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信息化与城乡一体化
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是本课题分析研究的起点。因此,在展开信息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研究论述之初,要先对城乡一体化和信息化这两个重要概念进行阐述和辨明,在此基础上讨论两者的相互关系。
1.1 城乡一体化
在“五个统筹”思想指导下,中央提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战略决策。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可以综合理解为:城乡一体化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城市与乡村实现结合,以城带乡,以乡补城,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方面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1.1.1 城乡一体化的典型发展模式
在具体建设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不同地区的看法和做法都有所不同。下面是三个典型的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1)“成都模式”:三三见六,五个意识
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路集中体现在“六句话”、“三大工程”、“三个集中”和“五个意识”。这就是坚持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建立市场化的配置资源机制为关键、以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保证、以农民身份改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远郊和农业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扶贫开发、农村发展环境建设“三大工程”,努力促使工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同时要牢固树立规划意识、环保意识、市场配置意识、集约利用土地意识和历史文化保护意识。成都的目标是具体实现六个方面的一体化: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城乡政策措施一体化。
(2)“嘉兴模式”: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
嘉兴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城乡一体的总体思路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建设网络型大城市为核心,进一步深化城乡一体化配套改革,大力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逐步实现城乡之间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全市人民共享现代文明。重点是抓好“五个一体化”:一是推进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形成城乡联动发展的生产能力布局和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城乡形态;二是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形成完善的交通、物流和公用设施网络;三是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都市型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四是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形成城乡人口自由流动,城乡统筹就业,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格局;五是推进城乡生态和环境建设一体化,基本形成城乡生态环境融通互补,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格局。
(3)“义乌模式”:以城促乡的城乡一体化
义乌的城乡一体化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商品市场发展为龙头,产业集聚为基础,以市场经济为主导,产业集聚与城乡一体化良性互动,以点线面的加速度方式为特征的从小城市迈向大中城市的一种模式。点—线—面的布局推进方式是指首先实现城区的一体化,在城区产业聚集,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增强对于周边村镇的辐射能力,最终实现点到线的城乡一体化。
1.1.2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启示
实现城乡结构转变,构建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是各种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最终目的。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阻力首先来自制度,消除这种不公平的制度壁垒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但仅仅制定公平的保障措施是不够的,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产业发展等各个方面的一体化过程都是需要经济基础做后盾,在现实推进中仅仅依靠现实的政府财政是不够的,发展才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在当前条件下,以信息化为先导和发展突破口,利用城乡统筹发展的信息化发展模式来带动城乡经济、人口、自然、交通、技术、社会等要素互融互通,从而整体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解决城乡一体化发展瓶颈的可行措施。
1.2 信息化
1.2.1 信息化的内涵和特征
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导,以信息资源为核心,以信息网络为载体,以信息产业为支撑,以信息人才为依托,以信息法律、法规、标准、政策为保障的系统工程。由此可见,信息化建设应该重点放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政策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业发展、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人才培养这六个方面。从特征上来看,信息化就是信息设施、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资源、信息政策和信息人才这六个信息化的核心要素不断发展和优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变革,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
1.2.2 区域信息化
信息化战略可以划为三个板块: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和部门信息化。其中,区域信息化是领域信息化和部门信息化的运作载体,属于中观层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所谓区域信息化就是指在一定地区内进行信息化建设,使信息化要素在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领域全方位的渗透和融合。一般来说,区域信息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扩展区域的交流平台;
(2)开发信息资源,丰富和集约区域的资源要素;
(3)发展信息产业,优化区域的产业结构;
(4)推广信息技术,促进区域生产和管理的革新;(www.xing528.com)
(5)培养信息人才,提升区域人力资源水准;
(6)完善信息政策,改善区域信息环境;
(7)实施信息消费,培育区域信息市场。
当前,信息化已成为发达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落后地区追求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对于中国任何一个地区来讲,城乡之间的信息化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只有从系统角度统筹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才能使城与乡都享受到信息化对于发展的推动作用,并在整体上获得区域信息化的最优格局与最大产出。所以,区域信息化是地区在建设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应有之义,区域信息化也必然会在促进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3 信息化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作用
在全球信息化浪潮中,城乡一体化作为协调城市和农村两大地域经济和社会系统的重要方式,将会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产生更加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具体讲,信息化的发展和建设必将对城乡地域社会经济、人口流动和居住空间的变化、城乡文化和思想意识的交流以及城乡地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对我国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产生显著的影响并促进和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信息化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中所起作用可以概括为“两提高两促进”。
1.3.1 优化教育资源改善提高教育质量
城乡教育差距是造成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又一个重要原因。统计数字表明城镇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乡村的3.4倍、6.1倍、13.3倍、43.8倍、68.1倍。更重要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其中很多学校和政府还隐瞒真实情况。2002年,有关部门宣布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8.6%和90%!实际情况如何呢?2005年,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对6省14县的17所农村初中进行的调查显示,学生辍学率最高的为74.37%,平均辍学率约为43%!大大超过了“普九”关于把农村初中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的要求。
农村落后的教育限制了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素质的提高,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现实情况是在大部分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培养造就新农民的资源又相对短缺。此外农村教育落后是农村落后的根源,校舍、设备需要资金的大量投入,教师队伍的建设更是一个周期长的过程,因此在信息化过程中,建设远程教育系统,在城市重点学校与乡村学校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农村学生可以享受到城市优质的课堂教育和城市重点中学的丰富的教育资源,此外还能实现城乡老师之间的交流、老师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这种基于网络搭建的远程教育平台可以利用城市的优秀教育资源服务于农村,迅速解决农村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同样可以利用远程教育平台为农民提供农业信息服务、农技培训、电脑培训等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这对加快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城乡信息不对称、教育机会不均衡等也具有战略意义。
1.3.2 平衡公共资源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在长期城乡割据发展过程中,乡村公共服务体系远远落后城镇。包括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等,农村投入低、基础设施落后,因此各项公共服务相对落后。这种公共服务层面的差距从长远来看会制约农村的发展。公共教育资源相比城市有很大差距;医疗体系在农村逐渐萎缩,农民看病不方便,或有病就要进城;农民就业没有保障,剩余劳动力要在农闲时进行打工;第三产业不发达,生产生活用品质量低劣,假冒产品较多。要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是不可避免的。
通过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方面协调而且周期较长;但在信息化的过程中,积极拓展渠道,通过信息化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思路。农村百姓看病难,难就难在农村医疗资源的匮乏,医院的建设、医疗设备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医疗人才的培养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难一蹴而就,统计数字表明,2004年城市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者比例为32.3%,小城镇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者比例为59.9%,农村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者比例为79.4%。2005年,医保覆盖的城镇职工数为1.3亿,还有5000万享受公费医疗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而80%以上的农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在农村因为看不起病而放弃治疗的比例高达25%。近几年,由于公共卫生供给短缺,医疗价格大幅度攀升,农村不少地方出现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为了解决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医疗资源的断裂状态,有效利用信息网络可以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基于信息网络开展远程医疗无疑是利用城市优质医疗资源解决农村看病难的一个有效措施。此外,农村的发展还依赖于有效地解决农业人口的就业问题。事实上,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已成为不少地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形式。因为,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而且还能反哺当地的经济发展。信息时代,通过网络可以帮助农民兄弟寻找招聘信息,这就是信息助农的一种重要表现。因此如何利用和挖掘信息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个人发展是一个关键,这样可以避免进城务工的盲目性。总之信息化的发展建设,为信息的交流搭建了平台,有效的利用这个平台和载体可以平衡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资源,改善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水平。
1.3.3 促进城乡思想观念和文化的融合
思想观念和文化氛围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意识形态的统一也是城乡信息一体化的一个体现。信息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传真、电话,特别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城市物质文明以及城市人的现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很快向农村地域扩散。以现代都市文明为特征的城市文化和以传统乡土文明为代表的乡村文化开始不断发生冲突,最终会走向相互融合。城乡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城市文化中一些先进的文化思想和意识观念能够迅速向乡村地区传播。乡村地域的传统文化也能够被城市居民所了解和接受。城乡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和便捷化,使城乡之间的信息能够及时流通,减少了城乡之间的文化冲突以及思想观念的鸿沟,促进思想观念的融合。
此外,在信息化的进程中,城市和乡村在文化交流和科技信息传递等方面会更加融合。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加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实现。针对目前城乡人口文化水平之间的巨大差距,可在农村地区进行多种多样的科技下乡和文化下乡活动,特别是伴随信息化建设,可以借助网络对农村农民提供技能培训,一方面可以使农民掌握更多的技术,增强农民在经济活动中的生存能力和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可促进城乡之间在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精神生活等方面的融合与提高,加强城市乡村之间劳动力供求关系的传递与交流,还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各类人员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劳动者的流动反之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中城乡之间更深层次的交流和融合。
1.3.4 促进经济发展和地域融合
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最终与城市融为一体,这将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市场一体化、农业科技扩散与升级的基础上促进农村和城市的融合。
首先,信息化可以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联动发展,使地域空间结构重组。信息化能够增强城乡空间作用的集聚与扩散力。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城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已不再是简单的集聚与扩散,而是形成了城乡之间的集聚与扩散并存,而且这种相互作用将日益加强。调查表明,在我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大中城市的集聚与扩散都很活跃。从宏观角度来看,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信息传播的便捷,和城乡之间的信息交流传递加快加密。这一趋势的发展将会促进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深入进行和区域一体化水平的提高。信息化使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增大,信息经济的发展使金融保险、房地产开发、信息咨询、计算机应用服务、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兴起,其行业特色要求对大量信息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处理能力,促使生产性服务业部门向中心城市地区聚集。原来在外围农村地区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为了适应信息经济的发展要求,也都纷纷把公司的高级管理和决策部门设在了中心城市的商务区,而把生产制造等企业部门迁到城市外围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域。
其次,信息化促进了新型城乡地域组织形式的出现。在我国,各类开发区、工业区和科技园区等新型地域组织遍地开花。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可以远离中心城市而设在基础设施优良,环境优美的乡村地域,成为联结城乡联系的新节点,从而带动乡村地域的发展。目前,我国各类开发区的建设大多依靠发达的交通和通讯设施条件而在中心城市的城市边缘区择地而建,形成了中心城市的圈层式用地扩展模式,对城市形态的变化具有深远影响。在今后的建设发展中,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布局可顺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促进城市向多中心城市模式发展。
此外信息化还将促进城市外围小城镇的振兴。信息化使大城市外围的小城镇由于受中心城市信息传播的影响而加速发展。市场信息的传递把农村和城市市场融合到一起,城市的供求信息变化迅速传递到农村,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农村农民的需求发生变化,信息的反馈使得城市能够及时提供农业农村所需的工业产品。逐渐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从而缩小城乡差距。
注重发展的过程中更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通过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带来的发展是不健康的。信息化可以使城乡地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和可调控性增强。在信息社会中,环境问题不单单是本地化的问题,也是对区域乃至全球的生态环境和人类发展的共同问题。随着人类工业化的进步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类在利用科技进步创造城市文明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各种城市环境问题和对生态环境系统的破坏。各种环境问题的出现使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越来越深刻。
在经过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痛苦探索后,人类认识了从区域和全球层面上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解决社会进步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最佳选择。城市和农村作为不同的两大地域生态系统,只有互相合作,互相补充,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城乡地域社会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为更好地实现城乡地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使城乡地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和更好的监控,为有效地解决和调控城乡地域生态环境系统提供保障和技术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