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零费用经营的思维
特别是在信息时代,许多人仅凭一个创意、一个点子、一次策划或交易所的一个手势,或者是电脑显示屏的一个光点,抑或是经纪人买入卖出的一个指令,都能从一无所有瞬间变成百万、千万、亿万富翁。传统经济中,“0”代表虚无;在知识经济中,“0”代表一切。
只要你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把世人没有看到的东西看到了,把世人没有想到的事情想到了,把别人没有抓住的机遇抓住了,把世人没有办到的事情办到了,的的确确填补了世上的某些空白,这就是奇迹。
自古以来,凡开展商业经营活动常常以投入货币资金作为代价和条件,有投入就有产出,大投入大产出,小投入小产出,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资金成了企业经营的上帝。世人信奉天上掉不下来馅饼,手板心煎不出鱼吃,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钱就办不成事,这似乎成了一条亘古不变的商业法则。其实,零,是一个人人都懂的数字,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起步数,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数字,其形体也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圆。可是,就是这个简简单单的圆,却代表着一种力量,一种永恒,一种希望。零的存在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这个世界看不见的东西远比看得见的东西还要多,还要大,还重要,还精彩。比如,地球生物赖以呼吸的空气是一种看不见的无色透明体,处于零状态,但它确确实实存在,而且在物理学范畴中还是有重量的。再以时间概念为例,时间从无始到无终,一直浩浩荡荡地移动着,由于混沌模糊,原本无有,处于零状态,自从有了人为的段落划分(年、月、日、时、分、秒、昼夜)之后,才使人类有了快慢的感觉,才有了漫长与瞬间的差异,才有了岁月与纪年的认识,更有了时间的无限价值。古人说“有容乃大”,古老的哲学命题“无即为有”,禅宗佛祖讲究万事皆空为至高境界,由此及彼,有许多事物看似无,实则有,看似虚,却是实。一个简单的数字,往往包含着极其复杂的含义。人类发展到当代,数字表象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地步,似乎一切都将要数字化,如数字技术、数字工程、数字电视、数字信息、数码港、数码库、数字图书馆、数字研究所、数字装备、数字制造、数字工厂、数字城市、数字地球、数字天文……“数”成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人类也差不多数字化了。难怪乎我们的老祖先在《易经》里就是以易(筮)数来说明世界万事万象的生成和变化:“参化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比如说哥德巴赫猜想,需要求证“1+1”,多少代杰出的数学家前赴后继,经过上百年的殚精竭虑,至今也只证明到1+ 2,1+ 1还没有证明出来,所以被公认为数学皇冠上的宝贵明珠。其实这个一步之遥的求证过程,有可能发掘出多少个数学王国的奇珍异宝。
零也是一种存在,并非虚无。有许多事物,即使虚,也并非无。换言之,不只是实,才是有。在纯静态的物质世界里,也许“0”是“无”,“虚”是“空”,而在动态的经济领域里,“0”和“虚”应该另当别论,也就是说,“虚”和“实”、“无”和“有”在经济领域往往只是一个相对概念,这两者之间是完全可以转换的,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以邓小平这位伟人为例,他的有形的生命体虽然已不复存在了,但并非人一过世,他的一切就归于消亡。邓小平的“形”虽然不存在,但他的“神”还存在,比如他的理论、思想、智慧,他的治党、治政、治军的方略都还存在,甚至可以说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虽然这些在形式上是属于“虚”的范畴,但至今还像一面鲜明的旗帜,指引着我国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邓小平所有留下的“虚”,其作用多么巨大,其价值无可估量,其影响多么深远。因此,我们不难判断,这种“虚”只是抽象而不是具象形式,其中隐含的“实”才是真正的内容。按照零费用经营论,企业家不只是把工夫花在资金、资源、资产这些有形的东西运作上,而要敢于、善于从“虚”的找到“实”的,从“无形”找到“有形”。同时,把“虚”变成“实”,把“无”变成“有”,在真真假假、是是非非、虚虚实实的生存环境中,通过如此这般的出神入化,创造经济奇迹。
零也是一种存在,并非虚无,因为,零能起步,零能改变,零能造化。举例来说:一个车轮有30根辐条,可是中间必须先空出来,才能安放车轴。中间空出来的地方,看起来什么也没有,可是正因为那里什么也没有,才有放置车轴的用处。一座房子中间必须留有空间,人才能住进去,东西才能放进去。当然,人们往往首先看到的、思考的是这座房子的框架及其价值,而这座房子框架内仿佛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虚无的空间。可是,如果没有这个“什么也没有”的空间,房子就不叫房子。正是这个空间,才使房子具有了人们建筑它时所要求的功能,才产生了人们认同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实际上,房子的功能和价值也就在这个“无”上。事实说明,车轴的空间和房子的空间并不是毫无存在意义上的虚无,或者是一无所有的空洞。恰恰相反,人们可以从这“两个空间”中找到各式各样的“商机”,发现价值,创造财富。这是因为同样是“两个空间”,由于人们赋予物体空间的内涵眼光变了,人们的因势作为变了,其结果必然是“无”中“生有”,“虚”能“变实”,“空”可“充盈”,“零”会“造化”。这就是说,“虚”和“实”虽然表现、存在的形式不同,构架组成的内容不同,但其功利价值是相同的,因为两者之间不仅存在互补关系,同时还存在着“变革”、“变故”、“变本”、“变化”、“变通”、“变相”、“变数”、“变量”、“变幻”等关系。一个“变”字,道尽了一切皆然的可能性。零费用经营理论就是好比引导人们站在一所建好的房子面前,完成从一扇门前走进房子里面的一个跨越,虽然步履可谓不大,可天地却已不同。零费用经营理论就是指引人们去实践一个从一扇门前走进房子内的过程,并寻找到它的感觉和认知,寻找到这一步之跨的意义和价值,探索它的“空灵务实”、“出神入化”的途径,掌握它的“虚”“实”“变通”的奥妙,进入到是物非物、是空非空、是无非无这样一种智力经济的崭新的、更高的境界。
零费用经营论讲经济并非是凭空谬论,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社会背景以及自然科学背景。零费用经营论认为,在经济领域里,包括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虚”并非绝对“虚”,“实”并非绝对“实”,“无”并非绝对“无”,“有”并非绝对“有”,这两者之间是一个互相依存、互为因果、互相转换的关系。我们从事经济工作的人,面对经济活动,表现经济行为,何尝不是如此灵动共识呢!比如,文学作品原本是虚构的东西,完全属于“虚”的范畴,属于精神产品层面,在过去来讲是不能“当饭吃”的东西,但在当今除了它本身的艺术价值外,它还可以由“虚”到“实”地产生经济价值。如:古人流传下来的传世佳作,在中国旅游业日益发达的今天,成了众多旅游爱好者探古寻幽的指南针;很多看似平常的小庙小池,如今却纷纷成为旅游热点。张继的《枫桥夜泊》,使寒山寺这座寻常庙宇如今成为生钱机器;王羲之的一篇短序,让兰亭的一汪水变成纳税的源泉。文学作品不但是文化产业的抓手,同时也是旅游产业的推手。近几年来,我国从“虚”的“文化事业”到“实”的“文化产业”的改变,既是人的思想观念的改变,也是文化体制的改变。如深圳的文化产业连年来均以高于GDP的增幅快速发展。文化产业正成为拉动城市经济的“引擎”,尤其是娱乐、设计和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迅速,吸纳了大量的民间资本。2005年,深圳仅设计业的产值即高达122亿多元,文化旅游业产值达30.3亿元,实现增加值10.36亿元。可见,偌大的中国,文化产业经济发展前景何等可观可喜。
零费用经营论认为,任何奇迹都是人为创造出来的。当然,人们对于奇迹往往感到神秘莫测,高不可企,惊叹不已。其实,奇迹并不是虚幻,也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甚至人人都可以创造出奇迹,而且能多次成功。因为奇迹不只是表现为诸如金字塔、万里长城、四大发明、本草纲目、万有定律、计算机、克隆技术、航空航天技术、胰岛素等惊世骇俗之作。其实,只要你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把世人没有看到的东西看到了,把世人没有想到的事情想到了,把别人没有抓住的机遇抓住了,把世人没有办到的事情办到了,的的确确填补了世上的某些空白,这就是奇迹,就是你创造的一项实实在在的奇迹,就是你通过这个新事物向社会做出的一项新贡献。
二、商人、商海、商机、商情、商道
机会、机遇、机缘、时机……说起这些词来,我们免不了心动耳热,因为它与人们的事业和幸福紧密相关。抓住了,我们就可以乘风而起,登上成功的巅峰;如果错失了,我们就可能与成功擦肩而过,因而懊悔不已,甚至抱憾终生。难怪卡耐基不无感慨地说:“在某种意义上,时机就是一种巨大的财富。”英国的托·富勒也说:“抓住机遇,就能成功。”世界著名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谈到他的创业史时,也只说了一句话:“压倒一切的是时机。”机会的确是成功的催化剂,成功人士凭借机会可以更快地实现目的。
但机会或时机又是那样难以觉察和捕捉,它不会自己跑来敲你的门,也不会大喊大叫让你惊醒,它像不经意间掠过你面前的一阵风,又像水中的游鱼,似乎逮住了却又从你手中倏然滑走。哲人曾经说过,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这是一种有智慧的断言,即用必然性驾驭偶然性。有一句格言说得好:“幸运之神会光顾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如果她发现这个人并没有准备好迎接她时,她就会从大门里走进来,然后从窗子里飞出去。”马克·吐温曾经这样抱怨:“我往往是在机会离去时,才明白这是机会。”事实上,这也许是许多人、许多公司、许多企业的命运。自1876年以来,“淘金热”一词已经成为“捷足先登新兴或高利润领域”的代名词。但是,真正从淘金热中发财致富的并不是淘金客,而是当时发现商机和利用商机的人,即提供挖采黄金所需的生意人。如在加州淘金热中,亨利·威尔斯和乔治·法戈,他们两人其实连一盎司黄金也没挖到。这两人以前都在纽约西部经营货物运输业务,于1850年合伙经营美国运输公司处理水牛城以西的货运业务。1852年,他们发挥货运业的专长,成立了富国公司,并将服务对象锁定加州淘金客。在那期间,富国公司的业务扩展到运输黄金和融资淘金客等服务,而成为一般银行、旅行业和保险业务的翘首。
看似偶然的机会,能否降临在某个人头上,实际上都有其必然性。必然性的力量是持久的、决定性的,它甚至可以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机会”或偶然性。笛卡尔患病期间躺在床上休息,无意中看到天花板上的蜘蛛网,他琢磨着其中的奥妙,创立了新的数学分支——解析几何。伽利略看着被微风吹拂而轻轻摇曳的吊灯,发现了摆的定时定律,并由此而制成了钟表。牛顿因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而悟到了万有引力定理……在这些看似偶然的机缘背后,是科学家们坚实的知识基础,锲而不舍的精神,为真理献身的理想,当然还有他们善思的习惯和敏锐的观察力。
在漫长的人生中,“事事有机缘”,机缘是处处存在的,但能否让机缘变成我们成功的阶梯,不是取决于所谓的“命”,而在于我们自己本身。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设计师。你的一生是否精彩,关键在于你能否抓住这许许多多的机遇、机会、机缘、时机。强生、马里奥特、美国运通等一批杰出的公司之所以杰出,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比别的公司更善于利用机会。伟大的人物和企业,不仅按照自己的内在逻辑,沿着必然的道路和趋势驾驭着一次次机会,而且还因势利导不断创造着自己所需要的“机会”。因此,对伟大的人来说,永远没有迟到,永远不会“过了这个村没有那个店”,永远在制造着自己和别人的机会,也永远没有事后的惋惜。
迷恋机会的人往往会上瘾,一次次靠偶然性得手,犹如窃贼,势必积淀成心理定式,从而忽视事物本身的必然性和内在逻辑。其实机会只是一种偶然性,它最多对创业者的原始积累或者说“第一桶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当企业进入正常发展时,通常所说的机会并不重要,不仅不重要,甚至还是陷阱,这是因为“机会”具有很大的相对性。特别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和追求瞬间改变命运的冲动,一个人往往由“抓住机遇”始,陷入危机终。甘布士在一次采访中对那些想创业的青年说:“我认为你们应该重视那万分之一的机会,因为这将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有人说这是傻子行径,比中彩票的希望还渺茫。这是有失偏颇的。因为买彩票完全是碰运气,而这万分之一的机会需要你自己努力去把握。但是,你也必须注意到,要想抓住这万分之一的机会,就必须注意两点:一是目光要长远;二是要锲而不舍。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信心,即使你抓住了机会也是无济于事的。只要注意了这两点,你就一定能成为日后商界的新星!”
许多时候,机会并不是以金子般闪亮醒目的形式等待人去捡拾,它又总是以矛盾、问题、瑕疵等形式或不屑一顾的存在而出现,甚至是像一把双刃剑,首先用它的寒光吓退了多数弱者,然后再以它的利刃帮助勇敢者披荆斩棘。正如我国古人所言“祸兮福所依”。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的中国随处都是亟待修补的产业链,到处都隐藏着巨大的商机。虽然邓小平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可是真正有勇气越雷池一步的人却寥寥无几,倒是那些当时穷困潦倒、走投无路的人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当时这些人面临的困难还不是今天大家所熟悉的全面性竞争,而是物质资源的极度匮乏以及社会歧视。这些人战战兢兢地从小笔买卖开始,探索着财富之路。当他们突破了传统思维的防线扎进了市场之后,他们终于发现了无所不在甚至是唾手可得的财富机会。
企业界常常看重有形资产,而忽略无形资产;看重人的现实表现,而忽略人的发展潜能;流于静态分析,缺少动态眼光;习惯在企业管理守成上思考问题,缺少在经营上突破创新。传统观念认为,机会以一种均等的常态而存在。但是,机会从来就不均等,虽然机会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它能否属于你,一方面取决于你是否及时发现机会;另一方面取决于你有没有能力抓住机会。一个日趋成熟的市场,提供给后来者的机会的确不多,但是,也应当肯定,同样在市场经济中,从来就不缺少商业机会,缺少的只是寻找机会的心,发现机会的眼,抓住机会的手,利用机会的人。所以,人在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观察机会,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机会。在一定意义上说,商机无所谓有没有,而差别只在于能否发现,发现了能否抓住,抓住了能否利用,利用了能否守住,守住后能否发展。正如闽南歌中唱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那种“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做法是不行的。法国细菌学家巴斯德说过:“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丘吉尔说过:“对于每个人来说,生命中总会有一个特殊的时刻,用句比喻的话来说:命运拍了一下他的肩膀,给他一个机会去干一件非常特别的事情,一件对他来说独一无二而且适合他的天赋的事情。那会是他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如果他在那个时刻却没有准备好或者不能胜任这个工作,那将是何等的一场悲剧啊。”人生的旅途存在着无数的机会,关键在于去发现、去把握,幸运之神不会把馅饼无端送到一张“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大嘴里。即使我们感兴趣的市场机遇,也不是一只总往你怀里撞的野兔,让你不劳而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即使煮熟了的鸭子也有飞了的时候,更何况任何机遇它总是躲在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事物中,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极深的隐蔽性和不可逆转的实时性,许多时候机遇与我们失之交臂而我们却茫然不知所措。这就需要我们对新生事物具有极强的敏感性和很强的洞察力,像孙悟空一样亮出自己的火眼金睛,剥开扑朔迷离的外表,捕捉商机,把握商情,从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为最先发现、最先下手、最先得益的成功者。举例来说:唐装是春节前后最流行的服装之一,而且有很多服装企业在唐装上收益颇丰,同样也有很多的服装企业面对市场悔之莫及、望洋兴叹,为什么呢?他们就是没有及时把握商机,抓住市场的空缺。在上海各国元首会上,各国元首每人一件唐装着身时,一些敏锐的商家立即发现了商机,立即行动。而有些商家看到后还坐在西装牛仔裤上傻笑。待到一些服装企业的唐装上市热火朝天时,一些错失商机的企业主才如梦方醒,亦步亦趋地仿效起来。
利润,尤其是超额利润,产生于经济系统不均衡,产生于时间、空间、体制、技术、供需关系乃至文化、观念和民俗等多方面的落差,经济波动给人们低买高卖的机会,地域差异给人们以获取差价的机会,双轨制给人们以寻租的机会,新技术和新出现的需求则给人们以发展乃至垄断一个行业的机会。可见,落差是利润的源泉。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就是寻找能带来长期稳定利润的落差,其实这就是寻找到创造利润的商机。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有些机会真是可遇不可求,它们稍纵即逝,能够抓住它们,你就会在商业竞争中抢得先机。正如英特尔总裁葛洛夫所说:“在转折点上,旧的战略被新的所代替,使企业能够上升到新的高度!”当年诸葛孔明“草船借箭”,一箭三雕,成为千古佳话:一骗曹阿瞒,二气周都督,三保全自身,流传至今。当然,后人更为关心的已不是当时那种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而是诸葛孔明那种超乎寻常的把握机遇的洞察力。诸葛亮察觉到周瑜对他忌妒有加,这已是个公开的秘密,“造箭”只不过是一个幌子,加害才是真;同时,凭他的天象知识,预知了天气的变化,更深知曹操乃一代枭雄,生性多疑,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一个绝好的机遇。孔明没有疏忽,他抓住并利用了这个机遇,从而不仅为蜀汉政权创造了一个外交、军事上的巨大成功,更为自己神奇的一生添上了神奇的一笔。中国有句俗语,叫做“时势造英雄”,然而新世纪、新时代却要呼唤英雄创造时势,西方流行这样的名言:“弱者等待机会,强者创造机会。”在我国也有这样一句名言:“强者制造潮流,智者顺应潮流,弱者被潮流卷走。”莎士比亚说得更加客观:“聪明人会抓住每次机会,更聪明的人会不断创造机会!”往往一个特殊的机遇,造就一个特殊的人物,这正可谓“时势造英雄”。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够“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所谓“应运而生”、“时势造英雄”,无论“运”,还是“时势”,都不过是“机遇”的另一种符号。成功的人,其成功之处,就在于他能在“招手处”把握住人生的机遇、时代的脉搏。海尔的经营者将屡屡能抓住机遇的原因归结于:“我们总是在不断地敲门,这扇门敲不开换另一扇门敲。机遇就是这样,突然有一天一扇门开了,我们就进去了。没有抓住机遇的企业,往往是要么从来不敲门,要么敲不开就放弃,还怪门太紧。”1000多年前,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描写了一些与世隔绝的人,“先世避秦时乱,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后来,有人编了一段相声,把一位“秦人”请出了桃花源,来到现代社会,领略到许多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现代事物。“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零费用经营理论就是启发人们走出狭窄的胡同,走向宽敞的大街,去领略大千世界的无限风光。意识到做生意有本钱固然重要,但往往事与愿违,常常因为资金所限、条件所困,从而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因此,做生意眼睛不能只盯着自己腰包里那点本钱,不要一心只为资金发愁,更不要束缚自己的手脚,而白白地失去我们身边的许多商机。诚如人知,开阔地虽无荆棘和灌木丛,却无猎物;避风港虽说平静安全,毕竟到不了彼岸;经营中如果没有风险、困境,也就毫无利益可言。正如杰费里·梅雷迪思所言:“人们在事业上如同在生活中一样,避过风险的坦途无疑是不存在的。”
案例:
1957年,刚刚荣升我国台北市第十信用社董事会主席的蔡万春面色肃然,在台北的金融同行中,“十信”太渺小了,小到根本无人去理睬它。台北有的是信用良好、资金雄厚的大银行,稍有点名声的商家、企业都把钱存放到它们那里去了。
蔡万春深知“十信”的实力不可与资金雄厚的大银行较量,但他又坚信,大银行虽然财大气粗,可也不可能没有“薄弱”或“疏漏”之处,那些“薄弱”或“疏漏”之处,就是“十信”的生存之地!
蔡万春在街头巷尾徜徉,与市民交谈,跟友人商榷,终于发现了各大银行不屑一顾的一个潜在大市场——向小型零散客户发展业务。
蔡万春大张旗鼓地推出1元钱开户的“幸福存款”业务。一连数日,街头、车站、酒楼前、商厦门口,到处都是手拿喇叭、殷殷切切、满腔热忱向人们宣传“1元钱开户”种种好处的“十信”职员,而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宣传品更是满城飞。“十信”的宣传活动令金融同行们大笑不止,人人都在嘲讽蔡万春瞎胡闹——“1元钱开户”?连手续费还不够哩!
但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奇迹出现了:家庭主妇们、小商小贩们、学生们争先到“十信”来办理“幸福存款”,“十信”的门口竟然排起了存款的长队,而且势头长盛不衰。没过多久,“十信”即名扬台北市,存款额与日俱增。
迈出了成功的一步,蔡万春信心倍增。“不能跟在别人后面走,一定要创新路!”蔡万春经过仔细的观察分析,又发现了一个大银行没有涉足的市场——夜市。随着市场的繁荣,灯火辉煌的夜市不比“白市”逊色多少,而银行是不在夜晚营业的。蔡万春大胆推出夜间营业,台北市的各个阶层一致拍掌说好,许多商家专门为夜市在“十信”开户,“十信”誉满台北。
就这样,“十信”汇涓涓细流以成大海,很快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7家分社、10万社员、存款额达170亿新台币的大社,名列台湾地区信用合作社之首。
资金雄厚了,蔡万春又有了新打算。1962年,蔡万春访问日本。日本闹市区的一座又一座金融业的高楼大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觉得这些雄伟壮观的大厦不仅令人难忘,更给人一种坚实感、信任感。回到台北,蔡万春就不惜重金在繁华地段建起一幢幢高楼大厦。原先讥笑过蔡万春的金融界同行又笑了,但是,他们还来不及将唇边的笑容收敛起来,就瞪大了眼睛:“十信”的营业额呈直线上升,原先属于他们的那些客户,也一个一个地跑到“十信”去了。
三、生意人、生意眼、生意心、生意才、生意术、生意经
俗话说:英雄不问出处,生意不计成本。这句话是说,不是名门也能出英雄,无本也能成买卖。大凡会做生意的人都有一种共性或相同的思维,总是希望以最小的代价去做最大的生意。这种带有浓厚中国吝啬式的经营妙法的确成就了不少经营人才。我们不可不承认,在商场上有赢家,有蚀家,赚钱的不费力,费力的不赚钱。千金易得,一智难求。以钱赚钱算是实力,无钱赚钱才是高明。我们又不能不看到在市场经济生活中,风险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真可谓市场经济瞬息万变,强手如林,到处充满着矛盾,到处也都是弥漫着商业硝烟的战场。在同等市场竞争环境下,之所以出现不同的运程,虽然不排除某种运气和偶然性,但一般来说,的确有高手与俗夫之别,有智者与庸者之别,说到底双方一决高下的就是知识、智能、胆魄的较量。人为万物之灵,灵就灵在用脑,当今,人脑不够就加电脑,眼睛不够就用视屏,耳朵不够就用声讯。古人云:“力之用一,智之用百。”做生意要有“心计”,这就是所谓“生意人人做,巧妙各不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讲心计,对商界来说,就是要有“生意眼”,“有心人处处有生意”。有位父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说了这么一句话:这个世界既不属于有钱人,也不属于有权人,而是属于有心人的。这位父亲为他指出了成功的不二法门:“做个有心人。”是否有心是一个人能否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预见到事物本质的唯一条件。潜在的商机就在那里,谁有心,谁发现,谁行动,谁就赢。比如,有些生意人深知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他们巧妙地避开硬性竞争,采取柔性竞争策略,在买方市场中做卖方市场的生意。如专门寻找市场盲点;在夹缝中寻找机遇;在对手优势中寻觅缺陷,他们甚至“拾边角”、“捡芝麻”,等等。由于他们肯动脑筋,敢于跳出常规思考问题,结果还真的让“黄土生出钞票”,让“石头变成了金子”。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将市场营销分为三个层次:回应式营销、预期式营销和塑造需求式营销。发现悄然兴起的或潜在的需求也会带来财源滚滚的财富。企业发展过程中造成许多地方的水质发生恶化,娃哈哈和乐百氏等公司便预见到了一个正在兴起的瓶装饮用水市场。以前有商家发现妇女希望在做饭和清洁上少花费一些时间,从而导致了洗衣机、烘干机、洗碗机和微波炉、电冰箱的发明,等等。还有一个经典的美国故事,说的是美国西部淘金热时,无数的人涌到西部去淘金,希望一夜暴富。有一个人到了西部以后没有和大家一样埋头于淘金,他看到淘金的人因为整天在沙砾堆中坐,裤子很容易烂,于是发明了特别耐磨的牛仔裤。结果很多淘金的人失望而归,他则靠卖牛仔裤发了大财。再如,麦当劳是卖什么的呢?如果去问消费者,你得到的回答一定是汉堡、薯条;如果去问营销专家,你得到的回答可能是SQC&V(服务、效率、清洁和物有所值)。这些都不错,但是,这些是去麦当劳消费的深层次动机吗?实际上,麦当劳更大的吸引力来自于它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稀缺资源:公共空间,即清洁的消费空间;青少年的娱乐空间;成年人的社交空间;新生活方式的推广空间。犹太人做生意技高一筹,他们普遍能赚钱和发财,是因为他们紧追两大财源不放:一是主要以女性为赚钱对象。在他们看来,在所有富丽堂皇的高档商店里,那些昂贵的钻石、礼服、项链、戒指、香水、首饰、手提包、时装……无一不是女性顾客去抢购的。二是人的嘴巴。可以说人的嘴巴是一个无底洞,当今地球上有几十亿的“无底洞”,其市场潜力非常之大。为此,犹太商人设法经营各类通过嘴巴消耗的商品,如开粮店、食品店、鱼店、肉店、水果店、蔬菜店、餐厅、咖啡馆、酒吧等。这就是犹太人富甲天下的秘密:高财富和智慧加上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案。地主和资本家最大的区别在于,地主赚了100元钱后,总是留50元作存款锁在箱子里,用另外50元去继续发展,甚至把搜刮所得装入陶罐,埋到地里,有的地主几乎当了一辈子守财奴。资本家则不同,他们懂得钱只有在流通中才能赚得更多,他们不仅想方设法赚取更大的利润,而且会用100元的利润去做200元甚至更多的生意或冒险负债经营。我们承认老地主虽然是一个爱钱的人,但他忘记了甚至不明白“钱”只有在进行交易、交换时才能产生价值,只有在周转中才会产生价值,失去了周转,不仅不可能增值而且还会失去存在的价值。而资本家却懂得资金只有在不断反复运动中才能发挥其增值的作用,流动增利的奥妙在于钱财能够创造剩余价值。试想,一个雪球,放在雪地上不动,只能是越来越小,相反,如果把它滚动起来,就会越滚越大。钱财也一样,只有流通起来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假如你手中有个黄金蛋,把它藏在箱子里,只能让你拥有而已,若把黄金变成资本,换只活母鸡养,鸡可生蛋,蛋可孵鸡,如此周而复始,日积月累,必定会超过母鸡数倍的价值。
假定有一位年轻人,从现在开始能够定期每年存下1.4万元,如此持续40年;但如果他将每年应存下的钱都能投资到股票或房地产,并获得每年平均20%的投资报酬率,那么40年后,他能积累多少财富?一般人所猜的金额,多为200万~800万元,顶多猜到1000万元。然而,正确的答案却是: 1.0281亿元,一个令众人惊讶的数字。这个数据是依照财务学计算年金的公式得到的。
这个神奇的公式说明,一个25岁的上班族,如果依照这种方式投资到65岁退休时,就能成为亿万富翁了。新的收入,再作资本,扩大收入,资本会如滚雪球一样,越来越雄厚。这是发家致富的重要环节,也是事业兴旺发达的必由之路。地主和资本家的例子说明:所谓的财气,其实只是一个人获取财富的意识和能力。近代商圣胡雪岩有句名言:“做生意要将眼光放远。你的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下一省的生意;看得到一国,就能做下一国的生意;看得到国外,就能做下国外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
策划大师王志刚先生常说:“小老板做事,中老板做市,大老板做势。”“小老板靠勤奋吃苦赚钱,中老板靠经营管理赚钱,大老板靠战略决策赚钱。”古人言:“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
《圣经》中“马太福音”这一章有一个被广泛传颂的故事:
主人要到国外去,把三个仆人叫来,分给他们每人5000两银子。
主人走后,第一个仆人用给他的5000两银子做买卖,赚了5000两银子;第二个仆人赚了3000两银子;第三个仆人把银子埋在地下。
过了很久,主人回来,与仆人算账。
第一个仆人的行为得到主人的奖赏:“好!我要把许多事给你去管理,可以让你享受主人的快乐。”
第二个仆人也得到了主人的奖赏……
第三个仆人说:“我把你分给我的银子埋在地下,一个也没少。”主人骂了这个仆人一顿,收回他的5000两银子,分给了第一个仆人。
这个故事的结尾,有这样几行诗:“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从这个故事看来,金钱是有生命的东西,钱该生钱,钱能生钱,钱会生钱。不然的话,那三个仆人怎么会有截然不同的结局呢?从这三个仆人对待钱的态度和处置方式中,我们或许领悟到了其中的一些奥妙!
在市场经济中,为什么有的人能看到商机,而有的人老是抱怨找不到商机呢?为什么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差异呢?这里固然有许多复杂的原因,但对事物的观察方法是一条重要的原因。因为观察不能一概而论,观察是需要以科学为背景的。美国人若肖博士说:“看的过程大部分不是由眼睛来做的。”他说:“眼的动作像手一样,伸到哪里,抓住无意义的东西,把它带到大脑,然后大脑把这种‘东西’转换成记忆,大脑再用比较的动作进行翻译,直到这时,我们才能真正看见了是什么东西。”许多人观察事物只是运用眼睛做了机械的“录像”,而未通过大脑“成像”,并使它“成活”,缺失了把眼睛看到的东西通过心理翻译这道至关重要的程序。这其中的心理视觉像生理视觉一样,有可能被误解、扭曲、淡漠,观察物便在一层虚假概念的薄雾中东奔西窜。恰好人的眼睛通常的生理弱点便是两个相反的极端——近视和远视。心理近视的人易于忽视远方的物体和可能性,他只注意近在身边的问题,看不到长远和未来的事物,以致不能把他的理解放出来对准远方,认清新的趋势,寻求新的机会。另一方面,心理远视的人容易忽视就在他面前的可能性,看不到身边的真实景象,而只看到未来的梦幻世界,往往容易好高骛远地从顶峰上开创事业,而让脚下的机会白白地走失。为了避免人的心理视觉的扭曲,纠正“屈光不正”的毛病,我们必须学会创造性地观察,并培养和发挥这种观察能力,用这种新颖的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观察事物,洞察未来,探寻存在于那里的一切机会。简言之,我们要学会用大脑去看眼睛看不到的东西,用心理去找眼睛找不到的机会,否则我们在市场经济中永远是盲人骑瞎马,白白耗费精力。
四、资金、资产、资源、资本、资讯
一个处在竞争中生存的企业不可能放弃对资源的整合利用。否则,企业的处境将面临两种选择:要么是整合别人;要么是被别人整合。
但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之后,我们看到资本并不天生具有竞争力。而是它的主宰——人的劳动赋予了他的竞争力。如果没有控制、管理和驾驭资本的劳动,资本只不过是一个僵死的东西。因此,决定资本竞争力强弱的关键因素是人为作用的控制、管理、驾驭和运作资本的劳动。日本经济社会学家富永建一认为:“人类行为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其欲望的物质极受局限,仅限于能够在市场上与货币或相当货币的商品进行交换而得到的欲望的满足。我们把具有这种物质的欲望满足行为叫做经济行为。”用我国的经济学观点来看,社会财富总量的增加有赖于现有财富的不断而有效的增值。企业或个人的财富增长取决于财富增值的方式及过程。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信息、品牌等生产要素和各种资源,而许多经营活动,往往注重了资金,忽略了资源。当今社会,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资源理念,更新资源观。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市场竞争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企业会把资源整合利用,当做竞争的手段和成长的路径。当今社会,诸如人才、科技、专利、土地、信息、网络、商标、品牌、知识、著作、特许经营等,包括时间和空间等资源都可能是经商致富的机会,就连风水也成为可供开发利用的经济资源,甚至是街头废弃的垃圾以及律师行里的是非纠纷、诉讼官司,也成为新时代的财富。而企业通常资金有限,却不乏资源。企业的资源具有可用性、丰富性、多元性,它包括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除了传统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外,还有许多市场资源、地域资源、制度差异资源、竞争性资源、垄断性资源、专利性资源、互补性资源等。除了社会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这些自然资源外,还有宏观方面的,如制度、投资环境、改革创新、地缘优势、人力资源、管理、文化等都是资源,甚至是更重要的无形资源。自然资源是有形的,是受时空限制、有限供给的,是受约束的,而无形资源是无限的,完全取决于人的努力创造和科学的开发利用,是更宝贵的资源。总之,凡是有利于发展经济的、具有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都应作为开发利用的资源。
资源或生产要素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一种潜在的、沉淀下来的财富。按照零费用经营理论,即便是“废物”和垃圾也许都是有价值的资源。例如,钢铁企业是资源消耗大户,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废物。我国某特大型钢铁企业认为,所谓“废物”就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于是,他们把废水、废气、废热、废料加以利用,变成了新的产品。这样既解决了污染的问题,又创造了新的效益。特别是许多无形资产,正是由于是无形的,往往很容易被忽略,其实也是完全可以转化为现实财富的。比如说,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不让人在意的时间,其实时间也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我国古代就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名言。现代人更有一种共识:“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苍天对芸芸众生在时间的享用上是绝对公平的:每人每年都有365天,12个月,每天都是24小时,每年都有春、夏、秋、冬,等等。但由于每个人对时间的态度不同、利用上的不同,因此,就出现了千差万别的人生价值。如有人一年干了十年的活,有人十年也只干了一年的活;有人惜时如金,争分夺秒,甚至嫌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而有人蹉跎岁月,度日如年,混世偷生,不经意间少年白了头,老大徒伤悲。这就说明,我们所处的社会,资源处处有,就看如何用。资源本身不一定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或利润,拥有众多资源的企业,不一定就是经营业绩好的企业,更不一定就是成功的企业,关键是看企业能否对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开发和利用,能否使无形资产也有形起来,并转化为现实财富。
利润是资源重新配置的向导。在整个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资源总是朝着高利润方向流动。资源增值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本质内涵,也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追求。无论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无论是要素资源还是能力资源,无论是管理效果还是经营效益,都应当归结到资源增值上来。因此,在经济活动中或者进行经营决策中首要的、基准的判断以及经济行为的选择,首先应当是资源增值。具体来说,就是是否实现资源增值,如何取得最大化的资源增值,如何取得最有效率的资源增值。因为企业对于利润和资金的追求,本质上通过资源的增值来实现资产的增值。对于企业中强调最多的整合资源、利用资源的说法,这其中的整合利用并非是1+1<2,也不仅是1+ 1= 2,按照零费用经营理论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思路,就是达到1+ 1>2的效果,即实现“倍加力”的增值。也就是说,必须用最少的资源去创造最大的价值,每一寸土地、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的价值都应当用到极限;人才、制度、管理、文化等资源的效应都应当发挥到淋漓尽致,甚至用资源去创造价值的奇迹。所以,整个社会以利润引导投资,使投资与资源的配置更符合社会的需要。作为企业,原本就是一个人、财、物、产、供、销、资本、技术和信息等诸要素的集合体,它形成了企业特有的“素质”,这个“素质”是由企业生产经营要素的组合及其结构决定的,这种素质集中表现为“企业能力”,或称为“核心竞争力”。因此,能否有效地协调、整合,对于大幅度提升企业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然而有许多企业,包括许多国营企业,之所以连年亏损或陷入经营困境,并不是企业经营资金不足,而是管理不善、经营不佳、企业资源配置格局僵化,有些资源长期闲置,有些资源利用率低,有些资源大量散落,有些资源大量流失,很多重要优势资源实际上并未能形成支撑我国企业成长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真正优势。还有许多企业对人、财、物、产、供、销、存等七大运营要素没有实行严格、科学、有效的管理,导致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这都说明虽然资金是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条件,但它绝不是唯一条件;资金的投入是经营活动的必要代价,但它绝不是最好手段。许多“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的现象就是明证。如若把钱变成能下金蛋的母鸡,让母鸡去生金蛋,然后又把那些金蛋孵化成新的金母鸡,金蛋就会越生越多。这种金钱变母鸡的过程就是将钱变成资本,并进行资本扩张实现资本增值,人们通常称之为投资。但并不是所有的金钱都能变成会下金蛋的母鸡,有时它会变成不下蛋的铁公鸡,或者变成光吃食不生蛋的肉母鸡。
长期以来,我国由于产权不能流动;我国的企业只有开张,没有倒闭;优不能胜,劣不能汰;在投资上只有增量投入,没有变量转移;只有增量调节,没有存量调节,因而造成了存量资金的凝固化,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即使当初的投资非常合理,即使当初的生产要素的配置也非常合理,但经过多年运行,资源、技术、产品、市场需求大都会发生千变万化,因而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造成了许多新的不平衡,即使原本合理的资源配置又变成了新的不合理状态,甚至成为新经济运行的障碍物,因而出现了老企业“关、停、并、转”不了,只能低效运转,而既往每年又只能以高投资换得高增长、高速度和低效益。事实说明:资产、资源只有在流动和利用中才能创造价值。我国虽然加强了宏观调控,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比如经济持续多年快速增长、国家财政金融基本稳定、外汇储备增加、物价和通货膨胀的涨幅下降、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但微观上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亏损面和亏损额增加,职工的隐性失业和再就业问题突出,宏观和微观的反差很大。这里边固然有许多原因,但必须看到确实有一个在国家如何建立一种促进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和转移以及资源配置优化和重组的机制问题,在于经营者、企业家如何积极参与,富有创造性地去调节经济行为,实现现代企业优化重组,加快产权流动,生产要素盘活,资源有效综合利用。就以深圳为例,在创建特区的25年中,在自然资源非常短缺的条件下,实现了高产出、高速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最重要的是,有效地利用了宝贵的无形资源,如毗邻香港的地缘资源、改革开放的体制资源、敢闯敢试的精神资源等。
同样是企业,同样是投资,为什么有的企业能够风生水起,有的企业却每况愈下,难以为继?从企业投资的经验教训来看,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有的企业没有打好“资源牌”,没有充分利用内部和外部资源(包括市场资源)发展自己。当代跨国公司理论与实践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不管资源丰富还是资源匮乏,其企业走出去的主要经济动因是利用外部市场和资源。国内资源丰富者如美国,其跨国公司境外产销额是美国全国出口额的数倍,显示该国对外直接投资已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商品出口手段,其在利用外部市场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上已超过对外贸易。国内资源匮乏如瑞士、芬兰等一些欧洲小国,其企业走出去利用外部资源和市场的欲望更加强烈。试想,不广泛利用海外资源和市场,新加坡怎么能做强做大其石化产业,瑞士怎么能孕育出享誉全球的金融业、钟表业,芬兰如何能承载起诺基亚这样的IT“航母”,荷兰如何能容纳TNT这样的物流“翘楚”和壳牌这样的石化“巨擘”?
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哪个对企业最重要?诚然,没有资金、厂房、机器(物质资本),没有人(人力资本),企业无法进行正常的经营活动。但是,有人会自豪地告诉你,即使现在他的企业失去所有的机器和人,但他一定会在几个月之内重建他的企业。因为对一个企业而言,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都还不如它的社会资本来得重要。例如,对可口可乐这个全球第一品牌而言,它一年的销售额大约在200亿美元,但可口可乐品牌价值是700亿美元,即使可口可乐失去它的生产线、分销渠道等,只要这个品牌的口碑和影响力依然存在,就一定不会消亡,这就是企业的社会资本。当代有一种来自于社会学的个人社会资本的概念就是法国学者布尔迪厄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自布尔迪厄以来,比较有代表性的社会资本概念,指的是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摄取稀缺资源并由此获益的能力,对企业而言,通过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和社会联系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就是企业的社会资本,其行为主体应该包括企业的经营者和企业品牌,可简单理解为企业商誉及公共关系等。
就传统的经济活动来说,企业之间的竞争大都表现在资本之间的竞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要取决于资本的竞争力。但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之后,我们看到资本并不天生具有竞争力,而是它的主宰——人的劳动赋予了其竞争力。如果没有控制、管理和驾驭资本的劳动,资本只不过是一个僵死的东西。因此,决定资本竞争力强弱的关键因素是人为作用的控制、管理、驾驭、运作资本的劳动。根据这一基本认识,在企业的经济行为中,在一切经营活动中,我们不必要走拜金主义的老路,不必要受到资金、货币的束缚,按照零费用经营的理论,一切经营行为和方式都是可以改变的。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各种要素都可以在市场上与特殊的商品货币相交换,转化为货币资本(或资金)。生产力诸要素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生产力诸要素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就会形成具有不同的特点性质的生产力的历史类型。如当劳动者的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成为生产力的主导因素的时候,形成了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力;而当资本成为形成生产力主导因素的时候,就会形成资本密集型的生产力;当代科学技术革命改变着生产力的各种构成要素,成为第一生产力时,正在形成科学技术密集型生产力,这就构成了生产力发展史上的新型生产力——知识经济生产力。这些变化,无不证明零费用经营理论是一个历史时代的产物。
五、当代金钱观
金钱本来没有什么神秘之处,也并不是从来就存在的,它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自发地从商品分离出来的一般等价物。它在词典上名叫货币,简称钱,只是固定地充当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综观从公元前3016年John Money发明货币至今的5000余年的货币史,不难得出结论:货币是存在于商品经济中的经济产物,它是伴随着商品经济而产生和发展的,没有商品经济,就不会有货币。
商品经济的核心是交换。人们为了解决“交换”的问题,经历了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之后,又逐步形成了货币表现形式。货币形式是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用一种特殊商品来表现的价值形式。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之间的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社会的一切商品也只有转换成货币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一切具体劳动也必须通过货币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因此,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一切商品、一切经济行为的价值都是通过商品媒介物即货币形式来表现的,这是商品交换漫长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体现着价值尺度、流动手段、社会财富、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货币的产生对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马克思早就告诉我们,金钱其实也是商品,只不过是一种特殊一点的商品而已。孙中山的说法更为客观实际:“钱币为文明之一重要利器也。世界人类有了钱币之后,乃能由野蛮一跃而文明也。”中国最早的方孔钱产生于战国后期。古人将钱特意铸成内方外圆,其寓意不言而喻,内方代表土地,外圆象征天空,将天地乾坤浓缩于小小钱币之上,足以看出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我们现在使用的金钱是由各个国家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它是一种符号,是没有实际价值的,只是各国法律规定它为法定货币。进入信息时代后,在这种形式上的金钱也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无形的金钱,越来越多的人将变成“持卡一族”。这种无形的电子货币将大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同时也使人们的金钱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同阶层的人拥有不同的金钱观。正像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指出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著名论断一样,我们必须首先确定对金钱的正确观念。
金钱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不仅要取之有道,更要用之有度。你如果不作金钱的主人,便会成为金钱的奴隶。其间的差别完全取决于你能否认清金钱的力量,以及是否掌握了处理金钱的方法,即科学而合理地使用金钱,能够让它发挥更大的价值。虽然金钱本身并不会使我们快乐,但只要我们对其合理安排,正确使用后,才能使自己和他人尽情享用,快乐无比。因此,当代的金钱观还需要调整个人在经济行为中,抑或在经济活动中的差异,否则会陷入一种认识观念性误区。也许妨碍许多人走入商场、经商发财的杀手是他们自己对金钱的错误观念。比如说,投资与消费是财富减少和增加的重要方面。过去,穷者的消费是有多少花多少,而富者往往把消费变成一种投资。其实,投资和消费是可以转换的,有时富人的消费反而是一种投资,而穷人的投资又变成了一种消费。从宏观上来讲,财富是对人类必要的、有用的、适宜的物品,而价值是指人对所生产出来的种种物品的需求愿望和购买能力。财富的增长取决于财富的生产和价值的分配,而价值的分配能够造成消费需求的增加。因此,财富的增长问题可以归结到生产和消费或生产和需求的问题上,只有生产和需求平衡,才能使财富得以增长。美国投资家、作家、日裔美国人罗伯特· T.清崎和美国企业家、注册会计师莎伦·L.莁希特合著的《富爸爸,穷爸爸》一书则从人的个体出发,分析富人之所以成为富人,穷人之所以成为穷人的自身因素,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财富”概念,向传统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挑战。他们认为,存在富人和穷人的分野,是源自不同的金钱观。穷人遵循的是“工作为挣钱”,富人则主张:“钱为我工作。”富人是因为学习和掌握了财务知识,了解金钱的运动规律并为我所用,大大提高了效率;而穷人则缺少财务知识,不懂得金钱的运动规律,没有开启自己的财商。在《富爸爸,穷爸爸》一书中,富爸爸、穷爸爸都是聪明能干的人,但因为对金钱、财富、职业、事业的看法有所不同,最终决定了一个人终生为财务问题所困扰,而另一个人身后留下了数千万美元的巨额财产。当今还有许多人专门总结了投资赚钱术,其中还有人用十二生肖中的九种做了惟妙惟肖的形象比喻。比如银行存款安全平稳,像可爱的猪一样;债券定期支付利息,如下蛋的母鸡;而股票市场天生就爱“牛”怕“熊”;基金就跟千里马一样省心;保险主要用来起保障作用的,可以提防人生的意外,像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孙猴子;房地产投资,倡导狡兔三窟的做法;而期货与风险密切相关,需要“狗”来看好风险之门;外汇投资,对手遍天下,每个人就像一只羊那样软弱;而龙是神圣至高无上的,就像黄金一样贵重无比。
案例:
风靡一时的“富爸爸”系列丛书不知在全球制造了多少个“富爸爸”,刘建平就算得上其中的一个。
三年前,刘建平宁愿放弃跨国公司的高薪而去选择一条看似虚无的“财务自由”之路,对于这个“不可思议的选择”,他出人意料地坦然。有意思的是,他几乎是教条般地严格按照“富爸爸”理论的指导,遵循着“分散投资”、“重视现金流”、“房地产是强有力的投资工具”等理念,把自己在国外打工赚回的210万元资金按比例分配到房地产、股票、外汇、实业等理财领域。
短短三年,奇迹出现了,一个典型的上海“富爸爸”诞生在黄浦江畔。刘建平的个人资产一跃而至如今的近千万元,尤其是被“富爸爸”称为“独一无二的投资工具”的房地产,更是让他大尝“驾驭金钱的力量”的快感,当年投入的50万元现金,至今已翻了10余倍,达到590万元之巨。
2001年9月,刘建平投资50万元和朋友合伙成立了一家软件公司,并努力吸引风险资本的关注。同时,他把手头另外160万元资产进行分配: 50万元投资房地产; 50万元投资外汇; 60万元分别投资澳大利亚股票和国内股票。他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些资产会在3年后增长到近千万元,刘建平说:“我想分散风险,因此多面出击。如果资产很少又有很强的增值愿望,则更适合集中操作。”
刘建平认为,从风险控制角度来说,高回报就要承担高风险,必须对冲风险。他介绍:“我很早就看好澳元,2001年‘9·11’时期,一元澳币只换0.47美元,我就投了澳元。怎样对冲风险呢?人们都说美元和黄金、石油是跷跷板,我就买了一点石油股对冲外汇。从2001到2004年年初,1澳币兑美元从0.47元冲到0.80元,涨了近70%。当时觉得加币要涨我又换了加币。”刘建平遗憾的是:“付出精力最多的A股没有做好,因为找不到对冲风险的方式。”
三年后,刘建平的成绩单是:房产投资获利在10倍以上; A股缩水10%;澳元及澳洲股票投资翻倍;外汇增值50%。
三年来,刘建平一直按照当时资金分配的数额在进行操作,没有因为房产赢利多而迅速增加对房产的投资,也没有因为澳洲股票比较稳定而增加持股数量,一切都还按当初的分配。“每一种资产,或者说每一种投资方式都有自己的周期规律,在房产处于高点的时候全仓压进会让风险过于集中,因此我选择不动来顺应这种规律。”三年后,面对自己的成绩,刘建平这样总结。
“吃透政策,拍卖房里淘金”是刘建平的炒房经。
2001年,蓝印户口政策、契税减半政策等说明国家鼓励购房。尽管浦东房价已经启动,但刘建平发现外销房在跌,有些房子甚至跌到了开盘价的一半以下。2001年6月份,刘建平发现浦东五星路上的外销房只有1000美元/平方米,之前该盘价格曾经到过1800美元/平方米。他以125万元人民币的总价买下了151.59平方米的房子,自己出了37万元的资金,贷款70%,买下了第一套投资房。
2001年8月份,内外销房并轨,刘建平意识到内销房的价格很快会赶上来,他以1700美元/平方米将外销房出手,扣除各种交易费、契税以及利息成本,第一期房子净赚75万元。
目光转向内销房后,刘建平注意到报纸上刊登的上海市民到拍卖行里淘金的报道,他在拍卖行里转了几次之后,看中了法院的抵债房产。“法院拍出的房产一般急于出手,因此拍卖价格通常是评估价格的8折,也就是说至少有10%的利润赚。我喜欢看到利润以后再投资。”刘建平说。
2002年年初,仁恒滨江的房子内部订购单价已经到了每平方米1500美元,约合12000元/平方米,而当时法院的拍卖价格只有10000元/平方米左右,再加上当时黄浦江开发的消息已经传出,刘建平当即以170万元的总价拍得140平方米的房子带车库。几个月后,房子以1600美元/平方米出手,“小赚”20余万元。
此后,刘建平在拍卖房上频繁出手,均有所收获。
六、经营活动中的资金运动
当今的所有价值,社会的一切财富是创造出来的。当今世界没有办不到的事情,只有想不到的事情,一切的一切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于自己是否有所作为。
在论述零费用经营理论中,势必要提到企业的资金运动,从而帮助我们认识到零费用经营理论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在一切经济行为中的必然性、客观性、适用性和有效性。
摩根·魏泽尔曾经说过:“资金对于公司的意义,就像食物对于有机生命体一样重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运动公式G—W—W—G,其中G代表资本,W代表投入的物质资料,W代表生产出的商品,G代表商品销售形成的资本回收。对一个不断运营的企业,这就是它的资本链条,资金是不能缺少的,正如生命体对营养的要求会随着它的成长及年龄的增大而改变,一家公司、一家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也会随着它的生产经营状态而发生变化。
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投入使用的资金是企业在生产经营的流通过程中所占用的价值,这种价值也即为企业付出的代价。因此,当资金需要不断地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表现为一种独立的价值运动时,它要通过产前准备、生产和商品销售三个阶段,并相应地采取货币资金、生产资金和商品资金三种职能形态。企业资金从一种职能形态顺序转化为另一种职能形态,直到回复到原来的形态,这一运动过程实际为资金的循环过程。当企业资金在其循环的三个阶段中,依次采取货币资金、生产资金和商品资金三种职能形态。当我们把资金循环看成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就会看到三种职能的资金都有其自身的循环方式,因而整个企业经济活动中的资金循环就是货币资金、生产资金和商品资金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尽管其中的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具有各不相同的内容,但这三种循环形式都是依附着产前准备、生产、销售等三个阶段发生和进行的(如下图所示)。
企业资金运动特点及循环过程图
从这种企业资金的运动特点和规律中我们可以看出,资金的三种职能形态在时间上是继起的,在空间上是并存的。没有继起性,资金流动在某个阶段或某个职能形态上停顿下来,就不会有三种职能形态资金在空间上的并存。同理,没有三种职能形态资金在空间上的并存,资金循环就会间歇断裂。同时,我们还可以从企业资金运动的属性中看到,最能对资金运动产生影响的,除了物化劳动(资金、资产、资本)外,就是它的活化劳动,即市场变化、经营思路、组织管理、经营手段、技术含量、销售策略等。如是,即使企业生产经营中所发生的一切费用中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边际成本,其实也都是一个变量概念的东西,如在产品价格一定的条件下,利润与成本互为消长;在总收入一定的条件下,总利润与总成本同样存在互为消长的关系。经济学家在解剖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边际成本时,运用了一种边际分析法,即把所研究的各种成本的度量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是最初变动的量,因变量是由于自变量变动而引起的变动的量,边际分析就是分析自变量变动与因变量的变动的关系。自变量变动所引起的因变量变动称为边际量。企业在考虑一个决策时,重要的是考虑边际量,需要运用边际分析法。把从事一项生产经营活动所增加的成本称为边际成本,把从这项活动中得到的好处称为边际效益。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就可以决定开展这项活动。如果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就万万不可以从事这项活动。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在做出某种经营决策时,所考虑的往往不一定是成本和收益的总量,而是增加量(边际量),这一点在实际运用中极为重要。没有这种活化劳动对生产经营所发生的内在的动力掌控、调节作用,企业就很难达到资金运动的效果,甚至不可能实现货币资金向生产资金的转化,从而对资金循环的所有各个阶段发生影响;同样也难以实现商品资金向货币资金的转化,也会影响到资金循环的其他阶段进行。企业资金运动的这一特点,为零费用经营理论提供了结合、生存、应用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同时,为零费用经营理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能动变化作用找到了切入点。例如在经营活动中,对控制成本、降低成本,无论是直接成本,还是间接成本;无论是显性成本,还是隐性成本;无论是综合成本,还是边际成本,零费用经营理论都能从中发挥调节器作用,由此产生减损增效的效应。再例如,既然企业存在着资产和资本,那就从客观上存在着资产经营和资本运营两种可能性,那么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就不一定事事、处处都以资金来启动,完全可以实行生产经营与资产经营、资本运营双轮驱动。又比如,企业的经营活动离不开生产要素,那么根据需要,也就可以实行生产要素的相互替代,既可能是不同品种的生产资料之间的替代,也可能是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之间的相互替代。再比如,企业资金有限,投入不足,成为经营受到制约的“瓶颈”,那么可以采取许多措施解决,保证生产经营需要,如优化资金资产结构、调整企业存货、扩展或压缩生产经营规模、启动企业资源、运用无形资产、甚至对外合作、开展互惠互利活动,等等。总之,零费用经营理论虽然不等于资本经营,但可以替代资本经营,起到甚至超越资本经营的效果,因为道理非常简单,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不只是资金运动的唯一结果。当今成功企业、成功人士的经验充分证明,这绝不是什么神话,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货币在商品经济中、在商品运动中充当交换的媒介,它本身并不能增值,货币也不能生出货币,它只是当经营者凭借拥有的货币资本投入到生产、流通领域中,投入到经济活动中,才能够保本生利,进而使其增值。由于其中作为资本的货币执行了资本的职能,发挥了资本的作用,才能分享、获取剩余价值。我们承认,经济运行中的货币如同人体新陈代谢、生命运动中的血液,血液循环欠佳将直接导致人体机理失调,同样,货币无时无刻不在个体之间、部门之间、单位之间及国家之间运动。它是从本质上充当了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并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这种“一般”和“一定”的本质,说明它并不完全具有经济活动中的“唯一”性和“全部”意义。比如传统的商品流通是货币持有者让渡出货币的所有权,商品持有者让渡出商品的所有权,完全的所有权的转移是传统的商品流通的重要特征。然而对于知识产品或知识商品的流通,所有权的转移就是不完整的。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知识商品的所有权并不转移,转移的只是知识商品的使用权。这种知识类商品的所有权就具有无穷无尽的再生性,它不可能让货币去完成它的等价物式的平衡。它也如同世人不一定只有花钱才能吃饭,或者说没有钱就没有饭吃,任何人都可以依据自身的条件,选择自己的所长去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比如可以吃资源饭、吃关系饭、吃权力饭、吃信息饭、吃技术饭、吃艺术饭、吃苦力饭,等等,现实生活中不就是这样吗?同时还要看到花钱吃饭只是消费,弄不好还会坐吃山空。后者的吃饭却是创造,不仅使你获得无尽的财富,而且能使你成就一番事业。零费用经营理论启发人们:天上虽然掉不下来馅饼,但可以利用空间条件做空间生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可以制作回味无穷的精神大餐。总之,当今的所有价值、社会的一切财富是创造出来的。当今世界没有办不到的事情,只有想不到的事情。一切的一切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于自己是否有所作为。
七、生产要素及商品生产
在论述零费用经营中,必然会涉及商品生产及生产要素,以及零费用经营理论与之的相互关系。什么是生产呢?(What is production?)生产就是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制造产品的行为,或者说就是将投入变成产出的过程。
生产要素(Factor of Production)是生产的最基本要素,也称为投入,生产要素是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资源:一是劳动力;二是资本;三是土地;四是企业家的才能;五是技术;六是信息。每一个要素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都提供了一定的服务,所以,商品的价值就是由这六个要素“协同创造”的,是由它们在创造效用中各自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所决定的。在通常情况下,这三种生产要素中的劳动、资本、土地是互替关系,而企业家才能、技术、信息与它们则是互补关系。生产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于生产者。按照经济学的观点,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不同于对其他产品的需求,其特点在于:第一,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派生的需求,是由于市场对产品的需求而派生出来的。第二,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联合的需求,或者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需求。因为在生产过程中,仅依靠任何单独的一种生产要素是不可能制造出产品来的。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最低限度也需要劳动力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的结合。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存在着替代、互补两种关系。例如,土地和劳动,它们首先具有互相补充性,两者结合,才能生产出产品。但它们又具有互替性,多用土地,少用劳动,或少用土地,多用劳动,同样都能生产出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要素的联合需求,还取决于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变动的幅度,以及生产要素的替代程度。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生产者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根据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来调整其需求量,同时也可以通过改变技术来调整对生产要素的使用量。从理论上说,各种生产要素供给的数量受到自然因素的限制,但是就一般意义说,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并不是固定的。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和资本在具体的每一种供给中,都是变动着的,并且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根据上述这些特点,充分证明零费用经营理论的思路是完全可以附上生产要素使用之体的,并能运用到商品生产的全过程,从而创造出一种特殊的价值。这里的全部动因来源于经营者、企业以及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去获得最大的利润,如何在利润最大化原则下实现最优产量的生产。也就是说,通过运用零费用经营理论的思路、手段,可以产生下列作用:第一,按生产的需要,调剂劳动、资本、土地的互替关系;第二,它能最优化地处理企业家才能、技术、信息之间的互补关系;第三,它能解决好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要素的联合需求,并能调整对生产要素的使用量。总而言之,运用零费用经营理论的方法,可以实现生产要素最优组合原则:在成本既定的情况下,使得所运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与价格的比例相等,即能使每一单位货币无论使用何种生产要素都能得到相等的边际产量。因此,零费用经营理论的理念对于商品生产具有无可估量的实用价值。例如:某种商品的价格在商品经济中发挥作用的关键条件是,价格与价值的背离无论是在程度上和方向上,还是在时间上和程度上,都反映出一定的灵活性。如果价格背离价值程度过大,背离方向固定化,背离时间过长、背离强度具有刚性,那么价格就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如果运用零费用经营理论,形成某种有效的价格机制进行居间调控,必然会收到价格、价值均有利的效果。又例如:利率在各种直接因素(资金供给和需求状况等)和间接因素(生产增长和消费增长等)的作用下,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正是因为它的这种不断变化,才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如果企业运用零费用经营理论,运用或形成某种利率机制,并随着资金的供求状况和企业开发商品而不断变动,从而使它既能反映资金的稀缺程度,又能通过它的变化调节企业的资金需求和运用状况,无疑在利益驱动中找到了正确而有效的途径。形象点说,零费用经营理论的思路和手段不仅在商品生产的过程中,在产业资本运动中,在商业资本运动中以及信用资本运动中,都可以发挥资金的放大器、风险的变压器、动力的助推器、效益的调节器、财富的孵化器作用。如若不信,我们可以想象,企业的任何一个产品或任何一个项目,从前期策划论证到项目开发,再到最后的市场销售的“临门一脚”,其涉及因素之复杂,关联环节之多,环境变化之快,运作周期之长,参与人员之众,岂非是资源所能全部解决得了的。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最大利润行为是边际主义或边际行为的一种。边际行为就是最大化行为,既是消费者又是企业家的最大化行为。”能否让生产能力不至于闲置,生产要素不至于沉淀;能否在成本低处生产,能否在卖价高处销售,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作为诸生产要素的最佳有效的组合值,是最具有潜力的生产要素,也是一种最具有再次开发价值的商品,所有这些,走零费用经营之路也是大有可为的。它的确能为企业实现利用有限的资源去获得最大利润,以及如何在利润最大化原则下实现最优产量的生产。
八、创造社会财富的主导力量
零费用经营理论认为:资金、资本、资产、资源固然是商业竞争的基础,但比之更有效的是对资源的整合、开发、利用的综合能力。它好比打仗既要有武器,更要有谋略,做生意既要有本钱,又要有招数。往往企业的经营思路决定着企业的经营出路。通过一定的经营思路而形成的经营决策,可以使企业充分发挥企业生产要素的作用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可以合理调整与改造产业结构,使生产力布局最优化;可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资和劳动消耗从而取得满意的经济效益。正是由于经营决策在经营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因而也就决定着经营发展的方向和速度。我国香港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说过:企业的方向比脚步更重要,“做什么”是战略问题,是决策层面内容,“怎么做”是战术问题,是执行层面内容,所以“做什么”比“怎么做”更重要。正如红金龙企业的广告语所言:“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也正如《孙子兵法》一开篇就讲道,“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古人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因为,我们面对任何经营活动,它绝不可能首先是一种直接的资本物质运作行为,而是首先需要对各种信息刺激做出反应,产生一系列的意识、观念等心理作用,继之升华出能动的思维、动机,然后形成某种抉择性的导向和行为,这就是所谓“大路朝天,意识先行”。(www.xing528.com)
从古到今,世界上有数不清的熟苹果从树上落到地上;从古到今,世界上有无数个人看见了熟苹果落到了地上。但只有牛顿对这一大家熟视无睹的现象给予了认真、深刻的思考。他首先把苹果和地面(地球)抽象成两个物体,掉下来抽象为相对运动,又从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具有相同的加速度的角度分析,进而得到驱动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因而获得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例子说明,勤于思考是科学发现的动力,勤于思考是创造财富的源泉。福布斯说:“所有的成功都来自于严谨的思考,世界上的任何事情在成为现实之前都是先在某些人的头脑中以思想的形式存在的。你每天都做计划吗?如果你做的话,那么你是否在你的时间表中留出足够让自己思考的时间。”奥斯本所著的《你的创造力》和《应用想象力》鼓舞了成千上万的人去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他指出:每个人都有一些创造力,但是大多数人没有学会去应用它。盖兹博士是一位美国技师、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家和发明家,他一生中拥有几百种发明和发现。他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就在于他在寻找“更多的东西”的时候找到了集中思想考虑问题的办法。他能用贯彻到底的积极行动去寻找他想要的东西。当你抽出时间思考时,那绝不是浪费时间,因为思考是一切创造的源泉。每个人的一天都是1440分种,如果每天安排1%的时间,即14分钟用于学习、思考和筹谋,并养成习惯,持之以恒,你就会惊奇地发现: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哪怕是休闲散步、做家务、骑自行车或冲凉洗澡时,你都会涌来这样或那样的灵感,其中不乏有破解经济难题的良方妙计。只有多用脑子,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就能够闯入别人意想不到的领域,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带着困扰去多思,常常让我们眼前一亮,犹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霎时顿悟,脑子开窍。再形象点说,多思,犹如凹透镜可以使万千束阳光集中到一个焦点,从而引发燃火一样。精神世界的智慧光芒也可以在聚焦效应下形成神奇的能量。每个人都会有一种自我体验,那就是对于未来事物存在着某种预感。人为什么会有预感呢?比如说,当我们感觉到某个朋友在想我们的时候,就会对他打电话问候;当我们感觉到有人在看我们的时候,就会回过头去张望,那人果然在那里……这不是偶然,也不是异常现象。英国生物化学家鲁泊特·谢尔德雷克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为:“延伸的思想。”这个被称为“延伸的思想”的理论认为,与电磁场的存在一样,思想也有自己的场域或曰形态发生场,形态场里流动着各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想法、愿望和意见。一些想法和意识好像在空气中游荡,并可能被任何人捕捉,这也许会让许多人感到不安。根据谢尔德雷克对数千种经验的观察显示,无论何种技巧,总有一部分人比另一部分人对它更敏感。此外,预感只在互相了解很深的人之间发生,并决定于人的感情和社会联系。如若不信,你可以亲自体验一下:当你相信某一件事不能够做到时,你的大脑就会为你发出种种做不到的理由;当你坚信某一件事一定可以做到时,你的大脑就会帮助你找出能做到的各种方法。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所有的潜意识,所有的意念、冲动皆与某种欲望相联系,皆倾向于以实质性对等物表现出来。就像风能使一艘船驶向东,也能使它驶向西,自我暗示原则亦可将你推向高峰或使你坠入低谷,就看你如何调整你的“意念风帆”了。如果不断地将任何意念冲动传达到潜意识,它们最终都将被接受,并由潜意识产生回应,进而以最实际可行的步骤化意念冲动为实质的对等物。伯坦迦利在《瑜珈经》中说道:“当你受到某个卓越目标、非同寻常的项目的激励,你的思想将冲破一切束缚,你的心智将超越一切限制,你的良知向各方扩展。你会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卓越而美妙的境界。”懂得花时间用头脑思考是现代竞争社会对商人素质的基本要求。当然,在经济活动中提倡勤于思考,还需要在科学观指导下进行。虽然自然界赐予我们每个人近乎相同重量的大脑,但不同的思维方式却使思维质量相差甚远。如多思才能有预见,反思才能有卓见,深思才能有远见,善思才能有神见。只有深思熟虑,才能走向成功。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所有的决策几乎都是以思考为基础的,思考的过程就是知识、经验、智慧的综合演绎过程。因此,只有思考后的决策才有成功的把握。由此我们看到一个事实,那就是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财富是人们思考出来的,因为“财商”差不多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为此,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人的大脑思考的两个功能是不能忽视的:一个是它的主控、主见、主断、主观功能;另一个是它的思索功能。只有把这两个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前者主宰抉择的作用,又发挥后者思维机器工具性作用,大脑才会产生智囊灵验的功效。
无论在商品经济时代还是知识经济时代,任何经济活动,任何经济行为都是由人操持的。“人为万物之灵。”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在任何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人的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人”不仅是自然意义上的物种分类,而且也是一个社会意义上的历史范畴。当代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其对于管理目标的探讨中,就特别重视“人”的因素。他认为,企业的目标涉及八个领域:市场地位、创新、生产率、物质和财政货源、可赢利性、管理人员的绩效和培养、工人的工作和态度、公众责任心。其中,前五个属“物”的因素,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后三个属于“人”的因素,却往往被某些管理者所忽视。德鲁克又指出,企业目标的制定,绝不能忽视后三个关于人的关键领域。他认为“企业是人的群体,企业的活动就是人的活动”。无数事实证明,不论在什么样的经济活动中,真正成败的关键乃在于经营事业的“人”,而不是“钱”。古人所言“事在人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人才就是资本,这是当今国际经济活动中的最新价值理念。价值的创造需要人,而人既是知识、科技、信息的载体和创造者,又直接构成了现代文明最宝贵的资源和经济动力。早在我国古代总结成功的要素就有“天时地利人和”,在当今的经济活动中也同样如此,只有通过“人和”才能把天时地利转化为商机。再多的资本和资源都是被动的生产要素,只有人才会积累资本、开发自然资源、开展经济活动,才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导力量。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发达国家将进一步摆脱物质生产的拖累,而成为向全球提供知识、技术、智能和思想的“头脑国家”,而另一部分无法进入这一时代的国家,将成为利用这些知识、技术、智能、思想进行物质生产的“躯干国家”。我国房地产策划业方面成就卓著的王志刚先生说过:“一个好的创意和理念可以盘活一个楼盘,更可以牵动区域策划的中枢神经,整合各种地方资源,让项目脱胎换骨,迸发出原子核裂变的效应来。”法国经济心理学家保罗·阿尔布用一个浅显的例子解释经济行为:有一个人在沙滩上散步,发现了一颗珍珠,俯身捡了起来。这是一种经济行为吗?他认为判定经济行为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捡这颗珍珠的动机是什么……请你身临其境设想一下,如果发现珍珠的是你,俯身捡起珍珠的是你,那么你会有什么动机呢?可能什么都没有,也可能什么都有。
谈到零费用经营,就不能不讲人的心智模式、思维逻辑以及其所产生的神奇功能。无论当代科学技术如何发达,都不能超越人所拥有的奇妙的、无可替代的能力——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潜能和功效。人有两种能量:一个是身体上的能量;另一个是心理和精神上的能量。人的心理具有神秘的力量,这种能量就是能够影响任何事物的力量。因此,我们要敢于探索、启用自己的心理力量,这是我们开展零费用经营活动的神剑利器。
九、零费用经营理论
零费用经营理论强调在经济活动中,要突出思路创新,整合利用各种资源,挖掘一切潜力,调动人的积极因素,运用无形的投入,获取有形的效益,运用知识参与竞争,凭借智力创造奇迹。
无论企业或个人在商海中生存,总是要在冒险与赚钱之间徘徊,往往显得患得患失,斤斤计较,因为人们本性的驱动,都会本能地在盈亏中掂量,在利弊中权衡,在进退中寻觅。生意场中永远信奉“数中有术,术中有数”,数与术永远不能在头脑中消失。正如德国哲学家巴克拉捷在《近代德国资产阶级哲学史纲要》里写道:“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都选择那种最简单、最经济、最近便的手段。”零费用经营理论就是在企业资金匮乏的条件下,运用某种市场信息,形成某种经营思路,通过盘活利用现有的生产要素(劳动、技术、资本、管理等)和潜在的各种资源(无形资产),转化成运营商机和核心能力,采取不投入货币资金或不直接投入货币资金,达到开发项目、形成价值、提升效益、创造财富的经济目的。世界上有一门学科,叫做哲学,世人把它称之为“聪明学”。哲学所研究的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我国推崇应用的正是它的“辩证唯物主义”。它引导人们看待世界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任何事物都是处在发展变化中,其中事物的主体是变化的内因,事物的外部条件是变化的外因,内因可在外因作用下发生转化。它坚持人的正确思想从实践中来,又回到与指导实践。它肯定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反作用。它主张在矛盾法则中,分清与抓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它强调只有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才能认识并找到解决事物矛盾的正确途径。其实,零费用经营表现在经济活动中,表现在经济行为中,追求其经济效益中,应用的就是这门“聪明学”。也就是说,零费用经营的理论基础源自于古老的哲学这门学科,哲学为零费用经营提供了科学的思维依据,灵动性筹谋的慧根烛照着零费用经营的实践。比如某企业、某个体开展某项经济活动,无资金投入,但可以发挥经营者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即运用某种思路、创意,策划、盘活利用内部的无形资产、无形资源或有形资源,通过科学有效的运作,同样可以搞活经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就是利用内因条件,通过外因作用,促成事物的有利转化,达到某种经营目的。
零费用经营论,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在它的经营活动中,虽然没有使用货币资金,所有的成本费用表现为零,但它并非为虚拟游戏,它同样需要付出必要的代价,就是通过创意策划而形成的经营思路,直接与间接的盘活利用资源以及各种相关的经济元素,付诸于共生耦合的有效运作。零费用经营体现的是零成本、零费用、零消耗、无投资、无风险经营,那么,经营者究竟拿什么参与、组织、开展经营活动呢?当然,零费用经营绝不是空穴来风、画饼充饥,而是依靠知识,开启智慧,利用信息,抓住机遇,酿造创意,形成思路,施展运作策略,运用现代技术,利用无形资产,组合一切资源,激活一切潜能,挖掘一切潜力,借助一切力量,调用所有经济元素,去实现经济活动的目的。零费用经营论就是要引导经济界、企业界从过去“经营资本”、“经营资产”、“经营资源”、“经营企业”、“经营人力”这些有形的资产到“经营知识”、“经营智力”、“经营制度”、“经营创新”、“经营创意”这些无形资产的跨越。也就是说,从过去“拼资金”、“拼资产”、“拼资源”、“拼人力”到“拼知本”、“拼智力”、“拼创新”、“拼创意”的跨越。形象、通俗地说,就是从“沙里淘金”到“点石成金”式的跨越。零费用经营是当代一种科学而又另类的超常的非资金费用型的创新式经营模式,具有鲜明的知识经济、智力经济和创意型产业的基本特征,充分体现了我国倡导的科学发展观的经济战略。零费用经营理论强调在一切经济活动中,要突出思路创新,整合利用各种资源,挖掘一切潜力,调动人的积极因素,运用无形的投入,获取有形的效益。同时,它强调运用知识参与竞争,凭借智力创造奇迹。
经济领域中的零费用,只是一种概念,一种状态,而经营则是一项经济活动。凡是以零为起点,以零投入为代价而开展的经营活动,方可称之为零费用经营。它要想一般人想不到的事情,它要办一般人办不到的事情,它是商海赶潮人一种特有的禀赋。倘若对零费用经营明确一个定义,概括起来就是:它是一种经营思路,它是一种经营方式,它是一种经营艺术,它是一种经营实践,它是一种竞争手段。
十、企业中的有形资本与无形资本
知识资本虽然是一种虚拟化的资本,但是它是在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越来越成为企业生产经营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甚至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经济活动或个人的经济行为大都离不开资本,因为资本是企业未来收益形成的基础。资本的根本动机是利润。西方经济学家进一步认为,企业不断地追求利润,在经济生活中是有其客观意义的,更进一步说,利润还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根据形态的不同,企业资本可以分为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知识资本是现代社会无形资本的一个重要存在形态,它是由各种非物质形态的资本组成,如企业品牌、商标、商誉、技术专利、市场营销网络、企业文化、企业创新能力、顾客认知度、管理技能、服务规范等。简言之,经济意义上的知本或知识资本,就是指以知识为载体(或为主体)投入与参与经济活动,表现为经济行为,并能创造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形态,它与有形的物质资本或有形资产不同,它属于无形资本或无形资产。知识资本虽然是一种虚拟化的资本,但是它是在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越来越成为企业生产经营中不可或缺的生产以及经济要素,甚至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的,他们的观点是:“就短期而言,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但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是企业在一些关系到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环节上所独有的、比竞争对手更强的、持久的某种优势、能力或知识体系。”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独有的、特殊的、难以被竞争对手快速模仿的能力,具有价值优越性、异质性、难模仿性、不可交易性、难替代性等特征。许多成功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管理模式、市场网络、品牌形象和顾客服务方面都有自己的特殊的软件专长。如服务业中的可口可乐的品牌;麦当劳的Q、S、C、V就是其特有的核心竞争力,以至于使企业长盛不衰。
十一、零费用经营不需要成本和费用
任何经营活动所付出的代价用行业术语来说叫做成本(费用)或者本钱,或者说就是用于生产中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支出。在生产中,成本的概念比较多,例如,社会边际成本(Social Cost),即从社会角度来看的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企业成本(Business Cost),亦称私人成本(Private Cost);明显成本(Explicit Cost),它是厂商投入的货币费用总额,或者说是反映在厂商会计账目上作为成本项目计入的各项支出费用;不明显成本(Implicit Cost),亦称隐含成本,即本应计算为成本,但却未做货币支出的厂商自己提供的资源所应该支付的费用;完全成本(Full Cost),即由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构成的成本;等等。只要有经济活动,只要是商品生产,成本问题就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在理论经济学中,成本属于价值范畴。在会计学中,成本直接等同于为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服务而必须预先做出的物资或劳务的资金垫支。作为经济核算范畴,成本的意义在于测定取得某种商品或劳务的必要的支出或代价。这个成本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成本,又称显性成本;还有一种叫间接成本,又称隐性成本。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分析成本时,常常又将成本分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主要用于分析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所支付的各种成本。而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常常还将成本分为交易成本与机会成本,主要用于分析经济活动或经济单元的存在价值。企业投入经营的资产,也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企业投入运营除资本以外还有各种资源及生产要素(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它们好比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称之为显性成本,沉在水面以下的称之为隐性成本。正如下图所示:
然而在任何经济活动中,通常只把显性成本(直接成本包括费用),即把其中使用的资金货币及其使用量进行统计表象,而对在事实上已经投入使用的隐性成本(无形资产、其他各种资源、生产要素)却没有进入会计科目通过计量表现。就像企业对付简单劳动,可以用计时、计件去测量,并据以决定工资、交易费等,而对付创造性劳动,则难以测量,不可捉摸,难以定价,难以交易。这就往往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或者误导,认为资金才是企业运营的根本,而其他却因忽略淡出视野。于是乎,当开展经营活动时,往往容易从源头上考虑有没有资金作为第一要素。也就是说,先盘算有没有资金投入,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这种经济行为,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单纯买卖中也许是普遍规律,但作为一个企业运营,实在是有失偏颇。因为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职能与作为价值尺度职能,是随商品经济的交换流通而产生的,它通过货币为媒介进行着商品交换。而企业所要开展的经营活动,不只是现金交易“华山一条道”,也绝不单纯是一项资金运动。除了资金外,还有资产、资源、无形资产、生产要素,它们绝不只是陪嫁的伴娘,而是启动经营活动的链条,是支撑经济活动的平台,或者说是参与经济活动的源泉。
在这个世界上,平庸与辉煌之间并没有横亘相隔着多远的距离,也许它们之间仅仅是一步之遥。或许就是这点咫尺之别,却是智慧般非凡的一步,令许多人难以跨越。在经济活动中,把大量闲置的资源、生产要素通过创新的思路可以组合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在进入经济活动中,虽然不像资金那样处于打头阵的先锋军地位,但它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幕后配角,它往往比资金的分量还重,所起的作用还大,甚至是直接扮演主角。真可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因为资金的价值是有限的,是定量的,同时,世界上许多事情并不是只有金钱才能办得到的,而资源的价值往往超过评估量,特别是对于那些战略性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往往比资金运用更为重要,它所发挥的作用或者起到的影响力是无法预计的。许多企业就是启用资源作为条件引进外商投资,或与外资合作,并享有投资股份;有的以资源(资产)进行融资贷款,或进行双边置换贸易;有的就是利用资源开展经济活动,或开发出许多经济增长点。
水、水泥、沙、石、钢筋,看来都是一个个不同的质材,各不相干的物质,但在一定的比例掺和下,便形成了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钢筋混凝土。这种掺和就是整合资源,掌握这一定的比例就是技术,用这个技术去掺和上述物质,这就是造物的一种思路。同样在我们千家万户的厨房里,买回来的萝卜、白菜、大葱、油、盐、酱、醋,它们都只是原料,都不能单独成为端上桌的菜,只有运用炊事厨艺把这些原料炒制在一起,便形成了可口的菜品,甚至可以制成几十种、上百种菜品,餐厅可以凭此赚钱。这种把食品原料制作成菜品的过程,就是典型的整合资源形成商品的过程,抑或为利用资源创造经济效益的过程。同样在我们的企业内部,在我们的周边,存在着大量的资源,有待我们去开发它、整合它、利用它。我们的一些国营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并不完全是缺少资金或资源,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创新的思路,缺乏整合资源的能力,走不出有投入才有产出,资金、成本、费用的圈子和模式,因而陷入捧着金饭碗找饭吃,蹲在地上嚷肚饿。倘若国营企业的经营者也能像新疆吐鲁番的人只要揣着一根葡萄藤便可以走遍天下,农民只要有种子便可以丰衣足食,匠人怀一身绝技闯荡四方,挑夫凭一副铁肩撑天拔地,如此这般,那就大有希望了,因为他们不会苛求有无资金在身,有无本钱上路,只要利用好自身的资源,便可以生存、生活、生财。总而言之,企业拥有的各种资源(包括各种生产要素),正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中所需的阳光、雨露、空气、水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经营者以市场为导向,综合分析各种资源的相互关系,发掘和发挥各种资源的现实优势和潜在优势,不仅要发掘资源的初级层次价值,更要发掘资源的深层次价值,整合和利用好这些资源确实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也是企业能否长期生存和发展的计量器、风向标和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标杆。
零费用经营的理论和实践,必然会出现一个泛成本(泛费用)概念,就是说运用零费用经营理论,势必使经济行为中的成本(费用)广泛化、广义化。此为何意呢?就是说在零费用经营活动中,其经济行为虽然没有使用货币资金或没有直接使用货币资金,但间接使用了企业的资源或无形资产、生产要素,或者说,两者皆有,互为依托凭借。这种情形往往既有成本又无成本,既有费用又无费用,或者说纯粹只是整合利用了资源。因此,其成本(费用)难以剥离分辨,也难以估量测评,更难以进行准确统计,即便是统计了也只是一种抽象性反映,这就势必出现一种泛化现象。比如一辆营运货车在行驶运输过程中,不仅发生了油料费、过桥费、过路费、停车费、人工费等直接计入的成本费用,同时也发生了汽车机械、内置磨损、养路、维修、牌照及其他诸多投入使用的而又未能计入的间接成本。在现代社会,在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过渡状态、交融状态有很多东西、很多事物是无法量化、无法细分、无法描述和无法定性的。因而,在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国家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学科叫“模糊数学”,它突破了传统精确数学的束缚,对人类应用领域起了很大的作用,以至于又产生了“模糊哲学”,它帮助人类认识、改造世界起到了烛照作用。
零费用经营理论把对企业经营成本的控制当做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方法。为此,按照零费用经营理论的要求,对企业成本控制主要是抓好投资成本控制和生产成本控制。抓好投资成本的控制就是最大的节约,就是从源头上控制成本的发生;抓好生产成本控制,可以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为客户提供同样的产品和服务,从而争取更多的客户,赢得更大的市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企业务必要积极实施战略成本管理,以建立和保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十二、零费用经营可以替代资金运动
零费用经营理论认为,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没有足够资金的企业就像人贫血一样,是无从发展,也无法生存的。因此,企业或商人在所有的经济活动中,在其表现的所有经济行为中,并不是不承认或拒绝任何成本和费用,恰恰相反,凡是应该发生的而又是必不可少的成本费用是回避不了的,也是不能否定的。有了投入,才有产出,这才构成了经营的因果关系。但这种因果关系在知识经济时代,并不是唯一存在的,它也只是相对而言的一般性规律,不是一种绝对性的普遍规律。在某些时候、某些项目、某种情况下,成本和费用也不能替代资源在经营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比如,在传统的农作物中,如蔬菜、瓜果、谷物等都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现在农业科学技术发达了,可以实现无土化栽培,照样取得成功。再比如天不下雨,烧香磕头也许会把雨“求”下来,但下雨与求雨不一定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天无云不会下雨,但有云也不一定下雨,只有在某种条件下的云才会下雨。这就需要从事物的一般规律中找到它的特殊规律,进而找到事物的因果关系和内在的必然联系。在当今,企业把追求效益(利润)最大化、追求投资回报最大化作为天职与目的。为此,在经济活动中,必然打破既往的经营思维定势,抛弃旧式的陈规陋习,超越一般性常规界限,选择最佳的经济表现行为,采取最佳的运作手段,于是一种更加灵活、更加多变、更加有效的经营样式便会创造性地运用起来。如无货币资金,便用资产资源;如启用有形资产困难,便启用无形资产;如想少花钱,就多用资源;如不用资金,便启用资源。也就是说,钱少则少用,资源能用则多用。也可以资金、资产、资源齐上齐用,或交替使用、互为补充。亦或是在成本费用必须发生的项目上,为了保证利润空间,能低成本、低费用的,则选择低成本、低费用或控制到低成本、低费用。但如果能采取零费用方式的(由于零费用经营理论是一种零成本、零费用的经营方式),那就毫不犹豫地选择零费用经营。“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衡取其轻”,只要是能达到赚钱赢利的目的,凡此种种,都是可行的。只要是可能的,就要大胆地运用,因为当今不只是有钱才能赚钱,还可以无钱也能赚钱,有时后者还是无风无险、最有效、最高明的赚钱艺术。
零费用经营理论,就是要在企业界和商业人士中灌输这样一种意识,要敢于抛开一切束缚和偏见,突破传统,超越界限,迎接挑战,即在一切经济行为中,脑子里不能只想到有没有本钱,不能只在资金上做文章,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要突破这种传统的、狭窄的经营框套,进而看到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里有“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宝藏,那里还有养在深闺待嫁的黄花女,有可供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即使财务账上没有资金投入使用,企业这个“大活人”也不要被尿憋死,捧着金锅讨饭吃,自己把自己陷入经营困境,而要在经营思路上寻找出路。1986年,保罗·罗默指出:“创意”和“物质”是两种不同的生产投入,可以用“创意”这种能够不断积累的非竞争性知识,去创造式重组那些有质量的“竞争性”的“物质”商品,并强调“创意”也是可以像其他商品一样进行生产和分配的。例如,在企业中资本的利用效率与其组合方式和运行机制往往密切相关,在不同的企业中对资本的利用效率有相当大的差距,调整资本组合方式,改善其运行机制,从而发掘出其潜在的价值,才能使低效率利用的资本达到更高的水平。同样,在企业内部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非均衡性造成了资本的不合理运用和极大的浪费。诸如此类种种状态都需要调整资本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释放出企业的巨大潜能,这既是企业经营的困难所在,也是企业经济的希望所在。在商海里,条条大道通罗马,就看你能否找到那条最近的路。智者先行一步,愚者十年难追。也许,有的企业不缺资金,也许有的企业不缺资源,但大都有一个通病就是缺乏经营思路,或者说缺乏创新,缺乏对资源的整合利用能力,有的甚至对于资源造成行尸走肉般的巨大浪费。而恰恰对资源的整合力的强弱,决定了一个企业的能量的大小和生命力的强弱。因为整合是各种创新的集成,是各种优势资源的集中互补,是各种市场要素协调配置与有机重组,是让企业充满无限的竞争活力。
十三、零费用经营是创新的经济行为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我们悄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与传统经济的一个突出差别,就在于全社会更加崇尚创新。创新在人类活动中是最有力量、最有希望、最有价值的创造活动。创新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一种在继承中发展、在否定中超越的哲学姿态。创新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它深刻地改变着我们所处的时代,引领着人类的终极追求。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市场成为支配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枢纽,成为进行社会资源的配置中心,成为支配交易活动的决定性因素。市场经济竞争导致新事物、新问题纷至沓来。既往乃至现成的经济结论、运作方式都将会落伍、被淘汰,取而代之的唯有创新。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知识经济就是创新经济。以一个宏观事例为证:深圳,这个昔日的边陲渔村,就是在短短的20多年中以改革创新立业:从敲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的第一槌,到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只股票;从率先引进外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到率先推行招聘录用、竞争上岗、合同用工……深圳改革创新的实践,为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产生了持续深远的影响。改革创新也就成为深圳最大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2005 年9月13日,温家宝总理在考察深圳时进一步指出:“经济特区要持续走在全国前列,最关键、最重要的在于创新。要把创新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特区发展的生命线和灵魂。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与时俱进,把‘特别能创新’作为经济特区之‘特’的基本内涵,包括思想观念创新、体制制度创新、对外开放创新、科技自主创新、企业管理创新和城市建设创新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创新。”他还明确指出在深圳的七项工作中,前三项“创新发展模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深化改革”,事事关系改革创新。从微观经济来讲,企业要生存、要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要始终把握创新这一新经济的核心,人人都应成为创新的主体。零费用经营理论的本质核心就是强调创新,创新就是零费用经营理论的精髓和基石。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早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来自内部自身的创新性”。在熊彼特最先系统研究和阐明创新理论的基础上,索罗、曼斯菲尔德、弗里曼、迈尔斯、马奎斯、缪尔塞等人先后也对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做过深入的研究。著名管理学者彼得·杜拉克说:“在变革的年代,经营的秘诀,就是‘没有革新就意味着死亡’。”任何企业、任何商人唯有创新,才能在市场中“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说:“经营就是创造。”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说,“企业家就是创新者”,“利润是企业家创新的报酬”。知识经济的生命力和源泉在于创新。创新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低。唯有创新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长远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当今,人类越来越意识到,卓越企业之所以跻身于卓越行列,就在于卓越企业坚信只有坚持不断地创新,否则没有永恒的卓越。今天的卓越企业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从今天的变化中寻求市场机遇,进行企业再造,增强应变能力,开辟新的市场。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面对激烈的竞争,如不变革和创新,没有新思路,没有新招数,企业就没有了生命力。创新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制造差异,使理念、战略、制度、技术、产品、品牌充满活力,创造奇迹。创新就是要在商海平静的表面下,探寻潜流的趋势,摸清它的水性,让企业之船顺应它的流向,借势借力,被潮流推涌向前。通过创新对生产力的各种要素、资源重新整合,“集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光华”,使之“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石激起千层浪”,产生1+1+1>3的效果,起到酵母发馒头的“倍加力”作用,甚至原子核裂变式的市场和经济效益。一位《纽约时报》的记者在追踪了比尔·盖茨和网景公司电脑神童马克·安德林等人的“暴发”历程后惊呼:比尔·盖茨之类的人物依仗他们的创造力,从而攀上了世界富豪的群山之巅。国外的很多城市和企业都会花很大精力,精心打造一些有吸引力的平台,激发和聚拢公众的创造冲动,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世界玩具业巨头乐高集团,请乐高迷在线俱乐部的玩家们来设计玩具,结果,他们设计的几款产品不用推销就获得了很好的销路。再比如,丰田汽车公司每年一度的员工创意设计大赛已成为一件盛事,几十年来,那些普通员工设计的千奇百怪的“汽车”没有一款能够真正投产,但是,其中包含的丰富创意,已经通过专业设计人员的工作,融入到多款汽车的设计之中。
按照零费用经营的理论,在经济行为中,要做到无中生有,把虚变实,关键的关键是经营思路要创新,要进入一个前人不曾料想的境界,这就是说,要把一般人想不到的事想到,要把一般人办不到的事办成,而其中最重要的是首先要善于发现常人没有发现的东西。乔纳森·斯威夫特说:“远见就是见人所未见的艺术。”比如,下棋对弈的双方棋艺平凡者往往只能看到眼前的一两步棋,而棋艺高超者,却能看到棋后的五六步棋。这种棋坛高手最会掌握先机,成为赢棋高手。哲学家普罗斯特说过,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寻找新世界,而是用新视野看世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之间原本就是一个充满矛盾但又能转化的统一体,各个事物之间又因可能发生的联系而衍生出一个个新的事物,这就为社会提供了“一切皆有可能”的必然性。诚然,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艺术家的创造和创新是伟大的,令人敬仰。然而,他们毕竟是人,不是神,创新并不是他们与生俱来的专利,其实每个神智健全的人都毫不例外地存在着创新的潜力。事实证明,创新也并不神秘,人人都具有创新潜质。如果你懂得创造的奥秘,善于掌握科学的方法,开动脑筋,你那潜在的创新才能就会迸发出来,以至于创造出许许多多的奇迹。
当今社会是一个分工越来越细的专业化时代,很多人都以为,普通人的创新活动往往会被专业门槛挡在外面。可是,只要我们看看那几家美国杂志评选出的重要发明和创意,就会发现,它们是那么简单而直接,像米其林公司生产的不用充气、不怕爆胎的轮胎;麻省理工学院研发的带手摇发电的笔记本电脑;美国人蒂姆·克奥发明的不透明彩色肥皂泡。看到这些发明,很多人都会想到,这样的奇思妙想我也会有。所以,能否让普通大众克服“外行”的胆怯,大胆投身到创意活动中来,可能比具体的发明创造更有意义。深圳就是一个民间创意极其丰富的城市,每年会有大约5000件的民间发明诞生出来。零费用经营理论就是要引导人们要敢于、善于跨越一道道无形或有形的界线,把一个个机会争夺过来,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把梦想变为奇迹。从前有一个故事,是说有三个人分别拿着100把梳子被指定只能在寺庙里推销。按理,寺庙里的光头和尚怎么可能买你的梳子呢?第一个人上门推销,一次又一次被和尚撵了出来,一无所获。第二个人好说歹说,苦苦哀求,有位和尚发善心买了一把打发了他。第三个人用了心计,他说服和尚们高高兴兴地买下了梳子,而且所带的100把还不够卖。他的高招是建议和尚在梳子上写下“积善木梳”四个字再卖或送给其他众多的香客,以此勉励、劝告人们每天梳头时莫忘“行善积德”。这一招真灵,他在寺庙里拓开了一条销路。就拿“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来说吧,这似乎成了哲学上的一句名言,这句话无非反映了妇女只能做家庭主妇的地位,同时反映了“巧妇”虽“巧”,但却不敢冒风险的一种无奈。“巧妇”为什么不敢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而出外借一些米来呢?例如,能借来张家的米、李家的锅、王家的柴火,做好饭卖出去,不但让自家饱餐一顿,而且还能额外赚上一笔。因此,用现代的眼光来看,能为“无米之炊”者才真正算得上是“巧妇”。也许有的人在创业之初身无分文,也许现在有些企业出现了亏损,背上了债务,有破产危机,经营者也面临“无米之炊”了,但如果企业家具有开创精神,不墨守成规,敢冒风险,向银行举债贷款或另想别的办法用于解困,企业不也就盘活了吗?这不就出现一个活生生的“能为无米之炊”的巧妇了吗?
追求进步,或者说创新的驱动力源自人类一种深层的冲动,一种探索、创造、发明、成功、改变、改善的冲动,一种内心深处特有的、几乎与生俱来的原动力。创新,其实也是一种竞争心态,将这种心态摆在你的行为模式里,时时有着创新的意识,你就会随时都有一种寻找创新机会的心理反应,就有了创新的敏锐观察力,就会随时发现可以创新的点子。有了创新的思路,你就会在同一竞争体制下,可能独辟蹊径,超前胜出,取得竞争优势。比如,汽车上的安全袋与安全气囊,我们都知道那是一个使用概率极低的东西(也许只不过万分之一的使用率),可是成千上万的人们还是为了这个极小概率的隐患仍愿多花上两三万元的代价,心里才会觉得安全踏实。还有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各式商业保险,那更是商家别出心裁利用这种安全感购买力开发出来的赚钱绝招,我们相信发明保险的第一人聪明绝顶,至少是对人性明察秋毫的人,是他从中洞悉到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能比出卖安全保障更大的市场呢?于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群开始在今天节衣缩食去购买明天莫须有(也许是万分之一)的保险。余下没买的人会越来越觉得明天不保险,而准备着也要在将来买保险。
再比如,一辆马车最有价值的部分在哪里?也许有人认为是马,是轴,或是辕;也许有人认为是轱辘,是缰绳;也许有人认为是整个车身……虽然这些都是这驾马车不可缺少的部分,也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但都不是最有价值的部分。其实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这辆马车载重负荷的空间,它虽然是虚的,甚至看不见,但它却是这架马车上最有价值的或者是最能创造价值的部分,因为这个空间有取之不尽的宝藏,有滚滚而来的财富,乃至人们为了追求它的价值最大化,由此及彼地发明了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等,进一步从时间上为空间增值。这个例子说明,发现了这个独特的空间,也就发掘了它潜在的甚至是无限的价值。但是,要成为最初的发现者,确实要具有非等闲之辈的慧眼灵鼻,这样才能达到“众人皆醒我独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境界。比如,湖南张家界风景区,从前一直被认为是一方穷山恶水,是土匪豺狼出没的地方。然而,同样是这方山,这方水,改革开放之后却成了举世闻名的旅游风景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每天财源滚滚来。巴尔扎克说:“第一个把女人比做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做花的人就是笨蛋。”无论对于艺术还是生意,始创和占领先机都能使企业走向成功。零费用经营理论就是需要这样:眼睛里有活,头脑中有潜意识,然后文章才能从这里开始写,所有的创意策划才从这里开始。这就是零费用经营理论赖以展开的源头。再比如,当代许多商务活动取得成功,靠的是新闻炒作,通过媒体兴风作浪、推波助澜地传播,吸引并形成客户群体。但新闻炒作需要找出其中的“卖点”。新闻要素有五个“W”,但这只是最基本的要素,并不是所有具备了五个“W”的事件都可称之为“新闻”,新闻也需要甚至是特别讲究卖点,没有卖点的新闻是没有人愿意接受的。策划大师王星的几宗策划案例中,其新闻卖点是强烈而又独特的,如何伯权购买生命核能配方,其新闻炒作卖点是1000万买个配方,而这个配方又是另一个新闻人物马俊仁的。再如深圳海王的“拥有一片美国”,其新闻炒作卖点是“拥有美国”,当“拥有美国”的策划在中国获得热烈反应的时候,这种现象本身也就成了一个广泛的社会新闻,从而使这次商务活动演变成了广泛关注的社会活动。
零费用经营,抑或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并不是可望不可求的。经济活动中的任何一个创意是如何来的呢?答案是从实践中来。什么是创意?创意就是突破一般性或常规性而产生的思路、主意、策划和方法。一个好的创意可以改变一个企业的例子比比皆是,一个点子可以使人一夜成名的事件也不是个别。比如,过去浙江的金华火腿历史悠久,质量上乘,产品驰名,但由于包装分量过大且不易储存,市场销售不畅,甚至发生亏损危机。后来,他们请来点子大王何良出主意。何良提出了一个五字的策划建议,即“真空小包装”,金华公司照此施行后,果然大获成功。真空小包装金华火腿不仅走进了千家万户,而且成为社会流行的馈赠好礼品。产品可以复制,技术可以复制,但创意是唯一性的,无法复制。创意是思想的火花,因经验的积累而迸发;创意是开拓市场的倚天剑,用这把剑可以开发一片新的天地,创造一个新的世界。一张白纸上有两个圆点,它们的距离如何能最短?是“两点一线”吗?常看科幻漫画的你可能会把白纸对折,于是两点间距离就改变为零。创意来源于先进的观念,来自于科学的思维,来自于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发现”。创意追寻的目的,就是使陷于绝境的企业起死回生,使陷入困境的企业虎口脱险,使艰难创业的企业发展壮大。因为世界是物质的,事物是辩证的,深奥的哲理往往就存在于最简单的事物之中。谁真正掌握了制造创意的方法、技巧,就找到了创意思维的真谛,谁就掌握了打开宇宙的“钥匙”。任何创意以及科学创造发明,首先要打破常规。创意是科学发明的源泉,联想、类比就是创意的基础。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爱迪生发明电灯、电话,哈默的“点石成金术”,松下的经营管理战略,包玉刚的“傻子赚钱法”,吴百福创造出来的方便面,这些都是经过联想、假设、实验、论证、再经过创造发明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智能放大是产生创意必不可少的,而且是关键所在。
以上探讨说明,创意是一种大脑的思维过程,它充分运用了大脑所积累的材料,在动力的引导下,用辩证的、联系的、运动的方式去联想、类比、假设、创造,从而找到新的方法并获得新的意境。
案例:
对于戴尔,中国人是不陌生的,在上海“财富论坛”上,戴尔的风采迷倒了很多人,他在演讲中所阐述的全新销售理念,使很多有志创业的年轻人大受启发。戴尔电脑公司是全球著名的电脑公司,戴尔在1999年美国40岁以下的富翁财富排行中名列第一。由于戴尔的经营天才,美国《商业周刊》从1996年起连续三年将他评为年度最佳管理者。他们是这样评价这位商业奇人的:“迈克乐·戴尔的成功最突出、最不同于一般公司的是:他的迅速崛起并不是依靠领先的技术,而是靠一种观念、一种商业模式,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是一个不被普遍看好的模式。”
确实,戴尔的成功很耐人寻味,论起技术来,他的公司远不能和IBM或微软相比,甚至可以说戴尔电脑和一些没什么名气的电脑相比,在技术上也没有什么领先的地方。那戴尔是凭什么创造“造得有多快,卖得就有多快”的奇迹呢?凭什么让戴尔公司的股东们喜出望外,而让康柏公司和IBM公司的决策者们彻夜难眠?今天我们可以明白无误地告诉你,靠的就是他善于思考的头脑,靠的就是他不同寻常的创新能力。可以说,戴尔的成功就是思考的结果,而且看起来好像也很简单。
戴尔的成功就是创新的成功,而其创新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他时刻在思考问题、在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正如戴尔自己所总结的:“戴尔公司的经验证明,如果要发掘并掌握大家原本以为不存在的机会优势,想要做到以非传统的方式思考,不必是天才,也不必是先知,甚至不必拥有大学文凭,所需要的只是一个架构和一个梦想。”这无疑是在告诉所有渴望成功的人,你不是天才,没有关系,只要你有中等以上的智力,并时时思考、刻刻准备解决问题,你就能发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你就能找到通向财富的道路。
十四、零费用经营是创意型经济产物
创意产业是高附加值产业,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它与技术经济和文化等相互交融。当“点子”、“主意”或“想法”一旦与技术和文化碰撞擦出智力之光、结出创新之果时,创意产品就呈现出智能化、特色化、个性化和艺术化的特点,并形成可观的市场价值。
如果说零费用经营是创新的经济行为,那么,应当肯定任何创新行为首先来源于创意,而且在当今的经济领域里,创意已发展并形成了“创意产业”,这在全世界已成为较普遍的全新经济形态。
所谓“创意产业”就是将人们平时常说的“点子”、“主意”或“想法”产业化形成市场价值并带来就业的现代服务产业。我们完全可以说创意型产业原本就是零费用经营类型产业。最先给创意产业下定义的是英国人。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首次对创意产业下了定义,将创意产业定义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根据这个定义,英国将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确认为创意产业。目前,我国将文化创意产业基本定义为: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是基于文化资源积累及科技发展,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及才华,以信息及网络技术为主要载体,通过知识产权的形成和利用,经过创作、生产、流通等环节,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提供就业机会潜力的产业。按照目前通行的标准划分,文化创意产业包括广告、设计、电视广播、音乐制作等在内的行业。从世界范围来看,创意产业发展有几类形式:①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型,以文化产业为主体,较多地涵盖精神产品层面;②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的亚太型,以文化产业和产业服务为主体,兼顾了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两个层面;③以中国内地为代表的本土型,其创意产业以产业服务为主体,更突出地强调物质产品层面。创意产业被称为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产值达220亿美元,并以5%的年增长速度递增。如今,创意产业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根据上海创意产业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当今崛起的全球产业集群中,英、美、日等已俨然成为创意产业的强国,英国创意产业年产值800亿~900亿英镑,发展速度是其他产业的3倍,为英国带来约9%~10%的经济贡献。
创意产业是高附加值产业,具有很强的渗透性,与技术、经济和文化等相互交融,很难从传统产业类型中完全分离出来。创意产业是一个产业链的概念,不局限于单一的文化产业领域,而是能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其产品不仅为消费者提供服务,而且更多地为生产者提供服务。
占地52.4亩的杭印路49号距离京杭大运河仅500米,原为创建于1958年的杭州化纤厂,是中国内地首批建造的4家化纤厂之一。当年,它的周围云集了像杭州第一棉纺厂、杭州毛纺厂、红蕾丝织厂等10多家大型厂区。在提倡重点发展工业的年代里,有过无数骄人的业绩,并真实记录了杭州轻纺工业的历史。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昔日的化纤厂已人去楼空,偌大的工厂只剩下几幢空旷、萧瑟的厂房。在城市发展建设规划中,这幢具有纪念意义的、工业时代的建筑更一度被列为拆毁的范畴。2002年,美国DI设计公司中国区总经理杜雨波改变了杭印路49号的命运。他选中了这里一个原工厂腈纶车间3000多平方米的场地作为办公场所。在其后短短3年时间里,一些优秀的艺术机构纷纷入驻,如室内设计师孙云的“内建筑”、陶艺大师戴雨淳的“雨窑陶艺”、中国美术学院著名画家常青的画廊,等等。就这样,浙江第一个LOFT创意社区诞生了,并迅速成为杭州著名的艺术聚集地。据统计,2004年LOFT49创意园区实现营业收入24亿元。有关人士预测,5年后该园区的营业收入将达到4亿元。人们称它为“废墟中崛起的头脑产业”。
目前,全世界特别是在我国正面临土地、能源、环境、人口等诸多“瓶颈”因素的制约,产业竞争力亟待提高,经济增长方式亟待改变,产业结构需要调整,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增强。据国家商务部透露:中国出口到欧洲的纺织品平均每件的利润只有0.3美元,而意大利范思哲牌服装,一件衣服的利润往往在100美元以上,它靠的就是一流的创意,一流的设计。而在深圳,有200多家动漫企业为美、日、韩的创意企业生产行销全球的产品,却很少有自己的创意产品……由此可见,创意的巨大创值和我国在创意产业方面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大力发展创意型产业正逢其时,必将显示出无可估量的前景。
十五、零费用经营与商品经济
当今社会,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让我们既陌生而又惊奇的新世界,迫使我们不得不去面对一大堆新情况、新问题。人类自从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在经济领域里形成了以商品交换为核心的商品经济格局。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特别是进入了以信息为前端导向的知识经济时代,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推进的高度文明的新世纪,世界各国的经济形态正在发生新的嬗变,传统的以商品交换为核心的经济模式正在受到新的挑战,所有的经济活动,所有的经济行为不再是唯一的、单体的、等量、等价、对等式的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式的经济表现,而呈现出前所未有、千变万化、繁衍不息的新态势,比如多层次、多触点、多元化、多样式、多变化、立体式、全方位。形成了以信息为媒介,以知识为载体的发散式、交叉式、网络式、共融式、竞合式、派发式、裂变式、孵化式、衍生式、期权式、融合扩充式等创新特征的新型经济格局,既有虚的,也有实的;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既有现实的,也有未来期权式的,等等,不一而足。商品交换的经济模式的确难以也无法囊括表现不可穷尽、无限演绎的创新经济行为。而且在经济行为中,所有的经济活动不完全只是存在着商品和商品交换,也不再是单一的经过商品和货币进行直接的或迂回曲折的计算和交换。对于现代经济以及现代经济行为,我们需要以新的眼光、新的理论去认识它,亦如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所说:“失去商品属性,不再是商品,并且脱离了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仅仅保持商品的外壳。”比如我们所经历过的资产剥离、债务重组、评估溢价、借壳上市、千万资产零转让、未来期权式经营、诉讼索赔补偿、企业申请破产保护等。在这样一种新型的经济运行中,生产者、消费者、企业、银行、政府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它们之间构成了一个双向货币流通关系,即每一部分均从其他部门获得货币流入,同时又从本部门流向其他部门。
在这个纷繁复杂而又急剧变化的时代,在人类社会由传统经济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先前的很多理论,包括经济理论,由于其赖以创立及存续的基础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可能真实而准确地反映当今所有的经济现象,不仅对当今世界的诠释力已经大大降低,更不可能把握日新月异的未来趋势。因此,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产生符合当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具有更加科学、更高层次、母源式的经济理论来引导经济运动的实践;否则,我们在开展经济活动中,在表现经济行为时,就会出现新的迷茫和失误。因为既往的理论有可能过时而变得缺少价值,既往的经验因为其局限性而变成新的负担,专家、学者、权威人士的意见有可能因为时过境迁而变成陈腐的教条。的确,我们需要以批判性思维,以吐故纳新的新视野去思考和探索新形势下的新经济运动。零费用经营理论就是要在这种经济变态转型的形势下,以更加灵活有效的思路,以多种形式和多种手段动员国内外一切资源,调动一切生产要素,启动一切无形资产,谋求一切适当的方式培养和发展更为科学有效的新型经济行为,进而发展企业经济,壮大我们的综合国力。
十六、零费用经营与知识经济
谈到零费用经营,就不能不提知识经济。因为零费用经营这一独特的经济行为其实是源自于知识经济的产物,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帮助我们找到零费用经营理论的许多答案,而且还会开发出许多创新的源泉。
人,在自然界中,虽然跑不过马,飞不过鸟,跳不过豹,巧不过猴,力不过牛,威不过虎,然而,人之所以成为动物界中的万物之灵、万物之尊,就是因为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发达了头脑,积累了知识,开发了智力,掌握了思维,从而得到了升华,改变了命运,终于成为世界的主宰。在社会发展的整个进程中,人类从事各项社会、经济、文化实践活动的过程,也是人类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总是离不开人类用智慧创造的知识。
知识作为各项社会劳动特别是经济性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本钱或资产,虽然与物质与货币形态的资本有所区别,但这种区别只是存在形式、作用方式和大小的区别,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要知识能转化为生产力或物化在物质性资本之中,并参与劳动生产过程,它就可以成为更宝贵、更具创造力的资本。世界著名的德籍管理学家杜拉克认为,人类正从以资本、土地和劳动力为经济基础的社会转向一个以知识信息为主要经济资源的社会,“作为一种生产手段,经济资源的基础将不再是资金、天然资源或者是劳动力,而是知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人力资本之父舒尔茨指出:“人类的未来不取决于空间、能源和耕地,而取决于人类智慧的开发、取决于其智能的挖掘。地球上最丰富的矿藏是在人的脑子里,影响人类前途的不是石油,也不是其他矿藏,而是通过人类智慧的开发来更好地利用这些矿藏。”由于知识信息是一种可以重复使用的神奇资源,其价值在使用过程中不仅不会削弱,反而能够增值。知识信息具有不可替代的高附加值和高回报率。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第八个习惯》中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时代,知识资本是巨大的。过去产品成本的80%用于材料,20%用于知识,现在却是两者倒置,70%用于知识,30%用于材料。”当代,知识经济已经成为一种以无形资产的方式投入的经济,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的投入对经济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知识经济不是不要物质资源,而是利用物质资源“生产”和“制造”物质产品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革命性的变化。知识、智力、信息等虽然使得资产的投入无形化,但对它们的获取仍然需要利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它们也总是或多或少地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表现出来。同时,知识经济的运行是大量的无形知识和有形经济活动的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共同创造,从而满足人类需要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知识经济也不是脱离其他物质要素的,而是在所有创造财富的要素中,知识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其他的生产要素必须依靠知识来更新、武装。既然人类社会已经以知识作为资本发展经济,而资本是生产要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理所当然的是生产要素中最有活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世界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在其《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指出:“知识的生产率将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家公司竞争的决定因素。”
人类是自然界发展的最高产物。人类更是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人类在经济发展的漫长历史中,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自己的智能。“智”主要是对事物的认识能力;“能”是指人的行为能力。知识经济就是依靠智能开发支撑的经济。它完全以智力资源的拥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作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在从前传统的小经济发展中,主要以资本、设备等有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性作用,而在知识经济中,智力、信息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性作用。知识资源取代土地、资本、原材料而成为主要生产要素,知识资源的主导作用也引起了人们对企业强弱评价尺度的改变,知识和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强大的生命力。运用知识提供智能、添加创意,成了知识经济活动的核心问题。我国的商人很早就意识到经营商业要有雄厚的资金投入,“长袖善舞,多财善贾”,几乎所有商人的聪明都在于一入行就把商业资本运作同知识和智慧的投入结合起来,认为商业经营实际上是一种筹谋斗智的过程,叫做“无财斗力,有财斗智”,“怀致富之奇谋,握持筹之胜算”。荀子提出“商以察尽财”,司马迁发展为“从奇谋异胜中得来”,到明清时代更被人们总结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商业经营和资本运作的规律,“大道之行也,利在其中”,它在我国的商界中一直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犹太家庭里的孩子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负责启蒙教育的母亲们几乎都要求他们回答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了,你的财产就要被人抢光,那么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命?”母亲们提出的另一个问题是:“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它是什么吗?”要是孩子们回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在聪颖精明的犹太人眼里,任何东西都是有价的,都能失而复得,只有智慧才是人生无价的财富。对于商人而言,聪慧的大脑比千万的资金更加重要。美国经营大师巴菲特曾经说:“榨出我一克脑汁,再加上16000元,我就可以创造出1000万的价值。”可见智慧具有何等巨大的价值。一个人如果没有技能,可以拜师学艺;如果没有知识,可以求学问道;如果没有金钱,可以筹措贷款;但如果没有智慧,一切都无从谈起。对于企业经营而言,多换思想少换人是一种商业智慧的运用,是认识智力资本巨大价值的创新行为。有智者,事竟成;无智又不肯动脑筋的人,成功与他永远就是不可能相交的两条平行线。“人禀智而立,财因智而聚,舍智而求财,与愚者何异?”智能既是个人的特殊财富,又是企业拥有的一种资本。智力资源的多寡、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决定着企业面向未来的竞争态势的强弱优劣。正如弗朗西斯·霍金森所言:“智慧意味着利用最佳手段去实现最佳目的。”蒙牛集团掌门人牛根生有一个著名的“三力法则”,他认为,从古至今人类的竞争无非是三种力量在博弈:一是体力竞争;二是财力竞争;三是智力竞争。野蛮社会体力统驭财力和智力;资本社会财力雇用体力和智力;现在和将来的信息社会,是智力整合体力和财力达到更高的境界。同样,拥有资本的人,其财富增值能力将越来越小,而拥有知识的人其财富增值能力将越来越强。《福布斯》富豪榜共列出400名富豪,其中33人来自电脑软件业,53人来自信息传媒,而来自制造业的只有30人。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里,西方国家的钢铁大王、石油大王、汽车大王等“硬”企业的财富是建立在难以计数的有形原材料、产品之上,而以Microsoft公司为代表的“软”企业则生产具有高度创新性和高附加值的信息产品,不仅使人类创造的财富总量急剧增加,而且充分证明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已成为创造财富的最重要手段。美国Mi-crosoft公司、Netscape公司和Cisco公司的迅速崛起,带动了美国经济的复苏,同时论证了知识产业的巨大潜力。
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是一场无声的革命,它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经营管理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观念、教育思想、政治制度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领域的各个方面都已经和正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人们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积累、利用、经营、管理和保护可能变成资本的知识的重要性。
谈到知识经济,就离不开学习。创新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怎样获得这种能力?怎样提升这种能力?答案很简单:学习。提升创新能力,唯有学习,学习,再学习。
只有学习,才能让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获得开阔的视野。只有学习,才能让我们洞悉各种新方法,提升创新能力。在谈到创新活动时,爱因斯坦曾说:“我思考创新的时候很少,我多数时候都在学习。”显然,爱因斯坦十分清楚学习是创新的前提。现代社会是一个分工精细、发展迅速、信息爆炸的社会,越是竞争性的领域,知识更新的速度就越快。要创新,就必须通过学习,对自己所关注的领域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对前人所有的贡献有个全面的掌握,然后,再去思考,去创新。彼得·圣吉在他1990年出版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艺术与实务》一书中,提出了推动人们刻苦修炼、学习和掌握新的系统思维方法,他认为,学习是人的天性,人的绝大多数行为、知识和能力并非天生本能,而是后天学习得来的。在社会处于贫困落后的情况下,人们追求的主要是物质财富,工作是获取财富的手段,因而工作观是工具性的。但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变得富足起来,人们就越来越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要充实和发展自己,实现自身价值,就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获取知识和动力,于是学习被提高到与生命的意义相联系的高度上来,学习成了生活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其实,我国古代的先哲们早就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习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学而时习之”,应该是人生成功的基本态度之一。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说过:“当你拒绝新生事物时就说明你老了,当你谩骂新生事物时就说明你完了。”我国古代一直传承着乘时习艺的传统,注重教育是我国商界期盼事业长兴不衰的警世切要。我国商人多因家贫失学从而奋志经商,或是为养家糊口而去儒就贾,他们经营发家后深知商海即心海,店堂即学堂,在“少有斗智”的商业竞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知识和心智不可。因此,有远见卓识的商人莫不注重自身修养和对后代的教育,“量质掠世,乘时习艺”。许多商业谚语本身就是商人写的经商教科书,如《商贾一览醒迷》、《生意世事初阶》等,并把“训导子孙,耕读为本”作为事业后继有人的保证。他们留下的格言是:“千间房子万顷地,就怕没有好子弟”;“家有黄金使斗量,不如送儿上学堂”;“欲高子弟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勤与俭”。这些商谚反映了旧时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希冀后世从儒的心路和对商品经济即是知识经济的人生感悟,读之不乏教益。同时,也使我们后人看到这些在数百年商品流通中形成于贩夫贩妇、行商坐贾之口的商谚俚语,既有我国传统文化的培植,又受商品经济的刺激推动,是数百年来我国商界心血和经验的结晶。当今时代,知识正深刻地影响、改变着整个经济和社会生活,新事物层出不穷,只有树立终身学习、处处学习、时时学习的意识,把“学习是时间”、“学习是机会”、“学习是享受”、“学习是职业”当成理所当然的信念,才能与时俱进。谁拒绝学习,谁就落后于时代;谁接纳学习,谁就取得事业的成功。实践再次并将继续证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知识,发展的优势来源于学习,对每个人而言,选择学习就是选择进步。谁在学习上领先一步,谁就能在个人发展上胜人一筹。当今有一种共识,即“学习的速度决定财富增长的速度”、“学习型的企业才是发展型的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尤其概莫能外。有一例子,既有趣,又发人深思:一次,有人召开了一个80多人参加的小学生家长会,他问了家长一个问题:农业时代的速度是老牛,工业时代的速度是火车,信息时代的速度是什么呢?家长们瞪着眼睛回答不出来。这时有个七岁的小孩举手说:信息时代的速度是电脑。他说:家长同志们啊,你们总想教育孩子,可是你们还没有孩子知道得多,你们怎么去教育孩子?孩子跟家长是怎么说的呢:“妈妈,跟你讲你也不懂,爸爸妈妈,你们也别瞎掺和,说了您也不知道。”善于学习,我们才能提高创新的本领,懂得怎样创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创新是所有脑力劳动中最复杂、最高级的一种。创新无捷径,但创新也有一定的窍门。爱迪生一生发明数以千计,除了拥有过人的天赋和勤奋外,更是因为他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方法。创新不仅需要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更要对创新的方法和技能进行专门的学习,形成创新型思维。比如,流行的创新方法论就把创新归结为偶然创新、自主创新、继承创新、交叉创新四大类别,而每一类别又有各自的思路和诀窍,掌握一些创新的技能,在创新时就能做到事半功倍。无数事实说明,任何个人、任何团体只有选择学习,才能与时代同呼吸、共进步。如果站高一点说,这是因为进入21世纪,世界正经历着深刻而广泛的变革,社会经济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学习型组织与学习型企业将成为新的社会组织形式与企业管理模式。
十七、零费用经营与企业家
论述零费用经营,就不能不提到企业家,因为企业家是运用零费用经营理论的指挥官。何谓企业家呢?西方有一个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在市场经济中能够“实现新组合的人”。按照我们的理解,就是要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中,能够看清大势,把握机遇,善于整合一切可利用的生产要素并勇于创新的人。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来看,企业家在生产中具有两个功能:第一,作为生产的组织者,他必须是有预测和判断生产和消费的趋向,敢冒营业风险,掌握有关行业生产技能的能力;第二,作为领导者,他必须具有知人善用的能力,建立被领导者对他的信任,启发他们创造的能力,全面掌握企业的协调合作和其他一切的能力。按照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观点:“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行“创新”,引进“新组合”。他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新的组合。创新共包括五种情况:第一,引进一种新产品;第二,引进新的生产方法;第三,开辟一个新市场;第四,获得一种原料的新来源;第五,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新的管理方法)。这五种形式的创新都可以产生超额利润。由于企业家把创新当做自己的天职,首先就要敢于冒风险,风险就是从事某项事业时失败的可能性。企业家在创新的过程中,由于未来总是具有不确定性的,人们对未来的预测也很有可能发生错误,因而风险是普遍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可口可乐公司执行官罗伯特·古兹维塔说过:“由于不能容忍失误,我们变得毫无竞争力。一旦你让避免失败成为决策的动机,你就注定要走入一条死寂的道路。这样的话,你当然不会摔跤,因为你根本就没有任何行动。”所以,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而创新可获得的超额利润是对那些富有远见卓识的人们的奖励,是社会进步必须付出的代价。一个社会是否进步,就在于有没有一批敢于创新的企业家。企业所追求的利润在数量上,也是由企业家的才能这种生产要素的供求关系决定的。作为生产的四个基本要素,土地、劳动、资本是互替关系,而企业家才能与这三种生产要素是互补关系,因而在生产过程中,能够使土地、劳动、资本结合在一起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其决定因素是企业家的才能。举例来说,不同的企业家,对相同的企业总有不同的判断。正如张端敏所言:“当能见度只有50%的时候,看得准并且抓得住就有暴利可图;如果能见度到了80%才动手,最多获得平均利润;如果能见度已经到了100%,就只有等着亏本了。”2000年,苦苦追寻资本支持的王石,终于做出重大抉择,把自己和万科一起卖给了华润。如果说,万科的发展从小到大,从贸易到房地产,再到零售业,是一种“加法”战略的话,王石几年里做“减法”,则更为老练。为了走专业化道路,王石又开始为万科“减肥”:王石把万科企业从最多时期的105家减至目前的30几家;从涉足的18个行业减至两个。2001年中期,万科的总资产却由1992年的9.45亿元攀升到60亿元。再如,一个想出售转让的企业家,对企业的未来大都持悲观态度,对经营前途缺乏信心,因而做出卸包袱的决定;而一个想收购兼并的企业家则对该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有着乐观的判断,因而产生捡宝的动机。这种差异还来源于企业家运用资源的能力。乐观的判断包括现有企业资源的更好用途、产品的更大市场、资产的更好组合以及企业机制的改造潜力。所以,企业家的才能是生产经营好坏的关键,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可以搞活一个企业,一个无能的企业家也可以搞垮一个企业。因而企业的利润就是对企业家可提供的管理和组织的报酬。
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学者赵炳贤在他的《资本运营论》新著中指出:“市场经济的核心不是瓜分而是创造,不是赌博而是生产,不是欺诈而是信用,不是投机而是投资,不是短期行为而是长期战略,这是千锤百炼的总结。”他认为,“企业家精神,可以理解为是把财富以企业为载体进行动态增值的胆略、设想和行动”。“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表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财富的有效增值,离不开企业家阶层。”“投机产生不了企业家,赌博也成不了企业家,真正的企业家只能在市场经济的惊涛骇浪中成长,对于曾经辉煌又经历磨难,而今仍旧壮志未酬的中华民族,如果没有真正的企业家,就不可能获得持续稳定快速的经济发展。”如果企业家以“经济人”和“社会人”的双重身份考虑自己的历史使命时,就必须全面顾及各种因素,推动社会又受制于社会。对于中国企业家来说,学习与借鉴是首要任务,实践与创新是根本任务。
案例:
在深圳1000多家珠宝企业队伍中,翠绿珠宝公司是最年轻也是跑在最前面的一个。在过去9年里,它经历了1000倍的自我放大过程:从年产值不足百万元、员工不到20人,发展到年产值超10亿元、员工达1300多人。
目前,翠绿珠宝公司已向全国300多家珠宝商供货,产品覆盖全国90%以上区域,生产的产品逾6万个品种。同时,它还是中国唯一一家入选为上海黄金交易所理事单位的民营企业。
着迷于珠宝高贵的感觉
1990年之前,翠绿珠宝的董事长黄炳标还是潮阳一家乡镇企业的经理。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自己对珠宝行业“非常着迷”:“在我的印象里,100万元的家电或服装需要用卡车拉,而同样价值的珠宝却只需一个小小的手提包。这种高贵让我感觉很特别。”于是,带着梦想,他在1990年来到深圳,任深圳金麟珠宝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
1996年,感觉对这个行业已经“非常熟悉”的黄炳标决定“独立起来,自己慢慢开拓市场”。同年8月,黄炳标注资100万元成立了深圳市翠绿珠宝首饰有限公司,“翠绿是生命力的象征”,这就是“翠绿”二字的初始由来。当时的翠绿公司主要做黄金珠宝的成品贸易,包括买卖和代销。
1999年9月13日,这是黄炳标的人生转折点,也是翠绿的经营转折点。艰难地经营了3年后,黄炳标终于获得梦寐以求的(中国人民银行)黄金生产加工经营许可权,这意味着他的企业具备了直接向国家买金的资格,拥有了“真正”进入这个行业的“许可证”。而恰恰就在之前的3个月,中国放开了黄金寄售业务。不久,黄炳标又出资购买了一家经营艰难的黄金首饰加工厂。“现在想来,如果当时这三个环节中缺少任何一个,我无论有多大能耐都不会拥有现在的成就,甚至也许我早就经营不下去了。”黄炳标深感幸运。
先做人后做事是首要法宝
获得“黄金加工经营权”的第二年,翠绿公司进入最重要的发展期:年产值由此前的百万元放大百倍飙升为6.09亿元;到2005年,这个数字则增到11.4亿元。
在翠绿公司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为了“适应变化”,公司的企业简介被迫年年更改,注册资金也从最初的100万元发展到680万元、1680万元直至3000万元,“我们打算以后追加至5000万元”,黄炳标告诉记者。
根据深圳珠宝协会的统计,深圳目前拥有大大小小千余家珠宝企业,但成立仅仅9年的翠绿为什么能脱颖而出?黄炳标认为,自己的经营理念中的“三大法宝”就是“先做人后做事”、“灵活经营”以及“天时、地利、人和”。
“做任何事情都要先做人后做事,一个人的品行、品德、诚信度、忠诚度很重要,其次才是能力。”黄炳标分析道。同时,他认为对民营企业来说,灵活经营也是企业制胜的法宝之一,“我现在每天都要上网看金价,根据金价的波动适当调整自己的进购策略。现在黄金的利润很少,100万元的黄金也许只有两三千元的纯利润,所以关注金价就显得至关重要。”黄炳标告诉记者,企业的成功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而这三者中,“人和”最重要。“企业能做大做强绝对不会是一个人的功劳,要靠团队。好的企业需要好的团队精神,老板只是担任领头羊的角色。”黄炳标还有著名的“蜜蜂采蜜·人才论”,“对企业来说人才很重要。深圳的珠宝企业多为密集型加工企业,管理人才不多。而港台企业及外资企业进入深圳后,带来了一批优秀管理人才,这些人才在流动中就成了一个个传‘花粉’(优秀经验)的蜜蜂”。
企业要经常“自秀”
从1999年开始,黄炳标把企业定位为“利用黄金首饰传播企业文化”。目前在翠绿生产的逾6万个品种中,属于翠绿公司自己自主研发的黄金首饰至少有300个系列,“华夏八骏”、“十二生肖”、“东方情怀”、“大唐乐舞”、“古韵风情黄金指环”、“英雄”系列……“推出的各个系列主题是我们自己定的,也是自己创意、设计的,我觉得做自营的珠宝企业一定要自主研发一些属于自己的特色产品,也许这些产品的销售不一定很好,但一定要有一个题材让自己适当在市场上‘秀’一下。”黄炳标拿出一本厚厚的彩色简介,里面收纳了翠绿公司几年来的几乎所有自主设计的产品,“这里面的很多系列都卖得不错,你看前几列的系列设计还很粗糙,纸张也比较薄,那是最初的宣传画册,最后几页就是近期的,印制就非常精美了”。
“现在翠绿的黄金加工比例占所有业务的50%,但其实镶嵌首饰的利润空间才最大。”黄炳标展望,“翠绿以后的发展是向集团性方向发展,并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向国际市场迈进,在终端消费市场打造自己的品牌。”
十八、充满灵性的经营艺术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指出:“经济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他认为经济学包含着科学和艺术两种成分。正因为零费用经营理论有别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钱货两讫”那种传统简单的商业模式,而是以智能的成本换取知识的利润,是一种创新的经营科学,是一种高超的经营艺术,是一种超常的经营手段。它没有现成的模式,也没有固定的套路,它是一条理性与灵性经营之路,除了需要具备娴熟的驾驭企业的经营能力外,首先要具有敏锐的市场判断能力或职业性嗅觉。所谓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就是要看着市场,做着企业,还要开拓市场。过去我们常把道听途说、街谈巷议当做笑料,如今,“两豆塞耳,不闻雷声”无异于自寻绝路。无论是熙熙攘攘的市井之声,还是云雾缭绕的宫廷动静,抑或是“纳斯达克”的风吹草动,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种信息通过眼睛、耳朵都可以转化为对利润、对生存、对跨越的选择取向。国外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南太平洋的某岛国同时来了两名皮鞋推销员,一名是英国人,另一名是美国人。经过调查之后,他们发现当地土著人从不穿鞋。于是,英国人给总部发回电报说:“此岛从来无人穿鞋,我于明日返回。”美国人也给总部发回一封电报称:“此岛从来无人穿鞋,我将留下来开发市场。”这个故事反映了英国人的保守和美国人的创造性。同样一个背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结果是英国人失败了,美国人成功了。其次,要有明确的追寻目标和努力方向,如果我们南辕北辙,缘木求鱼,刻舟求剑,即使失之毫厘,也会谬之千里,“对于一艘没有目标的船来说,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有一则寓言:唐太宗年间,长安城里的一个磨坊里有一匹马和一头驴子,马被唐玄奘选中去西天取经。17年后,马凯旋而归来看驴子,驴子非常羡慕,但马却说,其实我们走过的距离是差不多的,不同的是,我有一个遥远但清晰的目标,而你却被蒙住了眼睛,一直围着一个磨盘打转。在商海横流中,我们虽然不是算命先生,不能做到神机妙算,不能知晓未来世界,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调查分析、思考预测发展前景,掌握未来趋势,从中摸索某种规律,寻找到我们努力的方向。《孙子兵法》曾说:“凡善战者,以正合,以速胜,动莫神于不意,谋莫善于不治。”其意是说,在任何商战中,敢于行至关重要,一旦发现制胜的机遇,就要兵贵神速,付诸行动,绝不把良机和市场拱手让给别人。“两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在同一个机遇面前,人们的反应和行为相差很大。中国古代有一个故事:有三个财主在一起散步,忽然其中一人首先发现前方地上放着一枚闪闪发光的金币,眼神顿时凝固了!几乎同时,另一人大叫起来:“金币!”话音未落,第三个人已经俯身把金币捡到自己的手里。这个故事说明:眼快嘴快都不如手快,心动不如行动,晚动不如早动,慢动不如快动。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寓言,约翰·葛德菲·萨克斯在《盲人摸象》中描述六个盲人第一次遇到大象的情景。第一位摸到大象身体的盲人惊呼道“大象原来像堵墙”;第二位摸到象牙的说“大象像根矛”;第三位摸到象鼻的说“大象像条蛇”;第四位摸到象腿的说“大象像棵树”;第五位摸到象耳的说“大象像把扇子”;第六位摸到象尾后说“大象像根绳子”。这则寓言是说,不对事物进行全面了解,所有判断、抉择都将是错误的,必将被时代大潮淹没。
在市场竞争中,一个企业仅仅依靠好的商品质量和服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先人先知的独到眼光,从不坐失良机,“先人一步市场宽,后人一步市场窄”。大凡抢占先机、抢先行动者胜,成功只青睐那些敢想敢闯、敢作敢为者,何况当今是一个聪明人太多的时代。中关村曾流行这样一句戏言:在大街上随便撞着个人,也许就是位院士或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大学生打杂跑龙套的比比皆是。有人戏言,从深圳国贸大厦顶层扔下一根棍子,打中十个人,九个会是总经理,剩下一个也许还是总经理助理,这何尝不是一个谁比谁傻的时代。中国人常自誉“中华民族是智慧的民族”,可是世界上又有哪个民族是愚蠢的民族呢?中国人素以勤劳著称于世,这是值得骄傲的。但是,如果把这个“勤劳”仅仅理解为“出大力,流大汗,拼命干”,那就未免太片面了。“树挪死,人挪活。”做人不变不行,经商不变更不行。如果我们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面前,在日益发达的知识经济大潮面前,思想愚钝,目光呆滞,行为迟笨,彷徨观望,即使商机出现在你的面前,也会稍纵即逝,终将在无情的市场面前败下阵来,“常使英雄泪满襟”,白白地溜掉青春韶华。商海如大海,经商如行船。商场态势也如战场一样,如行云流水般经常变幻无穷。古人云:“识时务者为俊杰。”何谓时务,就是指世事的发展变化态势。因此,商业竞争遵循的原则就是要善于观察和把握大势和潮流,将顺时而起、以变制变、适时而变当做经营的第一要诀。变则通,通则久。只有在波谲云诡的商场上,抓住机会,通灵应变,才会找到财富,创造财富。
案例:
日本的东芝电器公司1952年前后曾一度积压了大量的电扇卖不出去,70000多名职工为了打开销路,费尽心机地想了不少办法,依然进展不大。
有一天,一个小职员向当时的董事长石坂提出了改变电扇颜色的建议。在当时,全世界的电扇都是黑色的,东芝公司生产的电扇自然也不例外。这个小职员建议把黑色改为浅色,这一建议引起了石坂董事长的重视。
经过研究,公司采纳了这个建议。
第二年夏天东芝公司推出了一批浅蓝色电扇,大受顾客欢迎,市场上还掀起了一阵抢购热潮,几个月之内就卖出几十万台。从此以后,在日本以及在全世界,电扇就不再是一副统一的黑色面孔了。
为什么日本以及其他国家有成千上万的电气公司,以前都没人想到、没人提出来?这是因为,自有电扇以来都是黑色的,而彼此仿效,代代相袭,渐渐地形成了一种惯例、一种传统,似乎电扇只能是黑色的,不是黑色的就不称其为电扇。这样的惯例、常规、传统,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便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式、思维定式。
此例定会给经商的朋友很大的启发。只是改变了一下颜色,大量积压滞销的电扇几个月之内就销售了几十万台。这一改变颜色的设想,效益竟如此巨大。而提出它,既不需要有渊博的科技知识,也不需要有丰富的商业经验。“为什么东芝公司其他的几万名职工就没人想到、没人提出来,而那个小职员却想到了这个办法?”原因就是那个小职员能打败定式思维的束缚。
十九、实践中的零费用经营理论
现代企业经营中虽然没有什么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没有什么信手可取的锦囊宝鉴,但在商海里只要有心加倍努力,终能有所成就。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形成零费用经营理论不是一项简单孤立的事物,它绝不是空穴来风,不是吹口气便成的气球,也不是玩戏法变出来的,更不是画饼充饥,望梅止渴,对它不能采取任何虚无主义。它如同植物落地一样,需要种子、土壤、气候、阳光、雨露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才能生根、开花、结果,否则它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样,要取得零突破创业、零费用经营的成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也需要诸多因素的促成才能如愿以偿。例如:要有潜在的商机;要有切实可行而又严密科学的策划思路;要有国家政府的政策以及业主的授权认可;要有实实在在的项目;要有经营班子们共识行动;要有精当的实施步骤;要有不可测因素的排解措施,等等。大项目可做,小项目也可做;直接的可做,间接的也可做,不拘一格。只有时机成熟,条件具备,工作到位,才能水到渠成,稳操胜券。也许有些人、有些企业也曾在类似零费用经营理论方面做过尝试和努力,但收效甚微,而有的企业和人,总能获得成功,重要原因是前者走入了零费用经营理论的误区,搞的是空手与空手合作。而后者虽然也是以零为原点和起点,但当它形成某种经营思路之后,能巧妙地嫁接到某种资源、某种具体的项目,付诸于经营活动实践,经过一个运作过程,或者说需要经过一个从蝌蚪到青蛙的生长演变过程,这样才能化虚为实。任何投机取巧、急功近利、华而不实的东西,到头来还是水中月、镜中花,竹篮打水一场空。
案例:世界媒体大王——默多克白手起家的故事
闻名世界的传媒大王——默多克就是白手起家,而后靠自己奋斗并取得成功的代表。在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中,他单枪匹马将澳大利亚一家小小的报社发展成为世界最令人敬畏的媒体帝国,个人资产净值达53亿美元,他也跻身于世界十大亿万富翁的行列。比如在他打入英国、美国报界时,当时的他还不到40岁,在这个现代化的报业发源地的驻扎也不算什么难事!当然,对于欧美大国的新闻媒介来说,强手如林,像他这样的小人物有很多,在他的身上,有着复杂的多面性格,具备远大的抱负以及敢闯敢干的积极态度,却又有自知之明,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实力。在这种量力而行的基础之上,默多克建立了自己的新闻观念和报业传统,并着手探索一条新路,采用了小报的发展路线,主张报纸的个人风格,扩大内幕性、猎奇性的分析报道,版面上加强花边新闻与体育类报道,以招徕广大读者。此举使《太阳报》的发行从80万份直升到200万份,在欧洲畅销无阻。可以这么说,默多克始终在寻找机遇,而且一旦商机出现,他绝对不会轻易放弃!最终使他在零的突破后成为世界级富翁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