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重点总结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重点总结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知识清单本章点睛本章主要讲述了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过程及其在占领区的残暴罪行,讲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不同阶段的地位与作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经验。中国驻军奋起反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新阶段。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重点总结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知识清单

本章点睛

本章主要讲述了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过程及其在占领区的残暴罪行,讲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不同阶段的地位与作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经验。

本章重点:一为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二为从局部战争到全国性抗战;三为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四为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五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大纲知识点精解

一、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1)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

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发展成为军国主义国家。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东方会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领》,确立了先占东北、内蒙,进而侵占全中国的扩张政策。

1929年10月,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为了摆脱危机,日本加紧实施其既定的侵华政策。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武装侵占中国东北。1932年2月,中国东北沦陷。

面对日本的侵略,国民党政府一再退让。蒋介石在1931年7月已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九一八事变后,更采取不抵抗主义。这就使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计划步步得逞。

日本占领东北后,又开始向中国华北地区入侵。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了一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国民政府在河北、察哈尔两省的主权大部丧失,华北成为日军可以自由出入的“真空地带”。日本还策划华北五省(河北、察哈尔、绥远、山西、山东)两市(北平、天津)“防共自治运动”。这一系列事件被称为“华北事变”。

日本对中国东北、华北实施侵略计划时,国民政府正在全力“围剿”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对日本实行不抵抗主义和“攘外必先安内”的妥协方针,把制止日本侵略的希望寄托于国际干涉之上。而国际联盟和英、美等国政府对日本采取姑息、纵容的政策,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使其计划不断得逞。

(2)卢沟桥事变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

华北事变后,日本加紧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步伐。1936年8月,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昭和十二年度对华作战计划》,提出对中国的战争不只是局部的,要有全面战争的准备。11月,日本同德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欧亚两个法西斯国家打着“反共”的旗号结成同盟

1937年7月7日,驻丰台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炮轰宛平城,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驻军奋起反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新阶段。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动员几乎全部军事力量,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向华北、华东、华中地区发起战略进攻,占领了北平(今北京)、天津、太原、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一大批城市。由于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日军在1938年10月占领广州、武汉以后,被迫停止对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调整侵华政策,实施“以华制华”和“以战养战”策略,对国民党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在占领区加紧扶植傀儡政权,建立和发展汉奸组织;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是要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作为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重要一步。日本军国主义者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从此竟陷入中华民族人民战争的灭顶之灾,而无力自拔。

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1)残暴的殖民统治。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实行极端残暴的军事殖民统治。

早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就开始了对台湾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日本在台湾设立总督府。日本驻台湾总督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于一身,并负责指挥驻台的日本军队。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实行了14年的殖民统治。1932年3月,在日本关东军的导演下,伪“满洲国”发表“建国”宣言,年号“大同”。早已被中国人民革命赶下台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举行“就职典礼”,担任伪“满洲国”的“执政”。日本通过伪“满洲国”对东北人民实行殖民统治。

1935年华北事变后,日军策动、拼凑了一些地方性傀儡政权。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加紧政治诱降活动。1938年12月,中国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叛国投敌。1940年3月,在日本的操纵下,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这些地区实质上仍然是日本的独占殖民地。

(2)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日本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和在中国部分地区的殖民统治,犯下了空前严重的罪行,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极为深重的灾难。

①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制造了30多万人死亡的“南京大屠杀”。日军在其他地方制造了许多屠杀中国人民的惨案。相持阶段到来后,日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抗日根据地开展大规模的“扫荡”,实行“杀光其居民、烧光其房屋、抢光其粮食”的“三光”政策。日军还悍然实行细菌战、毒气战。从1940年下半年起,日军的731部队等开始将带有霍乱伤寒鼠疫等病菌的投掷器投放到中国许多地区,造成大量中国居民死亡,甚至对中国军民实行“活体解剖”。日军还在其占领区掳掠和残害中国劳工,强迫一些中国妇女充当“慰安妇”。

②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在东北,“南满铁路株式会社”“南满重工业股份公司”两大垄断企业独占东北全部重工业和铁路交通,控制了东北的经济命脉,肆意掠夺矿产资源。在关内,日本“华北开发股份公司”和“华中振兴股份公司”分别负责对华北和华中的经济掠夺。日本侵略者还大肆掠夺占领区的土地及农产品。他们还推行“粮食出荷”政策,对农产品实行严格的管制和垄断,强迫农民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廉价出卖给伪政府,除保证侵华日军的需求外,大部分粮食被运往日本国内。

③强制推行奴化教育。日本侵略者按照“以华制华”政策和“思想战”的方针,在其占领区大力推行奴化教育,企图以此达到泯灭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维护其殖民统治的目的。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据不完全统计,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 500多万人;按1937年的比值折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达1 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 000多亿美元。

二、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三天,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就发表宣言,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的目的是使中国完全变成它的殖民地。此后,中共中央发布一系列文告,号召全国工农武装起来,进行民族的自卫战争。党的各级组织要求每一个党员必须发挥自己全部的积极性,英勇地走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战场,成为参加民族解放战争的先锋和模范。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作战。

中国共产党不仅积极参加和推动各地的抗日救亡运动,而且直接领导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中共中央先后选派罗登贤、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赵一曼等到东北,加强中共满洲省委及各级地方党组织的领导力量。满洲省委派出大批党员、干部到抗日义勇军中工作。1933年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先后在东北各地崛起。1934年6月,东北各抗日游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2月,又改建为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日联军同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1)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在全国兴起。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和广大的工人、农民是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力量。上海、天津、广州、北平等地工人纷纷举行反日大罢工和抗日示威游行,组织抗日救国会,开展抗日募捐。冀东农民开展打游击等多种形式的斗争。北平、南京、上海等地大中学生举行罢课、示威、街头宣传等活动,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各地学生还到南京请愿,要求蒋介石出兵东北,收复失地。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也要求国民党当局“改弦更张”“与民更始”,变更“剿共”政策,“全国一致对外”。

(2)共产党人与部分国民党人合作抗日。

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感召下,部分国民党军队主张抗日,中国共产党开始与一些国民党官兵联系抗日合作事宜。

在东北,中共满洲省委同以原东北军为主体的抗日义勇军进行合作,其领导人之一李杜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2年1月,驻上海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蔡廷锴、蒋光鼐的领导下抵抗日军,中共中央号召各界民众组织义勇军,支援十九路军作战。

1933年5月,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并任同盟军总司令。在同盟军中工作的共产党员约有300人。同盟军北路前敌总指挥吉鸿昌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国民党当局杀害)。同年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以及国民党内李济深、陈铭枢等反蒋爱国人士在福州举行抗日反蒋的福建事变。此前,第十九路军代表同中央根据地的红军代表签署了《反日反蒋初步协定》。事变失败后,共产党人同李济深、蔡廷锴等爱国人士继续保持着联系。

1934年4月,由中国共产党提出,宋庆龄何香凝、李杜等1 779人签名,发表了《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号召中国人民自己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

3.一二·九运动

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1935年12月9日,北平(今北京)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市民1万多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会后,举行了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这就是一二·九运动。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之际,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早在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就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呼吁全国各党派、各界同胞、各军队都应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捐弃前嫌,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1936年5月,宋庆龄、沈钧儒、邹韬奋、陶行知、章乃器等爱国民主人士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提出各党各派立即停止军事冲突,建立统一抗敌政权的主张。1936年,中国共产党对驻扎在西北地区的东北军和国民党第十七路军的统一战线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红军和东北军、第十七路军之间实际上已停止敌对行动。

日本对中国华北的扩大侵略,进一步威胁到美、英等国的在华利益和国民党当局的统治地位。蒋介石的对日态度及内外政策发生了某些变化,他开始试探“政治解决”共产党和红军问题的途径。国共两党通过国外、国内的不同渠道开始接触,就合作抗日问题进行初步磋商。193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反蒋抗日”的口号,第一次公开把蒋介石作为联合对象。9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

4.西安事变

面对日本的进一步侵略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蒋介石还没有根本改变对日本的态度,仍然准备组织力量对陕甘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发动新的“会剿”。1936年12月初,蒋介石到达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攻打陕甘的红军。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杨虎城在屡次劝谏无效的情况下,发动了西安事变。事变后,张、杨联合发表通电,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开放民众爱国运动等八项抗日主张。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并派周恩来等到西安参加谈判,迫使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基本策略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判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错误倾向,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1936年12月,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1937年夏,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授《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评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他指出,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共中央所进行的理论工作,对党的政治路线、军事路线和思想路线进行了拨乱反正,从思想上、理论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人,使他们满怀信心地去迎接即将到来的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

1937年8月,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不久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除琼崖红军游击队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与第一次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相比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一些新的特点:第一,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第二,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国民党领导全国政权和军队;共产党领导局部政权和军队。第三,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的共同纲领。国共两党只能采取临时协商的特殊形式解决问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和壮大,是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

6.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卢沟桥事变的爆发,使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国性抗战的新时期。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是一场正义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影响下,全国人民以不同形式投入到抗日斗争的洪流中。中国各党各派一致拥护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宋庆龄接受中共中央建议,从上海移居香港,于1938年6月成立保卫中国同盟(简称保盟),呼吁世界人民援助中国抗战。各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一起投入全民族抗战。马本斋领导的冀中回民支队进行大小战斗870多次,歼敌3.76万人。台湾岛内高山族等同胞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抗日斗争中共有65万人英勇牺牲。香港、澳门同胞和海外华侨也以各种方式支援抗战。新加坡成立了以陈嘉庚为主席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其分支机构遍及东南亚各国。

在祖国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华儿女表现出了空前的民族觉醒和民族大团结,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三、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即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始终是中国抗战的重要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具有重要地位。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抗战处于战略防御阶段。在战略防御阶段,日本侵略者以国民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国民党制定了持久消耗战的基本战略,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1938年3月,李宗仁领导的第五战区在台儿庄战役中,歼灭日军1万余人,取得大捷。国民党军队的爱国将士,表现出空前的民族义愤和抗战热情。

但国民党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外,其他战役几乎都是以退却、失败而结束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客观原因是在敌我力量对比上,日军占很大的优势;主观原因则是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蒋介石集团在决心抗战的同时,又害怕广泛动员群众可能危及自身的统治,因此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将希望单纯地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在战略战术上采取的是单纯的阵地防御战,这就使得大多数作战未能给敌人更大的消耗,并在短时间内丧失了大片国土。

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在相持阶段,在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诱惑下,国民党在重申坚持持久抗战的同时,其对内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面对日军的进攻,国民政府也进行过几次较大的战役,大体上保住了西南、西北大后方地区。但是,这个时期国民党对抗战在全局上逐渐趋向消极,基本上实行保守的收缩战略,以便保存实力;同时又抽出相当多的兵力用来限制、打击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制造了多次反共“摩擦”事件。

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英等国对日宣战,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1942年元旦,由美、英、苏、中四国领衔,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决心互相合作结成反法西斯联盟。1942年初,中国战区成立,蒋介石任最高统帅。为配合英、美打击日军,国民政府命令各战区发起攻击。1942年元旦发起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曾给日本军队以有力的打击,日军死伤5万余人。同年2月,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在东吁保卫战中,歼灭日军5 000多人。中国陆军第二〇〇师师长戴安澜在缅北殉国。中国远征军还在1942年4月解救了被日军围困的英军7 000多人,受到了国际上的称赞。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展、敌后战场开始局部反攻的有利条件下,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却日益下降。1944年4月至1945年1月,日军发动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作战。在这次豫湘桂战役中,国民党军队遭到大溃败。军队损失50多万兵力,丢失拥有146座大小城市、6 000万人口的2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这激起了大后方人民对蒋介石集团的严重不满,国民党政府在军事、政治、经济各个方面陷入深刻的危机。

四、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1)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1937年8月22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关于抗日的基本主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为此,必须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必须改革政治机构,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权利,并适当改善工农大众的生活。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战争路线,是彻底的抗日纲领。

(2)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全面抗战爆发后,对于中国抗战的前途,国内有各种议论,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亡国论”和“速胜论”。

1938年5月至6月间,毛泽东作《论持久战》的讲演,总结抗战以来的经验,集中全党智慧,系统地阐述了抗日战争的特点、前途和发展规律,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中国已经有了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上成熟的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抗日根据地。因此,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

毛泽东还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只要坚持持久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将在这个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

毛泽东阐明的持久战战略思想,抓住了中日战争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战争性质,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对全国抗战起了积极作用。

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1)敌后战场的开辟和敌后根据地的建立。

全国性抗战开始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立即投入抗日斗争。八路军刚开赴前线时,主要是直接在战役上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1937年9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在晋东北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歼敌1 000余人,击毁汽车100多辆,这是全国性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随后,八路军一二〇师在雁门关一带频繁设伏,歼灭日军800多人,缴获了大量军事物资,切断了日军由大同到忻口的交通线。第一二九师袭击代县西南的阳明堡飞机场,击毁、击伤敌机20余架,消灭日军百余人。这些战役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

1937年11月太原失陷后,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八路军在敌后实施战略展开,发动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先后开辟晋察冀、晋西北、晋冀豫、山东、大青山等抗日根据地。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上升到主要地位。新四军则挺进长江南北,开赴苏南、皖南、皖中地区,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到1938年10月,八路军和新四军同日伪军作战1 600多次,毙、伤、俘敌54 000余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发展到近20万人。

中国抗日战争逐渐形成战略上相互配合的两个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主担负的敌后战场。

在敌后战场,涌现出了无数的民族英雄。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副总指挥赵尚志、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先后在作战中以身殉国。

(2)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新四军采取“基本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作战方针。抗日游击战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①在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但是,游击战在敌后的广泛开展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迫使敌人不得不把用于进攻的兵力抽调回来守护其占领区,从而对停止日军的进攻、减轻正面战场压力、使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②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日军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打击敌后战场的人民军队,以保持和巩固其占领地。1939年至1940年,华北地区的日军出动千人以上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大“扫荡”就有109次,使用的总兵力达50万人以上。为了打击日本侵略者,人民军队在有利条件下也进行过运动战。如1940年8月至12月初,八路军总部调集105个团共20万人,对华北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以破袭敌人交通线为重要目标的进攻战役。这就是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但在敌后战场,人民军队主要是运用游击战削弱敌人,壮大自己,逐步改变了敌强我弱的态势。

③游击战还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到1940年底,人民抗日武装部队发展到50万人,还建立了大量的地方武装和民兵组织;在华北、华中、华南创建了16块根据地(晋察冀、晋冀豫、晋绥、冀鲁豫、豫鄂边、山东、皖东北、皖东、皖南、皖中、苏南、苏中、苏北、豫皖苏、东江、琼崖),加上中共中央所在的陕甘宁边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拥有1亿人口。1944年春季,敌后战场人民军队转入攻势作战,他们已经抗击着全部侵华日军的64%。在1945年8月反攻阶段到来前夕,人民军队已经发展到了120万人、民兵220万人,抗日根据地达到了19块。敌后军民的大反攻,就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

在八年全国性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共对敌作战12.5万余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其中日军52.7万余人。作战中自身伤亡60余万人。他们为坚持抗战、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永远辉耀史册的贡献。

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1)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在统一战线中,是无产阶级领导资产阶级呢,还是资产阶级领导无产阶级?是国民党吸引共产党呢,还是共产党吸引国民党?”这个问题。

中国共产党强调,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独立自主原则就是共产党必须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坚持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努力发展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已经取得的阵地,尤其是为了发展这些阵地,以动员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质上就是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使自己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这是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

(2)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由于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抗战的方针、政策不同,统一战线内部始终存在着分歧和斗争。这种分歧有时以政治斗争的形式出现,有时则表现为比较激烈的军事冲突与对抗。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顽固派在反共方针的指导下,频繁制造反共摩擦事件。

针对这种情况,1939年7月,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三大口号。对顽固派的军事进攻,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立场,打退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同时,中国共产党坚持把解决中日民族矛盾放在首位,坚决揭露打击汪精卫集团的叛国投降活动,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合作抗日。

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国民党军胡宗南部进攻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山西阎锡山部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新军和八路军。人民军队给予了坚决的还击。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在皖南以8万余兵力包围袭击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9 000多人(除约2 000人突围外,一部分被打散,大部分牺牲或被捕)。蒋介石还诬称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制造了皖南事变。对于国民党当局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宣布恢复新四军番号,重建军部,并在政治上对国民党当局进行有力的揭露和声讨,赢得了国内外舆论的同情和支持。

1943年春,国民党顽固派策划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由于共产党及时进行揭露和斗争而被制止。

在抗战的情况下,民族斗争高于阶级斗争,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表现出一致性。

(3)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为了坚持、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是抗日战争的主要依靠力量。为了发展进步势力,就要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放手发动人民群众,主要是农民群众,扩大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人民武装,创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在全国发展共产党的组织,发展全国民众的抗日运动。这是整个策略的中心环节。

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争取中间势力需要一定的条件:一是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二是尊重他们的利益;三是要同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争取中间势力是党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十分重要的任务。

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他们采取两面政策,既主张团结抗日,又限共、溶共、反共并摧残进步势力。为此,共产党必须以革命的两面政策来对付他们,即贯彻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斗争不忘团结,团结不忘斗争,二者不可偏废,而以团结为主。同顽固派作斗争时,应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有理,即自卫的原则;有利,即胜利的原则;有节,即休战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以斗争求团结的目的。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顽固派斗争时,紧紧抓住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即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把统一战线中的摩擦和斗争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和程度内,始终坚持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是在敌后发动和领导抗日游击战争,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在国民党统治区(习惯上称“大后方”)做了促进团结抗日等方面的大量工作。

(1)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加强政权建设,是抗日根据地建设首要的、根本的任务。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它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是共产党领导的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的政权,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抗日民主政权普遍采取民主集中制,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机构的领导人都经过人民选举产生。

在政权机关工作人员的名额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1/3。这样做,可以容纳各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

1941年,当根据地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时,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副议长、党外人士李鼎铭提出“精兵简政”的提案,中共中央把“精兵简政”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要求各根据地认真实行。根据地的干部与人民群众建立了鱼水关系,根据地政权成为当时中国最民主、廉洁的政权。

(2)减租减息,发展生产。

各地抗日民主政权十分重视经济建设。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以便使广大农民减轻负担,提高他们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又照顾地主的利益,以有利于保障根据地的社会稳定。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抗日民主政府动员农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发动农民组织劳动互助,提高劳动生产率;帮助农民改良耕作技术,推广优良品种。

1940年至1943年,抗日根据地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毛泽东提出了“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号召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大生产运动。大生产运动首先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毛泽东、朱德等亲自参加生产,八路军三五九旅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改造成为“陕北的好江南”。各根据地通过大生产运动,克服了经济困难,解决了部队的粮饷,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以坚持长期抗战、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为目的。根据地注意发展公有经济、合作社经济,为新民主主义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取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奠定了基础。

(3)发展抗日文化事业,培养抗日骨干。

全国性抗战开始后,大批知识青年奔向延安。中共中央及时作出了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把发展抗日的革命文化事业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创办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一批干部学校和专门学校。各抗日根据地创办大量的中小学校,吸收农民子女入学。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得到重视。1940年8月创办的延安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开展自然科学教学与研究的专门机构。

抗日根据地政治民主、政府廉洁、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同国民党统治区政治专制、吏治腐败的局面形成鲜明的对照。越来越多的人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中看到了未来中国的希望。以陕甘宁边区为代表的抗日根据地是全国最进步的地方,根据地实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成为新民主主义中国的雏形。

5.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1)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

抗战时期的国民党统治区被称为大后方。全民族抗战开始后,大后方人民要求国民党坚持抗战,实行民主。中国共产党积极团结国统区抗日民主力量,推进国统区民主改革。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实行过若干有利于抗战的政策。1938年初,国民政府改组军事委员会,下设政治部,聘请周恩来担任政治部副部长。同年6月,成立国民参政会。国民参政会虽不是真正的民意机关,而是受国民党控制的最高咨询机关,但它的成立还是为各党派、各界人士提供了一个可以公开发表政见的讲坛。1939年10月,国民参政会中一些党派的代表发起宪政座谈会,批评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宪政运动在国民党统治区普遍开展起来。1941年3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后,由于无法在重庆公开活动,到香港开展工作,9月创办了盟报《光明报》。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先后具体领导了大后方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1944年9月,中共参政员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召开各党派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得到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但是,蒋介石公开反对召开各党派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1945年5月,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抢夺人民抗战胜利果实、准备发动内战的方针。

(2)大后方的抗战文化工作。(www.xing528.com)

全民族抗战开始以后,中国共产党积极领导和开展国统区进步文化工作,推动和参与文化界抗战团体的组建和发展。

1938年初,周恩来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以后,掌管宣传工作的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由郭沫若担任。第三厅在周恩来、郭沫若的参与和领导下,团聚了一大批文化界爱国人士,成为扩大统一战线、推动抗战文化工作的重要阵地。第三厅组织了包括儿童剧团在内的十多个抗敌演剧队、宣传队,分赴各个战区宣传抗日,慰劳抗日将士。武汉失守前后,一大批文化界人士迁移到重庆以及桂林、昆明等地。

文化界提出“抗战、团结、民主”为文艺创作的三大目标。抗战文化在斗争中得到新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在重庆公开发行,及时向大后方人民宣传党的主张,鼓舞和激励群众的抗战热情。

抗战开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分别由北平、天津迁往昆明,合并组建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北平、上海等地还有其他一些大学、中学、专科学校迁往西南的重庆、遵义等地以及西北的一些地方。爱国师生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坚持进行教学和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是全民族抗日战争中的一条重要的战线,对于激发大后方人民的爱国民主意识、坚持国共合作团结抗战、支援抗战前线、积蓄革命力量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6.延安整风运动与中共七大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937年11月,王明从莫斯科回到延安。在如何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上,他主张“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把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活动限制在国民党允许的范围内。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一起,对王明的右倾错误进行了坚决的抵制。

1938年9月至11月,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命题。他强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他向全党提出了普遍地、深入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并给以批判的总结,以及调查研究当前运动的特点及其规律性的任务。

(2)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

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阶段,进行抗日战争不但要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而且要为建立新中国创造条件。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从根本上向全国人民说明自己对抗战以及中国前途的见解。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前期,毛泽东撰写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一批重要的理论著作,系统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这是把丰富的中国革命实际经验马克思主义化的结晶。

①毛泽东首先分析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在此基础上,科学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是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的全部革命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的民主主义革命,已经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它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②毛泽东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政治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经济上,没收操纵国计民生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建立国营经济;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并引导个体农民发展合作经济;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富农经济的存在。文化上,废除封建买办文化,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③毛泽东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经验,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三个基本问题,是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3)延安整风运动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

抗日战争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党内长期存在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还没有来得及从思想上进行认真清理。为了总结和吸取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理论水平,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20世纪4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中心,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整风运动。

1941年5月,毛泽东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讲演,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内普遍展开。

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主观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党内反复出现“左”、右倾错误的思想根源。

克服主观主义,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的学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作了新的解释,赋予了新的含义。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成为中国共产党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通俗而又生动的表述。

调查研究是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毛泽东强调,加强调查研究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1941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中共中央设立调查研究局,各中央局、区委、省委或工委也成立相应的调查研究机构。调查研究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制度被确立起来,调查研究在党内蔚然成风。

在整风运动中,全体党员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党的整风运动文献,联系党的历史,联系个人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端正了思想路线,增强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自觉性和能力。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全党范围确立起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1945年4月20日,中国共产党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的若干重大的历史问题作出结论,使全党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中国民主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达到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上的一致。同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七大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中国革命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新胜利。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1.抗日战争的胜利

从1944年起,敌后根据地开始向日军发起局部进攻。在华北、华中战场,八路军、新四军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解放了一些地区,为全面反攻创造了条件。1945年春,正面战场发动了局部反攻,收复了一些被日军占领的城市,如南宁、柳州、桂林、永兴、赣州、包头、归绥(呼和浩特)等。

1945年上半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阶段。5月上旬,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德国法西斯投降。

1945年4月至6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包括中国解放区代表董必武在内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宪章》。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8月上旬,苏联红军进入中国东北,猛烈攻击日本关东军。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指出抗日战争到了最后阶段,号召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应在一切可能条件下,对于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8月10日、11日,朱德总司令连续发布七道进军命令,命令人民军队收复日军占领区,维护社会秩序。

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中、美、英、苏等国,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9月2日,日本天皇和政府以及大本营的代表在东京湾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签署投降书。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9月9日,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南京举行。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根据《波茨坦公告》,被日本占领50年之久的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反法西斯战争以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伟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战场年平均牵制日本陆军的74%以上,最高年份达90%。日军在海外作战中损失的287万人中,有150万人伤亡在中国战场。

(2)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不仅遏制了日本的“北进”计划,迟滞了日本的“南进”步伐,而且大大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为同盟国军队完成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转折和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中国军队出国作战,不仅打击了日军,还对盟军给予了实际支援。

(3)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给予了重要援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分不开的。中国在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同时,也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中国国际地位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得到提高。1942年1月,26个国家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中国作为与英、美、苏并列的四大国之一正式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总之,中国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五个大国之一,是在亚洲大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为了自己的解放,为了帮助各同盟国,为了战胜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人民通过抗日战争的实践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就是: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道路的民族创造精神。

第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巨大影响,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范例,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同近代以来历次反侵略战争最大的区别。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阐明了抗日战争的规律和进程,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抗日战争唤起了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中国共产党以全民抗战的纲领主张、团结御侮的先锋作用、人民战争的组织力量,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全国人民的抗日积极性。在抗日战争中,军队和老百姓相结合,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相结合,前方斗争和后方斗争相结合,公开斗争与隐蔽斗争相结合,特别是敌后军民广泛开展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国民党的爱国官兵也为反对日本的侵略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苏联、美国、法国、英国等向中国提供了经济和军事援助。许多国家的反法西斯战士直接参加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鲜血和生命,诺尔曼·白求恩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3)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是:

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抗战胜利的力量源泉。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大团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抗战。始终坚持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为中流砥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实现和维护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保证。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这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的思想保证。抗日战争大大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以其精诚团结、坚持抗战、献身民族的实际行动,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代表者,充分发挥出民族先锋队和阶级先锋队的作用,赢得了全中国人民的拥戴。

第三,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是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人类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

第四,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一个国家只有首先自强,才能在世界上自立。

第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复习重点提示

要了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促成了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的转变;了解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和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经验。

模拟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一·二八事变

2.1936年2月,东北地区的抗日队伍陆续改编为(  )。

A.东北人民革命军

B.东北抗日游击队C.东北抗日同盟军

D.东北抗日联军

3.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国民党最高将领是(  )。

A.佟麟阁

B.赵登禹

C.张自忠

D.左权

4.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主根据地普遍实行的土地政策是(  )。

A.没收地主土地

B.保存富农经济

C.减租减息

D.没收一切土地

5.中共七大政治报告指出:“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这段话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所形成的(  )。

A.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B.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C.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

D.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

二、多项选择题

1.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利用和管辖钓鱼岛。1895年,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与日本签署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钓鱼岛等作为台湾“附属岛屿”一并被割让给日本。1941年12月,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宣布废除中日之间的一切条约。日本投降后,依据有关国际文件规定,钓鱼岛作为台湾的附属岛屿应与台湾一并归还中国。这些国际文件是(  )。

A.《波茨坦公告》

B.《开罗宣言》

C.《日本投降书》

D.《德黑兰宣言》

2.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后,《新华日报》刊出周恩来的题词手迹:“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大敌当前,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坚持正确的方针和原则,避免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破裂。这些方针和原则包括(  )。

A.又联合又斗争

B.有理、有利、有节

C.针锋相对,寸土必争

D.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3.延安整风运动是一场非常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一运动最主要的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主观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为(  )。

A.教条主义

B.形式主义

C.经验主义

D.宗派主义

4.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的国力空前强大

B.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C.得到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与支持

D.中国实现了空前的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

5.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是(  )。

A.土地革命

B.统一战线

C.武装斗争

D.党的建设

三、分析题

1.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具有战略地位?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模拟练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C  4.C  5.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BD  3.AC  4.BCD  5.BCD

三、分析题

1.[答案要点]在抗日战争的初期和中期,游击战被提到了战略的地位,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1)在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但是,游击战在敌后的广泛开展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迫使敌人不得不把用于进攻的兵力抽调回来守护其占领区,从而对停止日军的进攻、减轻正面战场压力、使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2)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日军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打击敌后战场的人民军队,以保持和巩固其占领地。在敌后战场,人民军队运用游击战削弱敌人,壮大自己,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

(3)游击战还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在1945年8月反攻阶段到来前夕,人民军队已经发展到了120万人、民兵220万人,抗日根据地达到了19块。敌后军民的大反攻,就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

2.[答案要点](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同近代以来历次反侵略战争最大的区别。(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3)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