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立先进的大学理念是先导
理念,是指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大学理念也就是指大学人的办学理想、信念和追求,是其办学的指导思想,也是其高等教育观的反映。它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制约,对大学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向性,也是大学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简而言之,大学理念是指大学校长用什么指导思想办大学,以及人们心目中的大学是什么样的。”[1]例如,北京大学“热爱民主自由”的精神,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治学态度、南开大学要求学生“学问与做人相统一”等,既很有特点,也很有影响力。
(一)更新思想观念,树立先进大学理念是首要
21世纪,面对知识经济时代,高等院校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所起的作用愈加重要,其社会责任也越来越大。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到来之后,人民群众不但希望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而且希望接受精品教育,享受高水平、高质量的大学教育。而高等教育系统内,也必然存在着类别、规模、层次等方面的区别,不可能所有的大学都是一流的大学。作为地市普通高校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切不可盲目攀比,一味地追求大而全,要根据自身特点和所处的地域特征,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特长,走自己的路,办出特色。同时,要抓住我国“科教兴国、科教兴省、科教兴市”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学校领导和全体师生员工一定要更新观念,要富于创新,与时俱进。特别是学校领导必须树立起先进、科学的高等教育理念,增强机遇意识,明白发展的机遇和责任是时代赋予的,但发展的内因和关键只有靠我们自己。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发扬创业精神,坚定信念,自力更生,团结奋斗,扎实工作,创造出路和前途。
首先,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本质上去把握,树立起一个远大的教育理想,应着重考虑对人类社会发展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大学的作用不应局限在校内、教学或科研,或者仅仅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应该考虑其整体效应,考虑其社会效应,注意它给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所带来的指向作用和引导作用,包括在当地或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起到的引导和提升作用。大学作为开启智慧、追求真理、传播知识、弘扬文化的重要场所,应当担负起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神圣使命。大学要为促进区域发展作出贡献,要与区域发展的价值观相融合,这也是大学,特别是地市普通高校应有的价值观之一。甚至可以“不夸大的说,大学之发展方向关乎一个国家的文明之性格”“我们看一个国家的大学之质与量,几乎就可判断这个国家的文化素质和经济水平,乃至可以预测这个国家在未来二三十年中的发展潜力与远景”。[2]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这也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大学的神圣使命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使人理性化,应注意利用其良好的学习环境、浓厚的学术气氛及优良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精神理念,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第三,学术性和创新性也是大学的历史使命。大学传承人类文明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大学的学术性和创造性既是区别于基础教育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发明和创新的主要力量。而且大学还必须以培养创新人才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地市普通高校也不例外。
最后,作为大学还必须保持其自主性、独立性和鲜明的个性。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传承文明和创造文明,需要与社会保持应有的距离,保持独立思考的立场,有相对独立性。而且,每一所大学还一定要有其独特的个性,有特色,否则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在当前,要特别注意大学发展的纯洁目标,不应被功利化社会观念所左右。培养独立、现代的大学精神,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对大学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正如美国康乃尔大学追求的是“创办一所任何人都能受到从事任何研究所需教育的大学”,而芝加哥大学则希望成为“让知识不断的增长,从而丰富人类的生活”的大学。
总之,在现代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通过全体师生员工长期努力下,树立起学校良好的形象,是关系到每一个高校,以及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绝不可等闲视之。
(二)精心培育大学精神是办好大学的必须
精神一词,在哲学上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大学精神是大学办学过程中形成稳定而有特色,并为大学人所认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及生活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群体意识。
关于大学精神的内涵,欧洲经典大学主要是指“学术自由”“学术自治”“教授治校”等,美国高等教育则推崇“三A原则”,即学术自由(Academic freedom)、学术自治(Academic Autonomy)、学术中立(Academic Neutrality)。[3]在国内,目前大家比较认同的基本内容包括自由精神、独立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等。
1.地市普通高校树立现代大学精神的必要性
大学精神作为大学理念的支柱和大学的灵魂,是大学凝聚力、生产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源泉和动因,是其生存、发展的底蕴所在,也是美化大学形象、提升大学品质的关键因素。正如汤用彤在1940年致北大校长胡适的信中所言:大学之大,在于精神之大,大学精神之于大学,犹如人的灵魂之于身体。[4]也如美国学者弗莱克斯纳所说:总的来说,在保障大学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有效。[5]同时,对于社会来说,大学精神则是国家意志、民族传统、社会趋势和大学文化的融合体,是民族灵魂的反映、时代精神的表征,是社会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社会学家帕森斯曾说,大学的精神足以体现并决定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精神。伟大的大学必然与伟大的国家、伟大的文化、伟大的民族相联系。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北京没有北大、清华,上海没有复旦、同济,天津没有南开,广州没有中山,这些城市的品位将大打折扣,其形象也会变得不完整。总之,大学精神之重要,关乎大学的建设与人才的培养,关乎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繁荣。
而目前我国大学精神的普遍危机,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文精神滑坡,文化品位降低,学术自治和知识管理力量虚弱,独立精神和批判精神匮乏,办学目标功利化,等等。这种现象在地方高校,尤其是地市普通高校表现得尤为突出。有人曾悲观地说,中国的大学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丢失了应有的精神理想,沉迷于功利的世界里,大学越来越像一个超市或者银行,为满足顾客(学生)的实用性需要,提供各种各样便捷的快餐,它的人文教化功能越来越为它的实用价值、职业训练的功能所替代。但时下国内谈大学精神,言必北大、清华,浙大、南开等一流大学,构建大学精神也好像只是“211”“985”等重点大学的职责,是国内一流大学奔向世界一流水平过程中才考虑的,地市普通高校似乎没有资格讨论大学精神,持守大学精神也只能是奢望。同时,地市普通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在高教发展竞争中属于弱势群体,人才流失、设备陈旧、资金缺乏,为了生存,为了眼前利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急功近利、学术浮躁、教育产业化等不良倾向十分明显,领导急于申硕、申博,教职工忙于职称、职务,学生想着考证、就业,理想、精神极度匮乏,已严重制约着地市普通高校健康、持续发展及办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地市普通高校培育大学精神的途径
一所大学要形成和培育自己的大学精神,既要遵循大学精神的共性要求,又要继承自身的优良传统,还要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对于地市普通高校而言,培育大学精神,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更新观念,树立先进科学的大学理念和发展观。
一方面,深刻认识到地市普通高校既然属于大学的组成部分,也应保持大学应有的精神风貌,不能自卑,要建立大学在精神方面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树立高远理想、信念,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和大学精神。毛泽东说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对大学来说也一样,大学精神对大学生存与发展的作用犹如人的精神对人的存在的意义一样。另一方面,必须正确认识大学精神的内涵,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第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追求真理,造福人类,以榜样示范于社会。大学的功能、作用不应局限在校内、教学或科研,或者仅仅培养社会所需人才,要关注对人类社会发展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要服务社会,更要引领社会,充分发挥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指向作用和引导作用。第二,作为大学必须保持其自主性、独立性和鲜明的个性,要富于批判精神。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传承文明和创造文明,大学文化崇尚严谨、逻辑、实证、经验,崇尚脚踏实地,鄙视浅薄、浮躁、虚假、急功近利和随波逐流。大学要与社会保持应有的距离,以保证大学有可能的时间和空间对社会现实做出审慎的思考,要有一种“世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气概,应是自己民族的“额头”,是其前导机构,不能是社会政治、经济的附件。正如金耀基先生所言“大学不能遗世独立?但却应该有它的独立与自主;大学不能自外于人群,但却不能随外界政治风向或社会风尚而盲转、乱转。大学应该是时代之表征,它应该反映一个时代之精神,但大学也应该是风向的定针,有所守,有所执著,以烛照社会之方向。”[6]第三,树立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以及科学质量观、发展观,坚持质量、规模、结构、效益之间的协调发展,绝不能急功近利地简单追求“千亩校园、万名学生、亿元收入”等外在目标。
(2)着力提高大学教师,特别是校长和教授的思想素质。
大学精神是学校一代又一代创业者业绩、品格、精神的结晶,尤其表现为以校长为代表的主要领导和教授们的精神风貌、人格特征。大学精神是知识分子精神的结晶和缩影,教师是大学精神的主要依托或载体,也是践履者,大学精神反映了大学教师的价值准则、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如梅贻琦先生所言,“凡一校精神之所在,不仅仅在建筑设备之增加,而实在教授之得人”。[7]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大师重于大楼,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培育大学精神方面言传身教、榜样示范的作用,引导教师铸造优秀的师德、师智、师能、师魂,具有大家之风范和大师之德才,形成良好教风,既教会学生如何认知,如何做事,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如何做人。一个优秀的校长或者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所大学发展的方向和发展水平,好的校长是办好一所大学的前提条件。作为主要领导者的校长,则应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高尚的思想品质、高超的学术水平、优秀的人格特征和卓越的领导才能,集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及优秀学者于一身,并且组建和维护一个团结、务实、创新、进取的领导集体,如蔡元培之于北京大学,梅贻琦之于清华大学,张伯苓之于南开大学,竺可祯之于浙江大学,郭秉文之于东南大学,朱九思之于华中科技大学,等等。这些大学的声望之所以与日俱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曾经拥有这样一批能够维护并发扬大学精神的校长。
(3)在完善学校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中规范和维护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大学制度、教育家和大师的诞生,是一个共生的过程。[8]大学精神的培育必须有一个科学、健全的管理制度来保证,一所管理失范、无序松散的学校是很难形成良好的大学精神的。因此,首先,要努力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规章制度,坚持依法治校、民主管理、自主办学。其次,强化学术管理力量,建立教授治校、教授治学的管理模式,规范学校行政管理行为,抑制行政权力膨胀的非正常现象。同时,建立科学的人事制度和资产配置制度,合理分配有限的办学资源,努力营造有利于钻研教学、科研创新、人才成长以及大师形成的良好氛围和机制。
(4)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培育和提升大学精神。
教学、科研是大学的主要活动,也是培育大学精神的主要途径,要通过教学、科研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师生的点滴行为去培育和弘扬优良的大学精神。(www.xing528.com)
地市普通高校基本上属于教学型大学,教学工作是其主要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教书育人的原则,既要通过真理的传授,丰富学生思想知识,发扬人性之善,塑造真善美的精神世界和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还要在治学之精神、思想之方法等方面树立楷模,通过科技活动、实践教学等教会学生思索、求真和创新,培育科学精神。另外,还要加强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造就道德高尚、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健康向上、和谐发展的青年一代。
在科研工作方面,首先要弘扬尊崇学术、追求科学、鼓励创新的精神,严格学术规范、学术责任和科学道德,倡导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社会之责任三者的统一,抵制学术腐败行为。在学术评价方面,地市普通高校绝不能因为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差距而急功近利,浮躁不安,过分追求外在指标,应树立美国学者弗莱克斯纳所倡导的“大学必须经常给予社会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不是社会所想要的(wants),而是社会所需的(needs)”[9]的科学研究理念,营造一个宁静、平和的学术氛围,踏踏实实地开展科学研究。同时,作为地市普通高校,特别要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需要,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地方科技发展,化民成俗,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
(5)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丰富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基石和灵魂,大学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大学精神,校园文化则是大学精神的土壤。
第一,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美化学校外在形象。在教学楼、图书馆、校园雕塑、道路、草坪等的设计和建设方面,都应体现教育的特点和育人的价值,渗透大学的理念、精神。
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行动去落实、践行大学精神、理念。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举办能发扬学生主体性、彰显学生个性、充满人文气息和科学精神、彰显大学精神的科技节、文化节、艺术节等。
第三,培育优良的校风,创文明校园、和谐校园。校风是大学精神的外在表现,校风也是一种养成风,需要师生员工共同努力,从良好教风、学风、工作作风的养成开始,从点滴做起,精心耕耘,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
第四,制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且符合本校特色的校训、校歌、校徽,对于培育大学精神则有标志性作用。校训是要求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是对学校办学传统与办学目标的凝练和高度概括,是学校办学理念、精神面貌的反映,也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校歌、校徽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学校的象征。确立一个闪亮明确的校训、校歌、校徽,是办好大学的必需,也是世界著名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6)弘扬人文精神,塑造大学的人文氛围。
大学是以培养“人”为天职的,它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是人,关心人的解放、人的完善、人的发展。大学人文精神是充分反映大学在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关系中所持的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是人文关怀的体现。人文关怀不仅能使大学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也会使大学形成一种有利于个性与人格完善的氛围,有利于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塑造全面发展的人,促使受教育者在人格方面得到最充分的完善。北大校长许智宏认为,大学是无法脱离人文精神而存在的,因为大学原本就是人文主义的一种体现,人文精神对一个大学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10]“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一个民族,没有优秀传统,没有人文精神,那么不打自垮。”[11]不少学者认为,现代大学精神的核心内涵就是人文精神,目前我国大学精神危机的主要表现也正是人文精神的衰落,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大学逐渐丧失了对人文理想的追求。因此,大学有必要找寻失落的人文精神,包括对人类前途命运的终极关怀、以真善美为核心的人生理想以及肩负道义的社会使命。
(7)追求鲜明特色与个性。
大学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它既有知识界所共同追求的普遍内涵,如自由、民主精神,人文、科学精神,批判、创新精神等,又有其独特的表现,一所大学特有的大学精神,是普遍要求与个性特色的统一,是一个学校生存与发展思想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人们常讲的北大的创新、清华的严谨、南开的笃实、浙大的坚韧,牛津雍容华贵的王者气派、剑桥幽雅出尘宛若诗人的风骨,哈佛高贵的人文博雅传统、斯坦福的实用主义,便是大学精神的个性体现。
地市普通高校大多建校历史比较短,文化底蕴不甚丰厚,发展水平相对有限,特色、个性也不够突出,大多没有形成真正的特色精神,因此,在大学精神培育中,要坚持继承——创新——发展之路,注意继承弘扬中华民族和本校的优秀传统,吸收外校的优秀文化,借鉴社会主流文化,并认真总结本校的办学思想和经验,对优秀人物、模范事迹和卓越成就要大力宣传,在继承中力求创新,在创新中加以丰富和发展。
总之,大学精神是大学品牌的灵魂,是大学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大学精神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是无形的,却荡漾在校园的每一角落;是不成文的,但却铭刻在人们的心中。大学精神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是通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凝聚、发展而形成的,既是需要全体师生员工持久乃至永远为之辛勤耕耘、不懈奋斗的千秋事业,也是学校发展壮大的历程,二者共始终、同命运,急不得、快不了,且又必须而为之。
(三)制定一个闪亮的校训是基本
校训是学校为树立优良校风而制定的,是要求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校风、教风、学风的集中表现。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志。校训一经确立,就有着外树形象,内聚人心的作用。它既是师生员工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导向,对规范学校教学、管理、服务过程,激励、引导全校师生员工弘扬传统,增强荣誉感和责任感,具有积极的感召和促进作用;它也可以作为格言,使师生员工铭记在心,是校园文化的一缕春风,让人用灵魂去感悟、深思,塑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人格和品质,使其思想境界得以升华,终生收益。当前,面对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地市普通高校确立一个闪亮的校训有3方面现实意义:①校训的确立有助于大学人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统一教育思想,明确大学的本质意义和每一所高校各自的发展方向和目标;②有助于优化教风、学风和校风,健全校园文化内容,完善大学文化思想,巩固和提高大幅度扩招情况下的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适应新时代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③帮助大学人面对市场经济、国际竞争,树立品牌意识、精品意识,提升大学品位,促进地市普通高校向国内外一流大学发展看齐。从历史上看,国内外著名大学无不十分重视校训的制定和贯彻。例如,哈佛大学的校训“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校训“真理给人自由”,北京大学的校训“博学慎思”,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京大学的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行,切问而近思”,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东南大学的校训“止於至善”,西北大学的校训“公诚勤朴”,四川大学的校训“精韧不怠,日进有功”,暨南大学的校训“忠信笃敬”,香港大学的校训“明德格物”,香港中文大学的校训“博文约礼”,等等,均是各自办学理念的精辟概括,在学校的发展壮大中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确立一个闪亮明确的校训是办好大学的必需,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标志之一,但在当前我国地市普通高校中,有的学校还尚未确立校训,有的学校的校训确立则比较随便,缺乏认真细致的总结研究,重复多,缺乏鲜明特色和个性,内涵方面也不够全面,强调学生学习方面的内容较多,号召要求教育师生员工做人和为人类社会服务、负责的成分较少,视野窄、起点底,感召力不够,作用也不够明显。例如,有人曾统计过我国50所大学的校训,发现有“团结”一词的就有21所,有“勤奋”的33所,有“求实”的35所,有“创新”的33所,有“严谨”的25所,包含上述5个词语任意一个的有47所学校。[12]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人,特别是大学领导的办学理念还不够明晰,缺乏科学先进的教育思想,对大学教育规律理解不够精深和准确,办学思路单一,特色不明,人云亦云,容易给人一种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之嫌。
作为校训的构建,笔者认为应坚持以下几点:
第一,制定大学校训必须依据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视野要宽广,起点要高远,这是最为根本的一点。现代大学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精神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应体现其学术性和创新性,加强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揭示自然奥秘,探求科学规律;应利用自己的优势为社会服务,体现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引导和促进人类社会和谐、持续发展。在当前,大学校训特别要体现大学的独立思想、精神追求,体现大学的历史使命感,反映出大学人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如哈佛大学“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的校训则昭示着哈佛大学立校兴学的宗旨——求是崇真,立意高远,令人肃然起敬。孙中山创立中山大学时亲笔所题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就体现了对人生的追求和人生价值的理解,“博学”“审问”是求学、问学的过程,是学术积累的过程;“慎思”“明辨”体现了做人的标准,是完善人格的过程;“笃行”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行动和目的,是在前四项的基础上对社会、对人类所做的奉献和奋斗。四川大学的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科技大学的“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则体现出博大的胸怀、宽广的视野和远大的志向。
第二,要反映出各自学校的办学经验、优良传统和办学风格。每所学校的办学历史不同、特色各异,这是它之所以存在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校训对此应有所体现。通过校训要帮助全体师生员工树立荣誉感,热爱学校,努力为学校的繁荣发展而奋斗。例如,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时就将“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定为校训,旨在激励厦大师生积极进取、努力开拓、追求至善至美,以达到创办大学之目的。
第三,要反映每所高校的准确定位、奋斗目标和理想追求。大学的校训要把国家、社会、民族、人类的利益与学校的追求紧密联系、统一起来,帮助师生员工明确奋斗方向,对师生员工的行为起到引导、激励作用,促进学校办学品质和境界的提升。例如,武汉大学“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校训的整体含义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树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刻苦学习、积极奉献的宏大志向,以坚毅刚强的品格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努力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绩。南开大学的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则告诫师生,既要有爱国爱民之公德,又要有服务社会之能力,只有踏踏实实积累知识,敢于进取,大胆创新,才能成才。[13]西安理工大学以“祖国、荣誉、责任”为校训,就将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强烈的荣辱观、是非观,以及对国家、社会、家庭的高度责任感作为完善人格的基本支撑点。还有日本京都大学的“自重自做,自主独立”、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让这里光芒闪烁”、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为了给国家服务”,我国云南大学的校训“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长沙大学的“德求崇,学求悟,体求健”、首都医科大学的校训“扶伤济世,敬德修业”、台湾大学的“敦品励学,爱国爱人”等都折射出各自的办学目标和追求。
第四,要有自己的特色、特长和个性。校训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一所学校的学科特征、地域文化等特色,反映出一个学校存在发展的前途和意义。每所学校由于其办学层次、办学主体、学科结构、专业设置等方面不同,培养目标也有所差异,校训也应各异丰富,这点十分关键。校训既应是各具风格的教风、学风的高度浓缩,也是对校风发扬光大的期望和要求,应体现自身立足之本和发展之必要,是一所学校最响亮的广告词,是大学展现社会的“文化名片”,要避免千篇一律,千校一训。例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寥寥8个字,就鲜明地表达了北京师大的办学特点和崇高理念,是北京师大百年来培养数十万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毕业生的写照,既为在校师生员工树立了行为规范,也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立身准则。而成都理工大学“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校训则既海涵包容、厚重博大,又表达独特、新颖别致,且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美国西点军校的校训“责任,荣誉,国家”、韩国木浦大学的校训“创义,德义,奉仕”、大连医科大学的校训“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训“规格严格,工夫到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校训“尚法通经”、国家会计学院的校训“不做假账”、中国海洋大学的校训“海纳百川、取则行远”则简洁而富有特色。
第五,校训应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与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相适应。校训既要有相对的稳定性,不能几年一调整,更不能随着校长的更替而变化无常,要反对功利化、世俗化思想对大学独立精神的侵蚀;但也并不是一成不变,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赋予它一定的社会时代感和现代精神。例如,柏林大学在洪堡时期就引用了马克思语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作为校训。而我国南京大学在两江师范学院时,学堂监督李瑞清将“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确定为校训,奠定了质朴传统的基础,生动体现了南大人艰苦创业、追求卓越的风骨。但在南高师时,江谦校长则以“诚”为校训,希望全校师生为人、为学都要以诚为本。到了中央大学时期,罗家伦校长则提出“诚朴雄伟”的校训,希望广大学子承担起复兴民族的重任,埋头用功,不计名利,诚心向学,放开眼界,努力做出伟大事业。[14]
第六,校训的内涵要丰富,但不能追求面面俱到、包罗万象,在表现形式上既要端庄大方、寓意深刻、富有哲理,也要直观简洁、朗朗上口、便于宣传。例如,梁启超先生为清华大学确立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竺可桢校长为浙江大学确立的校训“求是”,陈嘉庚先生为集美大学确立的校训“诚毅”,浙江工业大学的“格物致知”,等等,不仅给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让人回味无穷,且均有其渊源历史和深刻内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