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清单
本章点睛
本章内容丰富,而且十分重要,主要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及介绍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最大的实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是由我国的历史和现实状况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有九个方面。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可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心任务,是基本路线的核心。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四项基本原则为经济建设提供政治保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的有机统一,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我们党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大纲知识点精解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搞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深刻地认识和掌握中国的国情,必须搞清楚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哪个阶段,搞清楚什么是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在现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本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新课题。这一课题只有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通过不断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才能逐步得到解决。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对于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只有原则性的设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只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社会将分为第一阶段(即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并且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列宁。列宁从俄国的国情出发,提出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要经历一系列阶段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他认为在经济落后的俄国,只能建成“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而不能立即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他还正式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列宁十分强调要研究革命发展的阶段问题,但是,他当时主要致力于研究和解决需要经过哪些阶段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而来不及探索社会主义社会本身有哪些发展阶段。斯大林在领导苏联人民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没有深入分析本国的具体国情,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建成之日,就是向共产主义过渡开始之时,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基础上急于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过渡。他去世以后,苏共领导人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是一个短暂阶段的观念,相反,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宣布,苏联进入“全面开展共产主义社会建设时期”,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进一步宣布,“二十年内我们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这种超越阶段的冒进,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以后,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虽然作过有益的探索,但是总的来说,一直处在不完全清醒的状态,存在不少错误观念。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后,我国对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也产生了错误的估计,错误地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大刮“共产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种超阶段的冒进遭到严重挫折以后,我们才逐渐认识到需要对社会主义社会划分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比前一阶段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这个时期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为以后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是,在党内“左”倾思想的指导下,中央把社会主义理解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并且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这就使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无法再继续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划清了社会主义时期同“过渡时期”的界限,坚决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轨道,进而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阶段进行了再认识。
新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不久,邓小平就提出,底子薄,人口多,生产力落后,这是中国的现实国情,他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然是长期的。叶剑英在庆祝建国30周年大会的讲话当中也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还不成熟、不完善,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使用了“初级的阶段”这一概念。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进一步明确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历史地位、基本特征和基本任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且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十三大召开前,邓小平会见外宾时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十三大召开以后,他又指出,党的十三大的特点是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坚定地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些论述,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明确了这一基本国情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党的十三大之所以能够把初级阶段问题提到全局高度加以论述,一是因为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已经积累了一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二是因为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破除各种思想障碍,从根本上解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发点问题的认识。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的系统阐述,表明了党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同时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进一步统一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
当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后,2002年党的十六大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十七大、十八大都既肯定了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同时也强调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正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了一个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我们才得以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使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社会主义不发达的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第一层含义指明现阶段社会的性质,第二层含义指明现阶段社会的发展程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这主要是:第一,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讲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第三,现在进一步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在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只能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能从这样那样的外国模式出发,不能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下的某些错误论点出发。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表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内在联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继新民主主义社会后的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它同新民主主义社会因为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而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却在社会性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从经济基础方面看,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从而整个经济社会生活是否牢牢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从上层建筑方面看,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否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整个社会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是否得到基本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虽然处于领导地位,但不是社会经济的主体,因而这个时期社会的阶级关系、主要矛盾以及由此决定的革命和建设的任务也不同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发展程度还比较低,但它毕竟属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确立起来了的新社会的范畴,而新民主主义社会则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没有建立、正在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过渡的历史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
党的十五大报告从九个方面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其中,第一条和第九条是这一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的总概括,其他七条是对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展开。这九条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转变过程。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
首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问题采取了非常严肃认真的态度。他们基于已有的条件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设想,如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经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革命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和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等观点;同时,又把上述各阶段本身看做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提出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论断,不仅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认识,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重大发展、重大突破。正是在此基础上,党才进一步搞清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其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而我国最大的实际就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国情,就要在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过程中牢牢立足于这个最大实际。坚持从这一最大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能从这样那样的外国模式出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种种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3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合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既纠正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点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
历史实践表明,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讲程度和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状态,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就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以及各方面方针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3.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要认识到其发展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又要认识到其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必然还要经历若干具体的阶段,不同时期会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尽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但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变化,显示出了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其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我国的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工业劳动,过于依赖物质资源的投入以及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的低成本优势。农业基础薄弱,现代服务业正处在培育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仍然比较突出。所有这些,都对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例如,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进展,同时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仍很严峻。这些矛盾和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其三,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当今时代,国际国内形势的相互联系空前紧密,国际国内发展的相互联系也空前紧密。世界对中国的影响不断加深,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在不断提升。中国的对外开放成就显著,同时我国经济增长对外贸的依存度较大,经济结构和质量还不高,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我国对外发展面临的这些问题,对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出了更高要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不同时期会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只有既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的发展阶段,又认真分析不同时期具体的阶段性特征,才能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具体国情,并据此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党的基本路线或者总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方针,是党制定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依据,是全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基础。制定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正确认识和分析这一历史时期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和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揭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反映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要求,这是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客观依据。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着种种相互联系的矛盾,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956年召开的党的八大已经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后来,由于党内“左”倾思想的发展,背离了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作出了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的错误判断,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推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路线,犯了严重的全局性错误。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逐渐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至于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1981年,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科学的表述。《决议》指出,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是,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被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贯穿于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主要矛盾有其特定的历史内容。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言,“人民”包括各阶层人民群众,具有整体性,“需要”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就落后的社会生产而言,包括生产力的落后,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也包括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落后。这个主要矛盾,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本质。从社会需要方面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群众在旧社会被压抑的社会需求被广泛释放出来,人民对于崭新的社会制度能够满足他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但是多年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遭受过几次曲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未得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较快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改善物质文化的要求,不仅在数量上不断增长,而且在质量上不断提高,对于生产更加丰富多彩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从社会生产方面看,经过几十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实力有了巨大的增长,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也有了相当发展,但是生产力落后、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社会生产,无论是相对于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来说,还是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来说,都仍将是比较落后的。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生产力落后将长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要彻底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总结过去制定和贯彻基本路线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决定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1979年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又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80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1981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确定了以现代化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标志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总任务。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概念,后来被概括为党的基本路线核心内容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逐步形成。党的十二大以后,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1985年,邓小平又进一步指出,我们拨乱反正,就是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从而开始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联系起来。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根据邓小平的思路,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思想,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更为明确地指出,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基本路线。要搞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兴旺发达起来,第一,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第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我国方针政策的两个基本点,至此,提出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党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既紧紧抓住了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又体现了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全面推动历史进步,实现民富国强、民族振兴的要求。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三大提出的基本路线中规定的奋斗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党的十七大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十八大又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这表明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党对奋斗目标的认识逐渐深化,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与奋斗目标的有机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要求。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全面坚持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内在要求。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有了这两者的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必定能够胜利。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方针概括到党的基本路线之中,不仅是改变我国不发达现状的需要,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奋斗精神。
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反复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要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
第一,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人民工作的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含义是,经济建设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而四项基本原则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证。动摇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等于动摇了基本路线。我们必须牢记历史上一度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严重教训。今后除非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这个中心。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社会生产的落后状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其三,只有搞好经济建设,才能逐步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进而才能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它规定了我国走什么道路,实行什么样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由谁来领导和以什么作为指导思想等一系列最根本、最重大的原则问题,决定着国家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关系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命运。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证。四项基本原则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主要起着三方面的政治保证作用:一是保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保证有一个团结稳定和谐的环境;三是保证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一条根本经验。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或者否定任何一项,否则,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受到严重损害,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必将重演中国近代那种四分五裂、备受欺凌与屈辱的历史。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是我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只有坚持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只有坚持对外开放,才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这两个基本点互相贯通、互相依存。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历来坚持的根本原则,我们所讲的改革开放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所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是统一的,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30多年来我们党最可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即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主张资本主义制度,主张全盘西化,是根本违背人民利益和历史潮流,为广大人民所坚决反对的。邓小平一再强调,中国要搞现代化,绝不能搞自由化,绝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他就明确指出,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他认为,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只有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永远不背离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能有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
第四,必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没有政治稳定,社会动荡不安,什么经济建设,什么改革开放都搞不成。基本路线不变,社会团结稳定和谐,有了这两条,我们就能够不断地胜利前进。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基本纲领,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以及各自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内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稳定、政府廉洁高效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提出,使我们更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助于进一步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要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但是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通过若干阶段的具体目标,有步骤、分阶段地向前推进。在每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都需要提出符合实际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形成阶段性的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过去制定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以及现在制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都是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www.xing528.com)
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中。共产主义既是一个伟大的社会理想和科学的理论体系,又是一个现实的运动。我们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归根到底都是在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条件。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就是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方向和道路的统一,目的和过程的统一,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
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坚持最高纲领不能离开现实空谈远大理想,只有通过扎扎实实地做好现实中的每一项工作,坚持长期不懈地奋斗,才能逐步实现我们的远大理想。实践最低纲领不能只顾眼前而忘记远大理想。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有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可以使我们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可以在各种风险考验中给我们以强大的精神支持,能够在我们取得成功以后继续激发前进的动力,也给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以考察自己行为的道德评判的价值标准。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现在的努力是朝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前进的,忘记远大的目标,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不为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同样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
复习重点提示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我们党制定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的基本依据。关于本章的主要内容,几年来不断用各种题型考查。这一章的知识点很多,因此今后还会以各种形式特别是选择题考查。
应重点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主要矛盾和长期性。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
(2013年修订版)增加了关于“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应适当注意。
模拟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实现发达的社会主义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
A.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促进效率提高与体现社会公平之间的矛盾
D.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
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阶段
B.社会主义社会的起始阶段
C.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D.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是( )。
A.经济建设
B.改革开放
C.四项基本原则
D.安定团结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 )。
A.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D.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 )。
A.它反映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B.它反映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
C.它是由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客观条件决定的
D.它的历史任务是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和主要内容是(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坚持改革开放
3.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五位一体,五位一体中包含( )。
A.文化建设
B.社会建设
C.国防建设
D.生态文明建设
4.20世纪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 )。
A.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
B.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我国步入了社会主义改革时期
D.我国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 )
A.立论基础
B.总依据
C.总目标
D.基本内容
模拟练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D 4.A 5.B
二、多项选择题
1.BCD 2.ACD 3.ABD 4.ABD 5.AB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