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城镇居民地区收入不平等分解分析
通过非参数拟合收入分布计算了基尼系数,连同泰尔指数一起对1997-2008年浙江省城镇居民地区收入不平等进行了测度分析,发现在研究期内浙江省各地区的收入不平等变化非常明显。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地区收入不平等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有待进一步探讨。因此,本章将从这个角度展开研究,试图通过对引起地区收入不平等变化的各因素及贡献度的分析,以及地区收入不平等在不同集聚层次上变化差异的研究解决上述问题。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1)基于收入分布变化动态分解的视角,对浙江省城镇居民地区收入不平等的变化按位置变化、形状变化、其他变化三个层次进行分解分析并计算它们对总变化的贡献度。(2)基于泰尔指数空间分解的视角,考察浙江省三大核心区内和三大核心区之间的收入不平等变化情况,并分析三大核心区内及三大核心区之间的收入不平等对浙江省地区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程度。
第一节 城镇居民地区收入不平等动态分解
对于收入不平等的变化比较流行的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当前的收入不平等是在居民总体收入水平提高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在共同富裕目标下产生的不平等,即相对不平等。另一种观点认为,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合理是造成收入不平等扩大的主要原因,生产要素的供求关系是个人收入分配调节的基础。对收入不平等变化的研究,目前多数以指标分解为主,分解算法比较复杂,而且仅从个别指标的变化来分析,研究视角比较单一,其结果也会因收入数据分组的不同而产生较大差异。相比之下,本章提出的基于收入分布变化的分解视角,更加具有全面性和合理性。该分解方法不仅全面考察了各因素对收入分布变化的影响,而且通过在收入分布分解基础上研究各种不平等指标,具体说明引起收入不平等变化的各因素的作用效果和贡献程度。本节研究思路如下:将1997-2008年的研究期平均分为1997-2000年、2001-2004年和2005-2008年三个时间段。在每个时间段内,首先,利用非参数理论拟合收入分布反映收入分布的总变化;其次,借助反事实函数的线性变换将收入分布的变化分解为收入分布的位置变化、形状变化和其他变化;最后,在各收入分布变化确定的条件下,计算各种收入不平等指标,达到对收入不平等进行动态分解的目的。
一、收入分布变化
收入分布的变化是指某个时间段的前后两个时间点收入分布相比较的变化情况。四个时间段分别是1997-2000年、2001-2004年、2005-2008年以及1997-2008年,以每个时间段头尾两个时间点对应的分布函数之差来衡量收入分布的变化,结果见图5-1至图5-4。
图5-1 1997-2000年收入分布总变化
图5-2 2001-2004年收入分布总变化
图5-3 2005-2008年收入分布总变化
图5-4 1997-2008年收入分布总变化
图5-1至图5-4刻画了四个时间段收入分布密度曲线的整体变化情况。各个时间段的收入分布变化图形都存在反向聚集的特征,只是聚集的范围和高度有所不同。对于三个时间跨度为四年的时间段来说,反向聚集的收入范围分别是3600~8000元,7000~12000元,10000~18000元,即跨度从4400元,增加到8000元;相比之下,正向聚集的收入范围分别是8000~12400元,12000~18000元,18000~30000元,即跨度从4400元,增加到12000元。在1997-2008年的时间段,反向聚集的收入范围是5000~10000元,正向聚集的收入范围是12000~30000元。但值得注意的是,正、反向聚集的收入范围之间出现间断,这在另外的三个时间段是不曾出现的。
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收入分布出现如此变化,需要通过对收入分布变化进行分解来详细研究。
二、收入分布变化分解
对于收入分布的变化,可以利用非参数估计理论和反事实函数的线性变换相结合的方法来实现其分解[1],这是探讨收入不平等变化分解的重要基础。以下将对四个研究时间段的收入分布变化分解情况进行详细说明。
(一)收入分布位置变化
5-5 1997-2000年收入分布位置变化
图5-6 2001-2004年收入分布位置变化
图5-7 2005-2008年收入分布位置变化
图5-8 1997-2008年收入分布位置变化
各时间段收入分布的位置变化都首先在反向出现聚集,然后才在正向出现聚集。收入分布位置变化的覆盖范围各不相同,在1997 -2000年时间段是3600~11200元,在2001-2004年时间段是7200~17600元,在2005-2008年时间段是8000~29000元,在1997-2008年时间段是5000~10000元和20000~23000元。与收入分布总变化的覆盖范围相比,收入分布位置变化的覆盖范围要小。反向聚集特征的出现,主要是收入分布不断向右移动的结果(平均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
(二)收入分布形状变化
图5-9 1997-2000年收入分布形状变化
图5-10 2001-2004年收入分布形状变化
图5-11 2005-2008年收入分布形状变化
图5-12 1997-2008年收入分布形状变化
各时间段收入分布的形状变化不断交替在正、负向出现聚集,覆盖范围分别是3000~10000元,6000~15000元,6000~25000元和3000~11000元。跨度范围最大的是2005-2008年时间段达到19000元,最小的是1997-2000年时间段,仅为7000元。与收入分布的总体变化相比,收入分布形状变化的覆盖范围要小,且向左偏。
(三)收入分布其他变化
图5-13 1997-2000年收入分布其他变化
图5-14 2001-2004年收入分布其他变化
图5-15 2005-2008年收入分布其他变化
图5-16 1997-2008年收入分布其他变化
在收入分布的总变化被分解为收入分布的位置变化和形状变化后,剩下的所有变化被归结为收入分布的其他变化。从图形上可以看出,收入分布的其他变化不断反复在正、负方向出现聚集,其覆盖范围与形状变化的覆盖范围相比明显向右偏移。
三、地区收入不平等变化
在实现了对收入变化的分解后,下面将在此基础上研究由收入分布决定的收入不平等指标的变化分解。研究对象仍然是1997- 2000年、2001-2003年、2004-2007年和1997-2007年四个时间段,结果见表5-1。
表5-1 各时间段地区收入不平等变化
注:P10,P50,P90分别表示收入分布的10分位数,50分位数和90分位数。将其近似作为贫困、中等水平和发达地区的划分。
表5-1中,收入不平等绝对指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平均差和标准差的变化。在时间段1997-2000年,平均差和标准差的变化仅为155.32和219.73;但在时间段2001-2004年,平均差和标准差的变化就骤然增加到728.92和908.89,增幅高达369.30%和313.64%;在时间段2005-2008年,平均差和标准差的变化继续增加为1038.11和1094.20,增幅42.42%和20.39%。收入不平等相对指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变异系数的变化。变异系数在时间段2001-2004年变化最大(0.0324),说明这个时期的地区收入不平等恶化的比较严重。在时间段1997-2000年,变异系数变化较小,仅为0.0009,说明此时的地区收入不平等几乎没有发生进一步的恶化。在时间段2005-2008年,变异系数的变化为0.0066,与整个研究期1997-2008年的变化0.0069相近,这个结果不能令人信服,说明变异系数并不能全面的衡量地区收入不平等的变化。
表5-1中,基尼系数是公认的衡量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指标,其变化也能更准确说明地区收入不平等的变化情况。具体来说,在时间段1997-2000年,基尼系数的变动为-0.0005,说明此期间的地区收入不平等有轻微缓解;在时间段2001-2004年和2005-2008年,基尼系数的变动均为正值,且数值分别为0.0182和0.0042,说明此时的地区收入不平等有所恶化。但是在时间段1997-2008年,基尼系数的变动为0.0291,增幅43.28%,大于其他各个时期,说明整个研究期内地区收入不平等还是发生了非常明显的恶化。
表5-1中,分位数比值衡量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收入不平等变化。除了时间段1997-2000年的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和中等水平地区之间的收入不平等变动为负值(-0.0333和-0.0522),表明收入不平等程度有所缓解外,其他时间段内的收入不平等变动均为正值,说明不平等程度都有所加剧。其中,变动最明显的是时间段1997-2008年的发达地区和中等水平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的收入不平等,绝对数值为0.1921和0.1402,变动幅度达到14.12%和13.54%,而同期发达地区与中等水平地区之间的收入不平等变动却很小,仅为0.0169。在2001-2004年和2005-2008年两个时间段,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的收入不平等仍然是变化最明显的,两者增加的绝对值为0.1323和0.0434,增幅9.84%和2.76%;然后是发达地区与中等水平地区之间的收入不平等,增加值为0.0636和0.0279,增幅5.73%和2.32%;最后是中等水平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的收入不平等变化,增加值为0.0471和0.0057,增幅3.89% 和0.44%。
浙江省各地区收入不平等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各地区之间的收入不平等在四个研究时间段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虽然利用各种收入不平等指标对各种收入不平等变化的大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这种变化,以及为何有的变化显著,而有的变化不显著,仍然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因此,下文将借助收入分布变化分解的思路对收入不平等的变化进行分解,以期更加深入地了解引起地区不平等变化的内在作用机制。
四、地区收入不平等变化分解
在收入分布的变化能分解为收入分布的位置变化和形状变化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基于收入分布位置变化和形状变化的各个收入不平等指标,来实现对收入不平等变化的动态分解。结果见表5-2和表5-3。
表5-2 各时间段收入分布位置变化
注:P10、P50、P90分别表示收入分布的10分位数、50分位数和90分位数。将其近似作为贫困、中等水平和发达地区的划分。
表5-3 各时间段收入分布形状变化
注:P10、P50、P90分别表示收入分布的10分位数、50分位数和90分位数。将其近似作为贫困、中等水平和发达地区的划分。
表5-2中,以平均差和标准差衡量的收入不平等变化几乎接近零,说明此时收入分布仅仅发生了位置的平移,而形状并未改变。变异系数的变化为负值,主要是由于平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标准差却保持不变的作用结果所致;变异系数绝对值的不断增加(从0.0233到0.1445)是收入不平等程度不断缓解的表现。同样,基尼系数的变化也为负值,其绝对值也不断增加(从0.0132到0.0462),恰好也说明此时的地区收入不平等程度有明显的缓解。以分位数比值衡量的收入不平等同样也出现负向变化,而其绝对值也呈现出不断增加的结果,这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各地区之间收入不平等得到缓解的充分体现。总之,各种收入不平等指标的变化都充分说明,收入分布仅发生位置变化时会对收入不平等的恶化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
表5-3中,收入分布的形状变化不仅使得收入不平等的绝对指标平均差和标准差的变化增加,而且使得收入不平等的相对指标变异系数的变化也增加,同时,增加的幅度也在不断提高。收入分布的形状变化对基尼系数变化的影响也是使其增加,增加的幅度是,时间段1997-2000年最小为0.0078,其次是时间段2001-2004年和2005-2008年分别是0.0193和0.0180,最大值出现在整个研究期1997-2008年的0.0687。收入分布的形状变化对以分位数比值衡量的各地区之间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同样是起到促进其恶化的作用,只是程度各自有所不同,但是强度都是不断增加。
除了收入分布的位置变化和形状变化外的变化,可以将其归纳为收入分布的其他变化,见表5-4。
表5-4 各时间段收入分布其他变化
注:P10、P50、P90分别表示收入分布的10分位数、50分位数和90分位数。将其近似作为贫困、中等水平和发达地区的划分。
对于平均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三个收入不平等统计指标,收入分布的其他变化都使得他们的变化为正值,且其变化幅度不断增加。收入分布的其他变化使各个时间段的基尼系数变化也都是正值,从最小值0.0049到最大值0.0167。这说明收入分布的其他变化对以平均差、标准差、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四个指标衡量的收入不平等变化起到加剧作用。但是对于以分位数比值衡量的收入不平等变化来说,情况有所不同。具体来说,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的收入不平等在1997-2000年和1997-2008年两个时间段的变化为负值(-0.0006和-0.0759),其他时间段为正值。这种情况也发生在发达地区与中等水平地区之间的收入不平等变化。对于中等水平与贫困地区之间的收入不平等在此时的变化均为正值。分位数比值的变化为正值,说明收入不平等有所加剧;而负值,则说明收入不平等有所缓解。
五、各种变化贡献率
通过收入不平等变化的分解可以了解各种收入分布的变化对收入不平等变化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探讨各种变化影响的贡献率。下文将从各时间段的收入不平等变化的分解角度对各种影响因素展开单独分析。
表5-5 1997-2000年收入不平等变化分解
注:括号内的值为各贡献率(%)。
在时间段1997-2000年,由基尼系数、P90/P10和P90/P50三个指标衡量的收入不平等总变化均为负值,说明这个时期的收入不平等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从收入不平等变化的分解结果来看,基尼系数和P90/P10两个指标的收入分布位置变化的贡献率远远高于其他两种变化的贡献率,因此是抑制此时收入不平等恶化的主要原因;而P90/P50指标的收入分布位置变化和其他变化的贡献率都较高,分别为75.69%和75.91%,因此它们的共同作用使收入不平等有所缓解。P50/P10指标衡量的收入不平等总变化为正值(0.0242),是收入不平等程度恶化的体现,而其原因主要是收入分布形状变化和其他变化的共同作用效果大于收入分布位置变化的影响所致,贡献率分别达到87.13%和167.36%。(www.xing528.com)
表5-6 2001-2004年收入不平等变化分解
注:括号内的值为各贡献率(%)。
在时间段2001-2004年,基尼系数、P90/P10、P90/P50和P90/P10四个收入不平等指标的变化均为正值,说明此时的收入不平等出现一定程度的恶化。从收入不平等变化的分解结果看,收入不平等恶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收入分布形状变化和其他变化的贡献率均为正值,且作用效果远大于收入分布位置变化的作用效果。可以说,在收入分布形状变化和其他变化的共同作用加剧收入不平等恶化的同时,收入分布位置变化仅部分的抵消了它们的作用效果。
表5-7 2005-2008年收入不平等变化分解
注:P10、P50、P90分别表示收入分布的10分位数、50分位数和90分位数,括号内的值为各贡献率(%)。
在时间段2005-2008年,虽然基尼系数、P90/P10、P90/P50和P50/P10四个收入不平等指标的变化均为正值,但数值相比时间段2001-2004年的各数值要小,说明收入不平等恶化的程度有所减缓。从收入不平等变化的分解结果看,各收入不平等指标的收入分布位置变化的贡献率最大,且为负值;而收入分布形状变化和其他变化的贡献率均为正值,且贡献率之和大于位置变化的贡献率。因此,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收入不平等仍在继续恶化,但是恶化程度相对较低。
表5-8 1997-2008年收入不平等变化分解
注:括号内的值为各贡献率(%)。
在整个研究期1997-2008年,四个收入不平等指标的变化均为正值,且数值都明显增大,说明收入不平等恶化的非常严重。在基尼系数,P90/P10、P90/P50三个收入不平等指标的分解结果中,收入分布形状变化的贡献率最大,且均为正值;其次是收入分布位置变化的贡献率,均为负值;最后是其他变化的贡献率,有正有负。对于P50/P10指标,收入分布位置变化的贡献率最大,为负值;其次是其他变化的贡献率,为正值;最后是收入分布形状变化的贡献率,为正值。对于基尼系数和P50/P10两个指标,收入分布形状变化和其他变化的共同作用使收入不平等恶化;而对于P90/P10、P90/P50两个指标,仅有收入分布形状变化的作用就使得收入不平等恶化。
六、结果分析
收入分布的位置变化代表了居民收入水平变化;收入分布的形状变化代表了居民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因此,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即,位置变化)是缓解不平等恶化的主要原因;而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合理(即,形状变化)是加剧不平等恶化的主要原因。
在时间段1997-2000年和时间段2005-2008年,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比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合理具有更好地缓解地区收入不平等恶化的效果。同样,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各地区之间,通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来缓解收入不平等恶化的作用效果要好于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作用效果。
在时间段2001-2004年,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合理比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具有更好的缓解地区收入不平等恶化的效果。这种情况,同样发生在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以及中等水平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但是,对于发达地区和中等水平地区之间,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来缓解不平等恶化的作用效果几乎相当,前者略微高于后者。
在整个时间段1997-2008年,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合理具有更好地缓解地区收入不平等恶化的效果。发达地区与中等水平地区之间,以及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的不平等程度是依靠改善收入分配制度来实现的。但是,中等水平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的收入不平等缓解很大程度上却是依靠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来实现。
第二节 城镇居民地区收入不平等空间分解
浙江省辖11个地级市、32个市辖区、22个县级市、35个县、1个自治县,各地区收入不平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地区收入不平等按空间集聚层次进行分解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基尼系数是测算收入不平等的国际通用指标,但是它具有无法按收入群体分解的局限性,泰尔指数则恰好可以弥补这个缺陷。本节将综合运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展开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浙江省划分为杭州、宁波、温州三个核心区,通过计算各核心区的基尼系数指标,对区域收入不平等进行比较研究;二是通过对泰尔指数的分解,考察浙江省三大核心区内和三大核心区之间的收入不平等变化。在此基础上,对浙江省地区收入不平等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三大核心区内的不平等引起,多大程度上是由三大核心区之间的不平等引起作出判断。
一、浙江省区域集聚层次划分
随着浙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产业集聚发展的不断推进,区域经济呈现集中化发展态势,各功能性区域经济特征逐步形成。因此,继续沿用旧的划分标准已经不适宜了,特别是浙东北(包括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舟山6市)、浙西南(包括温州、台州、金华、衢州、丽水5市)的纯地域概念不足以反映这些区域的经济特征。陈立人(2004)运用功效系数法和模糊聚类等方法,对浙江11个市级区域经济状况进行综合性评价,将浙江经济区划分为3块:临上海经济区(包括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和舟山六市)、温州经济区(包括温州、台州两市)和金衢丽经济区(包括金华、衢州和丽水三市)。陆立军(2004)研究浙江区域经济差距,将区域经济单元分为三组:环杭州湾经济区(包括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和舟山六市)、温台沿海经济区(包括温州和台州两市)、内陆经济区(包括金华、衢州和丽水三市)。2001年浙江省统计局课题组[2]根据弗里德曼的“核心与边缘区”理论,将经济发展区域划分为核心区和边缘区,认为经过20多年的极化增长效应,浙江区域经济已基本形成三大核心区[3]:杭州核心区(杭州、嘉兴、湖州经济区)、宁波核心区(宁波、绍兴、舟山经济区)和温州核心区(温州、台州、丽水、金华和衢州经济区),核心区的增长极就是区域内的中心城市。这三大核心区通过各自的聚集、辐射效应使得经济活动向边缘地区扩散,逐步形成了行政区域更为广阔的“合理经济区”(宋栋,2000)[4]。
杜平(2000)指出区域经济分类的基本依据:一是要根据历史的沿革和地理概念上约定俗成的情况;二是相关区域经济技术发展的实际水平。根据浙江近年来各地经济发展和区域联动性的变化,对外开放以杭州、宁波、温州为中心,由沿海向内地不断推进,三个核心城市发挥着中心城市的“极化”和辐射功能。目前,浙江城市化进程处于加速推进时期,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上,基本趋势是中心城市的极化作用增强,通过要素集聚增强辐射作用,突出杭州、宁波、温州三市的经济中心作用和区域发展引导功能。因此,以杭州、宁波、温州三市为中心形成三大核心区,不仅有利于实现城市和区域的一体化发展,而且与浙江“十一五规划”思想相吻合。
二、区域收入不平等统计描述
按照三大核心区的分类标准对所有数据分类,得到杭州、宁波和温州三个核心区1997-2008年的研究数据,整理结果见表5-9。
从三大核心区收入平均值指标看,在研究期内,各个核心区平均收入均明显增加,但增长幅度各不相同。具体来说,杭州核心区平均收入水平从1997年的7236.18元增加到2008年的21451.81元,增幅196.45%;宁波核心区平均收入水平从7954.44元增加到23879.2元,增幅200.20%;温州核心区平均收入水平7124.67元增加到19343.03元,增幅171.49%。可见,平均收入增加最快的是宁波核心区,其次是杭州核心区,最后是温州核心区。
从三大核心区收入绝对差距指标看,三大核心区的极差指标分别由1997年的1794、2606和3263,增加为2008年的7458、7041和15510;而标准差指标同样发生了类似变化,由1997年的548.28、839.85和1123.71扩大为2008年的1938.36、1975.34和4027.79。这个结果表明,三大核心区内部的绝对收入差距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在不断扩大,并且增长幅度也呈现出不断加速的态势。
从三大核心区收入相对差距指标看,情况则有所不同。杭州核心区的极值比指标在1999年到达最大值1.5632,此后呈现波动下降趋势,直到2006年的1.3276,此后两年又增加到1.4480;变异系数指标同样在1999年达到最大值0.1098,然后逐步下降到2006年的最小值0.0718,此后又增加到2008年的0.0904。宁波核心区的极值比指标从1998年的最小值1.2279开始增加,直到2002年的最大值1.4117,此后两年略有下降,而从2005年开始又恢复增长势头,但增长幅度较小,仅从1.3047增加到1.3640;变异系数指标在1997年达到最大值0.1056,经过一段下降后反弹回2002年的0.0861,但2003年又下降到最小值0.0611,此后又不断攀升直到2008年的0.0827。温州核心区的极值比指标从1997年的最小值1.5654开始,基本呈现一路上涨趋势,直到2006年达到最大值2.4261,此后有小幅下降,到2008年为2.1752;变异系数指标(除了2001年)也大致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同样在2006年达到最大值0.2306,此后又小幅下降,到2008年为0.2082。三大核心区收入相对差距指标的结果表明,温州核心区的收入不平等程度最大,其次是杭州核心区,最后是宁波核心区。
三、区域收入不平等测度分析
通过对三大核心区的收入数据拟合得到各个核心区的收入分布密度曲线(见附录1),并由此计算三大核心区的收入不平等指标,见表5-10至5-12。
表5-10 杭州核心区收入不平等指标
表5-11 宁波核心区收入不平等指标
表5-12 温州核心区收入不平等指标
续 表
从表中可见,杭州核心区的这三类指标都低于浙江省的相应水平,尤其是在2002年以后,两者差距越来越大。宁波核心区也呈现类似的情况。但总的来说,杭州核心区的收入不平等大于宁波核心区的收入不平等,而它们都小于浙江省的收入不平等。温州核心区的情况则不同,平均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三类收入不平等指标值都明显高于浙江省的相应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两者的差距在2005年后有不断缩小的趋势。
图5-17 三大核心区及全省基尼系数变化趋势
拟合收入分布而计算得到的基尼系数指标是最能反映三大核心区内部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指标。具体来说,杭州核心区的基尼系数从1997年的0.0416增加到2001年的0.0608,随后一直减小到2006年的0.0405,而2007年开始增加,到2008年已增加到0.0501;宁波核心区的基尼系数变化情况则恰好相反,从1997年的0.0580下降到2001年的0.0368,而后呈现波动变化,最大值是2002年的0.0455,最小值是2003年的0.0324;温州核心区的基尼系数从1997年的0.0899一直增加到2006年的0.1280,增幅42.38%,此后略有下降,到2008年达到0.1128。
以浙江省基尼系数为标准,杭州和宁波核心区的基尼系数都位于其下方,而温州核心区的基尼系数则位于其上方,说明温州核心区的区域收入不平等尤为显著。杭州核心区的基尼系数在2001年前的走势是不断接近全省基尼系数的水平,而此后则呈现不断背离的趋势,且背离程度不断扩大。宁波核心区的基尼系数在整个研究期内的走势相对比较平稳,基本位于0.04和0.06之间。温州核心区的基尼系数在研究期内呈上扬走势,而在2001年后其走势有所改变,呈现不断向全省基尼系数水平靠近的趋势。
四、地区收入不平等空间分解
通过以上四种收入不平等指标的分析,不仅对三大核心区的收入不平等程度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对三大核心区与全省收入不平等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究竟三大核心区的收入不平等如何影响全省地区收入不平等的变化,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分析。以下,笔者将利用泰尔指数可以分解的特点,考虑把浙江省地区收入不平等分解为三大核心区内(杭州核心区、宁波核心区和温州核心区)和三大核心区之间的收入不平等,实现地区收入不平等的空间分解,以期由此来考察他们各自对浙江省地区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程度。
(一)三大核心区泰尔指数及分解
泰尔指数衡量的总收入不平等(见表5-13)是指浙江省地区收入不平等,它与使用基尼系数衡量的地区收入不平等具有大致相同的结论。具体来说,泰尔指数刻画的浙江省地区收入不平等从1997年的0.0136一直下降到2000年的0.0088,然后不断增加,直到2008年的最大值0.0375。这说明在2000年后,浙江省地区收入不平等恶化的程度明显加剧。
表5-13 三大核心区收入不平等的泰尔指数分解
表5-13将浙江省地区收入不平等分解为三大核心区内(杭州核心区、宁波核心区、温州核心区),以及三大核心区之间的收入不平等后,发现在整个研究期内,杭州、宁波核心区内的收入不平等程度较低,除2001年(杭州核心区)外,其余水平均在0.002以下;温州核心区内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则较高,其水平基本维持在0.004~0.010之间;而三大核心区之间的收入不平等呈波动变化,最小值是2000年的0.0018,最大值则是2008年的0.0262。
图5-18刻画了浙江省地区收入不平等的空间分解,图形表明,相比温州核心区和三大核心区之间的收入不平等,杭州和宁波核心区的收入不平等程度都较小,尤其是宁波核心区。温州核心区的收入不平等在研究期内的变化比较平稳,其水平较高;而三大核心区之间的收入不平等在2004年以前都位于比较低的水平,而此后骤然增加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并一直保持到2008年。可以说,在2004年以前,影响浙江省地区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因素是温州核心区内部的不平等,而在此之后,则主要是被三大核心区之间的不平等所控制。
图5-18 地区收入不平等的空间分解
(二)各种分解因素贡献率
在泰尔指数分解的基础上,考察各收入不平等对总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程度,可以通过计算贡献率来实现。因此,浙江省地区收入不平等空间分解后的各不平等对其影响的贡献率见表5-14。
表5-14 三大核心区收入不平等的泰尔指数分解贡献率(%)
表5-14是泰尔指数分解后的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率水平。具体来说,在1999-2004年的六年间,三大核心区内的收入不平等占总收入不平等的70%以上,而在1997-1998年和2005-2008年两个时间段,三大核心区之间的收入不平等共占总收入不平等的50%以上。从各区域收入不平等的贡献率来看,温州核心区的贡献率最大,各年贡献均在20%以上,平均达到41.86%,2003年甚至超过60%;其次是杭州核心区的贡献率,平均接近10%,最小值是2006年的1.88%,而最大值是2001年的23.24%;最后是宁波核心区的贡献率,各年贡献率几乎都在10%以下,平均仅为5.20%。
图5-19 三大核心区域内和区域间的贡献率比较
图5-19表明,在1997-1998两年间,三大核心区之间的收入不平等是影响全省收入不平等加剧的主要因素,平均贡献率达到53.71%;而此后的1999-2004年时间段,温州核心区的收入不平等变成主要影响因素,平均贡献率高达53.79%;而2004年以后,三大核心区之间的收入不平等再次成为主导影响因素,且平均贡献率增加为69.69%。
五、结果分析
从浙江省以及三大核心区的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来看,不平等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温州核心区、全省、杭州核心区、宁波核心区。其中,温州核心区的不平等程度要远高于杭州核心区和宁波核心区。从泰尔指数按三大核心区分解的结果看,在1999-2004年的六年间,三大核心区内的收入不平等占总收入不平等的70%以上,而在1997-1998年和2005-2008年两个时间段,三大核心区之间的收入不平等共占总收入不平等的50%以上。从区域收入不平等的贡献率来看,顺序依次为温州核心区、杭州核心区、宁波核心区,其中温州核心区贡献尤为突出。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地理位置差异。杭州核心区和宁波核心区凭借其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生产发展与布局提供了有利条件和较好的物质基础。而温州核心区所在丽水、金华、衢州三市地处浙西南山区,有较多的县市处于偏远山区,由于交通不便,近年来享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增长效应较低,低收入层比重相对较大,造成了城镇居民区域收入不平等程度较高。而杭州核心区、宁波核心区地处沿海,交通便利,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和均衡性要明显高于温州核心区,因此区域内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相对较低。
2.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2008年温州核心区人均生产总值为30959.9元,仅为杭州核心区、宁波核心区的51%。在全省25个欠发达县级地区,有24个地区集中在浙西南,其中80%的县人均GDP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杭州核心区、宁波核心区同处环杭州湾地区,该地区在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8年,杭州核心区、宁波核心区合计实现生产总值14308.6亿元,占全省GDP比重为66.7%;人均GDP为60218元,分别为全省平均水平、温州核心区的1.3倍和1.9倍。此外,杭州、宁波两个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较快,对周边县域的辐射作用也比较强,浙江省经济处于领先地位的县域基本位于杭州、宁波较近的区域,相比之下,温州的经济辐射强度和范围则明显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进而使得区域间收入不平等存在较大差异。
第三节 本章结论
在第四章对浙江省城镇居民地区收入不平等度量的基础上,本章分别从基于收入分布变化的动态分解视角以及泰尔指数的空间分解视角对地区收入不平等进行了分解分析,本章主要结论如下。
1.收入分布的变化分解结果表明,收入分布的位置变化会对地区收入不平等恶化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而收入分布的形状变化则会加剧地区收入不平等的恶化。至于收入分布的其他变化,有时起到加剧收入不平等恶化的作用,也有时起到缓解收入不平等恶化的作用。
2.1997-2000年时间段的收入不平等变化主要是由收入分布的位置变化引起,形状变化和其他变化的贡献相对较小,因此,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地区收入不平等有明显的缓解。2001-2004年和2005-2008年时间段的收入不平等变化主要是由收入分布的形状变化和其他变化引起,收入分布的位置变化贡献相对较小,最终地区收入不平等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恶化。整个研究期1997-2008年的收入不平等变化主要由收入分布的形状变化引起,所以地区收入不平等呈现出显著恶化的情况。
3.不同发展阶段的各地区受收入分布各种变化的影响不尽相同。在时间段1997-2000年和时间段2005-2008年,收入分布位置变化是决定不同发展阶段的各地区收入不平等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时间段2001-2004年情况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以及中等水平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的收入不平等变化均是由收入分布形状变化所决定;而发达地区与中等水平地区之间的收入不平等变化则是收入分布位置变化和形状变化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整个时间段1997-2008年,收入分布形状变化对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以及发达地区与中等水平地区之间的收入不平等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对中等水平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的收入不平等变化主要受到收入分布位置变化的影响。
4.从浙江省以及三大核心区的收入不平等比较看,不平等程度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温州核心区、全省、杭州核心区、宁波核心区。其中,温州核心区的不平等程度要远高于杭州核心区和宁波核心区。
5.地区收入不平等的空间分解结果表明,在1999-2004年的六年间,三大核心区区域内的收入不平等占总收入不平等的70%以上,而在1997-1998年和2005-2008年两个时间段,三大核心区区域之间的收入不平等共占总收入不平等的50%以上。从区域内收入不平等贡献率来看,三大核心区内部不平等对全省区域收入不平等的贡献依次为温州核心区、杭州核心区、宁波核心区,其中温州核心区贡献尤为突出。
【注释】
[1]第三章第四节详细介绍了收入分布变化分解的思想及步骤。
[2]浙江省统计局:《推进浙江城市化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2001年。
[3]浙江省企业调查队:《浙江经济若干问题调查与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9页。
[4]浙江省企业调查队:《浙江经济若干问题调查与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