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洲及其他地区的流域治理
(一)日本琵琶湖流域的治理[13]
琵琶湖(Biwa Lake)是日本最大的淡水湖,是京阪神(Keihanshin:Kyoto,Osaka和Kobe)地区重要的生活和工业水源。琵琶湖位于日本溢贺县中部,面积673.9平方公里,流域面积3174平方公里,该湖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宝贵的水资源及旅游资源,是重要的水产场所,它是溢贺县的象征。随着战后高度经济增长期的到来,琵琶湖地区的用水需求急剧增加,为了解决地区的用水压力,日本于1972年制定《琵琶湖综合开发特别措施》,开始了琵琶湖综合开发计划。在溢贺县、下游各府县和中央三个方面共同配合下,开始了琵琶湖水资源的开发和琵琶湖周边地区用水设施的建设,琵琶湖综合开发事业得以推进。琵琶湖综合开发事业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即保水、治水、利水。这项事业共持续了25年,直到1997年才结束。在综合计划实施的25年间,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口增长,城市工业和生活污染物排放量增加,以及农业污染物排放和水土流失等,使湖体水质逐渐恶化。到20世纪70年代初,琵琶湖水质污染达到了高峰。为改变琵琶湖水质状况,保障周边地区工业和居民生活用水。日本政府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琵琶湖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尚未实现水质的根本改变。
为了保护琵琶湖,日本政府从1972—1997年实施了琵琶湖综合开发计划和水质保护规划。1970年,日本颁布实施了《水质污染防治法》。在水资源保护与环境行政方面有两部法律,即《公害对策基本法》和《自然环境保护法》。1993年11月,《环境保护法》制定出台,1994年12月,内阁会议制定了环境基本计划,指出了长期的、综合性的环境行政路线,以使得环境负荷不超过正常流量,保证自然循环过程中的净化能力,保护水域生态系统,保证水环境的安全。[14]日本政府对琵琶源的治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政府充分重视的必要性
琵琶湖的治理得到了溢贺县的高度重视,这可以从多个方面体现出来。在政策制定上,溢贺县都选择了非常严格的标准,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在治理、保护机构设置上,一般都是主要领导带头,同时利用多个相关部门的力量等,一个环境研究项目的治理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相关政府的重视程度有多高。
2.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争取公众的支持
在有关琵琶湖保护的各项条例和规定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在禁止使用和买卖含磷洗涤剂的运动中,在有关琵琶湖保护的很多集会、讨论过程中,民众都表现出了对琵琶湖极大的热爱之情,也表现了高度自觉的环境意识,公众的环境意识提高了,就会自觉地在环境问题上与政府保持一致,甚至贡献自己的力量。提高环境意识,其中一个最基本最长远的办法是加强学校的环境教育。[15]
3.财政上为环境保护提供有力保障
琵琶湖治理过程中,实施了低利融资制度,这是财政为环境保护提供有力保障的一个典型。
4.制订环境标准
有关生活环境的有BOD、COD、DO等环境标准。为了防治富营养化,对湖泊又制订了总氮和总磷的环境标准。对含汞底质和含PCB底质,规定了暂行消除标准。“一律标准”(国家规定的排水标准),对磷、氰等24项影响健康项目和16项生活环境项目规定了标准值。在污染源较集中的水域,有些地方还制定了较“一律标准”更严格的标准(追加标准)。[16]对因人口和产业集中,以及大范围向封闭性水域(湖泊、内湾、内海)排放大量生活污水或产生污水的地区,引入了排水总量控制制度。
5.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体制
加强公用水域水质监测。依据《水质污染防治法》,都道府县首长及政令市长负责公用水域水质的日常监视所需费用,而环境厅则负责编写监测计划费用和公用水域水质检验的费用。为了加强公用水域水质的日常监测,在公用水域的重要地点设置自动水质监测器。重视排水水质的监视。依据《水质污染防治法》,都道府县首长及政令市长为了监视工厂和事业单位遵守排水标准的情况,必要时要求工厂和事业单位上报污染情况报告或者进行检查。
6.重视地下水资源的保护
1989年6月,日本再次修改水污染防治法,增加了禁止含有害物质的水渗入地下,以及都道府县首长等日常监测地下水等措施。同时对都道府县首长的日常监测地下水质的费用,建立了补助制度。1996年2月,环境审议会又提出了“有关防治地下水水质污染的水质净化对策的办法”,并据此修改水污染防治法,该法于1997年4月1日正式施行。
(二)韩国清溪川流域的治理
1.清溪川概况
清溪川是韩国首尔市中心的一条河流,全长5.8公里,在汇入中浪川后流往汉江。韩国在20世纪50—60年代,由于经济增长及都市发展,清溪川曾被覆盖成为暗渠,清溪川的水质亦因废水的排放而变得恶劣。在70年代,更在清溪川上面兴建高架道路。2003年7月起,在首尔市长李明博推动下进行重新修复工程,不仅将清溪高架道路拆除,并重新挖掘河道,并为河流重新美化、灌水,及种植各种植物,又征集兴建多条各种特色桥梁横跨河道。复原广通桥,将旧广通桥的桥墩混合到现代桥梁中重建。修筑河床以使清溪川水不易流失,在旱季时引汉江水灌清溪川,以使清溪川长年不断流,分清水及污水两条管道分流,以使水质保持清洁。工程总耗资9000亿韩圆,在2005年9月完成。清溪川现已成为首尔市中心的一个休憩地点。
2.改造清溪川措施
(1)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清溪川管理中心
由经营管理组负责经营策划、事业运行、广告宣传和场所使用管理及各种演出、文化活动的招揽、组织等;设施管理组负责设施巡察、维护管理、防灾除雪及各种安全检查和安全评估;生态管理组则负责清溪川水质、环境检测、环境影响评估、生态保护及绿地维护管理等。三个部门明确分工,有机合作,共同护好、管好、用好清溪川,齐心合力让这条生态河保持最佳状态。
(2)维护清溪川自然生态环境
清溪川管理中心确定的目标是保证优质水供应,高标准地维护河川的自然生态环境。河川水质要求达到首尔市民饮用水源汉江上水源的一级水质标准,但实际上经过药品沉淀处理,水的透明度明显优于上水源。他们的口号是:让孩子们能够放心在河中戏耍,让更多的鱼种在水中栖息。为此,管理中心设立了“清溪川综合情况室”,严密监控取水送水泵站运行状态及供水情况,对净水场及河道的水质变化严格进行监测;要求记录观察、监测结果,及时向综合情况室和有关部门报告,发现异常或突发情况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及时处理。
(3)配备专职警卫人员
清溪川流域特别是主要设施所在地均配备了专职警卫人员,昼夜维护秩序,保护设施和游人安全,并负责卫生监督。清扫人员按河道区间定时和随时进行卫生巡察和集中清扫,每天凌晨游人到来之前清扫第一遍,处理完前一天到凌晨之间的垃圾,午后一点至傍晚,对绿地、岸边舞台、长椅等设施进行重点清扫。清溪川管理者们在发挥专业部门职能作用的同时,还积极组织“志愿服务者”参与对河川的保护。他们在大批报名者中优先挑选那些积极热情、责任心强又有条件能定期参加活动的人员,经培训后,按地段和场所排执勤日程。除引导游客、维持秩序外,重点是宣传环境保护,对有损生态环境的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督劝阻。[17]
3.清溪川流域治理的启示
(1)中心区生态环境的改善[18]
清溪川的复兴改造极大地降低了原来首尔市中心由于高架桥所带来的哚声和空气污染,而且还减少了热岛效应。清溪川进行通水试验时,其平均气温要比首尔低3.6°C。而在复原前,清溪川高架桥一带的气温比首尔的平均气温高5℃以上。而且,随着清溪川高架桥的开通,过去曾是高架道路或地面公路的地方,现已形成了冷空气移动的水边风路,平均风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此外,清溪川的河床是由南瓜石、河卵石、大粒沙构成,能很快恢复为河川,自净能力增强。由雨水、地下水和抽取的汉江水形成的清溪川水系统则有利于鱼类的生存。复兴改造工程注重营造生物栖息空间,建设沼泽地、鸟类和鱼类栖息地、浅水滩和池塘等,增加了生物的多样性,重新营造的清溪川自然生态系统中已经有了包括鱼类在内的多种水生物及鸟类栖息。
(2)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
清溪川的复兴改造将建设有特色的现代滨水城市空间与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结合起来,重视恢复悠久的历史文化遗迹,建设滨水城市人文景观,为市民和观光客提供回顾和欣赏历史文化以及品味现代文明的场所。清溪川的复兴改造使得河川文化的复兴与周边的历史古迹和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所相结合,形成首尔的文化中心,强化其作为传统和现代相和谐的文化城市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人文品位。
(3)均衡发展
在首尔,以汉江为界,分为江南和江北两部分城区。依托举办1988年奥运会的契机,江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建成了基础设施和建筑环境较为现代化的新城区,而江北地区尤其是清溪川周边地区城市建设一直较为落后,存在着交通阻塞、空气和噪声污染、建筑环境质量恶化等等各种不同的问题,南北相比差异较为明显。清溪川复兴改造工程实施以前,沿清溪川地区由于周边环境较差,许多业主都把房子出租,搬迁到更适于居住的地方生活。据统计,2000年有12.9万人住在清溪川沿岸,这一数字比20年前减少了14.9%。清溪川的复兴改造推动了江北城区的改造,工程还在建设期间,周边的房地产就开始升值,改造工程结束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滨水空间环境对江北城区建设和改造产生了极大的拉动效应,为周边地区整合成为国际金融商务中心、尖端情报和高附加值产业地区提供了条件。随着江北城区开发力度增强,成长潜力不断提高,首尔市进一步实现了内部的均衡发展,城市中心区经济活力和国际竞争力也得到了提升。
4.清溪川复兴改造工程的影响
清溪川复兴改造工程最显著的成效是让清溪川恢复了其自然的本来面貌,使清洁、流动的河水又重新回到首尔市民的生活中。然而,清溪川复兴改造工程的意义绝不仅仅是简单地对一条原有承载排水功能的旧河道进行复原,以及作为一项城市美化工程为市民和观光客提供休闲娱乐的亲水空间环境,清溪川的复兴还有利于城市中心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彰显了城市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结合,促进了城市内部的均衡发展,推动了环境友好的交通体系建设。同时也引起了世界人民对韩国的关注。[19]
(三)新加坡河流域的治理[20]
1.新加坡河概况
新加坡河是早期新加坡的经济动脉,是繁荣的起点,主要指的是它和转口贸易的关系。独立以前,新加坡的工业基础薄弱,经济主要依赖转口贸易,新加坡河就成了新加坡最主要的经济动脉,当时的货物是由远洋来的大货轮,从海上卸到驳船,再由驳船沿着新加坡河,存在两岸的仓库里。当时,新加坡人收入中的75%,可以说就是来自于这条河。新加坡河其实颇为短小,可是它的出口就是新加坡海港,并且面向印尼群岛、东南亚各地,以至于东西方航运的船只,都要经过新加坡河口,这样一来,新加坡河口自然成了一个货物集散地。
随着时代的进步,特别是建国以后新加坡经济已经转型为以工业为主的经济,新加坡河岸的繁荣也时过境迁,新加坡政府于是拟定一项翻新发展计划,把新加坡河变成一条旅游的河。今天,新加坡河已经改头换面,昔日污染的河水经过了净化,保留下来的旧建筑物都经过翻新,河岸边的百年老店屋和货仓则被改造成娱乐、饮食、休闲和商业服务场所,不断美化的两岸,使本地人和游客流连忘返。
2.全方位深入挖掘了河道的城市供水能力(www.xing528.com)
新加坡河治理的第一步从清洁水源开始,20世纪70年代工程正式启动,到80年代末宣布首战告捷。具体措施和步骤是:禁止流域内养猪,将露天排档转入室内经营,禁止餐饮行业或其他生产行业直接向外排放污水;铺设下水管道,使工业与生活废水全部通过下水道排出;清洁沿河环境,疏浚河道,修复河床,兴建护岸;同时修建水渠和水库,汇聚雨水,增加水资源的储备。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新加坡已经建成了完整的下水道系统,铺设的下水道总长度超过3 000千米,所有的居民生活区域均铺设了下水道。通过为期十年的清河工程,加上后续的设备投入和法律监督,一条清洁的“生活之河”再度回到了市民的生活中。
3.完善了河岸向周边地区辐射的交通体系
1992年政府又展开了河道更新的第二步,即有计划地发展以河流为轴线,辐射四周的城市区划、景观、商业和道路、交通建设。具体是:首先提升沿河地区的商业和旅游魅力,将原有的旧店铺和旧仓库因地制宜地改造成了精致并极具特色的高级餐馆、酒吧、咖啡厅或商店,同时积极开发上游北岸克拉码头的夜间景观,挖掘沿岸中国城和小印度历史街区的传统特色旅游。然后在此基础上保障沿河地区交通的顺畅和视觉的舒适,工程从水、陆、空三层空间同时入手。
4.提高沿岸历史文化和景观文化地区的观光魅力
为使沿河地区的旅游和商业活动获得持久的魅力,2008年4月开始新加坡重建局和旅游局共同启动了河道更新的第三步,即新加坡河美化工程的第一阶段,试图在该地区原有商业活动的基础上添加各种娱乐和庆典活动,使其成为一个24小时始终充满活力和生机的滨水空间。
(四)亚马逊河流域的治理[21]
亚马逊河流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和河流流域。亚马逊河流域流经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圭亚那、法属圭亚那、秘鲁、委内瑞拉和苏里南等九个国家,面积大约750万平方公里。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对亚马逊地区的过度开发与破坏,亚马逊流域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物种灭绝速度增加,水污染更为严重,严重威胁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
为了更好地保护(地球之肺)亚马逊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环境,更好地促进亚马逊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亚马逊流域各国政府成立了亚马逊合作条约组织。这个组织的目标主要是:一是以保护自然环境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实施联合行动,以促进亚马逊各个地区的和谐发展;二是促进亚马逊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保证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平衡,同时提高该区域居住人民的生活水平;三是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水道通航条件,在成员国间建立合适的物质基础设施;四是提高亚马逊流域居民的健康水平,防止并控制传染病,在科学和技术领域进行合作,在不影响自然文化的条件下发展旅游业,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地域资源、种族性资源和考古资源。
这个条约组织包括如下内容:
1.外交部长会议
外交部长会议是最高主体,它负责建立基本的共同政策指导方针,监督并评估这个合作过程的总体活动。按照条约第20条,各签约国外交部长会在任何方便或者合适的时候召开会议,以建立基本的共同政策指导方针,考虑并评估亚马逊合作过程的整体进展,同时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制定决策。这些会议可由任何成员国发起,但是至少要有四个其他成员国支持。
2.亚马逊合作委员会
亚马逊合作委员会由各国的高级外交代表组成。按照条约第21条,作为亚马逊合作委员会成员的各成员国高级别外交代表将每年举行一次会议。该委员会的职责主要有:(1)监督条约对象和目标的遵循情况;(2)监督外交部长会议决议的遵循情况;(3)在合适或者适时的时候向各成员国建议,举行外交部长会议,并准备各项议程;(4)考虑各成员国提交的方案和项目,对将由常设国家委员会执行的双边、多边研究和项目的动作过程作出相关决定;(5)对涉及双边、多边利益的项目,评估其动作过程。通常,委员会成员可以举行一般会议和特别会议,但是这两种会议都必须由临时秘书长召集。代表团必须是每个成员国的高级外交官带队,并由与会代表、顾问和其他政府授权的成员组成。
3.亚马逊地区的特别委员会
按照条约第24条规定,成立七个亚马逊地区特别委员会,它们分别是科学和技术特别委员会(CECTA)、环境特别委员会(CEMAA)、本地事务特别委员会(CEAIA)、健康特别委员会(CESAM)、运输、基础设施和通信特别委员会(CETICAM)、旅游特别委员会(CETURA)和教育特别委员会(CEEDA)。这些特别委员会由各领域内有能力的国家机构组成,连接并形成一个活跃的子区域交通网络,对涉及亚马逊地区的环境、科学和技术、运输、通信、基础设施、健康、本地事务、旅游、教育等具体问题进行研究。
4.亚马逊合作条约组织临时专职秘书处
亚马逊合作条约组织临时专职秘书处负责履行条约、外交部长会议和亚马逊合作委员会所规定的职责。它负责促进整个地区工作的开展、经验交流、科学或者技术信息的传播,鼓励地区项目的编制规划和实施。为此,秘书处规划和收集各种建议,组织和召集专门议题的研讨会,编辑论文公告和出版物;制定、提高本地区文化的工程项目,促进亚马逊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支持对原住居民的培训。
(五)墨累—达令河流域的治理
澳大利亚建立的是以州为核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它的墨累—达令流域管理模式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流域管理模式,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墨累—达令流域管理模式自成立以来,墨累—达令流域的盐渍化问题有了明显的改善,动植物多样化现象得到了较好的保持,土地和水的使用效率也达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更是有了显著提高。墨累—达令流域管理模式促进了墨累—达令流域的有效规划与管理,实现了墨累—达令流域水土与环境资源平衡、高效和持续利用。[22]
1.墨累—达令流域管理模式的建立
墨累—达令河水系是澳大利亚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大、支流最多的水系,流经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南澳大利亚州、昆士兰州四个州。墨累—达令流域各州之间曾经由于水资源利用上利益不均衡,产生过许多的争议。为解决争议,早在1915年,墨累流域三州的州政府和联邦政府(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南澳大利亚州)通过立法达成了《墨累河河水管理协议》,主要管理流域航运,后经过多次修订,内容扩展到流域管理体系、灌溉、水质管理等生态问题上。1917年成立了墨累河委员会,管理三州航运和灌溉。墨累—达令流域管理模式是针对墨累—达令流域所面临的有关土地退化;水量减少、水质下降及自然植被被砍伐与退化;湿地与河岸带退化;栖息地减少,物种灭绝等环境问题;土著文化遗产区条件恶化、旅游与休闲区退化等文化问题以及管理上的政策不协调;已有法规政策实施不力等管理问题而采取的一种措施。1988年在墨累河委员会基础上成立墨累—达令流域委员会,用于管理和协调流域的环境和资源使用等问题。[23]
2.墨累—达令流域委员会的组织机构及其运行机制
墨累—达令流域委员会由三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次是部级董事会。
由联邦和各州政府的代表组成。来自各个州政府的部长通过会议来管理分配土地、水资源及其他环境份额。其任务是为流域内的自然资源管理制定政策和确定方向,是最高决策机构;第二层次是部级理事会部长会议的执行机构。包括:墨累—达令流域委员会和委员会办公室。墨累—达令流域委员会将墨累河和达令河统一管理,同时将生态平衡和环境管理的内容作为重点纳入流域管理中。委员会办公室从技术上支持决议,采取行动。如调节水库库容,分配各州水资源,制定流域长期的自然资源管理计划;第三层次是社区咨询委员会。由地区的代表以及特殊利益集团的代表组成,直接向第一层次的部级理事会汇报执行中的政策和工程的影响及其效果。负责向部级理事会和委员会就应关注自然资源管理问题提供咨询,向委员会反映社区对所关注问题的观点和意见。[24]
墨累—达令流域委员会管理模式的成功还归因于州际之间的协调一致、联邦政府财政上的大力支持和统一、协调、全面的流域管理。
(六)埃普洛克流域的治理[25]
埃普洛克流域位于维多利亚州中部,流域面积共2000平方公里,其北至大分岭(Great dividing range),南部延伸至河畔平原,形成了一个北高南低,南北走向的狭长地形。埃普洛克流域的开发始于1838年,欧洲人首先移民至此,并将大批家畜运至此地,进行畜牧业生产。至19世纪中期流域内发现了金矿后,大批移民蜂拥而至。由于移民的增加,土地又进一步细分,并且生产结构也从单一的畜牧业发展为农牧结合型。随着人类生产活动范围的扩大,加上野兔泛滥等原因,埃普洛克流域的植被遇到严重破坏。原埃普洛克流域的林木覆盖良好。至20世纪60年代,已有近90%的森林被砍伐,取而代之的畜牧业和农业生产用地,由于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水土流失已十分严重。基于以上情况,埃普洛克流域果断采用发下措施:
1.实施了以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生产率、保护环境为目的的综合治理工程——埃普洛克水土保持项目
全国河流与供水委员会及议会公共工程委员会于20世纪50年代先后进行了几次勘察,并得出结论:在全流域范围内开展水土保持工作,遏制和减缓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恢复植被,改善畜牧业的农业生产条件;在流域内兴建蓄水工程,用于发展浇灌和供水;在流域内进行科学试验研究,为治理工程服务。地方政府接受了此建议,决定在埃普洛克流域开展综合治理工程——埃普洛克水土保持项目,并明确此项工程由州水土保持局负责完成。
2.土地所有者的支持与合作是流域治理工程得以成功开展的关键
埃普洛克流域内的大部分土地为个人所有,即私有土地,当州水土保持局的工作人员来到埃普洛克流域并开始着手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时,便遇到了当地民众的一些反对意见。虽然他们的土地受到侵蚀的困扰,但部分农场主仍然对此治理工程反应冷淡,甚至有持反对意见。州水土保持局的工作人员也认识到,在这种情况下,治理工作是无法开展的。为了得到土地所有者的支持与合作,州水土保持局的工作人员采取了非常谨慎的工作态度,确定了较为稳妥的工作方式。水土保持局的工作人员首先向土地所有者说明了他们的工作目标、工作程序、将要采取的措施以及对土地所有者的影响等问题,并分析了工程实施后给土地所有者带来的巨大效益。同时州水土保持局通过与政府的合作,向土地所有者表明了他们的权利和义务;土地所有者协助开展治理工作的义务,并声明治理工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生产性措施,由土地所有人负责投资完成;二是非生产性措施,由政府投资完成。
3.流域机构是流域治理的组织保障
通过多方努力,州水土保持局取得了当地民众尤其是土地所有者的充分信任,土地所有者对治理工作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于是,由土地所有者代表、法律顾问和水土保持局主席参加的埃普洛克流域委员会正式成立。它不仅为实现水土保持机构与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合作起到了桥梁作用,也标志着个体农场主、农场主组织、地方政府与相关政府部门为实现流域治理的多方面合作关系的建立,这种合作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参与,而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密切合作,这也是埃普洛克流域治理成功的关键所在。
(七)尼罗河流域的治理
全长6700公里的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流经肯尼亚、布隆迪、刚果(金)、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卢旺达、乌干达、坦桑尼亚、苏丹和埃及等非洲十个国家,其中1350公里河段位于埃及境内。尼罗河曾经饱受污染之苦,河水中的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的含量超过正常标准数十倍,铅、汞、砷等有毒物质的含量也大大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甚至发生过因食用尼罗河鱼而中毒以及饮用尼罗河水而引发肝炎和肾衰竭的事件。尼罗河在埃及境内的污染源主要有三个,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含有大量化肥和农药残留物的农业废水及成分非常复杂的工业废水。每年排入尼罗河的工业废水多达1400万吨。尼罗河污染的根本原因,是在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1983年政府颁布了“48号法”即《尼罗河保护法》、1994年颁布了《环境保护法》“第4号”,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尤其“第4号法”,是埃及第一部内容全面的环保法。[26]
现在,埃及政府越来越认识到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应和谐并行,并采取措施强化环保、拯救河水。一是加强立法,提高认识。1994年,埃及政府颁布了埃及第一部内容全面的《环境保护法》。法律规定,从颁布之日起的三年内,所有工商企业都必须升级设备、设施和生产工艺等,使产品达到规定的环保标准。超过三年而未达标的单位,要么被处罚款,要么被勒令停工。如对海洋造成污染的,最高处以15万美元的罚款。二是政策严格,措施到位。按照规定,有害物质含量必须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以内,否则将被勒令停产甚至关闭。在农业领域,政府禁止在尼罗河沿岸使用化学杀虫剂,提倡和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并推广生物杀虫技术。禁止居民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尼罗河,而代之以统一的排污处理。同时,政府大力推行“放心水”工程。计划在2008年以前投入22亿美元,对尼罗河水质监管系统进行优化和升级改造,优先实施保护尼罗河主干道的环保工程,处理生活和工业废水等,以彻底改变尼罗河水的质量,让居民饮水无后顾之忧。三是加强外联,携手合作。尼罗河流经九个国家,因此在对它的治理上,加强国际合作十分重要。应本地区国家的要求,世界银行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参与下,已拨款4000万美元,用于治理尼罗河生态环境和污染问题。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尼罗河污染情况已有所缓解。然而,由于人力、财力和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彻底解决尼罗河污染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据专家们估计,至少需要25年左右才能使尼罗河的污染得到根治。
埃及取得如此良好的水体保护成绩,除了政府的有效管理,与阿斯旺大坝的长期效益密不可分,不再泛滥的清水长流的尼罗河,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长期稳定的保障,源源不断输出的强大电力,为埃及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打下坚实基础。关于水库入水口的淤积问题,以及尼罗河三角洲失去肥沃泥沙的养分补充而肥力逐年下降问题,可以考虑在上游连续清淤,用管道输送到下游的三角洲肥田而变害为利。此外,尼罗河稳定的流量也保持了撒哈拉沙漠地下水位的稳定,大坝不应单独对土地盐碱化承担主要责任,而应考虑用水量逐年增大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的综合效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