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市普通高校的优势与劣势
辩证地认识地市普通高校,有自身不足,也有其天然优势和特长,理智分析,科学对待,发挥优势,克服不足是其生存、发展的明智选择。
(一)优势
所谓优势,是指组织自身具备一些因素,使其能较同类事物做得更好。地市普通高校之所以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也正是因为其自身具备许多方面的优势。
第一,大多地市普通高校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已经具有一定的发展实力。许多地市普通高校在师资、校舍、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学科实力、教学水平有一定保证,管理比较规范,且一些学校办学具有自己的基本特色,教育质量和效益也在不断提高。
第二,地市普通高校一般都是根据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建设起来的,与地方社会各界有着千丝万缕的有机联系,有的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还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由于其地理位置占据优势,且专业设置比较适应地方的需要,容易吸引本地区的大部分考生,这些都使得地市普通高校具有特殊的竞争力。
第三,地市普通高校地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往往在比较艰苦的条件下成长起来,且不少学校经过了从中专到大专,再到本科的奋斗历程,从领导到师生员工忧患意识较强,具有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的精神,这是学校发展的强大的内动力。(www.xing528.com)
(二)劣势
所谓劣势,指的是与竞争对手相比,组织本身存在着对生存和发展不利的因素。地市普通高校的劣势是相对名牌重点高校而言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科实力有限。在地市普通高校中,师范类院校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农林、医学院校,且民族院校较多,电子信息、工业机械等综合类院校很少,传统学科、基础学科所占比例较大,学科门类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临床医学、传统农业等方面,与新兴产业联系不够密切,新的增长点不多。加之这些学校基本上还没有形成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所以面对省会城市的重点大学挑战及国际化高教发展趋势,自身竞争力较弱,可持续发展力不强。例如,就民族高等教育而言,近年来虽然发展很快,成绩巨大,但当前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①对民族教育的民族性研究不够,照抄一般高校的模式,与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不完全适应;②民族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不合理,大都是文理科的基础专业,而民族地区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没有学校和专业培养;③合格的生源困难,教学质量不高;④民族高校各方面缺口大,办学条件差。[5]
第二,办学层次比较低。名牌重点高校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比比皆是,可以吸引众多的高层次人才。而地市普通高校研究生教育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专业的分布上,都远远落后于名牌重点大学,硕士点不多、博士点寥寥无几。据有关资料表明,截至2005年底,全国地方高校中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145所,占7.3%,仅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218所,占11.02%,仅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528所,占26.6%,高职高专1 087所,占54.95%。[6]由此可以想到,除去地方重点大学和中心城市以外,其他地市普通高校的办学层次自然更加低下。
第三,办学效益比较低。一方面,地市普通高校主要面向本地区招生和培养人才,一般规模都比较小,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地市普通高校的办学层次较低,办学实力和水平有限,使地市普通高校难以吸引高层次的人才,师资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缺乏大师级的教师,因此,难以持续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出高层次的人才,从而产生重大的科研成果。由于学校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较低,所以校外社会捐赠和科研经费数量少,办学经费以学杂费收入为主,加之其基础设施较弱,校办产业实力不足,效益有限,经费补给困难,大多数地市普通高校办学效益都相对比较低,制约学校持续发展。
第四,社会知名度不高。高校的名气,如同产品的品牌一样,是巨大的无形资产。地市普通高校办学历史不长,且多远离省会城市,存在着品牌弱势和区位劣势,就人才培养、学科实力、科研水平等方面在国内甚至省内也名气不大,缺乏“名牌效应”,其影响力要远远小于重点高校。地市普通高校几乎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国家级教学科研成果很少,毕业生就业单位层次普遍较低,使得学校知名度不高,在教育产业化的过程中,对市场的影响力要远小于名牌重点高校。这种由于缺乏“名牌”而形成的“马太效应”往往给地市普通高校“雪上加霜”,如争取不到横向经费,申请不到大的科研项目,吸引不了高层次的人才,出不了标志性的成果,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如此等等,这些都更进一步削弱了地市普通高校的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