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里的经济学
最近,有经济学家撰文说,应该建立新的衡量宏观经济运动总量的指标体系,来真实反映中国的实际经济水准,主张改变过去以GDP指标(国内生产总值)高低论英雄的问题,而用GNP(国民生产总值)来反映国人的国民财富指标,认为这比反映中国境内包括外资企业的GDP更能代表和体现中国的真正实力和国民生活水平。其理由是外资企业和众多跨国公司创造的产值和利润,并不属于中国,加上税收多被减免,他们所制造出来的数字,并不能带给中国国力和国民福利实际的意义,只有后一种产出才是一国国民能够支配和享用的财富,才有福利的意义。
在政府工作,专业又是经济管理,有人就问我,GNP这个指标到底好不好,为什么还要沿用GDP指标?深奥的经济学理论,不是我辈三言两语所能解释清楚的,只好给他讲了一则故事:
有两个经济学家在野外散步,边走边讨论深奥的经济学问题。正说着,甲看见一窝蚂蚁,成千上万,很是恶心,于是甲思索着对乙讲:“你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吗?”乙回答:“这完全合乎经济学所强调的理性,我非常相信。”甲于是指着那窝蚂蚁说:“你若吃了它,我给你一百万元钱。”乙起先十分反感,但是想到有了那一百万元,就再也不用为未来的生计发愁了。巨大的诱惑,使乙痛不欲生地吃了那窝蚂蚁。当然,甲也极不情愿地履行了他的承诺。乙拿了钱以后,后悔之意油然而生——不该为这一百万元钱丢人现眼,永远成为甲的笑柄。他们一语不发地向前走。没过多久,乙也看到了一窝蚂蚁,机会来了,他对甲说:“你要是吃了它,我也给你一百万元。”一直为失去一百万元痛心不已的甲,竟也毫不犹豫地吃了那窝蚂蚁。当然,作为条件,乙也把甲给他的一百万元还了回去。
走着走着,甲突然缓过神来,如梦初醒,对乙说: “不对呀,我们谁也没有挣到一分钱,却每人白白地吃了一窝蚂蚁。”乙思考了一会儿,一脸慎重地说:“可是,我们毕竟创造了两百万元的GNP啊!”
可见,以GNP为中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它的构成上:将每个人支出的价格相加得出的GNP(按支出法计算),包括了大量多余而不合理的,甚至有害的生活方式的产值。而这些包含了多余的、有害的经济活动带来的国民收入都是GNP的重要构成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只有货币数量上的意义,却没有多少实质上的好处。随着世界经济开放度和关联度的提高,跨国经济越来越广泛地深入,以“国民”为计算对象的国民生产总值GNP指标往往不能反映“非国民”的经济活动,影响其作为宏观经济运动基础信息作用的发挥,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就是为了克服国民生产总值的缺陷而出现的。
后来,又有人问我,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有人掌握了资源优势,却仍然没有发展起来,穷人为什么照样穷,富人为什么照样富,他们之间的差距在哪里?我回答他们说,差距在消费理论的异同上。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同样给他们讲了一则故事:
一场洪水袭击了一个村落,黑夜里两个人慌不择路,噌噌噌地爬上了相邻的两棵大树上避水。天亮后,树上的两人定睛一看,一边是村里的富翁,身上背了一袋黄金,一边是村里的穷人,肩上扛了一袋馒头。第一天,穷人饿了就啃馒头,富翁背着黄金只有看着干咽口水。第二天,富翁饿得忍无可忍,主动提出用黄金跟穷人换馒头。穷人穷惯了,机会难得,见钱眼开,就狮子大开口,要用剩下的馒头换回富翁的所有黄金,富翁虽然极不情愿,但还是答应了。于是第三天穷人背着一袋黄金,看着富翁啃食馒头咽口水。到了第四天,饿得头晕眼花的穷人实在忍受不住,又主动提出用黄金向富人买馒头,富人说得用一半黄金,才能换取两个馒头,穷人虽心有不甘,但眼下保命要紧,只好咬牙答应了。到了第七天洪水退去,两人都保住了命,从树上下来后,富人的黄金还是回到了富人的腰里,毫厘未损,穷人的馒头却被吃得一干二净,一无所获。
作为经济人的消费者,其消费的目的是使欲望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这种欲望满足程度的最大化,也就是消费者的行为,主要考虑从商品的消费中获得最大的效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里兹在他的经典之作《经济学》里,直截了当地把经济学称为“关于选择的科学”。更准确地说,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稀缺经济资源最佳使用方式的科学。穷人没有意识到,在生命面临洪水威胁的关键时刻,能填饱肚子的馒头,就是极为宝贵的稀缺资源,它的价值远远大过一袋黄金的价值。当“有所失就有所得”的机遇降临时(或者说叫机会成本与选择成本),穷人又因为自己的贪得无厌,缺少远见和危机意识而没有很好地把握它,做了一件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蠢事,把最大的交易风险留给了自己。这就如我们一些地方一味地盲目追求经济的发展,而不顾环境、资源、人类自身健康的破坏一样,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而富人则该舍得时敢于舍,面临机遇时又能冷静地把握,所以,始终能处于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获得了最大的边际效应。穷人和富人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思路的不同。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人生。(www.xing528.com)
现在不少经济学家总是把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与企业的改革创新联系到一起,对此不少人感到困惑。有人接着问我,什么样的思维叫创造性思维,它能创造价值吗?我讲了第三则故事:
一位美国商人去拜访教皇,声言只要教皇改口一句话,就给十万美元,教皇摇头。“一百万可以吗?”商人态度恳切,教皇依然摇头。“一千万可以吗?”商人充满期待,教皇挥手制止。随侍一旁的主教不解地问:“一千万美元可以做许多大事啊!他究竟要的是哪一句话,您的态度是那么坚决?”教皇冷笑了:“他要教徒们祷告完毕之后,不要说‘阿门’,而说‘可口可乐’!”
这则笑话一经出现,立即不胫而走,媒体大肆传播,民间口耳相授,可口可乐的“上口率”更高了。
在一个崇尚教义的国家,有关教义的事人们总是格外关心,借助这种在全社会非常普及又无需付出任何代价的载体来宣传自己,是多么聪明的做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媒体广告昂贵,这则笑话编得实在很高明。它所创造的价值是无形的品牌价值,只要品牌根植于消费者的心里,随之而来的就是有形的、巨大的社会价值。
在一切经济活动中都是围绕盈利这个内核进行的,归根结底是看能否创造价值。而创造价值的方法有很多,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想到了别人想不到的点子,就可能因为另辟蹊径而获得别人意想不到的收益。如果闭目塞听,安于现状,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来搞经营,那么就要面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尴尬局面。这也正是为什么在同行业中本来实力相差不大的企业,有的经济收益、社会收益越来越大,市场越跑越宽;而有的却谈不上发展,最后只能面临倒闭破产境地的重要原因。企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重要的是解放思想、发散思维、敢于创新,不要说自己做不到,关键看是否能够想得到。
经济学是经世济民的学问,人们研究它的目的,就是如何使人民幸福和快乐。最近,国内兴起了幸福经济学的研究,理论都很深奥,有人又问,什么样儿的经济学才是幸福的经济学呢?我讲了最后一则故事:
有两个酒鬼,因为贪恋杯中之物,日常开销很大。为了满足口腹之欲,两个酒鬼想到了合伙做酒生意,以酒养酒。于是,二人凑钱从外地进了一桶酒回来。走在路上,酒鬼甲酒兴大发,从衣兜里掏出仅剩的五角钱,跟酒鬼乙商量:“我能不能用自己的钱,买你的一点儿酒喝?”酒鬼乙想,他自己掏钱买酒喝,有什么不可以的呢?酒鬼甲就打了一杯喝了。走了一程,酒鬼乙的酒瘾也犯了,身上不是有酒鬼甲刚打酒时付的五角钱吗?于是,他又跟酒鬼甲商量:“我能不能花五角钱,买你的一点儿酒喝?”酒鬼甲一口应承:“行啊。”就这样,你来我往,互相买了不少酒喝。等毛驴得儿得儿地把两个酒鬼拉回家时,车上除了两个快乐的醉汉外,就是那只大大的空酒桶了。
从表面上看,两个酒鬼这次生意失败了,他们没有赚到一分钱,还消费了一大木桶酒。但他们赚到了一肚子的美酒,赚到了一肚子的快乐。如果深层次地挖掘,会发现因为他们购买并消费了一大木桶酒,拉动了种植、化工、酿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酿酒需要粮食、酿造工具,种粮又需要种子、农药、化肥、农机具等),为多个岗位的人提供了就业的机会,为国家提供了税收,这种既拉动了GDP、GNP的增长,个人又收获了快乐的经济行为,我个人肤浅地认为,这应该是幸福经济学的应有之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