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外松香业规模化研究现状概要

国内外松香业规模化研究现状概要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3.2规模化经营中观研究从理论角度看,中观规模经济即产业规模经济,仍在产业技术、管理等条件不变即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下提出的,规模经济是指单位成本下降依赖于产业规模而不是企业规模。

国内外松香业规模化研究现状概要

1.3.1 规模化经营宏观研究

规模经济理论最早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社会财富,分工并非无限制的,“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但其不能解释在此基础上为何一种产品在各个国家都会生产的道理,需要新的理论与探索。马克思对于规模经济的认识,比斯密更明确。马克思指出大规模组织生产能够带来生产效率的巨大进步和财富的巨大增长,提到了“生产资料的规模及其效果”的关系,“劳动生产率又取决于生产规模”的论断。但是,马克思也没有提出“规模经济”的概念。与斯密和马克思不同,恩格斯明确看到城市规模经济的巨大力量,但仍没有提出“规模经济”的概念。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首次明确提出“规模经济”概念,将其分为内部和外部规模经济,并深入探讨了其来源。马歇尔用宏观层次的“外部经济”这一说法笼统地加以解释。1928年,美国经济学家杨格提出所谓杨格定理,即“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而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分工,经济进步的可能性就存在于上述条件之中”。马歇尔之后的新古典经济学家深入研究了单一工厂和多任务厂企业内部规模经济。韦伯一般被认为是聚集经济的创始人,他首次使用了“聚集经济”一词,将聚集分为两个阶段:低次阶段和高次阶段。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企业可通过扩大规模,以内部交易取代市场交易,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之后,威廉姆森等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交易成本经济学,使之成为解释企业规模变迁的理论基础之一。传统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赫克歇尔——俄林模型)采用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能够解释部分的经济增长现象和国际贸易的动机与基础。20世纪年代以来的新贸易理论(Krugman,Helpman&Grossman,etc.)与新增长或内增长理论不约而同地寻回规模报酬递增假设,在不完全竞争框架下解释长期增长和国际贸易。克鲁格曼是第一个同时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来分析当代国际贸易并建立了PP-ZZ模型的经济学家。他指出,贸易的基础不一定是两国之间技术或要素禀赋上的差异而造成的成本价格差异,扩大市场获得规模经济也是企业愿意出口的重要原因之一。

基于以上理论的发展,我国在宏观规模经济理论方面得以发展及应用。诸多学者从宏观角度分析了规模效益一般论述、产权制度、组织管理制度、国家经济体制、城市管理体制与规模化、国际贸易条件、粮食生产、外商投资、国内需求带动国际需求等方面,指出规模效益实质上是一种规模比较效益,也是一种资本溢出效益。规模效益具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种属性,规模效益的实现具有社会进步性。

林业规模经济理论方面,俞国平(1989)指出林业规模经营从林业生产力发展角度提出为求得较好的效益而进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并未限定条件和要素,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林业规模经营的发展的初析。罗立军等(1999)指出规模经营就是对具有一定数量、一定范围的对象采取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施以科技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一种集约经营方式。探讨了林业规模经营的两种形式:土地合理规模和资金有偿规模,提出后续管理问题。柏方敏等(1996)对湖南城步经济林的发展提出生产上两个根本性转变,其一为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其中指出经济林应由分散生产向规模经营转变,由传统生产向科学经营转变,提出结构增值、加工增值(产供销一条龙,林工贸一体化)、特殊技术增值的产品产值增长方式转变模式。张森林(2004)分析了我国木材工业的发展现状,指出了我国的木材工业企业只有实施原料基地化、规模经济化、经营国际化、品种多元化、企业信息化、营销理性化、管理现代化和产品品牌化,才能实现我国木材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从方法运用上,黄晓玲等(2009)对林业生态、经济、环境三大效益规模经济问题的分析,旨在为林业三大效益均衡问题的研究提供若干参考依据,同时也为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指导。杨玮(2010)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分析研究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营林产业和森工产业的生产效率,并运用Malmquist指数动态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等,从中观层面提出促进区域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建议。曾云钦(2011)以林农的经营形式为切入点,通过对福建省三大林区的调查,运用DEA方法对私有林的经营规模效率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三大对策。

宋维明教授为代表的林产品贸易研究中心成员自2004年以来,从宏观方面对我国林业规模化经营发展提出了理论探讨和发展理念,从国内外林业发展现状与林产品贸易现状分析基础上,从资源获取、贸易方式、森林认证和产业内贸易等方面,探讨了中国林产品贸易发展的方向,引导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当在政策上引导已经取得一定比较优势的林产品开展规模化经营和特性化经营,通过产业内贸易迅速将产品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对此理论的进一步分析和探讨有中国人工用材林规模化经营、中国木材产业创出性资源基础研究、内外人工用材林林工贸一体化经营方式探讨、国外速生丰产林经营模式研究、利用参数和非参数的方法进行林产品指标的测度分析从贸易环境、贸易政策提出以培育国内竞争力为主的规模化经营为引导的新贸易模式政策。在研究了国内6种主要木质林产品出口现状的基础上,指出要使我国木质林产品出口增长,继续提高国内木质林产品的竞争力,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改善出口市场结构是未来扩大出口的有效途径。

1.3.2 规模化经营中观研究

从理论角度看,中观规模经济即产业规模经济,仍在产业技术、管理等条件不变即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下提出的,规模经济是指单位成本下降依赖于产业规模而不是企业规模。仍然从某个产业的所有投入要素按同一比例增加所带来的产出的变化来进行分析,即由中观的行业规模增加带来企业成本的降低。诸多者再次理论指导下分别对石化产业、钢铁产业、运输产业、木材加工产业、人造板产业、汽车产业、制造业、草原畜牧业家具产业等领域展开规模经济分析,试图为产业发展提供依据。从实证角度看,对于产业规模经济的研究和发展大部分学者趋向于选用柯布—道格拉斯(Cobb—Dauglas)生产函数法、数据包络法DEA、Malmquist模型、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等来探讨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问题。部分学者采用其他方法进行测度,企业规模、集中度指标、绝对数量指标模型、相对数量指标模型、博弈论方法、协整分析等方法进行测度和分析。

从林业产业领域看,2000年以后对于林业产业理论、政策、方法等发展层出不穷,对规模经济的研究也不断深化。自2004年以宋维明教授为核心的中国林产品贸易研究中心,提出了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国际竞争的观点,从理论上探讨了实现木材产业规模化经营的途径,初步设计了中国木材产业的规模化经营战略。从中国木材产业资源基础转换的途径、产业集聚、木材产业安全、产业组织、产业内贸易、家具产业、造纸产业、国际金融危机对策及各省市林业产业发展等方面展开讨论,提出规模化经营是林业产业形成可持续竞争力的关键,指出政府应在规模化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提出中国林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支持性政策体系。

1.3.3 规模化经营微观研究 (www.xing528.com)

从微观角度,各个学者分析了交通医疗、果农、企业、土地、房地产企业、茶农等领域如何实现规模经济,如何提高规模效率,但是这些研究中,多数采用了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及其相关方法进行分析效率问题,同时还有学者运用了统计分析、系统动力学、专家问卷调查法等相关方法进行微观领域的分析,其方法的合理性有待考证。从理论上看,诸位学者认识到规模经济理论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但是在使用中尚未对微观领域的规模经济进一步发展,仅仅是从研究方法和实证方法上进行方法的引入,其分析的理论基础需要进一步创新。

在林业企业规模经济的微观分析方面,自1990年以来诸位学者对规模经营的概念从我国林业产业发展实际出发,从浅入深地进行了农户选择、营林模式、林业企业经济增长转变、具体产品、具体地区、林业企业安全等角度进行了逐步探讨,但未明确提出林业企业规模经营的概念。以宋维明教授为核心的林产品贸易研究中心亦从家具企业、林业企业等微观层面分析了在不完全竞争的国际竞争中,规模化经营是实现中国林产品企业和贸易真正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指出了中国林业企业的总体竞争力还处在形成阶段,企业应重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力现状,充分利用各级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外力,从内因出发增强企业的规模化经营能力,特别要重视自有流通渠道和产品品牌的建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政府出资设立中小企业加工贸易产业园区,实现集中管理,并促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提出中国木材产业安全问题解决的建议,以市场机制为引导和以政策支持为外力,通过兼并重组组建少数优势企业,其战略性协作可对不符合产业发展标准的木材企业实行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的关、停、并、转措施。

1.3.4 研究评价

综合而言,不论是宏观、产业(中观)层面,还是微观领域,前人对规模经济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广泛使用于各行各业中,大部分的学者更加注重规模经济理论的应用。从宏观角度看,中国在各个领域规模经济理论的探索和应用也依然没有突破规模经济条件不变的前提假设,对于分析得到的结果的可靠性存在问题,并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根本路径和关键条件。从中观产业角度看,规模化经营理论的提出突破了原来的完全竞争的假设,提出在不完全竞争的国际市场中,产业可以通过培育国内有前景的产业走向规模化,通过规模化实现成本的下降和资源的节约,资源有效利用可促成国际市场分工专业化和垄断竞争,以此形成产业壁垒和超额利润。从微观角度看,企业规模化经营发展经历从文字的提出到理论的深化阶段。

因而应在不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下,对林业产业发展之一的松香业进行规模化经营研究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是符合行业发展需要的。这为林业、林业产业、林业企业改变低层次竞争力水平,向高层次竞争力水平提升指出了发展路径,因此,对规模化经营在林业各个具体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有助于促进各领域的产业结构升级,引导产业发展,在国际竞争中形成不可替代、不可模仿的优势,以获取更多利润。因此,从此观点出发,研究中国松香业的规模化经营是符合时代和产业发展需要的。要摆脱林地低层次经营、生产企业小规模状态,市场流通渠道不畅、产品结构不丰富的低层次生产经营状态,规模化经营是必经之路,是解决当前林业尤其是林产品贸易问题的关键。而对我国松香的研究既要从行业角度,又要以企业的规模为基础和出发点。我国是松香生产和出口大国,同一般林产品生产类似,我国松香企业的小规模、低层次、产品结构单一、脂农劳动效率低的初级生产状态存在着问题,因此对微观层面松香企业的研究是必要的。

许多专家学者对松香产品、生产等本身的自然属性和技术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但是对松香业、松香产品和松香企业的经济分析尚少,从宏观、产业、微观角度分析松香业规模经济发展的基本没有。较少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对松香企业的市场竞争战略的分析上,很少涉及中国松香业规模化经营的问题。研究主要从显示性指标分析松香出口价格、生产成本、劳动生产率和企业规模等,得出中国松香业具有比较优势,而在松香出口价格、劳动生产率、企业规模、技术生产率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穆茹、普晓兰(2010)指出云南松脂原料林的建设应以人工林定向培育和提高松脂基地建设的科技贡献率为发展路径,但是缺乏松香技术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指数数据,尚未进行分析。多数研究分析所依据的理论主要是竞争优势理论、SWOT分析及贸易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实证分析仅限于在中国松香产品市场贸易产品、贸易结构、市场结构方面,对云南省松香发展分析较多,其余各省较少。从行业层面的分析较少,尤其是缺乏从松香业规模经济角度分析松香业效率与规模发展的关联。因而,从规模经济角度分析中国松香业发展的研究甚少,从方法上没有系统地对影响松香业发展的要素进行系统全面分析,因此本研究将对松香业的理论研究定位于规模化经营理论,对其方法的研究从DEA方法为基础的非参数法引入,同时借助相关指数和统计回归分析模型以更好地分析松香业要素的效率。

1.3.5 小结

综合而言,诸多学者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对规模经济进行了行业分析,其假设前提是完全市场条件的假设,这是不符合理论和实践发展需要的,虽然有的学者提出了改变其假设前提的规模化经营理论的探讨和思考,但是仍停留在初探阶段,尚未进行中观松香业理论的研究和方法的运用,故而本研究基于该领域研究的不足,提出对林业产业中的松香业的规模化经营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深入分析和界定规模化经营理论,寻找方法与理论的契合点。正是基于目前有关中国松香业规模化经营效率问题研究的不足,结合综述理论中的内容,从克鲁格曼提出的规模经济新理论出发,基于林业产业规模化经营理论,本文试图从松香业规模经济问题角度出发,从各个影响要素角度探索我国松香业在生产率、产业规模投入、产品结构、出口结构对松香规模的影响,从松香业核心价值链形成角度分析,从而提出在现阶段松香业发展的适度规模化经营模式和路径选择,提出培育松香业规模化经营的相关建议,从而引导中国松香业通过国际贸易或国际经营进入国际资源有效配置,以获得可持续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