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政策研究成果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政策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2研究综述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研究、低碳经济发展途径研究、低碳经济发展政策研究。1.2.1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近十几年来,围绕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逐渐成为热点。1.2.3.1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1)低碳能源研究发展低碳经济的首要条件是发展低碳能源,低碳经济的实质是一场能源经济变革。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政策研究成果

1.2 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研究、低碳经济发展途径研究、低碳经济发展政策研究。

1.2.1 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

近十几年来,围绕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逐渐成为热点。2006年,英国发布了《斯特恩回顾:气候变化经济学》(即《斯特恩报告》),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造成的经济影响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在报告中,斯特恩采用成本-收益法论证了欧盟提出的全球2℃升温上限,认为保持温室气体浓度的稳定是一个迫切和困难的过程,各国必须加速采取行动,尽快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报告提出,如果各国在未来几十年内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全球变暖带来的危害程度可以达到世界大战及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经济大萧条,而如果以每年全球GDP 1%的代价遏制温室效应,就可以避免未来气候变暖可能造成的每年失去全球GDP的5%~20%的损失。在温室气体排放与经济增长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研究方面,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格鲁斯曼等(1991)首次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认为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呈现“U”形曲线关系,即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逐渐升高,当人均收入达到一定值后,环境污染开始下降,环境得到不断的改善和恢复。Richmond(2006)通过分析OECD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状况,认为这些国家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随后,Huang(2008)对21个经济发达国家的CO2排放和人均GDP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其结果是有7个国家出现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而Friedl等(2003)利用1960—1999年间奥地利的CO2排放量和GDP数据,通过分析认为,在此期间并不呈现“U”形关系,而是“N”形关系。

国内学者对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也进行了研究。徐国泉等(2006)建立了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显示中国人均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呈现指数增长关系,而能源绩效与结构对降低中国人均碳排放量都呈现“U”形曲线关系。王中英等(2006)运用计量模型探讨了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GDP增长与碳排放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通过考察部分国家1960—2002年间人均CO2排放量的变化趋势认为,并不是所有国家都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说明该曲线并没有全球普遍适用性。

1.2.2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研究

在科斯理论中,认为资源利用的最终效果与产权的初始配置状态无关,即在交易开始时,只要产权明晰,并且交易成本很小,则无论将产权分配到哪一方,其市场运行结果都是有效的。基于科斯定理的排污权交易是运用市场机制达到控制污染的目标,有助于解决环境“公共物品”外部性特征。根据《京都议定书》,各国企业实行控制CO2排放量时允许其进行交易,对于有剩余CO2排放额度的公司可以将其出售给那些排放量超出限额的公司,实现双方企业的共赢。同时,《京都议定书》建立了CDM,允许跨国间的碳排放交易,鼓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合作,规定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每分解一吨标准CO2的温室气体,就可以获得同样数量的排放权。在全球范围内实行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有助于实现温室气体减排,保护全球环境,但是碳排放权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在分配过程中存在公平性和有效性问题。目前,针对初始排放权分配的公平性和有效性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的分配原则主要有3种:第一种是按人口分配,体现了人人享受环境的权利和保护环境的义务;第二种是历史责任分配,也就是说过去温室气体排放量大的国家应该承担减排的主要责任;第三种是“继承祖父式”原则,即在维持排放量的基础上将排放权分配到现有排放者手中,其结果是排放多的企业获得更多排污权,也就得到了更多利益,因此,这样的分配方式是不公平的。基于上述3种分配原则,一些专家学者如Grubb和Sebenius(1992)提出了以人口分配为基础、其他分配为辅的混合分配方式。国内学者陈文颖、吴宗鑫(1998)认为,人均碳排放量和GDP碳排放强度加权平均、以人均碳排放量为基础的混合分配机制能够充分兼顾公平和效率。其他观点还有,Smith、Swisherh和Ahuja(1993)认为全球减排的支付义务要考虑伦理问题和现实问题两方面情况,前者是说明对全球环境破坏越多的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支付义务,后者是说明只有拥有较多资源的国家才具有支付能力,而且是否支付还要根据该国的支付态度。因此,他们认为碳排放权的分配应该考虑基于人均排放的责任指数和支付能力两方面因素。

1.2.3 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和政策研究

伴随着人们对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的关注,国内外学者加大了对低碳经济发展途径研究。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来看,主要的途径包括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低碳化、低碳技术创新与提高、金融创新以及倡导低碳生活等方面。国内学者在借鉴西方国家发展低碳经济成功经验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

1.2.3.1 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1)低碳能源研究

发展低碳经济的首要条件是发展低碳能源,低碳经济的实质是一场能源经济变革。能源经济变革就是高碳到低碳、低效到高效、从不可持续到可持续的发展过程(冯之浚等,2009)。只有发展低碳能源才能保证低碳经济的顺利实施。要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能源的需求,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使低碳能源朝着帕累托最优的方向发展。应该采用市场机制和政策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和使用方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最终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胡兆光,2009)。

2)低碳产业研究(www.xing528.com)

发展低碳经济会伴随着产业制度的创新,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变革:高碳产业链条的低碳化和高碳产业结构的调整。首先,对能源、钢铁、化工建材等高碳产业所形成的产业链条,要缩短高碳产业链条,将产业链的上下游产业低碳化,降低其GDP碳排放强度;其次,要调整高碳产业结构,逐步降低高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的前后两段延伸,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构建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国民经济向低碳产业结构转变(吴垠,2009)。

3)低碳技术研究

王文军(2009)重点研究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模式,认为要采用“立体化”的技术控制方式,应该从污染源头开始治理,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实施控制,对产品的能耗与污染进行管理,以达到全程控制的目标。任力(2009)认为中国若要实现低碳经济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如煤的高效清洁使用,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勘探开发,可再生能源的研发,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有关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4)低碳金融研究

货币是指碳排放量低于排放分配指标的剩余量,是该国的一笔额外财富,因此掌握碳货币主导权至关重要。但是,低碳货币的发展对于一些减排技术落后而碳消耗旺盛的国家来说是双重打击,一方面生产者需要购买碳货币才能生存,另一方面消费者只有购买碳货币才能得到所需产品,由此必然给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挑战(管清友,2009)。碳金融目前还属于新兴金融,很多国家正在构建碳交易市场,因为其关系到未来碳金融市场话语权的战略问题。中国若要提高在国际谈判中的地位,就应该积极发展碳金融交易(李建建,2009)。

5)低碳生活研究

万达(2009)等认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未来40年,我们“对内”要主动抓住机遇,积极发展低碳经济,要做到:一是在国家战略中引入低碳经济,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国家的战略目标;二是确立“城市化和低碳化”双轨共同发展的战略,增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三是建立区域性低碳经济发展的示范区,努力促进发展低碳城市。此外,陈晓春等(2009)关于低碳生活方面提出倡导低碳消费观念、鼓励家庭合理消费。

除了上述这些方面,潘家华提出,因为中国在调整产业和能源结构两方面都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较大,低碳经济发展空间十分有限,所以中国发展的重点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增加能源利用效率;二是研究利用可再生能源;三是规范消费者行为。除了这些,还有其他一些可以努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地方。比如发展碳捕获与埋存技术,目前由于其耗能特别高的原因,用来减排现在还缺乏经济上的可行性,但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种技术层面上的战略投资,选择继续研发,使其将来具有经济上的可行性。而且现在碳捕获与埋存技术在某些领域还是能产生效益的,例如一些发达国家把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加以液化,在进行3次采油时注入到地底下把油挤压出来,以此来提高石油的采收率。我们还可以发展环境金融来促进低碳经济。任卫峰(2008)认为,大力推动中国环境金融建设,对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十分必要,必须建立环境金融的理念及相关配套的培训,在制度层面上构建适合的激励性机制。政府应充分注意金融方面的因素,并跳出现有的金融体系来考虑问题,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条例、标准,促进节能减排来保护环境。推动金融机构增强自身的环境责任意识,促使他们积极捕捉低碳经济下的商业机会,促进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各种环境金融产品。

1.2.3.2 低碳经济发展政策研究

政府部门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部门要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加以监督和管理,及时发布有关减排的目标、政策等信号,并要密切保持与其他国家的交流,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国际间合作(多德维尔,2007)。兰德斯(2007)认为,挪威若要实现到2050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3的目标,应该采取以下4步措施:一是各行业尤其是石油、化工、建筑等高能耗产业部门应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利用清洁生产技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二是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代替传统的化石能源;三是鼓励投资碳捕捉和储存;四是减少砍伐森林,保护生态环境。为达到低碳经济目标,政府部门应该加强低碳经济的宣传教育工作,培养人们的低碳意识,同时还应鼓励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对节能减排具有突出贡献的技术研发部门加以奖励。针对中国如何开展低碳经济转型问题,国内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付允等(2008)认为,中国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节能优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化石能源低碳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设立碳基金,激励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确立国家碳交易机制。刘兆征(2009)认为,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现实选择,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包括低碳教育政策、低碳经济政策、低碳管理政策、低碳技术政策以及低碳投入政策。周金荣(2009)则从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角度进行了研究,在借鉴国外节能减排税收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构想:酝酿开征环境税、完善资源税、改革现行的消费税、建立健全绿色关税和完善有关的增值税政策等。

1.2.4 简要评论

低碳经济是当前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围绕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低碳产业、低碳城市、低碳社会建设等,学者们展开了大量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与低碳经济本身的复杂性和系统性相比,现有的研究仍然存在大量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当前,中国正处于把握经济增长机遇和进行低碳转型的两难选择之中。我们必须既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保护的一般规律,顺应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和趋势,同时还要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利益,寻找一条协调长期与短期利益、权衡各类政策目标、谋求双赢的低碳发展路径。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我们需要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武断,在出台政策的过程中要多一些审慎,少一些莽撞,唯有如此,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才会真正迈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