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在谈到农村教育培训投资时,也已谈及其存在的问题,在此联系相应的对策来思考这个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这些年来,国家为了将优质教育资源传输到农村中小学,缩小城乡之间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各级政府将在5年内投入100亿元① ,到2007年使农村初中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基本具备卫星教学收视点,农村小学教学点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① 本小段数据均来自枙中国农业统计年鉴2006枛P142~143盘。工程建设中,在资金投入等方面对西部地区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为保证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国家加快推行“两免一补”政策,2005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两免一补”资金70多亿元,共资助中西部贫困家庭学生3400万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700多万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除学杂费、书本费,对其中395万名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国家决定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享受免学杂费政策的学生数达到4880万人。2007年,全国1.48亿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将全部免除学杂费。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近几年来,教育部实施了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和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并坚持向农村教师倾斜;启动了农村中学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为农村贫困地区中学培养具有教育硕士学位的教师。教育部明确要求县级政府加强区域内教师资源的统筹,通过建立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学科教师流动教学、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服务期等项制度,加大城乡教育对口支援力度,强化和带动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有的地方积极推行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提出了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乡村中小学任教一年以上经历的要求;积极推动地(市)、县建立区域内城乡“校对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建立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学科教师流动教学等多项制度,加大城乡教育对口支援力度,强化对农村教师的培训。教育部将积极协助有关部门研究改善农村地区教师待遇的政策措施,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地区任教。
虽然国家采取的政策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但农村教育的落后面貌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所以,还应该采取政策和对策,继续改善农村教育的现状。
(一)宏观方面
1.理顺农村教育培训投资主体,建立“三层式”投资体系
具体说来,实施“以省为主、中央合理转移支付、县乡配合”的“三层式”农村教育培训投资体系。“以省为主”是由省级政府主要承担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其好处是各省能够在财力较充足的前提下,可以依据本地区的实际状况合理调配各项教育资源,因时制宜、因地适宜地分配教育投入。“中央合理转移支付”是指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应当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实际状况,打破原有地方利益格局,实现对农村基础教育的转移支付在相对量上的增大。“县乡配合”指县乡两级政府在力所能及范围内积极配合中央转移支付和省级政府的投入,依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投资款项,将各投资款落到实处。“县乡配合”中注意两点,一是县乡政府不得私自扣留或挪用农村教育经费,中央和省级政府可作相应立法,二是并不意味着县乡政府对农村教育只“配合”而不“投入”,在教育的一些基本支出方面如教学设施的日常管理维护、教育环境的治理等方面,县乡两级政府有义务承担起来。
2.借鉴“社会共济型”制度,建立多元主体农村教育培训投资模式
“社会共济型”是社会保障的一种模式,它强调社会保险基金由国家、雇主和劳动者三方共建,重视个人层面义务与权利的对等但又强调互助互济,有利于体现社会的效率和公平。有鉴于此,我国的农村教育也可以实施“三方共济”的投资模式,即由政府、私人企业和民间组织(第三部门)构成投资的主体。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政府是农村教育培训投资的“领头羊”,但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私人企业及民间组织的作用。对私人企业应主要从经济角度予以鼓励,政府应主要从税收政策上对企业行为进行引导,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教育培训投资的行列,还可以规定企业如果在农村开办学校,政府可以对其在某些方面的政策上予以照顾,对民间组织应主要从社会效益方面予以扶持。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成立农村教育基金会、农村慈善会等社会组织,允许他们通过发行农村教育彩票等多种方式筹集教育资金。此外还要允许和支持农民成立自己的民间组织,赋予他们更大的发言权,增加其在人大、政协中的比例,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代表和维护农民自身利益。
对广大农村地区教育而言,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拥有高技能高水平的专业技术类人才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城市可以集中资金和能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重点培养学术型、研发型高级人才,而对专业技术类人才的培养则可主要集中于乡村,将大多数职业技术类学校开设在农村,使农民可以“足不出村”地掌握一技之长,既为以后进城务工提供必要的技术知识保障,又可以使他们在当地乡镇企业或城市化建设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这样不仅有利于调整城乡教育培训投资体系,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可以从根本上缓解城市紧张的就业压力。
(二)具体措施方面
根据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的总结,目前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实施过程中,各实施单位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行之有效的培训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措施有:
1.加强部门协作
为了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由农业、财政、团委三部门组成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领导机构,各项目县(市)也相应成立了由县政府牵头,农业、财政、团委、教育、畜牧、水产、农机、蔬菜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构,通力协作,合理分工。
2.建立培训机制
各项目县结合当地实情,制定了具体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和项目管理制度,采取管培分离、目标绩效管理和政策激励等措施,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广东、海南、四川、宁夏等省、自治区实行“行政部门监督、培训单位承担、任务落实到人”的培训机制,广西对技术指导员实行补贴,陕西对项目实施与农民技术职称评审相结合。这些措施使培训工作组织领导到位、技术培训到位、资金拨付到位,为培训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机制保障。
3.确保培训质量
为了保证培训工作取得实效,各级培训机构从宣传动员、教学管理、监督检查和创新培训模式等环节入手,严把培训质量关。
4.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项目(www.xing528.com)
农业部2005年启动的首批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项目覆盖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是粮食主产区和中西部地区条件较好的县。该项目为这150个县配备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每台直通车上配备了计算机、电视机、DVD 、播放机、投影仪等现代教学培训设备和光盘、科技图书等实用技术资料。通过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把媒体化的农业技术、信息和政策,以及县级农广校本土化的优秀培训教师等基本要素进行优化配置,组装集成先进的培训设备、优质的培训内容和优秀的培训教师为一体的农民培训课堂,直通车深入到村寨和田间地头,通过播放节目、专家指导、现场培训等多种形式,就地就近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急需的农业科技知识和信息,让科技培训真正进入到了千家万户。
5.农民科技书屋
2005年,农业部继续以粮食主产区和革命老区为重点,建设了472个农民科技书屋。其中,在四川仪陇县建设200个,江西吉安县建设100个,有效地解决了老区群众买不起书、买不到书的困难,为这些地区提供了传播农村政策、农业实用技术的固定场所。农业部继续加强对近3年来相继建成书屋的检查和督导,及时掌握农民科技书屋的运行情况,并要求各地有关部门在每年12月底前将当年农民科技书屋工作进行总结和上报。同时,将多种农民教育培训项目与农民科技书屋建设相结合,发挥书屋的外延效应。各地不断加强书屋的管理工作,完善书屋设施建设,改善了阅览条件。现在书屋的书架上均已如数摆放上农业部配送的图书和光碟,每个书屋基本上都配备了电视机、影碟机、书柜、桌椅等设施。随着科技书屋建设的逐步扩大,也带动了各地农村纷纷开展此项工作。各地根据当地农民的实际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在农村中建设农民科技书屋,向农民免费提供图书资料和学习场所,利用科技书屋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培养新农村建设的实用技术人才。据统计,到2005年底,农业部已在全国建设2000个农民科技书屋,各地也相继自行建设了2000余个。实践证明,农民科技书屋已逐渐成为宣传农村政策、传播农业科技文化知识和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的有效平台。
二、农村医疗保健投资问题的对策
解决农村医疗保健投资问题的政策性很强,说通俗点就是“政府的事”,政府的制度保障与财政保障对农村人口在低收入水平下健康状况的改善起着极度重要作用,因此,政府介入农村健康保障范围之大小、政策分配力度的强弱、效率的高低以及公平性对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建立,进而城乡健康公平的实现乃至农村返贫困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农村医疗保障基本制度模式是农村合作医疗。目前,应在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使农村医疗全面走向社会化。首先,科学制定农民大病医疗统筹实施方案。各县(市)应在核清近几年本地区农民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费用的基础上科学测算出筹资总水平;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入、集体经济和农民个人收入情况确定各方出资额;本着“以收定支、保障适度”的原则,在留有一定比例风险准备金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并确定报销起付标准、报销比例和报销最高限额等。第二,政府应建立和完善农村卫生专项转移支付制度,进行农村卫生机构的组织变革,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实施不同形式的农民健康保障。如东部发达地区农村可以实行不同形式的农民医疗保险。中部地区农村加强卫生服务供给体系建设,对农村卫生人员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以合同形式开展社区卫生服务,重建乡、村卫生机构与社区的合作共生关系。西部贫困地区农村,中央政府转移支付扶持建设农村卫生服务设施,实施贫困人口的医疗救助。第三,健全与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农村卫生体制。在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择优选择农村合作医疗的服务机构,通过加强监管完善并落实各种诊疗规范和管理制度,切实保证医疗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并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另一方面又要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来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而形成农村合作医疗与农村卫生体制改革之间的良性互动。
当然,农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收入水平,因此尽快提高农民收入是促使农民增加健康投资的根本措施。
三、流动迁徙投资存在问题的对策
如前所述,流动迁徙投资有利于农民工的迁徙,也就是说可以使农民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而这方面的对策也主要依靠政府来完成。首先就是要改革现有的户籍和就业方面的制度,还有培训市场、信息服务等。
1.户籍制度方面
如前所述首先是要改革户籍制度,进一步改革现有不利于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流动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就业等制度制约,逐步消除针对农业劳动力自由选择职业的障碍,摒弃讨厌农民的地区歧视和信仰歧视的思想和意识,降低劳动力市场上农民的进入壁垒和机会成本,给进城农民工的小孩提供长期性的私人和公共贷款。结合中国实际,在农业外部发展以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工业和城市转移,进而增加城市人力资本的基础上,加强农业内部改造,进一步挖掘农业和农村自身的劳动力吸纳潜力,促进农业劳动力内部转移,增加农业、农村部门人力资本存量。
2.知识培训方面
帮助外出就业的劳动者及时了解有关劳动工资、社会保障、投资创业等方面的政策规定和市场需求与供给的相关信息及其潜含经济意义,增强他们判断、预防和处理不测事件的能力,增强农民利用市场创造机会并分散风险的能力,分散和减少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
3.技能培训方面
对外出就业的农业劳动力进行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做到与岗位需要紧密联系,鼓励各类培训机构与劳务市场和用工单位签订合同,定向培训,增加农业劳动力有效供给并做到适时转移。
4.信息服务方面
积极引导农业劳动力服务中介组织的发育,多渠道开展劳务信息服务。尽量扫除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障碍。
5.劳动力转移条件方面
多渠道、多形式开展针对性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培训。要增加对人力资本的公共教育投资,要充分利用现有农村各类学校、培训机构现有的设施、师资等资源,做好培训工作,为农民的分工分业创造条件,直接增强劳动力转移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