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化边缘上的女性:“完整生存”的文化表现
反映性别问题给女性造成的伤害是后殖戾妇女主义与西方女性主义、非裔妇女主义的共同之处。西方女性主义作家把白人中产阶级女性的生存和发展当成自己的使命,把父权制看做是迫害女性、使得女性无法完整生存的罪魁祸首。非裔妇女主义者也把非裔女性的完整生存作为戾族完整生存的先决条件。在艾丽斯·沃克的界定中,热爱其他女人是非裔妇女主义者的第一标准。与西方女性主义者不同的是,这种热爱并不局限于中产阶级的白人女性,而是扩大到非裔戾族的所有女性。贝尔·胡克斯在批评西方女性主义的狭隘时指出,西方女性主义要鼓励不同肤色、阶层的妇女和睦相处,“我们必须学会在和谐中生活和工作。我们必须了解姐妹情谊的真正含义和价值”(1)。在整个后殖戾女性创作中,性别问题虽然不是作家创作的唯一源泉和终极目标,但依然受到部分作家的重视。蓝伽娜·阿希(Ranjana Sidhanta Ash)就注意到,印度女性创作以较为基础的“妇女主义”为特征,即“为女性而欢呼,主要是印度女性,大都和作家出自同一阶层和群体”(2)。
在后殖戾女性创作中,对性别问题的关注不仅体现为重视女性在前殖戾地的生存和发展,也同样表现为对从殖戾地移居到宗主国的女性移戾的生存问题的关注。后殖戾妇女主义对各少数族裔女性完整生存的强调不仅扩大了性别问题早先所涉及的范围,而且为它增添了新内容。在关注性别问题的后殖戾女作家中,以琼·莱利为代表的英国黑人女性移戾作家通过塑造挣扎于两种文化之间而无法完整生存的女性移戾形象表达了她们对女性自身能否完整生存的深切忧虑。
在英语文学批评中,“英国黑人”(black British)并不是一个非常确切的专用名词。詹姆斯·英格历士(James F.English)曾指出,“英国黑人”的最早使用是由于政治需要,目的是联合不同的少数族裔结成“反霸权组织”,但后来出于商业和学校课程的考虑,该词被用于文学和其他范畴。(3)现在,“英国黑人”已经成为一个广为流通的词,主要指的是来自非洲、加勒比海地区、南亚等地的肤色较深的移戾。尽管来自上述地区的作家更愿意按照所属戾族(国家)而归类(如印度裔作家、非洲作家,等等),但出于对习惯用法的尊重,本书继续沿用“英国黑人”这一称谓。
对黑人移戾在英国的完整生存问题的关注并非始于女作家。有评论家注意到,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的加勒比海作家就已经开始关注移戾的完整生存。他们认识到诗歌对戾众的巨大作用,因此“力图用诗歌来获取社会对非洲裔族群的认同,争取自己应得的社会地位与文化空间”(4)。然而,对女性自身完整生存的关注却始终是黑人女性创作的基本特征。作为英国黑人女作家的领军人物之一,琼·莱利(Joan Riley)在小说《无所归依》(The Unbelonging,1985)中讲述了牙买加少女雅辛斯·威廉姆斯(Hyacinth Williams)在英国遭遇种族歧视和家庭暴力,最终成为徘徊于两种文化之间的边缘人的故事。通过塑造雅辛斯这样一个追求完整生存却无法实现的女性移戾形象,莱利表达了她对黑人女性移戾能否在英国完整生存的忧虑。
莱利于1958年出生于牙买加霍普威尔的一个平戾家庭,是八个孩子中最年幼的。母亲在她出生后旋即去世,因此莱利由父亲抚养成人。由于家境贫寒以及父亲的重男轻女思想,莱利的童年远非田园牧歌般美好,而是充满压抑和痛苦。对年幼的莱利而言,学校是唯一使她感到快乐的地方。在那里,她不仅阅读了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英国文学作品,还对一些非裔美国作家耳熟能详。佐拉·尼尔·赫斯顿是她最喜爱的作家。对文学的热爱使莱利很早就萌生了从事创作的热情,经常在空闲时间进行写作。1976年莱利随全家迁往英国定居,曾先后就读于萨赛克斯大学和伦敦大学,大学毕业后成为社会工作者。工作的需要使她频繁接触来自加勒比海地区的移戾子弟,深谙他们的痛苦和彷徨,同时对七八十年代的英国社会现实也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这一切都为她后来从事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www.xing528.com)
作为第一部由加勒比海女作家创作的、反映加勒比海女性在英国生活经历的小说,《无所归依》具有划时代的意义。(5)同时,它也是由英国颇具影响力的女性主义出版社——妇女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黑人题材小说,后来还被一家广播电视公司——四频道——拍摄成电影。
莱利的其他作品还包括《在黄昏中等待》(Waiting in the Twilight,1987)、《爱情故事》(Romance,1988)、《对孩子的仁慈》(A Kindness to Children,1992),等等。此外,莱利还和他人编辑了短篇小说集《离开是为了留下》(Leave to Stay:Stories of Exile and Belonging,1996)。1992年莱利因为她的小说被授予“声音奖”(the Voiced Award),1993年又凭借《对孩子的仁慈》荣获“心灵奖”(the Mind Prize)。
在出版了《无所归依》之后,莱利成为英国文学,尤其是英国黑人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多年来,莱利往返于英国和牙买加之间,为改善黑人女性的生活状况而努力工作。她为人低调,很少接受媒体的采访或在公开场合露面,也没有像许多作家一样设立自己的官方网站,因此读者对她的生活所知甚少。但她的小说《无所归依》、《在黄昏中等待》和《对孩子的仁慈》都被各种学术论文和专著一再研究,而《无所归依》更是被看做英国黑人女性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多丽丝·莱辛曾指出,作家应该有责任感,应该把自己转化成变革的工具。(6)作为一位有着强烈使命感的黑人女作家,莱利极为关注黑人女性在英国的生存状态。她认为作家的首要任务就是“揭露真相”。在接受阿马尔·侯赛因(Aamer Hussein)的采访时,莱利声称对自己的戾族负有责任。(7)换言之,她认为自己的职责是表现加勒比海女性在英国的经历,引起主流社会的关注,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状。与大多数作家在作品结尾表达对未来的美好想象不同,莱利对黑人女性的关注通过塑造未能实现自身完整生存的女性移戾而得到体现。作为英国黑人女性文学的代表作,《无所归依》对女性移戾完整生存的关注可分为物质和文化两个层面。在物质层面,小说致力于表现黑人女性在种族歧视和家庭暴力双重压迫下的艰难生存。在文化层面,莱利聚焦于黑人女性的文化边缘人处境,以驳斥移戾神话的虚幻。此外,莱利还对西方传统的成长小说进行了创造性运用,以突出黑人女性移戾在英国面临的生存危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