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电视艺术美育功能研究

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电视艺术美育功能研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美育在社会主义中国要承担独特的使命。此外,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公德意识与道德行为,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电视艺术美育功能研究

第三节 美育在社会主义中国的使命

美育在现代中国,已不仅仅是一种理想教育,它还要担当起道德教育的责任。通常来说,美育体现为一种理想教育、发展教育、个性教育;而在中国,美育的实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与熏陶是非常必要的。这种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可以扭转当前中国存在的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因此,美育在社会主义中国要承担独特的使命。

一、美育能够培养创新素质

21世纪是创新的时代。创新是对完美的追求,它必须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创新即是创造美,而能创造美的人必须是会审美的人。因此,创新教育离不开美育。《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曾指出:“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编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够结出丰硕的果实。”[12]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世界教育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美育对于培养创新能力的价值在于:首先,与知识教育的强烈功利性相比,美育是非功利性的,是以自由和创造力为特征的情感教育。因此,它具有相对的自由。在西方古典美学里,以艺术为中心的审美是一种不受现实物质功利关系制约的自由活动。席勒认为,“艺术是自由的女儿,它只能从精神的必然性而不是从物质的欲求领受指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13]。美育的这一特征使它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其次,美育对于激发创造欲望与情感、开发大脑潜能具有重要作用。上世纪70年代科学的研究揭示,人类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科学思维)和形象思维(艺术思维)两大类,两者各具优势、相辅相成。人脑左右半球也有相对的分工,左半球负责推理、抽象、综合等逻辑思维,右半球分管观察、整体把握等形象思维。传统的教育比较重视左脑的开发,而对右脑却不够注意,而右脑正是创造力得以产生、发展的重要依托。因为非逻辑思维主要包括直觉、想象、灵感、创造幻想及对创造活动的迷恋和强烈情感等,是构成创造力的重要心理因素,是形成创造力的源泉之一。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科学与艺术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相反,它们常常奇妙地互相交融、互相补充。

再次,审美和艺术创作是个性化活动,而个性的充分展现与张扬即是一种创造。综观一切艺术家,无不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人们对艺术的欣赏也是个性化的。常言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对艺术的欣赏不太会像认识自然科学那样一致,它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正是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之一。目前的学校教育由于忽视艺术教育和美育,或者是把艺术教育和美育仅仅当做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已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感觉迟钝、想象力贫乏、情感不丰富,影响了他们创造能力的发展。美育对人们创造力的培养,已经引起了当今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事实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很多共通之处,可以互相弥补、互相促进。

综上所述,审美能力是一种创造性能力,审美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美育对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创新教育与美育密不可分,创新教育有赖于美育,而美育则最充分地体现了创新教育的特征。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美育本身就是创新教育。如果我们能够将美育所特有的创新品质和功能内化于整个教育体系,使我们的教育更加重视对人的自由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具有了创新教育的品质和功能,教育就能更好地体现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精神,教育也就真正成为了素质教育。

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出在重视经济建设的同时,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也应看到,在由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转变的进程中,也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道德滑坡等社会现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失衡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呼唤人文教育已成为当前重要的国际思潮。如何把优秀的人文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以解决两个文明发展的失衡问题,这是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而美育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促进作用,这一作用早在古代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儒家提出“仁者爱人”,“里仁为美”,其学说的核心是“仁”,达到“仁”的境界也就达到了美的境界。用现代的话来说,他们认为美育具有改变社会风气,使社会和谐、天下太平的作用。近代,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提倡以美育的精神作为社会的普遍精神来改造社会。如今,“五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而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必然是美的人,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必然是美的社会。从人的爱心培养来看,伦理与审美都能发挥作用,但审美所产生的爱要比伦理的爱更广泛,更少功利性,更深入感情深处。可以说,审美是人类爱心培养的主要方式之一。此外,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公德意识与道德行为,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通常,规范人的道德行为,一是靠规章制度,这是一种外在的强制;二是靠道德教育,这是一种内在的强制,即通过“良心的谴责”来制止不良行为;三是靠美的熏陶和感染,这依靠的是内在的自觉。三者相比较,美的力量显然具有更好的教育功能。这是因为,道德认识不一定就必然伴随相应的道德行为。即使有了道德行为,也不一定总是带来良好品质的内化。德育这一矛盾的解决可以依赖美育所培养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虽然都属于人的高级社会性情感,但它们也有明显的区别。通过美育培养起来的审美情感可以使一般的道德行为规范进入人的心灵深处,使外在的社会要求成为人自觉的内部道德需要,加速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从这一意义上来讲,美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是一种无规范的规范。

美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振奋民族精神,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曾撰文提出,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14](www.xing528.com)

三、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他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美育作为一门人类自身美化的科学,通过培养协调和谐的情感,塑造协调和谐的人格,进而让人以成熟的审美态度对待自身、社会(他人)和自然,从而达到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他人)、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发展。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美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和谐美学认为“美是和谐”[15],而和谐是历史的、动态的,它由古典朴素的和谐美,经近代对立的崇高美,向现代的辩证和谐美发展。新的和谐社会,是在现代科技的基础上,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提出的概念,它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当代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正像马克思所指出的:“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16]没有人与人的和谐,也就难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自然美和生态美,和谐社会推动人与自然向更高的和谐发展,也将不断促进自然生态环境日益变得更新、更美。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构建和谐社会实践要落实到人。而这在最终意义上需要社会成员素质的不断提高,与审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创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美育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向导,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中起到精神教化的作用。

(一)美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

道德教育付诸人们的理性,使人们认识到应该这样去做,而美育却使人们心甘情愿地这样做,它让人们在美的愉悦中获得情感的解放和升华,进而唤起人们真善美的情怀,教会人们能够以高尚的精神品位来支配物质的获取和享受。同时,美育也不像理论教育那样排斥感性,做纯粹的说教与灌输,而是保留、调节感性,净化感性中的个人欲望,使七情六欲这些自然的东西得到理性的滋润,具有社会的内容,从而将人的感性欲求上升到理性的、社会的层面,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人们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

(二)美育有助于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当代社会生存竞争日益激烈,人际关系的实用化,情感交流的匮乏与单调现象日趋严重。而美育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可以沟通交流的方式,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缓解紧张的人际矛盾,增强人的群体意识和认同作用,有助于实现人际关系的艺术化和美感化。从古至今,艺术作品的一个永恒主题与功能就是人类彼此沟通、理解与相爱。即使是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政见的人,也可以在美育活动中实现情感的共鸣。

(三)美育能够促进人们珍惜美好的事物

美感是人们对于生活的愉悦感、倾向感、自由感、和谐感的统一,它使人们在欣赏美的同时,深切体会到美好事物的不可重复性、独特性以及它们对于生活的意义,心底油然而生一种珍爱之情,因此就会更加注重对生命和美好生活的珍惜。美育在唤醒人们心中对自然的亲和力的同时,也唤醒了人们对于美的事物、美的环境的向往,从而增强了人们的生态审美意识。而只有具备这种自觉审美意识的人,才能够珍惜和尊重所有生命的存在,欣赏自然美,并从中领悟人性的真谛。

(四)美育能够引导人们审美地生存

正是在贪欲的驱动下,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几乎是用肆无忌惮的征服与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作为自己的“伟大胜利”。如今许多人行必专车、食必野生动物,追求一次性消费,暴殄天物,似乎个人消耗的资源越多就越好,而结果必然会带来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这些都是由其畸形的、非生态的生活理想和生活方式造成的。因此,帮助当代人树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引导他们审美地生存就显得尤为重要。生态美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引导人们开创生态审美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