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培育提高地市普通高校服务社会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地市普通高校隶属于省市基层,地处非中心城市,以师范类院校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农林、医学院校,也有一些民族院校,且不少为近年专升本高校。它们的办学规模、办学设施、人才资源、经费来源有限,生存空间相对狭窄,学科门类比较单一,传统学科、基础学科所占比例较大,与新兴产业联系不够密切,新的增长点不多,缺乏鲜明特色,竞争力不足,服务地方的能力不强、效率不高。
地市普通高校服务社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既是自身持续发展、壮大的内在需要,是地市普通高校赢得机遇、加快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也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服务水平、发展水平的基础,更是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一)服务地方是地市普通高校发展的内在要求
“高等教育地方化是一种国际性趋势。美国高等教育从19世纪的州立大学到20世纪的社区学院,走的就是地方化道路。”[2]地市普通高校本身就是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和科学技术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地方性是其基本特征,服务地方既是其使命责任,也是其赢得机遇、加快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明智选择。地市普通高校由于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重大科研创新方面没有优势,对外扩张和交流能力有限,只有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准确定位,立足本地实际,充分利用人缘、地缘优势,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地方服务,努力成为当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经济发展的咨询站、应用技术的推广站、先进文化的领路人、社会发展的智囊团和思想库,才能得到地方社会的充分认同和肯定,才能充分体现出自身价值,才能更为有效地拓展办学空间,增强办学实力。(www.xing528.com)
(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呼唤着地市普通高校的大力支持
我国目前仍为二元经济社会,广大中小城市及其所属县区经济社会发展最为落后,也最为迫切,是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科技是发展之根本,是第一生产力,而地市普通高校恰恰是所在地市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的集聚地,是地方社会知识创新的加油站和精神文明的辐射中心,是地方文化教育的形象和品牌,在地市社会总体格局中占有不可替代的突出地位。因此,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既可以带动和促进地方基础教育、农业科技、医疗卫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也有助于提升当地居民素质、精神风貌及地市社会品位。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包括地市普通高校在内的大学现在已经进入社会的中心,是社会的主要服务者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既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更要对社会的发展负有引导和服务的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