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部湾有色金属加工产业园规划方案成功实施

北部湾有色金属加工产业园规划方案成功实施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北部湾有色金属加工产业园规划方案3.1总体发展规划3.1.1职能与规模●园区定位立足区位和交通优势,以科技为动力,集有色金属冶炼、加工、研发、再生资源产业、物流和商贸服务于一体的科技工业园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玉林龙潭产业园规划总投资达30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50亿元,产出规模达500亿元,税收30亿元以上。目前龙潭产业园项目建设方案已制订,供电、供水等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建设完善。

北部湾有色金属加工产业园规划方案成功实施

3 北部湾有色金属加工产业园规划方案

3.1 总体发展规划

3.1.1 职能与规模

● 园区定位

立足区位和交通优势,以科技为动力,集有色金属冶炼、加工、研发、再生资源产业、物流和商贸服务于一体的科技工业园区。

● 产业导向

重点发展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适当发展有色金属冶炼产业,以科技为导向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并预留其他优势产业升级发展的弹性空间。

● 功能定位

玉林市加快融入北部湾经济区的有力平台,带动玉林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增长点。

广西乃至我国南部地区重要的集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产品研发、回收利用和商贸服务一体化的综合基地

全国知名的有色金属重要深加工基地。

达到国家级标准的有色金属高新技术研发中心以及有色金属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基地。

3.1.2 总体发展战略

● 产业发展战略

依托玉林及周边地区的有色金属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加工业及其再生资源利用等相关产业。重点发展以铜、镍、铝、钛深加工产业,适当发展锡、铅、锑、锌、铟等产业,以科技为导向发展铜等有色金属和钢铁再生产业,并考虑将单晶硅多晶硅及其他各类紧缺电子元件产品作为园区工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同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横向联系,加大科技投入和政策扶持,改善投资环境。包装一批综合性大型项目,积极与大财团开展合作交流,实现互赢。

发展物流等第三产业,特别是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 生态发展战略

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持居住环境质量,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

产业发展应保证高技术含量,严格控制生产项目环保排放,严格企业准入,将园区建设成为生态型科技工业园区。

严格依照环境影响评价控制生产项目、生活设施。整治、利用现有河流、山体营造城市生态景观。

● 经营管理策略

产业规划要与园区的空间规划紧密结合。

积极争取区政府和国家财政的支持。

强化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积极为入园企业服务。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拓宽引资方式,鼓励民营企业进入。

孵化采、选、冶、深加工一体化大型集团企业,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建设策略

产业应集约发展,大力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忌产业发展遍地开花,浪费土地。

产业发展应形成社会化服务配套。

建设中遵循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协调发展的原则。

建设发展策略当同产业升级相配合。产业空间分布由南向北渐次升级,并保留拓展空间。片区之间设置绿化隔离带。

3.2 基础资料

3.2.1 龙潭镇概况

龙潭镇地处两省区(广西、广东)三县市(博白县、合浦县、廉江市)交汇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交通十分便利,素有“桂东南金三角”之称。是玉林市临海的工农业重镇,国家批准设立的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的临海核心区就设在龙潭镇。2008年龙潭镇纳入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铁山港(龙潭)组团,并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2006年还被国家评为“全国经济文化名镇”。全镇区域面积159.69平方公里,总人口10.5万,其中城镇人口2.3万,农业人口8.2万,辖13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308个村民小组。2007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亿元,财政收入1500万元。该镇工业发展基础扎实,拥有企业23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博白伟镍、伟恒糖业、鑫河木业制品、福兴金属制品以及龙潭木片厂等。

近年来,区、市、县各级领导对龙潭的经济建设工作十分重视。玉林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突出在博白县规划构建临海经济区和工业产业带,特别是重视龙潭镇作为玉林市挺进北部湾经济区前沿重镇作用,加强在港口物流、机械制造、医药产业、农副产品加工、藤芒竹编工艺加工出口等方面的产业发展合作,策划建设与沿海城市的海运、钢铁、石化、林浆纸等沿海经济相配套的仓储、中转、配送中心和加工基地,这给龙潭镇的经济发展壮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平台。

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龙潭镇党委、政府充分依托连接两省(区)三县(市)的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把握千载难逢的良好发展机遇,以解放思想,敢为人先的精神,营造风生水起北部湾、龙潭挺进桥头堡的氛围,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主动融入北部湾经济区,全力支持和配合好玉林龙潭产业园的工作,全面加快龙潭发展。2007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14.18亿元,同比增长131%,完成财政税收1005.8万元,同比增长98%,增幅居全县各乡镇首位。2008年1至6月,全镇招商引资项目28个,总投资26.22亿元。其中已完成工业项目12个,规模以上1个,总投资8.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5.3亿元,预计年产值12.6亿元,可实现税收9900万元;已落实项目6个,其中规模以上3个,总投资15.3亿元;预计建成投产后产值9200万元,可实现税收930万元;正在洽谈项目10个,其中规模以上4个,总投资2.35亿元。

3.2.2 北部湾经济区玉林龙潭产业园规划建设情况

坐落于龙潭镇的北部湾经济区玉林龙潭产业园,分布于博沙二级公路两侧,与325国道相邻,距北湛高速公路出口仅6公里,距湛江港、北海港仅100公里,距沙田港、铁山港20多公里,距规划建设中的合(浦)河(唇)铁路2公里。产业园首期规划面积为50平方公里,拟将产业园规划建设成为桂东南最大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基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仓储物流基地、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示范基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玉林龙潭产业园规划总投资达30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50亿元,产出规模达500亿元,税收30亿元以上。目前已开发建设面积2500亩,已有入园企业12家,园区企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目前龙潭产业园项目建设方案已制订,供电、供水等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建设完善。龙潭110千伏变电站建设已获区经委、水利电业集团公司批准,即将动工建设,一年内可投入使用;与龙潭产业园配套建设、最大日供水量可达5万吨的伟业供水工程已经区发改委立项批准,并获300万元国债资金扶持,已进入筹备开工阶段,明年4月可竣工使用,完全可保证工业园区生产生活用水;园区要统一规划建设排污设施,污水处理厂正在筹建中;目前龙潭临海工业园入园企业12家,鑫河林业有限公司、伟恒糖业有限公司、福兴金属制品有限公司、龙潭木片厂、青锋塑料铝箔包装厂等5家企业已建成投产。总投资8亿多元的玉林伟镍科技矿冶有限公司第一期工程已建成试产,第二期工程正启动建设,同时配套建设一个年产36万吨的硫酸厂;投资3亿元的维多利(玉林)建筑材料有限公司人造板生产项目动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年产木地板达12万立方米,预计年产值2亿多元,年创税收1500万元,可提供500多个就业岗位;广西龙潭再生资源进口加工利用园区项目,目前国家环保部已经派人到实地检查,有望今年批复设立;此外,广东惠州永昶电子厂、台湾成林集团水暖器材项目、日本胜美达集团30万吨酒精项目、东莞食品包装厂等一批超亿元的重大项目正在筹建中;龙潭产业园区两平方公里的标准厂房建设即将启动,将提升龙潭产业园的吸引力和承载能力。

3.3 打造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

3.3.1 建好工业园区,打造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平台

按照“以特色建园区、以园区聚人才聚产业”的思路,朝着“广西第一、全国知名、世界有影响”的发展目标,引进高技术、高效益的现代企业,延长有色金属产业链,拓宽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空间,以“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经营方式,实现飞跃式发展。

3.3.2 打造有色金属产业支撑平台,提供完善的行业中介服务

成立有色金属技术创新中心,搭建网络信息中心、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产品检测中心、技术培训中心、技术孵化平台等科技创新服务机构,为广大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服务。

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以及技术难题攻关等多种形式的服务,降低单个企业的研发成本。

提供新技术新工艺、设备及原材料、配件辅料、铝材产品、行业发展趋势等多方面的行业资讯服务。

以电子商务平台促进有色金属企业的远程营销和市场创新;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大力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提高企业管理运作能力。

提供产品检测、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等服务,把行业品质管理和技术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尤其在新产品研发、试制过程中提供预检测服务,节约企业的开发时间和开发成本

组织企业技术人员沙龙,开办专业技术培训,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展销会订货会、产品交易会,组织行业内技术交流活动,建立行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的平台。

3.3.3 培育龙头企业,带动有色金属产业快速发展

龙头企业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标志,对带动地方产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把产业集中、产品独特稀有、掌握核心技术、拉动能力强的有色金属骨干企业作为主要培育对象,在征地、资金、人才、技术和政策方面给予优先扶持,支持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打造“规模、品牌、技术、管理、效益”知名企业,以扶持有色金属龙头企业的发展促进经济总量的壮大扩张。

3.3.4 实施自主创新,打造有色金属产业知名品牌

引导企业走自主创新发展之路至关重要,为此,产业园将以科技为支撑,发展集约型、循环型、节约型经济,重点加强对矿产资源深加工产品开发、综合回收利用等项目的应用、推广,形成独具特色“高”、“精”、“深”、“专”、“特”的高端产品、终端产品和系列产品。通过扶持行业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学研合作,促进行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同时抓好人才建设,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发展有色金属工业经济。此外,还要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打造知名品牌,追踪世界有色金属深加工的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市场前景广阔的主导产品。

3.3.5 创建和巩固区域品牌

引进国内外有色金属行业的名牌展会,并长期坚持下去,使龙潭成为行业最新的材料、设备、技术、工艺、产品的发布中心,行业的全国性价格及行情的权威信息源头,行业巨头的活动中心以及行业中外对接的首选平台。

通过品质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塑造“高质量代名词”的形象。一方面通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加强行业品质管理,奖优罚劣;另一方面,取得质量检测国际互认,帮助园区内的有色金属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促进产业的国际化。

成立行业协会,促进行业良性发展。一是通过行业协会促进企业在行业自律、知识产权保护、联合采购、联合应对国际经济贸易纠纷等方面不断进步,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二是通过与国家级行业协会合作,使企业在行业标准和规则制定、行业信息、行业交流、新技术和产品等方面取得更大优势,形成优越的产业发展环境;三是通过与国际组织的接轨与合作,提高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和技术、信息、管理国际化水平。

整合著名企业品牌资源,以点带面树立地区品牌。

3.3.6 坚持科学发展,打造环保型有色金属加工基地

按照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的要求,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严格控制不符合产业政策、高污染、高能耗项目的建设,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确保“三废”排放达标,尽可能减少发展工业企业对环境的污染。

3.4 建立有色金属战略联盟

3.4.1 战略联盟概述

战略联盟是企业针对日益增强的竞争压力和知识爆发对传统企业经营模式造成冲击的一种有益的响应或适应,是借助企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对各自内部资源能力进行杠杆整合、追求战略性互惠互利的企业市场行为,目的在从以往的降低成本转移到当前的组织学习。它是一种扩大范围而不扩大企业的方法,有纵向联盟和横向联盟两种基本形式。纵向战略联盟是指通过联盟企业间价值链的纵向链接(如供应商联盟或客户联盟)来创造新价值,获得竞争优势;横向战略联盟是指通过联盟企业间价值链的横向链接(如研发联盟、生产联盟、营销联盟等)来创造新价值,获得竞争优势。战略联盟将创造价值的重点从一味的企业内部变革转向跨越企业组织边界的外部联系,使企业跨越了传统的组织边界,但又不改变原有的组织结构,只是在程序和职能上加以整合创新:各方开始关心联盟内他方的利益,并共同确保价值链末端顾客的利益;各方相互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料,以供单个企业制定符合整体利益的决策;改变传统的企业间合作的单点接触,实现企业之间广泛的接触与合作关系。通过这种深入的链接关系,企业战略联盟成为一种更具效率与效益的整体,能够持续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联结经济、速度经济,创造更多价值及传统形态所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①经济效率的最主要表现就是规模经济。战略联盟不是通过扩大单个企业规模,而是通过重新配置价值链,扩大经营规模和市场规模来实现规模经济的。②范围经济。战略联盟使联盟企业借助相互的资源和核心能力,弥补自身在跨行业经营中战略资产的不足,获取范围经济效应。③联结经济。战略联盟通过网络共享联盟企业信息系统资源,实现联结经济。在当代经济效率的四大范畴中,联结经济最为重要。④速度经济。战略联盟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加快价值链中价值活动的实现过程,使企业价值系统的整体效率得到提高,以“更快的产品或服务”形成竞争优势。

3.4.2 我国有色金属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的优势和条件

● 已形成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目前,我国除铜、铝受资源限制仍需进口外,铅、锌、镁自给有余,钨、锑、锡、钼、稀土等传统产品仍保持一定的出口规模,特别是稀有金属和稀土及其深加工产品具有较大的国际竞争优势。如果我国有色金属企业组建采选、冶炼、贸易联盟,将改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成为极其重要的国际贸易商和经营者,肯定能获得更大的国际贸易利润,甚至可能垄断国际市场。

● 国家政策鼓励有色金属企业组建和发展战略联盟

国家经贸委发布的《“十五”工业结构调整规划纲要》是我国进入21世纪后第一个以结构调整为主线、覆盖整个工业领域的中长期规划总纲。《纲要》指出,有色金属行业在企业结构调整方面,要按照优化产业链的要求,推行行业内采选、冶炼、加工企业联合,实现一体化经营或组成战略联盟。

● 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为有色金属战略联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www.xing528.com)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和迅速发展,有色金属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对联盟体内各企业的信息系统进行集成,实现原材料供应、生产状况、成品质量与库存等信息共享,从而为联盟伙伴进行实时分析与决策提供依据。此外,联盟体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实行网上办公、网上订货和网上交易。

● 交通运输的发展为有色金属战略联盟的建立提供了必要条件

运输业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有色金属原材料供应周期,及时、准确、配套地供应生产资源为有色金属战略联盟的建立提供了必要条件。

● 战略联盟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为有色金属企业建立联盟提供了指导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企业之间的合作竞争开始出现,20世纪90年

代,随着技术创新速度加快和信息资本化,企业依靠既合作又竞争的方式展开市场竞争越来越受到企业界和学术界的重视和注意,涌现出许多战略联盟成功案例及理论总结。这些对有色金属战略联盟的建立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 有色金属企业具有借助联盟增强其竞争力的主观愿望

我国有色金属企业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低、国际竞争力不强,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单个企业势单力薄,难以获得竞争优势。因此,有色金属企业在主观和客观上均产生了合作、联合、协作的愿望。战略联盟为有色金属企业提供了一种摆脱困境和寻求发展的全新机制和思路。

3.4.3 如何建立有色金属战略联盟

● 正确选择合作伙伴,确定协调一致的战略目标

选择联盟者要有长远目标,要求合作伙伴具备互补性的竞争优势或核心专长,并能在合作中得到相互学习与提高。此外,联盟各方还要有协调一致的战略目标。事实上,联盟伙伴之间的战略目标差距是存在的,这就要求联盟伙伴进行协调,寻求缩短或消除目标距离与冲突的途径,以保证联盟的有效运行,实现“双赢”或“多赢”。

● 签订好联盟协议

由于联盟体的企业以整体力量参与市场竞争,因此需要一套完整的联盟协议来约束各企业行为,防止“搭便车”与败德行为。联盟体应根据战略目标、利润产生的源头,规划符合战略联盟内在发展规律的联盟约束机制。

● 重视学习

获取知识形态的核心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战略联盟的主要动机之一。有色金属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必须有长远的打算,不能忘记联盟的目的是提高各企业的长久竞争力。只有重视学习,向战略伙伴学习新的技术与管理方法,才能切实提高各企业与联盟整体的竞争力。战略联盟作为一种企业战略,对企业组织动态职能的贡献就在于:以组织学习这样的人格化流程,提高成员的知识存量水平并最终形成另一种宝贵的适应性组织能力,以应付当今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

● 在彼此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建立以“双赢”为价值取向的合作关系

信任是联盟企业进行有效合作的纽带,赢利是企业参与联盟的目的。在联盟时,由于联盟各方一般都具有特殊的优势,加上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因素,很可能会产生一些目标与利益的矛盾。如果管理人员一开始就能全力以赴有意识地建立和培育可信可靠的战略联盟关系,从“双赢”的价值角度设置有色金属战略联盟的控制机制,一旦有矛盾,联盟体就不难朝着有利于化解矛盾的方向努力。

● 建立高效的有色金属企业信息支持体系

完善企业信息体系,及时地获取有关技术、市场信息,并在联盟体内迅速传递、处理,是企业联盟成功的重要前提。目前,国内有色金属企业的生产计划一般在当年初详细制定,每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产品的营销管理相对而言比较原始,很少利用信息网络。但战略联盟的有效运作要求伙伴企业在充分考虑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建立竞争信息系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联盟企业数据库的信息集成,达到订单的电子发送和接收,共享库存控制、批量、周期盘点等重要信息。从而使联盟各方能够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做出迅速反应,进而使有色金属战略联盟高效运转。

● 注重有色金属战略联盟合作伙伴之间企业文化差异的协调

战略联盟是不同企业间的联盟,由于各个企业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以及风俗习惯等存在较大的不同,在合作中必然产生碰撞和冲突,因此如何协调文化冲突是关系到联盟成败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联盟时,不同文化在高层接触时相融度较高,沟通也较容易;在中层管理体制、接触方式上相融度较低,沟通也困难;而在底层员工价值观接触时相融度最低,最容易产生激烈的摩擦与纠纷。因此,企业管理者要重视跨文化的管理和不同企业员工之间的心理磨合,在保持企业文化核心价值系统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摒弃文化糟粕,汲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努力塑造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独具特色的“合金文化”。

3.4.4 建立有色金属战略联盟的效果

● 扩大组织边界,优化生产要素配置,获得有色金属工业规模经济效益

有色金属企业规模小,产值低,国际竞争力较差。组建有色金属战略联盟,扩大组织边界,能对联盟内部资源、能力进行杠杆整合,能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规模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

● 通过组织学习,获取范围经济效益,强化有色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技术与知识这类无形资源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对技术和知识等无形资源的共享日益成为范围经济的重要来源。战略联盟是获取新技术知识的一种最佳形式,在联盟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公司间大量的知识转移,蕴含着众多的学习机会。有色战略联盟各方通过技术学习、过程学习、机会学习和观念学习,能够成功地实现多个公司间的战略性互补。特别是各有色金属企业不同价值观和文化的融合,将是组织革新的重要动力,并有可能催化出新的核心竞争力,在未来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 共享管理信息系统资源,协同开发新技术,实现联结经济

有色金属战略联盟伙伴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访问各联盟企业数据库,共享各联盟伙伴每时每刻的库存控制、批量、周期盘点、市场需求、相关技术等重要信息,整合联盟企业研发力量协同开发新技术,从而使联盟各方能够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做出迅速反应,进而使有色金属产品附加上新的情报价值,实现联结经济。

● 降低有色金属企业物流成本、交易费用,实现速度经济

在有色冶炼、材料加工企业中,由于市场变化莫测、产品价格潮涨潮落;自给原料存在不足,要靠内购或进口来弥补;而且现货供应多,长期合同少。为保证原材料供应和满足市场需求,有色金属企业一般储存大量的原材料和成品库存。目前一般有色企业的流动资本周转率为3~5次/年,但与国内物流先进的企业(如海尔资金周转率高达15次/年)相比,差距较大。据调查,有色金属企业产品在整个销售过程中,用于加工制造的时间约为30%,而用于物流的时间却高达70%。此外,采选企业、冶炼企业为销售产品花费不少销售费用,而冶炼企业与深加工企业为采购原料也花费不少采购费用。组建战略联盟,市场交易变成内部交易,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施电子商务与JIT生产,将大幅度减少企业库存和交易费用,实现速度经济。

3.4.5 积极促成有色金属战略联盟的建立

从某种意义上讲,建立有色金属战略联盟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在有色金属产业链上,把原先各自为政、分散进行的勘探、采矿、冶炼与深加工企业凝结成一个整体。以勘探为基础,以采矿为核心,以冶炼为中心,以地域关联、资金连接为纽带,通过参股、联合等多种形式,实施从勘探、采矿、选矿、冶炼到产品深加工的联盟战略,使有色金属企业真正整合为一个市场化、现代化的战略联盟。我国加入WTO后,有色金属工业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加剧,战略联盟以其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联结经济、速度经济等优势取代传统有色金属工业组织形式,必然受到有色金属企业界的热烈欢迎。因此,我们在对北部湾有色金属加工产业园进行统筹规划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考察企业自身条件,适当运用行政手段,积极促成有色金属战略联盟的建立。

3.5 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3.5.1 循环经济概述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它以环境无害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及“废物”资源化回收利用技术等为主要技术载体,要求加强以合理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以低代价、高效益实现污染物排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并由此实现经济活动向生态化转向,改变单纯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而忽视甚至不顾环境质量下降及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不可持续发展观,为地区、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光明的技术途径。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及其基本规律来指导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将人类社会的各项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各种资源要素视为一个整体,以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环境质量的变化协调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与环境相协调并互为依存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非线性经济,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的和持久的利用,使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程度。循环经济要求在各经济生产系统内部及之间以互联的方式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与传递,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从而获得“低消耗、高利用、低排放”的理想结果。

3.5.2 加快发展有色金属再生产业的必要性

资源短缺、浪费严重和生态恶化的状况,使得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尤其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愈来愈显得重要和紧迫。因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中国已成为世界有色金属的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以传统矿石冶炼为主的有色金属工业快速发展导致资源短缺日益加剧,节能减排压力巨大。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应该转变发展观念,改变长期以来重原生、轻再生的发展道路,重点走再生之路。

有色金属工业是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部门和环节,它不但涉及资源本身,同时与水、土地、能源、环境等息息相关,特别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合理开发和使用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尽可能以有限的矿产资源、能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又最大限度回收、再生、利用正在消耗或已消耗过的资源以及在有色金属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废渣。为了促进我国有色金属进一步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建设循环型、节约化的有色金属再生产业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据北京现代循环经济研究院报告,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在跨越十个五年计划和三年调整的发展历程中,十种有色金属年产量由1953年10.3万吨上升到2006年1917万吨,累计生产十种有色金属16331万吨,其中开采原生金属(含进口矿产品)占89.48%,利用再生金属(含进口废杂金属)占10.52%。虽然近年来再生金属所占比重有所提高,也只占2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50%左右的比重。2006年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的总产量达到453万吨,比2005年增长21%。其中再生铜168万吨、再生铝235万吨、再生铅39万吨、再生锌11万吨,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长18%、21%、39%和29%。2007年1~9月,中国再生金属总产量达到395万吨,同比增长15.8%。其中再生铜156万吨、再生铝200万吨、再生铅32万吨、再生锌6.8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3.8%、13.6%、6.7%和-24.4%。

中国再生金属虽然获得了快速发展,但行业面临整体实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不高、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产业技术装备水平不高、金属回收率偏低、过分依赖进口等问题。我国以矿产资源为主的发展模式,目前面临着以下突出矛盾:首先是资源矛盾日益突出,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目前我国主要有色金属品种中,铜原料约70%、铝原料约50%、铅原料约35%、锌原料约13%需要依靠进口。其次是有色行业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虽然有色金属工业近年来经过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节能降耗成效显著,综合能耗指标不断得到提高,大企业的指标已经达到或者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产量过快增长,总能耗还是呈上升趋势。因此中国必须培育一批大中型再生有色金属企业,探索走联合、改造、提高的路子,加强技术创新,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和完善产业法律法规,使中国再生金属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有色金属工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提出,为支撑再生金属中长期发展目标,在2006—2020年间,中国将重点发展废杂金属机械拆解、分选分类技术,表面洁净化等预处理技术,提高金属熔炼回收率技术,再生铝保持性能技术,废电池无害化处理技术,废汽车,废家电回收利用技术,钢铁烟尘回收锌技术,“三废”治理技术,研究制定再生金属行业标准、产品标准和技术规范。预计到2010年,中国再生金属产量将达到740万吨(占总产量30%),2020年再生金属产量将达1240万吨(占总产量40%)。

3.5.3 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与传统的“设计→生产→使用→废弃”生产方式不同,生态工业园区遵循的是“回收→再利用→设计→生产”的循环经济模式。它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方式,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使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料,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达到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园区内要实现资源最佳配置,注重产品规划和信息系统建设,以预防和全过程管理及控制取代末端治理而成为防止环境破坏和控制、改善环境质量的现代途径,把零敲碎打的废物回收利用和减量化做法整合成一套系统的、以避免废物产生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战略。

重视有色金属的再生生产加工,抓住大好发展机遇,严格宏观管理,吸引技术先进、污染小、回收率高的大型企业落户,以高工艺水平和管理水平保证产品上档次、产量上规模。同时鼓励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技术与信息交流,扩大再生资源进出口加工贸易,增强深度加工能力。工业发达国家在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管理法规上具有较高的水平。因此,加大国际间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对提高再生金属资源技术和管理水平都有极大帮助。另外,针对我国部分矿产资源短缺问题,应适当从国外进口部分再生原料,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资源再生加工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替代率。

总之,北部湾有色金属加工产业园要结合实际情况,用循环经济理论来指导经济发展的实践,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3.5.4 生态工业园的构建模式

生态工业园本质上是一个由初级材料加工厂、深加工厂、制造厂、废弃物处理厂、次级材料再加工厂等组合而成的工业生态链和工业生态网络。根据生态工业链中企业之间产业共生关系的不同,生态工业园可以分为两类:基于不同企业契约式共生基础上构建的生态工业园和同一企业集团内生式共生基础上构建的生态工业园。

● 基于不同企业契约式共生基础上构建的生态工业园

该类生态工业园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且双方不具有所有权隶属关系的独立企业,包括制造业、服务业等。基于企业利润最大化和生态最优化目标,自发地通过缔结契约形式确立产业共生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在政府引导下构建的生态工业园。在生态工业园内,把具有产业关联度的不同企业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的产业共生组织(横向或纵向工业生态链建立的生态企业群),使得上游生产环节的废弃物成为下游生产环节的原料和能源,实现向园区外废弃物的“零排放”。

在这类工业园中,入园企业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签订有关产业共生的契约,确立双方(多方)的权利和利益,实现多赢的经营目标。一方面,上游企业生产和服务过程当中或之后排放的废弃物通过市场交易转化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实现了废弃物处理成本向企业新增价值的转化,避免了废弃物处理过程中额外的税收、运输费用和单一企业生产所产生的外部不经济;另一方面,下游企业由于减低了购入原材料的成本,提高了自身的收益。这样,通过构建企业的产业共生链条,既促进了上下游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又满足了生态的最优化,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该类生态工业园是具有独立产权的企业组合而成的企业集群。各企业分别承担资源生产(生产者)、加工生产(消费者)和还原生产(分解者)的功能和角色,通过缔结契约的方式确定交易双方(多方)副产品或废弃物的交换方式、价格和范围,寻找自己生产中的原料或者部分替代原料。这类生态工业园的代表性案例有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山西朔州火电厂生态工业园等。这类工业园的特点是政府调控工业园的构建;入园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首要目标,企业间不具有完全的利益一致性;企业间通过契约确定产业共生关系,存在契约风险,产业共生链条缺乏稳定性,一般没有核心企业,各企业间是基于契约自由的契约平等关系;交易成本较高;企业间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实现副产品或废弃物的有偿交换。

● 基于同一企业集团内生式共生基础上构建的生态工业园

该类生态工业园主要是在企业集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企业集团在利益驱动下构建内部企业能源梯级利用链条和各种物料的循环利用链条,实现物质、能量和信息在企业内部的互换。这类工业园以大型国有企业或合资企业为中心组建,主导产业和产品突出,企业集团内上下游生产企业和服务企业存在协同和共生关系,容易形成“中心—外围”的动态生态工业网状互动结构。

在这类工业园中,企业集团在内部选择产业共生的生产组织形态。因为入园的企业都是企业集团的下属企业或通过横向、纵向一体化由企业集团控股的企业。集团公司通过行政手段或平等协商的方式,协调集团内部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推动了工业生态链中各单元间副产品或废弃物的交换、能量的梯级利用以及基础设施的共享,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达到了集团整体利益的最优化。

基于同一企业集团内生式共生基础上构建的生态工业园的特征,该类工业园是企业集团出于优化资源、降低耗材和减少污染的需要,主动规划和筹建的生态工业园。按照学者戴锦的观点,它一般包括核心层、紧密层和松散层3个层次。核心层企业与紧密层企业之间往往存在着控股或相互参股的产权关系,而核心层、紧密层企业与松散层企业间则常常通过长期合同建立合作关系。这类生态工业园的代表性案例有广西贵糖集团生态工业园、鲁北石化生态工业园和四川沱牌酿酒工业生态园等。

3.6 发展现代物流

物流产业是一个利润低,但带动效应大的产业。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被广泛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它能扩展产业辐射范围,增强产业竞争实力,为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北部湾有色金属加工产业园对区内物流产业的合理化开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规划:

统筹规划。根据实际情况,拓展专业化物流服务方式,着手建设相适应的物流系统。

整合物流资源,强化供应链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即关键业绩指标)管理,提高物流服务质量意识(如加紧引入ISO9000系列认证及六西格玛管理等),提升物流企业经营水平。引进核心竞争力强的物流公司,在此前提下,以企业为主体、资本为纽带,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规模及科技含量竞争力的物流旗舰企业集团,并推动其向4PL(Fourth party logistics,即第四方物流)方向发展,形成以其为核心的供应链。

宣传专业化物流服务观念,强化物流总成本核算,鼓励园区内工商企业剥离自身物流职能,促进物流业务外包,培育物流需求,实现专业化物流需求市场的健康发展。

建设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注意集约互补功能。吸引3PL(Third party logistics,即第三方物流)或4PL(Fourth party logistics,即第四方物流)企业、货主企业及既能带动当地就业又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新业态商贸型企业、物流装备企业、ASP(Active Server Page,即动态服务器主页)提供商、物流咨询企业、行业联席会、物流培训机构、行业协会或学会和海关等入园,集约贸易集散、会展、增值服务、金融结算、信息枢纽、物流科研开发与培训和一关三检等各项功能,充分发挥其经济集聚与辐射作用。

构建公共信息平台,成立物流信息共同化网站,连接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与网络,推动电子数据交换实施,努力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实现物畅其流。

制定并推广公共物流政策理念。公共政策的精神在于追求最高的有形价值(取得物美价廉的物品与以较少的成本处理废物)和无形价值(即物流活动所能达到的便利性);公共物流政策的目标在于物流活动的“有形”和“无形”价值最大,所产生的外部冲击(如交通事故与拥塞、空气和噪声污染等)最小。

倡导逆向物流、精益物流、绿色物流,加强园区内物流冲击管理,努力减少外在不经济,实现区域物流的可持续发展。努力的方向:①推动企业进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等环保标准认证,以实现绿色设计、车间绿色生产、绿色包装及绿色储运等。②建立物流共同化组织,尝试实施“整合型共同流通配送机制”。将集群内物流活动的原料及商品的运进、运出与经过(包括个性化定制服务物流项目)、物品退回、物品再利用及废物清理等功能统筹由共同机制整合管理。③引入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或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即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启动智能运输系统(ITS),有效进行道路空间管理,促进交通管制系统的信息化。

鼓励物流相关产、学、研相结合,重视物流专业职业教育,实现教育模式的本土化、个性化(按照各行业物流人才的具体要求进行课程设置)和多元化(即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与资格认证相结合,在此强调,应积极引进国外知名认证体系),抓紧培养高级物流管理与运作人才。

建立有地方特色的物流行业协会、学会、企业联席会及其他中介服务组织。充分发挥物流行业协会的引导促进、咨询服务、教育培训、行业规范及联络交流作用,扩大市场调控与监管,强化行业协调与自律;充分发挥物流学会对区域物流业态发展变化规律研究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