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农村报纸发展史-中国农村类报纸转型研究

中国农村报纸发展史-中国农村类报纸转型研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农”字号刊物发展脉络一、第一条脉络:远离政治意识形态目前所能看到的中国最早的“农”字号刊物是1897年5月在上海创刊的农学刊物《农学报》,由罗振玉、蒋黼创办的务农会主办,主要向国内介绍西方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还报道国内农业发展状况。据统计,这类刊物约占到这段时间“农”字号刊物总数的27%。[8]这形成了中国“农”字号报刊的第二条发展脉络,并延续至今。

中国农村报纸发展史-中国农村类报纸转型研究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农”字号刊物发展脉络

一、第一条脉络:远离政治意识形态

目前所能看到的中国最早的“农”字号刊物是1897年5月在上海创刊的农学刊物《农学报》,由罗振玉、蒋黼创办的务农会主办,主要向国内介绍西方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还报道国内农业发展状况。[2]除此之外,自1897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有据可查的“农”字号刊物还有由湖北全省农务总会编辑的《湖北农会报》,由江西农工商矿局农事试验场主办的《江西农报》,广东地区的综合经济刊物《农工商报》和浙江农工研究会编辑发行的提倡实业的《农工杂志》。这些报刊分属两大类,一类是农业专门刊物,另一类是经济刊物,这两类都远离政治意识形态,形成了“农”字号刊的第一条脉络。这些报刊在1910年底前均先后停刊。[3]

第一条脉络在国民政府时期得到延续并有所发展。1912年,国民政府农林部机关刊物《农林公报》创刊,其宗旨是“使农学兴起,以左右吾农,以富吾农”,[4]成为这一时期“农”字号报刊的开端。自1912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农”字号刊物的创办者大体分为以下几大类:

第一类是由大学农学院创办的农学专业刊物。比如吉林省立农业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农业研究会、国立广东大学农学院、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金陵大学农学院、岭南农科大学等中央和地方的农学院或所属机构。所办报刊内容主要是各种农业科学理论研究、农业生产的规律与方法的探讨,介绍有关农业技术及其应用推广和农业发展状况等。据统计,这类刊物约占到这段时间“农”字号刊物总数的27%。

第二类是政府涉农机构创办的经济类刊物。[5]创办者是国民政府(包括中央政府也包括地方政府)中与农村和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相关的部门,比如国民政府农林部、农商部、农工部等,以及上海、江苏、广东、绥远等省属农业及农学机构,所办的报刊内容主要有公犊资料、中外经济动态、关于农村社会生活的调查报告、译著、农业新技术等。据统计,这类刊物约占到这段时间“农”字号刊物总数的20%。

第三类是20世纪30年代全国规模的乡村建设运动中创办的一批报刊,这类报刊介绍国内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发表相关的调研报告,宣扬乡村建设理论,主张实行农村改良运动。代表刊物有: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的主要宣传阵地《乡村建设》、山西太原农村教育改进社办的《新农村》、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乡村教育试验区办公处办的《乡谈》等。据统计,这类刊物约占到这段时间“农”字号刊物总数的21%。

以上三类报刊形成了民国时期“农”字号报刊的主流,其中大多数报刊存在时间不长,短则出一期即停刊——如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办的《农学丛刊》,在1929年3月只出一期停刊;1933年8月周次石主编的《农村》也是如此;存在时间较长的大部分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即停刊;其余的,除了华北基督教农村事业促进会文学部办的《田家半月刊》从1934 年8月创刊一直到1957年12月停刊之外,均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停刊。(www.xing528.com)

中国“农”字号报刊的第一条脉络随之在历史舞台上消失了,以下所论述的“中国农村类报纸”指的是第二条发展脉络的延续。即便如此,本书还是特地对第一条脉络作了梳理,因为,这些报刊所显示出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体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参与功能是普适性的、不容忽视的,即使因政权更替而导致上述报刊的物质形态消亡,但这些属性和功能作为现代传媒演进的内生因子依然存在,随着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这些因子会成为新中国农村类报纸转型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第二条脉络:以“工农群众”为对象的通俗报纸

延续至今的中国“农”字号报刊的第二条脉络,其历史起点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以及中国农民运动的蓬勃开展,农民报刊也开始出现。1925年,由共产党人李大钊、赵世炎领导创办《内蒙古农民报》。党在1926年的会议决案中对这类报纸的创办宗旨和目的有明确规定。它首先是党的机关报,但是不同于以党的干部为读者对象的政治机关报和理论机关报,它是以“工农群众”为读者对象的通俗报纸。

1926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议(1926年9月)”形成一个决案——《关于宣传部工作议决案》,在这一个决案中,提出要办中央“通俗的机关报”[6]的具体办法:

“中央通俗的机关报——《劳农》(或《工农》)亟需添设,先办月刊,以后设法改为周刊。这一机关报应当给工农群众读者以关政治的指导,须能搜集全国工农状况及其政治经济斗争的消息,登载各地方的工农通信。这种机关报的目的是使工农群众能明了全国革命斗争的状况及意义,并充分表现实际的工农生活及其斗争。”[7]

《劳农》在现有的史料当中没有证据证明其出版过,但是按照这一思路创办的报纸确实延续了下来。新中国成立初期最早一批创办的《山西农民报》就秉承了这样一种“通俗的机关报”的性质和特点。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1949年10月14日发出《关于创办山西农民报的通知》明确规定:《山西农民报》是“山西省委领导下的专为山西广大农民群众及区村干部服务的通俗报纸。”[8]这形成了中国“农”字号报刊的第二条发展脉络,并延续至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