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机制的运行都需要特定的环境,我国经济改革几十年,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对事物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没有相应的环境,事物都难以生存和发展,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机制同样需要特定的环境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在这些环境中,制度环境是最重要最关键的,由于我国制度环境存在比较明显的缺陷,更彰显其重要性。
一、机制运行的制度环境
只有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才能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仇喜雪认为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缺乏的现状是我国制度缺失的反映,缺失的制度安排会带来社会资源配置的失灵,而制约农村人力投资和配置的主要因素有经济体制、人力资本产权制度、人力资本积累制度、人力资本配置制度和医疗卫生保障体制等五个方面。本人认为这五个方面构成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所需要的制度环境。
1.我国现有的经济体制
仇喜雪认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的运行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而尤其在我国农村地区,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依然存在,这种经济体制使教育投资主体呈现单一性,导致广大农村教育资源供给长期严重不足。而农民对基础教育的投资也是受家庭收入水平制约的,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直到本世纪初,依然有很多农村家庭难以支付孩子完成义务教育的费用。
部分家庭由于贫困原因,中止了小孩特别是女孩的基础教育。此外,二元户籍制度也导致了传统就业模式、社会保障制度的严重差异,原有体制下“跳农门”成为农村个人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唯一激励,所以结果是投资在农村,收益在城市,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低的状况长期存在,难以改变。从我对浙江农村的调查看,由于近年来大学生面临非常严峻的就业形势,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跳农门”变得越来越难,使这农村个人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唯一激励也在消失之中。
2.我国农村人力资本产权制度
人力资本产权是国家和法律对劳动者积累和使用人力资本、承担积累和使用的结果、在积累和使用时使他人和自己受益受损等方面的权利,以及这些权利的可转让性等方面的规定。包括人力资本的使用、积累和收益三个方面的权利约束。完整的人力资本产权能够充分激励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使用,使人力资本能不断积累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人力资本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相反,残缺的人力资本产权使人力资本积累和使用不能得到有效的激励,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用途受到限制,人力资本的积累效率、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受到抑制。
没有相应的产权制度就很难谈激励和约束制度,而我国农村缺乏应有的人力资本产权制度,这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制度环境,使得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和约束制度难以正常运行。
3.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制度
仇喜雪认为缺失的人力资本积累制度制约了农村人力资本在积累时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以及领域、方式的选择,从而影响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和人力资本的质量。在影响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制度因素中,教育体制和劳动报酬分配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两种制度。本人认为除了扭曲的劳动报酬体系给社会带来极坏的示范效应,以及现行的教育体制向城市倾斜外,农村的文化教育设施落后也十分不利于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参看第三章表3‐7中的数据。(www.xing528.com)
4.我国农村人力资本配置制度市场机制的优势在于能让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彼此匹配提供平台。人力资本使用效率的提高在于其所有者自由地实现从低用途向高用途转移,或者自身专业化的人力资本获得新用途,使得蕴藏在人体内的人力资本的使用数量和质量大大提升。良好的人力资本配置制度能为人力资本使用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安排是农村人力资本自由配置的最大的制度障碍,人为地制造农民的人力资本在使用空间、范围以及方式上的交易成本,使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农村人力资本也无法从农村转移出来,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的停滞和农民的收入低下。随着市场价格体系逐渐建立,户籍制度也较以前有较大的松动,农业产业结构也获得了调整,乡镇企业在一些东部沿海地区迅猛发展起来,相应地农民支配自身人力资本的空间、范围以及方式扩大了。农民可以根据自身的人力资本禀赋以及市场供需关系配置自身人力资本。农民可以选择外出打工、可以留在农村多元化种植养殖、经营或服务于乡镇企业等。市场价格机制的逐渐建立使农村人力资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激励,但我国目前还处于制度变迁的过程中,还有许多的不完善之处,公平竞争机制以及制度环境尚未建立起来。另外,滞后的土地流转机制、劳动力市场机制、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城乡的户籍制度等作为旧体制的“残余价值”也制约着农村人力资本的配置。比如由于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备,政府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和中介服务,增加了农民在城市搜索工作的成本。有些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的政治和利益集团的利益考虑也采取歧视性的政策,限制农民进入相关行业和压低农民工工资待遇,以致大大增加了农民就业和流动的经济和社会成本,这无不反映出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缺失的深层次制度性缺陷。
5.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制我国现行的医疗制度的主要享有者是城市中公有制成分中的居民,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基本上没有覆盖到广大农村,农民过低的收入难以有更多的钱投入到医疗保健上,而原先的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已经土崩瓦解,目前的医疗服务改革是走市场化的路线,而现行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极其不合理,“以药养医”的机制使医疗市场“高价格,低服务”,“看病难,看病贵”成了突出的社会矛盾,农民无力支付高昂的医药费用,农民生命健康得不到保证,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公平现象,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以及农村人力资本开发。
二、机制运行的环境缺陷
1.政府环境方面存在的缺陷
政府作为农村人力资本生产的统筹规划者,除自身要直接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外,更重要的是要能营造有利于农村人力资本生产的环境和氛围,要能充分调动农村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业主、公民个人或家庭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要不断促进农村人力资本生产的社会化和多元化,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生产的效率和效益。但现实中我国许多地方政府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政府不仅自身投资不足,对企业、个人或家庭引领不力,而且在公共服务和微观管理职能上还存在许多缺失与错位。主要表现在:
首先是政府观念存在偏差。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和物质资本投资效益外显性的影响,以物质资本投资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备受强烈追求经济增长目标的许多地方政府的青睐,使农村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两者间存在着极为不均衡的发展状态。
其次是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从教育资源分配来看,我国中央教育经费拨款的82%用在了占人口不到30%的城市,而占人口多达70%的农村却只得到18%的财政支持。多年来,我国农村学生的人均教育经费大约只是城市学生的1/4,人均固定资产总值和生均专用设备仅为城市的1/3和l/6。从农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方面来看,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只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第三是政府缺乏战略性的预测和规划。主要是许多地方政府不能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要求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对未来农村人力资本的供需状况、专业结构、行业分布及其发展趋势做出战略性的预测和规划,致使农村人力资本生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地方政府不能及时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制定农村人力资本的流失补偿制度和吸引人才的激励制度,导致在职业选择和地区流动自由的情况下,农村人力资本单向流失和净流失现象非常严重。
2.教育培训环境方面的缺陷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和农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现行的沿袭传统体制的农村教育与培训制度已暴露出许多弊端,表现出严重的不适应性。一是农村教育目标定位单一化。长期以来,潜在的教育导向使我国现行的农村教育从根本上讲是以升学率为主要目标的应试教育,过分热衷于书本知识,强调应试升学,鄙视职业技能培训,“轻农”、“弃农”、“离农”特点显著。二是农村教育的内容、结构和层次与现实农村经济和生产活动相脱节。表现为农村教育对象单一、方法陈旧;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农村实际需要相背离;教育的层次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合理,主要定位在普及义务教育和扫盲教育上;教育的结构和功能单一,偏重于普通教育或正规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相对薄弱,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很不完善。三是农村教育资源缺乏整合。表现在农村师资队伍力量薄弱,教师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不合理,教师缺乏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农村教育资源在农业、科技和教育部门之间缺乏统筹协调,不少地方是就农业抓农业、就科技抓科技、就教育抓教育,难以形成一股合力,发挥教育资源的整体优势。
3.农村风俗习惯方面的缺陷我国农村由于其内在的传统性和历史沉淀,养成了人们因循守旧、安于现状和不思进取的守成意识以及封闭、狭隘的世俗眼光,使人们缺乏超越自身能力和锐意进取、勇于投资的创新精神,缺乏时间效益观念和风险意识。这些消极观念的侵蚀,制约了农村非正式制度功能的有效发挥,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束缚了人们的手脚,扭曲了人们的人力资本投资观念和行为,从而严重阻碍了农村人力资本的生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