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研究倾向的形成原因在于曲学界长期以来对散曲体裁的独立文学地位的正名努力。正是在与“诗词”、与“南曲”的不断对比中,散曲的“俗”凸显了出来。而对于元散曲“雅”的一面,就因为它的个性不突出而被逐渐漠视。在当代散曲研究中,一方面是反复将散曲的“俏”、“谐”、“趣”等特点归结于俗文化的体现,另一方面又以传统文学的眼光看待散曲,偏重散曲中“思想境界高”的少部分作品,从而导致了散曲两极的审美评价:要么是以俗为尚,越俗越美;要么将散曲等同于诗歌,以脱离散曲艺术特点的思想性来评价散曲,从而得出了散曲思想内容浅薄低下的结论。
鉴于元散曲风格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本书拟对元散曲的雅俗融合风格做系统考察,具体的研究思路和论文构架如下。
首先,对于元散曲“文而不文,俗而不俗”风格的研究的起点设定在对元散曲“文”和“俗”的风格特质的分析和界定上。元散曲文本中的俗文化特质主要呈现为市民化的语汇构成和散文化的章法结构上。散曲内容上,民间生活中贵生重利、求变尚新的底层文化心态渗透进了士人的价值体系中,俗的审美情趣指导着士人的散曲创作,使散曲总体呈现出俗文化特点。本书第一、二章即是从文本和内容两个层面分析元代社会底层文化对于元散曲中俗文化特质的影响。第三、四章则沿用前两章的框架分析元散曲中雅文化特质的文本构成和形成原因。首先从散曲与“乐府”之间的关联说起。从元散曲中的乐府语及对偶句式,运用典故、隐括手法及元散曲惯用的开放式结尾艺术三个方面剖析元散曲中代表雅文化特质的修辞方式。本书认为,元散曲中雅文化特质形成的原因在于元代士人仍然具有传统士人积极功利的入世观,但当他们遭遇现实的挫折后,他们的归隐退守不是为了东山再起,而是表现为一种“返诸自然”的超越精神,这与元代文人对主体价值的重新认识和他们少了儒学束缚后对“独立自由”的个性追求有着因果关联。
接下来,本书从元散曲雅俗文化体系的关系、互动角度细分它们的冲突和融合方式。第五章立足元散曲雅俗冲突的外在表现,分别从文本形式、题材内容、审美追求三个方面探讨元散曲雅俗对立造成的审美效果。第六章总论元散曲雅俗融合的基本方式为和而不同。这一章从语言、结构章法和文化元素三个角度阐述了散曲“和而不同”的融合方式。其后,进一步理清元散曲雅俗文化和谐交融的原因,本书认为元代文人的杂家身份和“中和”思想对雅俗交融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最后,本书系统地运用社会历史分析方法,从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深入分析了元散曲的雅俗风格特质的成因。第七章以传播学的角度切入论题,以创作者和接受者的双重角度来谈雅俗交融风格形成的必然性。第八章关注元代多元文化对散曲的创作和传播造成的影响。第九章深入研究散曲作家的创作心理,分析其创作流程,窥察他们的潜在心理感受和价值取向,以此为根本原因为元散曲的风格研究作结。
从研究方法来说,本书的研究方法显得相对传统,但对于风格研究这一传统题材,数据分析的理性研究方式,虽然直观可信,却难以完全表达本人在研究过程中时时被作品激荡起的对元代曲家的敬仰和喜爱之情。本人在阅读元散曲的种种原始材料时,一直试图透过这些陈年的文字揣测曲家创作时的心境。元代散曲题材庞杂、水平不一,但作者在创作时的真实和坦率,却常常令人动容。元散曲的“真”造就了它的“美”,因此,本书也希望通过系统的回望和求真,以感性的态度理性研究他们的作品,以此向关汉卿、马致远、张可久等致敬。
【注释】
[1]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32页。
[2]杨栋:《中国散曲学史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7页。
[3]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32页。
[4]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110页。
[5]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04页。
[6]《全元文》(第36册),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190页。(www.xing528.com)
[7]程炳达、王卫民编著:《中国历代曲论释评》,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8]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356页。
[9]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60页。
[10]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24页。
[11]程炳达、王卫民编著:《中国历代曲论释评》,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86页。
[12]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九),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19页。
[13]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九),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 116页。
[14]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九),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16页。
[15]刘永济:《元人散曲选序论》,《文哲季刊》第五卷第二号(1936年)。
[16]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5页。
[17]韦德强:《元代文人身份焦虑论》,《百色学院学报》2008年2月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