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
5.2.1 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中国增强气候变化应对能力,改善中国生态环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中国能源安全的需要,还是中国适应国际经济政治格局新一轮重新洗牌,参与国际秩序制定,捍卫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成果的必然要求,因此中国要将发展低碳经济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目前,中国环境恶化严重,温室气体排放量持续增长,2004年和2005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世界排放总量的17.6%和19%,从1980年至今,中国已经历了21个暖冬,据气象部门预测2020年中国平均气温可能增加1.3~2.2℃,中国近些年来气候变化异常,极端天气频发,西南年年大旱,雪灾频发,地震、泥石流不断出现,2012年长江流域遭遇大洪水,都说明中国高碳经济发展已经到了死胡同,必须进行改变。中国目前能源消耗以煤为主,石油大量进口,对外依赖度不断增加,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单位能耗中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如果继续走高碳经济道路,中国将面临能源枯竭,同时对石油的大量消费,加大了中国能源安全隐患,也易与其他国家为争夺石油产生冲突,影响地区和世界和平。低碳经济是继工业化、信息化之后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中国没有在前两次技术革命中抢得先机,为了能够早日实现中等发达国家目标,中国必须要在此次技术革命中早行动、早参与,积极发挥中国作为世界性大国的作用。
5.2.2 发展低碳产业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根据中国当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因此工业是中国能源消耗的主要部门,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而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比重偏低,发展滞后。统计资料显示,从2001年到2007年,中国能源强度从4.21吨标准煤/万元增加到4.77吨标准煤/万元,能耗水平不断上升。可见,实现产业结构从高碳向低碳转变,成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又一个重要方向。当然,中国不同产业的调整方向是不同的。需要重点发展的产业,例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需要大力发展的产业如金融保险业、社会服务业、科学研究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等等;需要限制发展的产业,如金属矿采选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产业结构调整应侧重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如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我们不仅要加强吸收引进的能力,更要加强转化的能力,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创造,实现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尽量减少中间制造环节的能耗、物耗和污染。当然,根据中国目前的国情,服务业还不可能放到第一位,我们还没有那么高的技术水平去跟发达国家竞争服务业。但是,现代服务业是中国发展低碳产业要注重发展的产业。另外,在调整产业结构上,还应特别注意外来高碳产业的转移。由于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租金以及环境法规的不完善等因素,很多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或者直接在中国建厂等方式,将在他们国家是高能耗、高污染、高碳的落后产业转移到中国,这些产业的转移大大违背了中国发展低碳产业的理念。因此,对于这些产业转移,我们应该提高市场准入。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1)低碳农业
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柱是化肥和农药,但是现在,化肥和农药的弊端已经被人们清楚地认识,它们不仅有高污染的弊端(影响土壤的有机构成,农作物的农药残留影响食品安全),而且它们也有着高能耗的弱点,其生产过程消耗大量化石能源,从而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化肥和农药对化石能源大量消耗的基础之上,可以称之为“高碳农业”。相比而言,发展低碳农业的途径有:一是大幅度地减低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降低其使用量,发展有机生态农业。如加大使用粪肥和堆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采取秸秆还田的措施,增加土壤的养分,降低风蚀水蚀,提高土壤的生产力;引入深、中耕作物间歇轮作的方式,培养蛆酵和微生物共同熟化深层的土壤,扩大农作物根系的营养能力。二是充分合理利用农业生产的剩余能量。如农业中的剩余能量包括农作物收割后的秸秆,其中70%以上的纤维素、木质素等得不到利用,用燃烧方式处理秸秆时,释放出的有害气体严重污染环境。为了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中的剩余能量,需要探索各种新的处理途径。如用作饲料、肥料、培养料;也可采用秸秆气化技术、发酵技术,生产出气体或液体燃料。三是在农村推广太阳能和沼气技术。普及太阳能集热器,降低石化能源在农业中的使用程度;利用畜牧粪便、各种农作物收获后残留物来开发沼气,获得生物质能。
2)低碳工业
低碳工业本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绿色发展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及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及制度的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传统工业的发展伴随着化石燃料能源的巨大消耗,其显著特点就是能源结构的高碳化。高碳工业发展逐渐陷入困境,不仅是化石能源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更重要的是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引发了温室效应,将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从高碳工业向低碳工业逐渐转型,其过程需要一个漫长的时期,这是因为传统高碳工业的体系由于历史原因是庞大而又稳固的,其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在短期是不可能动摇的。虽然可再生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沼气、核能等)的开发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目前,虽然在一些生产、生活领域里,众多低碳能源或无碳能源正慢慢地取代化石能源的地位,但是,由于许多原因,这些能源利用达到全面产业化、规模化和商业化的应用水平还有很大的距离。因为低碳工业必须是在低碳或无碳能源基础之上发展起来,而建设新能源的基础设施却是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和较长的建设周期,因此,在未来较长的时间内,传统的能源结构也很难有根本性的改变。所以应该统筹结合,在重视研究新能源应用的同时,还应该把调整能源结构与提高能源效率的方法相联系,使用低碳技术、节能技术和减排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减少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努力增强能源体系的整体效率,开发和引入低碳产业及产品,限制和淘汰高碳产业及产品。同时,政府要制定税收政策限制与高碳排放相关的能源、工业、产品的生产和使用,针对低碳工业实施优惠鼓励的政策。
5.2.3 发展低碳技术
节能减排、降低碳强度、低碳能源的开发和低碳产业的形成都最终依赖于低碳技术的开发应用。中国要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对低碳技术研发及时进行超前部署,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的引领作用,加快构建支持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体系。根据中国国情,增强本国的技术吸收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尤其要根植于以煤为主的国内能源资源基础和立足于形势严峻的环境污染现状,放眼中长期国家能源环境战略的发展及其面临的挑战,实现煤炭清洁利用关键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发展,提高终端用能效率,建立低碳示范电站,促进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大规模商业化推广,降低新电站的排放标准,大力开发下一代电力生产技术。首先,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建立适当的人才激励机制,实现低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通过技术入股、管理要素入股、成果入股,采取期权、期股等长期激励机制,使低碳技术人才和管理者的薪酬与他们的工作绩效、工作成果挂钩,激励技术人才和管理者开发和推广低碳技术的积极性。大力开展有关低碳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增强相关的科研能力,切实加大对适合于中国低碳发展道路的技术研究和开发力度。要从战略上高度重视低碳技术创新,瞄准低碳能源技术,积极开展研究开发和示范工作,把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碳捕集和封存等先进低碳技术作为提升国家技术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列入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规划。加大对低碳和零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大力推动相关技术创新,这不仅需要政府的公共支持,大量的NOG组织也要加大对技术的投入力度,中国目前技术研发支持组织主要有: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国有性质)和中国绿色碳基金(民间组织),但是这两个基金主要投入碳汇项目,缺乏对低碳技术研发和技术商业化的支持。提高化石能源价格,让化石能源价格反映环境和资源成本。化石能源价格的提高一方面可以减少对于化石能源的消费需求,减少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另一方面产生替代效应,化石能源价格上升,替代性可再生能源价格相对降低,居民和企业相应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消费,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企业由于成本上升,积极开发新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单位产值耗能,减少单位耗能温室气体排放量,同时能源价格上升,有利于培养消费者低碳消费理念,认识到能源枯竭的危机感。充分利用国际低碳技术资源,积极推进国际低碳技术转移。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碳排放权交易主要有3种形式,其中的清洁发展机制就是鼓励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利用发展中国家节能减排的成本优势,帮助发展中国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并且减排数量经过专业机构认证之后,抵减发达国家减排任务,中国应该大力推动清洁发展机制,积极引进国际先进低碳技术,但是目前中国碳排放交易处于价值链低端,中国大量的碳清洁发展项目廉价地卖给国外碳金融机构,经过其包装然后高价卖给中国金融机构,针对这种现象要积极发展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形成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注重对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中国企业非常重视对先进技术引进,但是没有投入足够资金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缺乏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虽然引进了先进技术,但是没有形成技术创新能力,企业不断引进技术,最终形成技术依赖,缺乏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将低碳技术创新、市场、营销相结合,市场是低碳技术的试金石,只有将低碳技术与市场相结合,才能将低碳技术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技术创新和研发阶段,树立市场意识,根据市场需求确立技术研发方向,确保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防止科技资源的浪费。鼓励风险投资机构参与低碳技术研发。低碳技术属于高新技术领域,其具有高新技术普遍具有的特点,即先期资金、设备、人才投入巨大,研发周期长,研发期间没有稳定现金流收入,技术最终可能不被市场接受,风险巨大,一旦技术成熟并被市场接受,收益丰厚。由于低碳技术的特点,很多企业没有足够的动力和财力去从事技术研发,这就需要风险投资机构支持低碳技术研发,由其承担低碳技术研发、产业化过程中的风险,并享有技术成功之后的巨大收益。
5.2.4 优化能源结构
煤是三种化石能源中碳含量最高的,石油次之,而天然气的单位热值碳密集只有煤炭的60%。其他形式的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等属于无碳能源。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在节能减排方面,中国面临最大的挑战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一次能源中69%靠煤,发电80%以上来自于火电。麦肯锡全球副董事张海濛表示,未来中国钢铁、水泥、电力、能源物资的消耗将会有大比例的上涨。预计2030年中国原油进口可能会占到整个原油消耗的80%,原油进口总量可能也会占到全世界原油产量的13%左右。煤炭也会有缺口。从保证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的角度看,发展低碳和无碳能源,促进能源供应的多样化,是减少煤炭消费、降低对进口石油依赖度的必然选择。因此优化能源结构势在必行,必须开发和利用面向未来的清洁能源。
据统计,中国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1%、4%和54%。相对而言,煤炭略多,注定了我国的一次能源结构只能以煤为主。由于受这种情况的制约,还有保障能源安全的需要,所以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还会保持相当长一段时间。鉴于此种现状,中国在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中,必须切实转变高能耗的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低碳环保、绿色发展的经济发展之路。
5.2.5 促进节能减排
中共中央政治局2008年11月28日召开的分析新一年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要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节能耗、降排放更好地结合起来,把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转变发展方式,全面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必须把节能减排作为重要目标和关键抓手,全面落实和完成中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正因如此,能否按时和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将节能减排作为发展方式转变和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攻方向,已成为检验科学发展观是否真正落实的重要标准。这对中国而言:既是当前需要贯彻和落实的迫切任务,也是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
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必须有相关配套改革的不断深化,健全法制、改革举证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实现主要依靠“领导重视、狠抓落实”的“人治”框架向主要依靠法律和制度的“法治”框架的转变,同时要减少劳动市场、金融外汇市场的扭曲,改变地方政府最大化目标和外部约束条件,实现经济生态良性循环。(www.xing528.com)
5.2.6 建立碳汇体系
碳汇(carbon sink)一般是指生物体及土壤等从大气中吸收或固定CO2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林业碳汇是指森林等植被吸收大气中的CO2,并将其固定在植被中或森林土壤中,从而减少CO2在大气中的浓度。简单一句话,就是对大气中的CO2的固定或吸收。碳源(carbon source)一般是指生物体或人为活动向大气中释放CO2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如生物体生命活动排放CO2,人们的活动行为,如工业、汽车等排放CO2。所谓碳汇经济,是指由碳源、碳汇相互关系及变化所形成的对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影响的经济,即碳资源的节约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提高。一种生物体(如森林,它既是碳源也是碳汇),由于碳汇能力大于碳源能力,所以一般叫林业碳汇或森林碳汇。
森林碳汇交易是经由计划指导规范的市场行为,应该充分发挥其对林业的补偿作用,逐步建立健全各种资金管理制度,还要确立相关法律及监督机制,针对森林碳汇交易市场进行有效规范管理,促使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促进发展森林碳汇交易市场;有关森林碳汇计量标准和进行碳汇交易的政策法规,政府应该在研究的基础上加快制定、颁布和实施,开发森林碳汇交易市场,加速国内“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森林资源的权属关系与流转关系可以运用法律机制来协调,促进有效的森林资源物权法的确立和施行,在实现森林碳汇交易顺利进行的同时,保障森林资源的通顺流转;要加强林业方面的培训,主管部门要科学指导,可以通过增加森林物种数量,对现有森林进行长轮伐期经营以及提高其经营强度、减少森林采伐量、扩大人工速生林面积等方式来增加森林碳汇,以此达到森林碳信用的可持续增长;政府应加强林业宣传,使全社会了解森林在减缓温室效应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促使全社会积极参与维护森林的保护,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建设乃至全球生态安全。
5.2.7 发展低碳城市
1)低碳城市的基本内涵
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建设低碳城市。低碳城市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它是在保证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引导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人们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来降低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也是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方式。低碳城市是以低碳理念作为指导,在一定的规划、政策和制度建设的支持下,注重推行低碳生产力、低碳消费、低碳资源和低碳政策,可以将低碳能源有效应用,通过宣传发动市民广泛参与,以此来发展当地经济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从而为全球碳排放减少作出贡献。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包括内涵如下:
首先,低碳城市的本质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目前,中国仍然处在城市化加速阶段,必须切合人民生活质量需要改善的国情,我们在努力降低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碳的消耗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还要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
其次,低碳城市要制定合理的碳排放量目标。考虑中国国情和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国低碳城市应以降低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碳排放强度为近期目标,而不宜与西方城市一样采取以碳排放总量为目标。这种目标是首先实现碳排放量增速小于城市经济总量增速,其长期和最终目标则是实现城市碳排放总量的降低。
再次,低碳城市的发展活动特别是生产活动应为全球碳减排作出贡献。在全球层面上低碳发展的目标只有一个,即全球碳排放总量的减少。但是从单个城市上来看,低碳发展应当有两方面的内容。狭义上的低碳发展,必须是减少城市内部社会经济系统的碳排放并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能正常被自然系统回收;而广义上的低碳发展,一个城市可以开发有关低碳技术或低碳产品的产业,尽管其产业本身有可能增加了当地的碳排放总量,但其技术或产品能够有效应用在其他地区或国家,也是对全球的碳减排的贡献。
最后,低碳城市发展的核心在于技术革新与制度创新。实现城市发展的低碳化,必须实行低碳技术的革新与应用。包括提高能源效率的节能技术、新的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应用技术等在内的新型技术,是城市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技术基础。实现低碳城市发展,还必须实行公共治理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低碳城市发展的高度由政府对低碳的认知程度所决定。在低碳发展中需要包括政府、企业、组织和个人在内的全民广泛参与,这其中政府的机制设计和管理创新发挥着重要的推动和激励作用。只有公众的广泛参与,很多政策才可能更好地实施。
2)发展低碳城市的措施
建设低碳城市需要实现低碳生产、低碳消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控制高碳产业的发展,引进国外先进低碳技术。目前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低碳城市建设,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国建设低碳城市主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使用推广新能源,将新能源应用到建筑、交通、照明、取暖方面,减少碳排放量;发展清洁技术,利用清洁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部门,实现生产低排放;绿色规划,产业结构方面积极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降低第二产业比重,论证建立各个行业的排放限额,在城市内部各个行业之间、企业之间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实现高碳产业和企业向低碳产业、企业的转移支付。交通方面,合理规划城市道路,控制私家车数量,采用税收政策激励百姓购买太阳能电动车或小排量汽车,发展快速公交系统,减少人们出行的不便,鼓励民众乘坐公共交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实行低碳建筑,低碳城市建设离不开低碳建筑,实现建筑低碳化需要从设计和运行两个方面考虑:在设计端引入低碳理念,选用节能低耗材料,利用太阳能,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采取集中供暖方式,引入供热计量控制技术;在运行端,选取节能低耗室内装饰,选用节能灯和节能厨具,从每个细节入手,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走低碳道路。
5.2.8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作。中国要在发展低碳经济、自然生态、污染防治、城市环境规划、环境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环境能力建设等众多领域开展国际环保合作项目。建立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新机制,推进国际组织和政府机构参与环保、扶贫等方面的合作。建设国家环保产业园,在产业规划上以新型能源、节能环保材料、环保设备生产、环保技术咨询和研发为重点,吸引不同国家的知名环保企业入驻环保产业园,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
但是,在加强国家合作交流的同时,也必须高度重视国家利益。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首先要认识到自身经济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虽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没有规定中国强制减排,但是中国要自觉发展低碳技术,促进环保产业发展,节能减排,为防止全球变暖作出贡献。中国通过自身努力在淘汰落后产能、开发使用可再生能源、研发低碳技术、清洁发展机制方面成效显著。现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国内低碳经济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果,占领舆论制高点,挥舞着低碳经济的大旗,将低碳作为其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限制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我们应该始终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不能只看现在而忽视历史,当前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大量排放导致,不能只看总量而忽视人均,尽管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大,但是按人均算中国碳排放量非常的少,根据每个人为了生存发展都有权排放的权利,中国的排放量不算多。还应该看到,中国承接了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发达国家将很多高碳排放产业、企业转移到中国,攫取丰厚的利益,中国生产者获得微薄的报酬却付出了巨大的环境、能源代价,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很大一部分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居民的需求所导致,因此应该要求进口方为中国出口产品碳排放买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