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府投资主体存在问题的对策
政府方面存在的问题前面也谈到了一些,这里集中谈几个方面的问题及其对策,这里的所谓对策,其实就是政府在这些方面应该如何改善。
1.观念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各级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认识不够、意识不强的问题,即对农民素质在当代农村中越来越显示出的特有作用认识不够,进行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意识不强。因此,各级地方政府一方面应强化自身认识,通过集中学习或培训等形式,认识到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从而为积极发挥自身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中的作用做好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准备;另一方面,还应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逐步引导广大农民、农村劳动力雇用单位和其他社会主体认识到,投资农村劳动力对农民自身、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只有认识水平提高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意识不强的现状才能得以改变。
2.地方政府体制问题及其对策
前文谈过政府的体制问题,那主要针对的是中央政府,这里重点谈谈地方政府在体制方面的问题及其对策:
第一,实施基础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的投资战略。农村基础教育可以提高农民素质,职业培训更是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的直接、有效途径,各地政府在抓好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应通过多种形式、途径、机制发展农村职业培训。
第二,科学设置教育、培训内容。要积极引导农村中小学、职业学校多开设与当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课程,注重现代农业技术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把课堂教学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
第三,职业培训方式科学化。要积极引导培训机构为农民提供各种学习时间短、易于接受、对市场变化反应快、学制和学习方式灵活的培训,使广大农民真正学到实用知识。
第四,重组农村卫生资源。通过优化组合,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各地方政府要不断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和推广工作,探索试点和推广中诸多问题的解决途径,切实为农民筑起一道“健康防护墙”。
3.政策力度问题及其对策
政策具有导向性和管理性功能,它能够通过规定目标、确定方向、统一思想来引导社会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它能够通过计划、组织、控制、调节等活动使整个社会协调一致发展。地方政府作为地方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应充分发挥政策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发展的推动作用。政府应该在哪些方面改善政策,在本文“6.1.2政策导向方面”中已经概括了一些,在此补充几点,其一是完善农村收入分配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收入真正体现自身素质,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强化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能力和动力。其二是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如规定企业用于农村职工的教育、福利等方面的费用可税前扣除,鼓励广大用工单位进行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其三是完善土地使用优惠政策,对投资农村人力资本的机构,各地政府可优先审批其机构开设所需土地,并允许该土地支出在税前做一定形式的扣除,从而起到鼓励民间投资农村人力资本的作用。
4.资金问题及其对策
地方政府,尤其是贫困地区政府,财力相对有限,如何解决资金这一瓶颈问题是地方政府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关键。要解决或者缓解这个问题,首先要改善公共支出结构,我国各地政府用于经济建设的费用很高,而用于教育等人力资本投资的费用明显偏低,用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费用则更低。因此,各地政府应调整公共支出结构,逐步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所占的比例。其次要建立合理的投资分担机制。根据财权与事权相一致的原则,合理确定各级地方政府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中所占的比例,对于贫困地区,应加大中央政府的投入比例,从而建立有效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资金保障机制。第三要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各地政府应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校企联合办学、股份制办学等多元化办学体制,并通过教育储蓄贷款、社会捐赠和教育彩票等形式,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多方筹集资金。
二、农户投资主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一)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户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存在许多问题,但主要集中在观念、积极性和投资能力三个方面。
1.观念问题
一些农民看到个别暴发户没读几年书,就能挣大钱,认为农村孩子读书不需多,认识几个字,会拨弄计算器算算账就行了,在农村“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多读书不如早挣钱的思想束缚了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
2.缺乏投资的积极性
农民直接承担着从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成本,成本与收益不对称,农民认定教育等人力资本投资是一项“赔本生意”。农村因学致贫已经成为一个普遍性问题,就业难更是影响农民投资的积极性,农民从教育等人力资本投资中看不到希望。
3.投资能力有限
农民小规模和分散式的经营方式,决定了农民投资十分有限,只能集中在短期投资上,主要是当年生产费用的支出,包括化肥、农药、种子、地膜等,投资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本方面的能力十分有限。近年来,由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相对较缓,农民的收入预期不高,用于扩大再生产的中长期投资少之又少,生产性投资下降,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就更加捉襟见肘了。(www.xing528.com)
(二)解决思路
虽然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存在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但是,在解决时应该先从投资积极性和投资能力方面着手,因为这两个方面解决了,观念方面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1.投资积极性方面
对于人才来说,培养只是过程,有效使用才是目的。由于绝大多数农村人才都属于自谋职业,如果不打破身份壁垒,拓宽选人用人的视野和渠道,有效发展、使用这些农民人才,国家、个人为培养这些人才所作出的大量投入就不能得到预期的效益,也是对人才资源的浪费。因此地方各级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对农村人才的就地选拔与使用工作,在实践中本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等用人原则,使农村人才也能得到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以提高农村居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
首先,国家应统一制订切实可行的关于农村优秀乡土人才选拔管理办法,加强对农村一线种植、养殖、加工、建筑等行业成绩显著,技术拔尖的能工巧匠或能手的动态管理,对有特殊才能、突出贡献的乡土人才,通过培训、考核后择优聘用为基层干部或担任农业技术员。
其次,放宽对农民报考公务员的限制。尽管在山东、浙江等省已经允许农民报考公务员,但规模很小,据国家人事部提供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资料显示:到2003年全国在经考试已录用的70多万公务员中,仅从农民中招收5000多人,只占总数的0.7%左右。其实这些乡土人才熟悉农村环境,热爱农村工作,国家应该尽快制定相关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农民报考乡镇公务员。这样既保证了农村乡镇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也提高了工作质量。
第三,制定优惠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的政策。对于农村籍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应在经济待遇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将他们吸引回农村工作或创业,优先充实到教学、农技和基层管理岗位。
2.投资能力方面
关于提高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成本的负担能力方面谈得比较多,在此强调三点,其一是政府应尽快全面取消农业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良品种,鼓励农民举办各种副业,使农民的收入水平得以提高。只有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才有可能对自己和子女进行教育等方面的人力资本投资。其二是国家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应优先投资于教育,包括基础教育投资、在职学习和职业技能培训等,尽快免除农村基础教育的各项费用,对自觉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劳动者,国家可以直接进行生活补贴。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设施的投入力度,通过这些增收减负的措施,切实提高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成本的负担能力。
其三是可以通过发展农村个人消费信贷来提高农户的投资能力。发展农村个人消费信贷,促进农村居民进行不受家庭初始资源约束的人力资本投资。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在制度、生产和市场等方面还相当落后,农村没有完全融入现代市场经济,形成了农村与城市在制度、市场和人力资本构成方面的不对称。由于这些方面的不对称,所以农村经济缺乏产品、劳动和金融三个市场,技术(包括所带动的资本项目)和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不能在农村充分流动和有效配置,因此,也就不可能实现它们在一般市场中的最大价值和效用,严重影响了农村人口教育投入的积极性和可能性。发展农村个人消费信贷是农村地区居民充分享受发展机会和实现消费效用最大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通过发展农村个人消费信贷,可以促进农村居民进行不受家庭初始资源的禀赋约束的人力资本投资,以实现广大农民对未来收入预期的需要。
总之,解决农户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问题虽然难度大,但其思路其实比较简单,主要可以从增加收入和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两个方面入手,在此强调要持续提高农民收入。在此基础上,由于农户在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主要是教育培训投资和健康投资,而健康投资理应更多地由国家财政负担,农户自己在这方面的投资应该减少,这样农户才能将更多的投资集中在教育培训方面。财政方面应当逐步增加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争取在短期内使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有较大改善,卫生事业基建投资和经费应当向农村倾斜,支持农村卫生医疗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尽快缩小并逐步改变城乡医疗事业投入相差悬殊的现状。这样看来,农户人力资本投资问题其实主要是教育培训投资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要提高教育投资的回报率。以农民培养子女读书为例,由于农民培养子女读书,大都出于两点:一是希望孩子不再重复自己的生活,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历史;二是希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使自己在农村中能够扬眉吐气。这就是农民不惜血本培养孩子的动力源所在。因此,孩子一旦考上大学他们就会感到无限荣光,一旦看到孩子找不到工作便感觉颜面尽失、懊丧不迭,甚至有读书无用的错觉。所以,要积极拓展大学生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农村大学生在就业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处于劣势)的就业渠道,多推出得力措施以消弭农民的怀疑和绝望心理。否则,年复一年,农村大学生就业难迟迟不能缓解,农民的信心就会被吞噬。所以,只有现实的回报率提高了,农民的投资观念自然会改变。
三、用工单位投资主体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用工单位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起来其实也就是两个方面,其一是在招工时尽量招不需要再培训的农民工,其二就是农民工招进单位后用工单位也不愿意花钱培训。
1.爱招“现成的”农民工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用人单位逐渐认识到直接招收高素质劳动者的成本要比自己对低素质的劳动力培训的成本低,因此用人单位在招收农民工时,也愿意雇用具有较高文化程度,掌握较多技能的农民工。对招收农民工的企业调查结果表明,90%的城市企业在招收农民工时提出明确的文化程度要求;76.3%的企业要求初中及初中以上的文化程度,13.6%的企业要求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2.不爱对农民工进行培训
国家规定了“先培训,后上岗”的用工原则,即用人单位对新招的农民工一般都要进行必要的岗位培训。对农民工的培训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种是有关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安全质量等方面的培训,这种培训一般采用用人单位内部集中培训的方式;另一种是职业技能培训,这种培训既有用人单位内部师徒传带方式,也有用人单位出资委托公共培训机构对农民工进行培训的模式。
虽然国家有相关的用工规定,而且企业也愿意雇用高素质劳动力,但是大多数用人单位根本不注意对农民工进行培训,农民工又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自己往往承受不起培训的费用,这导致了合格的农民工短缺。这在前几年珠江三角洲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该地区长期以来农民工供应充裕,许多用人单位用工条件苛刻。他们通常招用18~25岁的年轻劳动力,尤其是女工。这些劳动力的“黄金期”过去以后用人单位就将其淘汰,重新招用新的劳动力。这种掠夺式的用工方式,导致对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投入、开发严重不足,最终该地区爆发“民工荒”,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农民工,最后受损的还是用人单位。
(二)解决思路
解决用工单位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虽然根本出路是要改变用工单位的观念,提高培训意识,但企业受短期效益的影响,短期内是难以根本改变企业轻培训的局面的。因此,要使这些用工单位愿意在社会发展十年规划身上花钱,政府给予相应的政策和优惠是必要的,比如职工培训经费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比例提取,计入成本在税前列支。并对合理培训农民工的企业给予表彰,使其在社会上赢得声誉,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上争夺人力资源的竞争力,赢取竞争优势。
而从目前世界企业的发展趋势看,优秀企业不仅要赢得利润,还要承担经济和社会责任,而且还必须预计社会未来的问题,并且把一部分企业资源用来解决这种问题。企业展开农民工培训,培训的正外部性帮助解决社会上广泛存在的农民工结构性失业问题,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有利于增加企业的非货币收入,产生农民工的组织公民行为,鼓励建立双方长期稳定的合作雇佣关系,提高其在社会上的美誉度、满意度、知名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