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美育的发展历程
从古希腊和中国的先秦时期起,善与美就有了初步的区分。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康德把情(美学)作为沟通知(哲学)和意(伦理学)的桥梁,构成了他的三大批判哲学;席勒则建立起了完整的美育体系,写下了《美育书简》专著,提出了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论点:“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马克思汲取了前人的一些观点特别是德国古典美学思想,并加以改造,把美的发生和发展建立在人类物质实践的基础上,把美的丰富性和人性的完善联系在一起。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高度概括了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阐明认识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
美育是人类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要解放人自身,使之达到高度文明的程度。而美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以人类文明成果为教育内容的美育也自然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www.xing528.com)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包括自然和社会)以及艺术的美的鉴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趣味,使人们变得高尚、积极,在思想情感上全民健康成长。在这里,审美教育一般包括美感教育、美学知识的普及和以美的规律贯穿其中的普通教育等。美感教育指运用美的规律和艺术的实践(包括创造和欣赏)训练和强化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能力;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使人具有敏锐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以美的规律进行的普通教育则旨在把美的规律贯穿到智育和德育中,使科学教育中枯燥的公式和定律化为美好的形象,把死板的记忆化为生动的想象,把师生之间单方面的灌输关系变为平等的相互交流的关系等。因此,美育不只在于培养几个艺术家,而在于造就一代具有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个性、高尚的审美趣味和道德修养以及有多种爱好和广泛知识的新人。美感不完全等于美的享受,它的最终效果是以敏锐的直觉把握力,调动人的丰富的记忆和内在感情,使人成为一个真正有智慧和感情丰富的人。审美教育有助于造成整个社会的审美化,形成美的社会风气,建立美的人际关系,抵制陈腐的习惯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