科、师资及图书馆、体育场、博物馆等办学条件的优势,大力促进地方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合作交流,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和统一,为促进城市终身教育体系的丰富完善、构建学习型社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大学形象对促进和提高城市品位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大学所传递的人文关怀,有利于提高城市的魅力、提升城市的品位。在中小城市,大学的存在,本身就像一座无形的灯塔,对优化城镇人文环境,形成良好的市民风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原浙江大学校长、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教授所言,大学“犹如海上之灯塔,是社会之光”。因此,作为地市普通高校,既要加强城市功能、城市定位与规划的研究和指导,针对地方特色提出城市建设发展的途径、策略,也要帮助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树立正确、健康、科学的发展观,引领地方城市化发展的方向,推动城市品质不断提高。

当然,作为地方政府,在农村城镇化建设、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也应充分认识到地市普通高校对加强城市化建设与发展,对于增强城市实力、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以及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快速及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和积极作用,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地市普通高校在这方面的促进作用,加强与地市普通高校的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努力将地市普通高校当作自己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教育名片,并使其成为一张精美的名片,应将发展地方高等教育作为促进城市化建设及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