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章节分别从技术与艺术方面分析了不同媒介及不同艺术形式进行汶川地震报道的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的审美感受。那么,电视在这次新闻报道中具有哪些独特的优势?产生了何种效果?又是如何发挥媒介优势和艺术形式特点打动人、感染人的呢?
面对这场罕见的灾难,中央电视台在第一时间紧急动员,奔赴现场,从多个角度集中、详细地报道灾情,不仅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广泛好评,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一、利用镜头语言叙事,展现坚强不屈、大爱无疆的精神
电视是唯一能够进行动态演示的感性型传统媒体,因此,电视节目内容的冲击力和感染力都特别强。因为电视媒介是用忠实记录的手段再现信息的形态,即用声波和光波信号直接刺激人们的感官和心理,以取得受众感知经验上的认同,使受众产生特别真实的感觉,因此,电视节目内容对受众的冲击力和感染力也是其他任何媒体或艺术形式所难以企及的。
突如其来、破坏惨烈的地震不仅打破了人们日常的生活节奏,也打乱了各类媒体的传播秩序。获得灾害信息,了解救灾进程,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期待。中央电视台迅速动员,勇敢担当,凭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敏感,立即投入“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紧张报道当中,在宏大叙事中彰显出人文关怀,赢得了全国人民的高度赞扬,在国际社会也引起了强烈反响。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人们免不了会手足失措,但经过适当调整之后,他们就会勇敢地接受现实,激发战胜天灾的坚强信念。这一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具有能够打动人心的巨大力量,如能及时、恰当地加以展示,对于鼓舞普通民众积极投入抗震救灾斗争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中央电视台准确地把握了这一关键,利用电视画面的直观性和声画同步,以镜头语言、纪实手法,充分揭示出人们在面临巨大灾难时坚强的内心世界。
在此次地震灾害报道中,中央电视台没有回避人性脆弱的一面,而是适度地将其加以展现。电视直播画面中,既可以看到救灾现场指挥官的满面焦急,也可以看到女教师在失去丈夫后又要面对女儿截肢时的痛苦抉择。然而,更多的还是关于抗震救灾英雄的报道,是关于他们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示。武警北川中队副指导员贾达国、汶川民政局局长乇洪发、空降兵某部、驻滇部队某师……一个个英雄人物和英雄群体被呈现在观众面前,令人终身难忘。在众多抗灾英雄报道中,最令人感动的是一个名叫蒋敏的女警察。灾难中,全家数人遇难,蒋敏悲痛欲绝。然而,灾情严峻,警力紧张。蒋敏毅然地选择留在了工作岗位上,直到累得休克过去。一个伟大的心灵就这样被电视媒体以直观、感人的镜头生动地刻画出来。
江油县公安局女民警蒋小娟把自己6个月大、同样需要母乳喂养的孩子交给父母照料,而来到受灾群众庇护所为孤儿喂奶,她把每个孩子都当做自己的亲生;崇州市水务局局长张福年和他的同事冒着生命危险,徒步穿越泥石流带,及时排除了堰塞湖的险情……就这样,电视以极为真实可信的叙述和质朴的镜头画面,把灾难之中各种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示在观众面前,展现了坚强不屈、大爱无疆的精神,引起了观众的心灵共鸣。
汶川地震后,中央电视台率先开始了全天候的直播。几乎与央视同时,离震中只有92公里的四川电视台卫星频道在连连强烈余震中,中断正常节目播出,对震情进行全天候24小时直播。与四川有特殊渊源的重庆,立刻将卫视频道改为重庆抗震救灾专业频道,只播出抗震救灾消息。毗邻四川同属灾区的陕西,卫视频道全程直播四川和本省汉中、宝鸡、西安等地的抗震救灾新闻。定位娱乐的湖南卫视,立刻撤销了四档娱乐节目,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报道中。上海东方卫视全天直播版面紧急作出调整,推出“聚焦汶川大地震特别报道”。深圳卫视将所有剧场栏目打通改成“抗震救灾特别节目”。全国所有的卫星电视频道和各地地面频道都在滚动播出四川抗震救灾和当地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的特别报道。通过电视镜头,全国人民看到温家宝总理在第一时间飞往地震灾区,慰问受灾群众;通过电视镜头,我们看到政府部门高效率地组织救灾工作以及应对灾害危机的能力;通过电视镜头,我们看到一支支救援队进入各个救灾点的千辛万苦;通过电视镜头,我们看到胡锦涛总书记在震中汶川现场指挥救灾过程中发生余震时的镇定自若;通过电视镜头,我们看到一个个幸存者从死神手中被抢回,看到灾区人民震后衣食无虞、生活稳定,看到人民子弟兵、专业救援队、志愿者、医护人员、国际友人有一线希望就百倍努力地抢救伤员;通过电视镜头,我们看到废墟瓦砾、震裂的大地、滚滚的泥石流……这一幅幅令人震撼的画面,一句句牵动人心的呼唤,顷刻间化作祖国各地捐款捐物、自愿献血的热潮,以及国际社会、民间组织人道主义援助的实际行动。在大灾难面前,人们看到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灾区人民身边,感受到党中央和全国人民在一起,深刻体会到团结才有力量、凝聚在一起才能战胜艰难险阻,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被激发,大悲大痛之后达到了空前的大团结!
汶川地震,电视直播最有深度和力度的是注重人本情怀。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是世间最为宝贵的财富。有人就可以创造财富,就可以创造一切奇迹。在此次抗震救灾中,始终将抢救每一个人的生命放在首位。温家宝总理在救灾现场看到孩子们流下了眼泪,他在慰问受灾群众时一再表示:“你们的痛苦就是我们的痛苦,我们会永远和你们在一起。”5月19日至21日作为全国哀悼日,更是将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升到国家意志的层面。
电视作为强势媒体,它强大的覆盖面和在受众心目中的影响,是其他媒体所无法企及的。高度的现场纪实性,是电视直播又一显著优势。北川县救灾现场,武警战士营救下被预制板压了70多个小时的男子,他说他叫陈坚,今年才26岁,他不会放弃,他要回家和老婆好好过日子,他老婆正怀着他的孩子,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但在被救出的6个多小时后,他却离开了人世。现场报道的女记者哭喊着摇着他的手:“你醒醒,你老婆还在等你回家呢!”电视台演播间正在直播的主持人悲伤得说不出话,直播节目被迫中断。这有形、有色、有声,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身临其境的传播效应,所产生的视听冲击力和给人心灵上的震撼,是任何传播媒体都无法比拟的!
5月18日晚上,央视直播的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晚会,近千名明星唱响了《爱的奉献》,将募捐活动推向了高潮。5月19日14时28分,神州吊唁,举国哀悼!庄严肃穆的共和国国旗徐徐低垂,哀婉低沉的汽笛在山川大地回荡云霄!3分钟默哀后,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和成都天府广场,数十万人群情激昂,啜泣声即刻变成此起彼伏的“汶川加油!四川加油!中国加油!”13亿人的脑海里又一次浮现出电视转播的真切画面,耳畔再一次响起现场声音:在崇山峻岭里,在瓦砾废墟中,十万身着迷彩服的子弟兵和各省专业救援队,在废墟里扒挖,将幸存者救出,五千名白衣天使正在给伤员救治,数百名心理咨询师正在给儿童抚慰心灵的创伤……那一刻,13亿人遥望汶川灾区,眼里饱含泪水,胸中沸腾着救援的热血,恨不能立刻飞往灾区。一位市民对采访的记者说:“过去在电视上听到‘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感觉是说套话,今天听到这句话特别激动,我真正感受到这句话的分量!”全中国、全世界的目光都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聚焦在电视画面上。这就是电视直播的魅力!这也是电视美育功能的又一大贡献。
三、展示人文关爱的细节,彰显人性至美
面对灾难,电视报道什么?怎么报道?要达到什么目的?必须有明确的任务定位和总体规划。灾难破坏的是家园,摧残的是身心,因此,成功的灾难传播就应该展现灾难面前人性的伟大与崇高,展现灾区人民的自救与互助,报道全民族勇于面对现实、共克时艰、重建家园的不屈意志和拼搏精神。
这次中央电视台用自己的实践证明细节彰显人性之美。通过电视报道画面,我们看到为了打通灾区和外界的信息联系,15名空降兵写下遗嘱后的那纵身一跳;为了营救被困灾民,年过半百的将军几次三番穿越时刻都有倒塌危险的房屋,寻找一线生机。《垭头坪纪实》[11]里所展现的一些细节,无疑是一首人性颂歌。地震中垭头坪村被夷为平地,损失惨重,但这里地理位置平缓,没有山体滑坡被埋的危险。村民们自力更生搭起帐篷,从倒塌房屋下挖出一些粮食。当看到源源不断地从垭头坪村路过、孤立无助的灾民后,村民们拿出自家的粮食,为这些外来受灾群众熬稀饭,还竖起“垭头坪村安置点”的牌子。村民严勇和乡亲们一道,为受灾群众搭帐篷、熬稀饭,先后安置了成千上万的受灾群众,成为受灾群众自救的一个样本。(www.xing528.com)
在汶川地震报道中,中央电视台始终把“人”作为一切报道活动的焦点和中心,作为全部传播内容的主题和灵魂。赞颂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鼓舞人民自强不息的勇气,成为此次汶川地震灾害报道中的最强音。从报道中我们看到,成都消防支队率先进入灾区开展营救。面对严峻局面,战士们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一方面向后方紧急求援,一方面毫不犹豫地投入紧张的抢险救援,他们用双手和简单的工具把预制板一点一点地敲碎,把钢筋一根一根地剪断,一边抢救被困人员,一边对被困人员进行鼓励和安慰,增加他们战胜灾害的勇气,同死神争夺生命。正是在这样的传播观念的引领下,我们在第一时间看到了温总理在灾区帐篷小学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下“多难兴邦”,看到胡锦涛总书记带领帐篷小学的同学们一字一句地念诵“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感人画面。这些镜头在第一时间和观众见面后,起到的鼓舞作用是巨大而直接的。
中央电视台心系灾区人民,用人文大爱报道灾区新闻,用新闻报道彰显人文关怀,带给人们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温暖,向人民群众传递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涓涓爱意,不仅大大提升了电视媒体的公众形象,也有效地展现了国家的良好形象。
总之,在汶川地震报道中,在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络中,电视以其声画兼备、立体、多维、全方位的综合传播优势,成为受众获取灾区信息的最佳方式。在现场报道中,以央视和川视为代表的中国电视媒体将这种综合优势发挥到了极致:时而画面切换到现场,观众感同身受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的灾难;时而播放资料录像,介绍地震知识,以及伊朗、印尼、日本等国抗震救灾的经验教训;时而又用动画、图片弥补电视镜头无法拍到的缺憾;时而又出现地图,全面分析整个地震灾区情况;时而用双视窗的形式,电话连线现场记者,游飞字幕则不间断地在直播画面和专家评说画面下方出现,迅速而及时地给观众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可以说,电视融入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的信息,利用了诗歌、音乐、图片等一切艺术形式,以融合的方式进行了地震报道以及人性的塑造。
【注释】
[1] http://baike.baidu.com/view/81740.htm?fr=ala0_1
[2] 刘顺祝:《地震报道凸显广播优势》,《当代传播》2003年第4期。
[3] 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三民书局1999年版,第18页。
[4] 姚军:《中西新闻写作比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第136页。
[5] 梅尔文·门彻著,展江译:《新闻报道与写作》,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124页。
[6]《报告称汶川震灾后新闻网站流量骤升》,东方热线·快讯,http://news.cn001.net
[7]《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副司长彭波在新媒体高峰论坛的致辞》,http://info.broadcast.hc360.com/2008/05/210821110888.shtml
[8]《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副司长彭波在新媒体高峰论坛的致辞》,http://info.broadcast.hc360.com/2008/05/210821110888.shtml
[9]《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副司长彭波在新媒体高峰论坛的致辞》,http://info.broadcast.hc360.com/2008/05/210821110888.shtml
[10] 李浩燃、魏平:《突发公共性事件网络专题的制作研究》,http://www.dofocus.com/posrJ22.htmL2008_08.13
[11] 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特别节目:《垭头坪纪实》http://www.cctv.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