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研究:背景与意义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研究:背景与意义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1研究背景与意义1.1.1研究背景1)国际背景自18世纪中叶,西方国家兴起了工业革命,人们开始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增加,温室效应日益加剧,气候问题形势严峻。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巨大危害,将气候变暖列为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首。1.1.2研究意义《京都议定书》是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全球制度安排,目前已有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签署了该协议。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国际背景

自18世纪中叶,西方国家兴起了工业革命,人们开始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增加,温室效应日益加剧,气候问题形势严峻。早在1896年,瑞典物理化学家阿累利乌斯就警告:化石燃料的燃烧将会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导致全球气温变暖。全球地表温度数据表明,20世纪地球升温约0.5℃,预计21世纪气温将继续增加1.1~6.4℃。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科学界就已经开始注意并研究气温变暖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关系,到了20世纪末,各国政府、专家不得不承认: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气温变暖最主要的原因,其中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中最重要的一种,约占总量的2/3。气象观测和科学研究表明,20世纪开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提高很快,1975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为280×10-6,而到了2005年已经增加到379×10-6。科学家预测,若各国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减排措施,预计到21世纪七八十年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将翻一番,其结果是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会升高1.5~4.5℃。

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是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减少,生态系统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世界冰川监测机构跟踪监测结果表明,全球九大山脉的30个冰层一直在融化,并且近期的融化速度在加快;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从1990年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预计上升49cm;澳大利亚环境学家警告称,由于海平面的上升,一些岛国如图瓦卢、基里巴斯、马尔代夫等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英国科学家通过对过去5.2亿年生物种类与气候变化的研究发现,地球上发生的5次大的物种灭绝中有4次与温室气候有关;另据研究表明,各国近10年自然灾害的明显增多与气候变暖也有很大关系。由此可见,由温室气体排放增加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巨大危害,将气候变暖列为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首。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戴维·金(2004)认为全球气候异常比恐怖主义的危害更大,是全世界面临的最大威胁。美国五角大楼发布的秘密报告《气候突变与美国国家安全》同样指出,在未来20年气候变化带来的对全球稳定的威胁将超过恐怖主义,会有无数人在这场灾难中死亡。在2007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很多专家指出,全球气候异常的危害将超过恐怖主义、阿以冲突、伊拉克问题,成为未来影响世界的首要问题。2008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表明了世界各国选择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决心。

2)国内背景(www.xing528.com)

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同时又是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199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40.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到了2004年已经达到了61亿吨,在这10年中,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年均增长率为4%左右。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为进一步发展经济,对能源的需求还是非常大的,二氧化碳的排放也必将增加。预测表明,虽然目前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到2025年左右,将会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很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

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建设期,重化工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非常大,决定了对能源和资源的高需求。由于过去中国一直推行的是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加上观念的落后和受技术的制约,能源使用效率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严重,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据2006年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预测,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中国气候变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预计到未来50~80年全国平均气温将上升2~3℃;到2030年,中国沿岸海平面将可能上升10~16cm,从而会造成更多的洪水泛滥等灾害,严重影响沿海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其直接的经济损失将非常大。

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气候变化带来的巨大危害,十分关注国际间关于气候变化的谈判,同时非常积极地参与到国际间的合作。在1992年6月,中国参加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同意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1998年5月,中国政府签署了《京都议定书》,承诺履行协议的有关规定。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在2007年6月,中国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了中国将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制定了较为详细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提出了中国在“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2008年4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对节能减排的工作进行了部署,强调要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要求把节能减排工作落实到各企业中,同时强调加强节能减排政绩和业绩的考核。在2010年“两会”上,低碳经济更是成为热门议题。所有这些举措体现了中国应对全球变暖、实施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

1.1.2 研究意义

《京都议定书》是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全球制度安排,目前已有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签署了该协议。《京都议定书》明确了各国所需要承担的责任,明确了各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具体时间和目标,对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多的发达国家作了特别规定,要求到2010年,所有工业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5.2%。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建设期,对能源的需求及温室气体的排放还要增加,对履行《京都议定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及温室气体排放第二大国,虽然承诺履行《京都议定书》,但在后京都时代,中国在应对气候问题的国际舞台上将面临巨大的考验,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必将对中国节能减排施加压力,使得中国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谈判中处于被动地位。《京都议定书》同时提供了3种灵活的减排机制:联合履行、国际排放贸易和清洁发展机制(CDM)。其中CDM作为解决碳排放的一种灵活实践机制,是指发达国家通过提供技术和资金等方式,帮助发展中国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得到相当量的排放权,这被认为是一种双赢的机制。在该框架下,产生了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其中欧洲碳交易市场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按照该机制,各国将取得一定的原始碳排放权,有多余碳排放权的国家可以将剩余部分转移到所欠缺国家。对于碳排放权的分配问题已成为各国谈判的焦点,一些发达国家试图通过建立严格的碳交易制度,主导全球气候问题外交活动,进而成为低碳经济规则的制定者,试图以此获取巨大利益,而那些仍在高碳经济模式中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将在这场交易中失去谈判权,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尽快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构建与之对应的政策支撑体系对于中国面对未来国际气候谈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另一方面,本课题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关于气候变暖问题,目前理论界主要研究政治、经济、社会等几个方面。在政治方面,主要是关于世界各国在应对全球变暖问题中应该承担多少责任,及如何开展节能减排合作机制的冲突和矛盾;在经济方面,主要表现为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及低碳产业研究,重点是低碳经济发展途径研究;在社会方面,主要是研究全球变暖对环境的破坏和给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及由此带来的社会不稳定问题。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既要在遵循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低碳经济法治模式,同时为解决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外部性问题,各国政府需要制定政策措施。虽然国外专家学者已经深入研究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途径及政策,但目前中国对低碳经济研究的学者还不是很多,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主要还是停留在介绍国外理论成果的层面上。对于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不能简单地照搬西方有关低碳经济的研究成果,而应该结合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对应的政策支撑体系。因此,在国外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及政策支持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