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的本质:时间意识与现象学态度

教育的本质:时间意识与现象学态度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时”,是触摸“教育在”的现场。进而“教育之真”素朴的蒙蔽,还直观地表现为:“教育”似乎掌握在每一个被称之为“教育者”的手中,好像“谁”在“教育”谁。

教育的本质:时间意识与现象学态度

七、教育之本质直观:教育之真何以显现

“教育”一词,大概是语义最为波谲云诡的词语之一,在纷繁凌乱的“教育”之命名和不经意的使用中,教育的意蕴和意义不知归处,追问教育之本质——乃至教育之本质直观,似乎是遥不可及的事。但是,一个对“教育之真”有所指望的人,必定生活在教育的“赠礼”与“恩泽”中,必定感念于来自教育的无数教益,而无论是否记得浮光掠影的短暂人事。如混浊需几经沉淀,才得几许清水;教育之本质直观,须从浊世的“语义场”经由不断的沉淀,须经无数教育时光的停留和追忆,而教育之学,就在教育生活的逗留和妙趣中。

1.源始的追问:世俗的命名与教育之真

虽然经历或追忆教育时光,在其中停留与栖息,是切身的当下觉察或怀念之思,但是教育学却绝少机缘诞生于此。相反,教育学“习惯”于生活在空洞的目的论中,这样的目的论对应了世俗的教育命名,即便是超越的目的论,也对应了世俗教育命名的目的论方式,也即,教育学不可避免地囿于日常概念的日常思维中。所以,有以下之问:

(1)“教育”在哪里

每一所学校、每一间教室、每一本教科书承载的都是教育吗?每一位执教者掌握的都是教育吗?目的论设计的学校、教学计划表、教科书,以及受目的论训练和左右的执教者,与真实发生的那个被一般地命名为“教育”的交道或故事情节,与最后的故事结尾,是怎样的照应或落差?如果教育之真有几分确定性的话,那么显现为性质迥异的交道或故事情节,又如何区分命名呢?最终,“教育在哪里”这一疑问成了不绝于耳的回响。

(2)“教育”何时出现

经历的小学、中学大学生涯,置身的每一学年、每一学期及课堂,都是绵延不绝的教育吗?教育时光、教育时刻“约等于”上述的时间和经历吗?被命名为“教育”基本时间单元的45分钟,流动的都是教育吗?甚或是“均一质同”的教育吗?如果确认一些时刻是教育时刻,那么必定存在若干“认之为真”的教育意味,教育在此时,此乃特别的时刻。特别的时刻,是独立于“平常”的时间意味。由于特别的教育时刻之存在,“教育”何时出现,就成了不得不追问的情形。如果,哪怕是逻辑上有可能,教育时刻、教育时光能从平常的被默认的均一流逝的教育时间中独立出来,从而面对这些特别的教育时刻或教育时光,教育之学或许能从中绽放,因为那一个追问者、追寻者得以面向教育的实情,逗留于其中,停留于“教育之音”,领受教益的同时,感知、映照教育的存在。“教育时”,是触摸“教育在”的现场。所以,萦绕不绝的疑问是:“教育”何时出现?

(3)“随时随地”之“问”:教育在不在

世俗命名的“教育”,在学校中、课堂里,以及更加宽泛的机构或场所承载的,素朴地看,都是均一的无处不在的教育,看起来都是“受教育”,但是“受”的情形乃至构成“教育”的元素和教育本身大相径庭。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片段里、在同一场所,经历着可能是大相径庭的心灵事件,尽管都被笼统地称之为“教育”。那么,此时此地、彼时彼地发生的不同事情,“a”我们认之为真“教育”,“b”我们还能认之为真“教育”吗?如此,在此一时、彼一时,在此一地、彼一地,就不得不追问:我们认之为真的教育在不在?

2.“教育之真”的蒙蔽

(1)素朴的蒙蔽

其实,教育之真的领悟,在个人生涯中,或多或少、或早或晚会有所得,因为人身上充满着“教益”,凝结着教育时光的印迹。但是曾经真切在场的教育——教益的源泉——却深藏在心中,“教育之真”难以“昭日”,而世间命名的“教育”,却流行于世,甚至主宰着我们关于教育的一切素朴的观念。世俗命名教育的目的论方式,使我们目光不能停留在教育之真的构成元素上,甚至很少疑问:这是不是教育?教育在不在?进而“教育之真”素朴的蒙蔽,还直观地表现为:“教育”似乎掌握在每一个被称之为“教育者”的手中,好像“谁”在“教育”谁。而目光的相遇、思想的相遇、心灵的相遇——相遇本身却难以显现为具有教益意味的“教育之真”。

(2)逻辑上的困难

尽管教育之真存在于那些真正教益所由出的教育现场,但是教育之真的显现——教育之本质直观,仍然存在着逻辑上的困难。当沉浸于教育时光,领受教育的赠礼时,我们已然被美好的主题、被彼此营造的精神氛围所吸引,但相遇本身——得以自由来往的桥梁却不在直接意识的当下。“教育之真”的道出,有着先在的困难。(www.xing528.com)

(3)教育“在而不言”的回音

先生后生、作品读者、上手下手、演员观众,可能为双方不断推进的主题所吸引,可能为“对方”所吸引,但“教育”却“在而不言”,我们所能印证“教育”存在的是流动的教益。为双方所吸引不断演进的主题,互相吸引的双方,皆是教育构成的元素;但是,显然,不断演进的主题不是“教育”,尽管它是教育的凭借,是教育的媒介;先生或后生、作品或读者、上手或下手、演员或观众不是“教育”,尽管他们“在教育中”,他们有一段“教育之缘分”。教育“在而不言”的回音,是我们心中难忘的教益以及曾经的教育时光。

3.通向“教育之真”显现的道路

(1)相互映证教育的存在:主体间“教育之境”的澄明和教益的映证

在教育时光中,“我”与作品、“我”与“受教育者”或“教育者”、“我”与物,“我”与事件互显其存在的性质,吐露各自存在的消息。“我”不再固着于世间日常生活中“我”与世界既成的关系。“我”与教育相遇中,世界是相遇中的世界,“我”是相遇中的“我”。相遇的性质是“我”与“世界”分有的性质。我与世界相遇中、与世界打交道中领受教益。相遇交道时,物、人、作品、事件连同其植根的世界向我显现其“所是”。在这样的“教育之境”中,我与世界得以片刻的澄明,而澄明因缘于彼此成就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之境”中,“教益”在澄明的片刻被赠予“我”与“世界”,“我”与“世界”“若有所思”时心领“教益”,相互映证。

(2)由教益出发追溯“相遇时”和“相遇处”

“我”直接面对的是对面的“人”、“物”、“事”、“态”等构造的“世界”,“我”映入世界之眼帘,这是素朴的第一重“遇见”;“我”与“世界”联系的故事或主题,在素朴的意义上看起来像是第二重“遇见”,却是第一重“遇见”的前提;但是,真正将“我——故事/主题——世界”打开的是“澄明的教育之境”,此时“我”和“世界”皆非各自立场上的“遇见”,“我”和“世界”真正的“相遇”。直接意识的当下,我看不到教育,只能看到故事或主题,只能看到对面的世界。但“教育”——相遇本身——却“造就”了此时此地的我,此时此地的世界,并让故事发生、使主题存活。由于不在直接意识的当下,“教育”总是属于反思的范围,由“我”或“世界”领受的教益出发追溯那曾经在场却无名的相遇本身——教育;相遇时、相遇处,主题或故事“分延”而成“教益”——凝结到“我”或“世界”的身上。

(3)“教育之真”显现的场地与时机

教育时光散发出教益的光芒,教育时光是“教育”意义的基地。主体之可能,凝结了教益的力量,“每一分”的教益由“每一刻”的教育给出,“教育”植根于其本己的时间性中。那一刻,即特殊的“教育时”,“我”与“教育”相遇,“教育”显现其所是,“我”接受教育的赠礼,“我”受到了教益,“教育”在其本己的时间性中绽放或脱颖而出。离开教育时间性的追问,不同教益所由出的各个“教育”,将无法显现其所是。无法看“教育”,自然不能就教育之义的绽放而命名。“教育之真”因无从显现而不能名之,因不能名而无从交流。

(4)命名与传达来自教育的消息

教育时光是教育时之光芒,“教育之真”敞开、照亮其本己的时间性。来自教育的消息——教育之真的命名——既不能超越教育现场、教育时光,亦不能超越其容纳的一切条件,无论是“教育者”或“受教育者”,还是彼此接纳的主题或展开的故事,甚或不能拘泥于由教育诞生的“教益”,因为教益恰恰由那“在场无名”的教育造就。命名与传达来自教育的消息,恰在于“沉浸”与“超越”,沉浸于被“日常教育眼光”超越掉的“教育时光”;超越被“日常教育眼光”局限的教育构成元素。

4.教育之学何以可能

教育之学,真实地存在于教育发生的时刻和地方;教育之学的理性形式[13],存在于教育之真的茫茫追问中。尽管教育学的先驱,特别是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和杜威等,为教育学的独立和丰富殚精竭虑,指望教育学成为世间最具理智精神和元素的学问之一,但是,教育学,像任何一门有直接现实指向并沦为现实的婢女的学科一样,其更经常性的生存状态,堕落于无以复加的经验性之中。在这些“学科”中,其最核心、最源始的概念,正如“教育”一样,成为最缺乏追问的词语。更困难的处境在于,“教育”一面缺乏追问,一面却被频繁使用的“言外之意”的语义场所牢牢控制,而这些“言外之意”却是在假定的“教育”活动之先——设定的关于个体的实现论、社会的功能论,或任何借助假定的“教育”活动而有所成全的主体的目的论。这些先在设定的“言外之意”,并不在意如是展开的所谓“教育”究竟意味如何,而只是以“言外之意”衡量如是展开的教育的结果,教育的结果必然、已然在“先在设定”的“言外之意”中。也即,“教育”实际展开的状况,“教育”中实际展开的内心事件,却无人问津。尽管客观计量时间对应的所谓“教育”的计划,似乎安排了体制中运转的一切群体和个体的命运,“教育”的成就也能被精致地评估出来,对应那些先在设定的“言外之意”的教育,但是,那些体制缝隙中存在的“意外的教育”或者意外的结果,却是教育意义绽放的时机。尽管一切关于“教育”的“预谋”都是为了一个结果,但是没有人会真正按照这些“预谋”复制性地“成长”,也没有人会真正按照这些“预谋”机械性地“来往”——“人”总是意外的产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