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市普通高校的特性
作为地方高校的主体,也是我国高校系统的中坚力量,地市普通高校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隶属于省市自治区但地处非省会城市,地理位置相对偏远
就行政隶属而言,地市普通高校在管理体制和经费供给上隶属于地方省级主管部门,中央支持力度有限。目前在整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这盘棋上,国家和政府总是要“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相对于重点大学而言,地市普通高校往往属于“放小”或“有所不为”之列。部委直属高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接受中央与地方的双重投资,同时其知名度和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也为其赢得不少来自于社会的投资和捐赠,这是地市普通高校无法企及的。地市普通高校主要依靠地方财政拨款,很少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如2007年国家开始实施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就仅限于几所教育部属师范大学,而没有惠及经费更加紧缺、贫困生比例更高的大批地方师范高校。因此,许多地市普通高校普遍存在经费和师资等方面的紧缺问题,地市普通高校如何发展的问题通常也不是高教理论界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于是,在既缺乏大众化形势下经营万人甚至几万人大学的办学经验,又缺乏系统的高等教育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多数地市普通高校都只能凭借着自己对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直观理解,尝试着别人曾经奏效的方法,采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来解决眼前的问题同时也在探索发展之路。由于此举的高风险、高成本,导致许多学校发展速度缓慢,各校间的发展也非常不平衡。对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模糊认识以及因此而产生的一系列决策偏差,已经妨碍并且还将继续制约着地市普通高校的健康发展,进而将直接影响到全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
(二)基本上属于教学型大学,以农、林、师范、医学及民族院校为主
就大学基本类型来看,可以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3种,其中地市普通高校基本上都属于教学型大学,教学和人才培养是其绝对的中心工作和任务。另外,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来看,综合性大学基本上建立在省会城市,或者比较著名的中心城市,地市普通高校大多发端于地市师范学校、卫生学校、农业学校,或者中心城市师范大学、医科大学的分校等。因此,就地市普通高校的学科、专业性质而言,大多属于农、林、师范、医学或民族院校,当然这也与广大中小城镇及农村地区的经济特征、社会结构等相一致,但问题是其学科实力、学术水平相对有限。
(三)大多为所在地市最高学府,或唯一省属普通高校
由于受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高等学校布局设置的方针政策影响,就我国大多数地市而言,只有一所普通高校。近年来,地市民办高等教育虽有一定发展,但其办学实力和水平相对有限。因此,地市普通高校在当地一般是最高学府,有人才、学科等优势,但由于在当地具有唯一性,因而也制约着高校间师资、图书资料、实验设备及课程等资源共享,这又是其发展过程中不利的一面。(www.xing528.com)
(四)办学历史相对不长,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有限
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来看,地市普通高校大多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且有许多在20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升格为本科院校,与重点大学和中心城市大学比较而言,不仅在办学历史上存在很大差距,而且在学校文化底蕴、办学传统、办学思想、办学精神、师资力量、学科水平、科研实力、办学层次及办学基础设施等方面也有一定差距。他们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有限,是我国高教系统中的第三世界、弱势群体。
(五)服务区域以面向地方为主,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
从一定程度上讲,地市普通高校本身就是为满足地方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需求而产生的,其学科结构、专业设置、生源组成等方面与地方资源、地方发展需求紧密相连,且众多地市普通高校本身就置身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是广大农村的人才培养基地、高素质人才聚集地、教育中心、文化高地。我国人口主要分布在地市及其所辖县区,地市普通高校的学生大多来自于本地区的农村,毕业后也大多在本地区就业。地市普通高校是最贴近于农村、基层的高等教育,是我国最广大地区的高等教育,具有区域分布的广泛性和面向基层的大众性。
(六)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较于部委属高校,地市普通高校大学更侧重于“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职能。部委直属重点高校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缩小与世界一流高校的水平差距,创造一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注重学科型、理论型人才培养,着力国内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和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进行高新科学技术研究,而地市普通高校在整体学术水平上难与重点大学相媲美。因此,其社会价值更应体现在解决现实问题和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其主要任务是培养为地方区域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