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知识清单本章点睛“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主要矛盾决定的。在这里,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而发展生产力和增加人民收入,又是同社会主义本质密不可分的。过去由于缺乏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巩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知识清单

本章点睛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的水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主要矛盾决定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提高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三步走”发展战略,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

大纲知识点精解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搞清这两个问题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指社会主义制度特有的根本属性,它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其他社会制度的主要标志。邓小平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步揭示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改革开放刚刚开始起步,就遇到了姓“资”姓“社”的争论,一些人对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设立经济特区等政策产生了一些疑虑和困惑。对此,1980年5月,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在这里,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而发展生产力和增加人民收入,又是同社会主义本质密不可分的。

1984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在这个重要时刻,邓小平更加鲜明和突出地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1985年4月,邓小平指出,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同年8月,邓小平针对国外关于中国经济改革会不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的一些评论发表谈话时指出,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至于吸收外国资金,这是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个补充,不用担心它会冲击社会主义制度。在反复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时,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社会主义这两大原则的概括可以说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1986年底,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还说,我们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增加全民所得。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这里涉及了生产力、共同富裕、两极分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表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改革进入到攻坚阶段。与此同时,关于姓“资”姓“社”的争论严重困扰着改革的深入进行。现实迫切要求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等重大的理论问题。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概括。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同志经过深邃的思考,科学地、精辟地、创造性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首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突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这就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观念,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还必须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必须特别注重发展生产力。

其次,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体现,是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必然结果。这就把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统一起来。社会主义的本质不仅有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而且必须在生产关系上得到体现。同时,它既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和我们发展生产力的目标和性质,又说明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

最后,指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突出了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如果我们的经济发展偏离了这一目标,就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因此,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把握好这一根本原则。

可见,这一科学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还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做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

需要注意的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们对它的认识也逐步深入。我们必须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在根本任务和发展目标的辩证统一中,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本质。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上。过去由于缺乏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方面,认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范围越广、程度越高,越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甚至脱离实际条件,盲目扩大公有制的范围,提高公有制的程度,导致远离根本目的的结果,这在多次出现的“穷过渡”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对改革开放的一些政策调整之所以经常会出现不同的意见,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也是因为离开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孤立地看待是否符合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社会主义的特征。因此,提出一个把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和目的统一起来的更高层次的社会主义本质概念,搞清楚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对于统一认识,促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保证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是十分重要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为判断改革开放的是非得失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大踏步地向前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方面是过去只注重巩固和扩大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把它当做目的本身,而忽视了更为基本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另一方面是防止改革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少部分人富而大部分人穷的两极分化和其他消极现象。这两种情况都不可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为我们寻找一种能够从更深层次认识社会主义,从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改革开放中探索出一条发展更快、人民享受到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最大、能够充分体现出对资本主义优越性的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反映了人民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它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合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实践的迫切要求。

第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坚持唯物史观,十分重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他们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高。即便如此,他们仍然强调,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还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可能增加社会生产力的总量。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的,由于没有经历一个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因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尤为艰巨。

第二,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关系落后或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都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过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但由于当时认为公有制程度越高越好,对非公有制经济采取了简单排斥的做法,使生产关系超越了我国生产力的实际水平,这不但没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而极大地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通过改革,下气力多方面地改变了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发展扫除了障碍,开辟了道路。

第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充分显示其优越性,才能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2.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马克思曾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的论断,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

早在1953年,新中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毛泽东就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1956年,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1958年,毛泽东提出,现在要来一个技术革命,要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在技术革命上来。1963年,他在一次谈话中说,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多年的努力,我国在核技术人造卫星运载火箭等尖端科技领域取得了“两弹一星”等一批重要成果。首次完成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些重要的科学分支和新兴应用技术,如生物物理学、分子物理学、地球化学、射电天文、高能物理以及喷气技术、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自动化技术、无线电技术等,也逐步发展起来。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发生了“文化大革命”,我国的科技水平在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落后状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十分关注世界科技革命对我国发展科学技术的紧迫要求。邓小平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一场伟大的革命。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在各个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根据现代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发展的新趋势,1988年9月,邓小平进一步强调,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此后,江泽民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胡锦涛提出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习近平提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等重要论断,进一步强调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极端重要性。

为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党中央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又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要求,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建设创新型国家。

人才强国战略强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强国。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科技实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党的十八大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十八大还强调,要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重视实用人才培养,引导人才向科研生产一线流动。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人才。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建立国家荣誉制度,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习近平强调,我们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明确提出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3.坚持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党高度重视发展问题,将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的重要性。江泽民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这些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进一步夯实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另一方面,我国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状况凸显。为了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各个环节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1.“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但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压迫,这一愿望都破灭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华民族实现了民族独立,结束了百年屈辱的历史,开始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在20世纪内,分两步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构想,并且设想用100年时间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任务,并在1956年列入党的八大所通过的党章当中。经过多年的实践,在逐步提高对科学技术在发展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以后,1964年,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宣布“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照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并把它作为在20世纪内奋斗的目标。1975年,当人们对“文化大革命”中在阶级斗争名义下人为制造的无休止的争斗十分不满,对中国的前途感到渺茫的时候,周恩来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了这一目标,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精神,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但是由于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等重大问题缺乏始终一贯的科学认识,使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从而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进入了真正实施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重新走上党和国家的领导岗位,并且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教训作了全面总结,对社会主义及其本质进行再思考,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并且认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实现四个现代化就是中国最大的政治。

邓小平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逐步调整对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认识。他从1979年到1987年经过八年时间的思考和探索,为我们制定和完善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1979年10月,邓小平说,过去我们开了大口,20世纪末期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同年12月,他在接见外宾时说,到20世纪末期,实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1980年1月,他在党中央召开的干部会议的讲话中,把“今后20年”分为两个10年,初步提出分“两步走”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设想。1980年12月,他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有信心经过20年的时间,使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达到小康水平,然后继续前进,逐步达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这个战略构想,后来在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党的十二大报告中得到肯定。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分两步走,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实现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战略,并且确定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一系列正确方针。

20世纪末期达到小康社会以后,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呢?在召开党的十二大前夕,邓小平曾经指出,如果能够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再花30年到50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不是说赶上,更不说超过,而是接近。1987年2月,邓小平更加切合实际地把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改为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1987年4月,他在接见西班牙客人时,正式全面地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同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期,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之后,我们党根据邓小平关于分阶段、有步骤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战略思想,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期,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深刻分析了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了大体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且围绕实现这个目标制定了推进各个方面工作的方针政策。这是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战略,为我们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前进的方向。

邓小平对我国历史上“小康”的概念,赋予新的内容,确立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定时期内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他指出,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是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更重要的是,那时我们可以进入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美元以上的国家的行列,这样的国家不多。

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低水平的小康,是指刚进入小康的门槛,只是解决了衣食无忧的基本生存需要,离宽裕还较远。不全面的小康,主要是指已经达到的小康侧重于物质文明方面,对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关注不够。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是指进入小康的人口在全国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存在巨大差距,而且这种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主要是:(1)到2020年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2)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3)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些更高要求是:(1)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转变发展方式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大报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提出和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长远的奋斗目标。

(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长时间走在世界的前列,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大肆侵略和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下,中国日渐沦落,几近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从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所有中国人的强烈愿望和共同期盼。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更为远大的目标。正是在这充满希望的历史节点上,习近平提出了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刻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形象描绘了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历史过程,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愿景。

(2)中国梦的思想内涵。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国家富强,是指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经济更加发达,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驱动力更加强劲,政治更加民主,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美好。

民族振兴,就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强大,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先进的文明成果,并将其传递给全世界,从而影响世界、改变世界,进而使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再次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人民幸福,就是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生活在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已经证明,民族不独立、国家不富强,人民的生存根本得不到保证,更谈不上人民幸福。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都要以人民的权利得到保障、利益得到实现、幸福得到满足为条件,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是为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也是为了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

(3)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自信就是凝聚力,自信就是精气神。有了坚定的自信才有自觉,有了坚定的自信才有自强,才能矢志不渝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凝聚了强大的民族精神,其中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改革开放30多年的理论和实践,铸造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改革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必须永远保持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为之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的努力,涓流汇海、聚沙成塔,中国力量就是13亿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www.xing528.com)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脚踏实地依靠全体人民的创造性劳动,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之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梦表达的不仅是一种未来的美好前景,而且它又要求现实的行动。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必须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

复习重点提示

本章要搞清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意义,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主要内容,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上述有些内容已以选择题形式考查过,今后还可能会以选择题形式考查。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十分重要,考生必须掌握提出“中国梦”的意义,“中国梦”的思想内涵和实现途径。

模拟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邓小平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  )。

A.性质

B.本质

C.阶段性

D.过渡性

2.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  )。

A.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B.概括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C.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

A.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

4.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  )。

A.改革

B.发展

C.依法治国

D.以德治国

5.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

A.产品

B.人才

C.资本

D.科学技术

6.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变革作用的是(  )。

A.生产工具

B.劳动者

C.劳动对象

D.科学技术

7.“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  )。

A.增强综合国力

B.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8.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是(  )。

A.改革开放

B.科教兴国

C.人才强国

D.科技创新

9.正式提出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是(  )。

A.党的十三大

B.党的十六大

C.党的十七大

D.党的十八大

二、多项选择题

1.邓小平指出,建设社会主义(  )。

A.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B.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C.没有固定的模式

D.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为发展生产力是(  )。

A.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B.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C.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D.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矛盾的需要

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表述包含(  )。

A.公有制为主体

B.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必须坚持(  )。

A.以人为本

B.全面协调可持续

C.统筹兼顾

D.改革开放

5.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  )。

A.世界和谐

B.国家富强

C.民族振兴

D.人民幸福

6.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  )。

A.坚持中国道路

B.弘扬中国精神

C.凝聚中国力量

D.显示中国实力

模拟练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C  4.B  5.D  6.D  7.D  8.D  9.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  3.BCD  4.ABC  5.BCD  6.ABC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