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末清初男人观女性之美

明末清初男人观女性之美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末清初男人眼中的女性美李渔是明末清初杰出戏曲文学家和戏曲理论家。眉形凭空一抹像扫帚横在脸上,或是两笔斜冲如倒写的“八”字,都是女性美的大忌。李渔讲了自己亲眼目睹的一件事情。明末清初的女性美,不仅仅在于外表的漂亮光鲜,更重要的是内在修养,要富有教养,举止闲适,姿态优美,气质优雅,由内而外地散发出迷人芬芳。

明末清初男人观女性之美

明末清初男人眼中的女性美

李渔是明末清初杰出戏曲文学家和戏曲理论家。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六十一岁的李渔写出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戏剧美学论著,这就是《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演习部》及《声容部》一部分。著作问世以来,颇负盛名,常为时人称道,对后世影响深远。近代一些著名学者甚至将此书中的剧论部分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提并论。在这部书中,李渔对明末清初男人眼中的女性美,也进行了细致描述。

他认为,无论男女,都喜欢美色,即漂亮的异性,这是人类固有的欲望和情感,并不是什么不道德的事情。对一个女子来说,容貌姿态的妩媚可爱之处很多,但肌肤的颜色是主要的。女子的肌肤,以白净最为难得。如果一个女子,两眉、双眼、口唇、牙齿,样样都美得可以入画,唯独肌肤不好,就是一个难以弥补的缺陷。所以,一个美丽漂亮的女性,肌肤要白皙细嫩,如绸缎一般光滑柔润。

脸为身体的主宰,眼睛又是心灵窗户。透过眼睛,可以看出一个女子性情的刚柔,心思的愚智。一般来说,眼睛细而长的女子,性情必定温柔;眼睛粗而大的女子,心性必定凶悍;眼睛好动而黑白分明的女子,必定多聪慧;眼睛常不转动而白多黑少,或者白少黑多的女子,必定较愚笨。两眉是否秀美,也与性情密切相关。好看的眉毛必须有天生的弯曲,所谓“眉如远山”,“眉如新月”,都是指弯曲的最佳境界。纵然不能酷似远山,尽如新月,也须多少带一点儿月形,略微有一点儿山意。眉形凭空一抹像扫帚横在脸上,或是两笔斜冲如倒写的“八”字,都是女性美的大忌。

相对于脸面、肌肤、双眉、双眼来说,一个女子仅有美丽漂亮的容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妩媚迷人的情态和风度。情态和风度,不仅使美人更美,艳者更艳,而且能使老的变少,丑的变美,使无情的东西变有情,让人受到它的感染打动而又察觉不到。女子一有妩媚之态,即使只有三四分姿色,便可以抵得上六七分姿色。一个有六七分姿色而无妩媚之态的女子,与一个只有三四分姿色而有妩媚之态的女子站在一起,人们往往更容易被后者吸引。情态风度与容貌姿色相比,不只能以少胜多,而且能以无胜有。有些女子,相貌姿容一无可取,却能令人思念不倦,甚至情愿舍弃性命去追求她,这完全是由于她身上的妩媚情态和风度在起作用。

情态和风度是天生的,不能勉强造作。矫揉造作出来的情态和风度,不但不能添美,反而只会增其丑。同样是皱眉,出现在西施脸上会非常可爱,但出现在东施脸上却极为可憎。(www.xing528.com)

一个女子怎样才有内在的气质美与外在的风度美呢?李渔讲了自己亲眼目睹的一件事情。一天春游,恰遇下雨,他到一个亭子中躲避。此时也有许多美丑不一的女子踉踉跄跄地跑到亭子中来。其中有一个穿白衣裳的贫家妇人,年龄约三十来岁,别人都挤到亭子中间,只有她仍旧徘徊在檐下,因为中间已经没有空隙了。别人都在那儿手忙脚乱地抖落身上的雨水,担心太湿会受寒,而她却听其自然。因为站在檐下,雨水仍然往她身上滴,即使再抖也没有益处,还会徒然现出一番丑态。

等到雨快停的时候,别人都争先恐后地走出亭子,只有她迟疑了一下,稍后才离开,但刚走几步,雨又重下起来,她就赶紧几步跑回亭子里。这时,她比别人先一步站到亭子里,原因是她预料必定还得返回亭子里,晚走一步,返回时可以占据一个好地方。然而,她虽然凭主观臆断猜着还得返回亭中,但是脸上却绝无一点先见之明的骄人之色。不仅如此,当她看到在她之后返回亭子里的人反而站在檐下,衣裳湿得比她站在檐下时厉害得多,这位妇人就上前主动帮她们抖衣裳,她抖衣裳的动作真是仪态万方,美妙之至,动人之极。那时的情状,竟然好像天上有意汇集众人之丑,以显示她一人的妩媚迷人似的。

在李渔看来,这个女子起先站在檐下一动不动,好似以郑重之心来保养自己的情态和风度;她后来有意动来动去,以徜徉之举来显现自己的情态风度。然而,她当初怎么能事先断定还会下雨,先把自己的才华隐藏起来,等到最后再显示呢?其实,她保养自己的情态风度完全出于无心,她显现自己的情态风度也是完全出于无意,出自本然。在她保养自己的情态风度时,先有一种娇羞无奈的样子显现出来,令人不禁产生爱怜之心。于是,一个年龄三十岁左右的贫家妇人,只因自己的姿态多少有些异乎寻常,竟使二八佳人和穿戴华贵的女子都黯然失色。

明末清初的女性美,不仅仅在于外表的漂亮光鲜,更重要的是内在修养,要富有教养,举止闲适,姿态优美,气质优雅,由内而外地散发出迷人芬芳。从衣着打扮也可见一斑,那时妇人之衣,讲究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正所谓“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时光流逝,四百余年过去了,对于女性美的认知,变的只是一些时尚的元素,不变的永远是外在与内涵完美的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