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的基本内容
1.刘易斯《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观点
1954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A.W.Lewis)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首次提出了完整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刘易斯所建立起来的劳动力转移模型具有经典的意义,他在该文中解释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时建立起了划时代意义的二元经济(dual economy)及其劳动力转移模型,提出了以下主要观点:
第一,经济发展的根源在于资本积累的增长从而促进储蓄的增长,而储蓄的增长是因储蓄者的收入相对于国民收入的增加,也就是说,国民收入分配有利于储蓄阶级。而实现这一过程的基本途径就是劳动力从维持生计部门向资本主义部门不断转移的过程。
第二,将发展中国家的二元性明确地刻画出来,即认为发展中国家是典型的二元经济,其经济结构可以概括为两大部门:传统部门(以传统的农业部门为代表)和现代部门(以现代工业部门为代表),并且分析了两大部门的主要特征。
刘易斯从四个方面比较这两个部门,见表2‐1。
从表2‐1看出,刘易斯认为传统部门的四大特征分别是它比现代部门要庞大得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或微不足道,或是零,甚至为负数;传统部门的工资不是由农民的边际生产力决定,而是取决于制度安排,是由维持传统部门劳动者生活的最低水准决定的;这个部门只有劳动力剩余而无经济剩余(刘易斯把地租理解为全部地主消费掉的剩余,所以这种剩余不能变为储蓄或资本),所以,他又把这一部门称为维持生计部门。而现代部门的特征分别是它十分弱小;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大于或等于工资,从而这一部门存在剩余;由于现代部门较高的生活费用、农民转移到城市所付出的心理成本,以及工会的影响等,现代部门的工资高于传统部门,通常比自给的农业部门的平均收入高30%,但其特点是不变工资,这是因为按照这一工资水准,存在着劳动力的无限供给;现代部门存在着追求最大利润的动机,这促使资本家把经济剩余最大限度地用于资本积累。需要指出的是,在刘易斯的分析中,技术进步是中性的,并且包含在资本积累之中,由于假定技术进步是中性的,所以资本积累将等比例地带来劳动力就业增长。
第三,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在同一个国家并存,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通常表现为少数发达的工业与最原始的技术并存,少数发达的商业被大量老式商贩所包围,少数种植园处于传统小农的汪洋大海包围之中,这就是所谓的二元经济结构。
第四,在自给的农业部门中,劳动力相对于资本和土地过于丰富,以致把一部分劳动力转移出农业,农业产量不会减少。这意味着,对于资本主义部门(现代部门)按照现行工资所提供的就业机会来说,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而两大部门工资的差别,也诱使传统部门的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向现代部门转移,加之资本家把利润转化为资本的行为,造成了现代部门进一步增强其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因此,刘易斯劳动力转移模型的实质内容就是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资本主义部门的扩大和农业部门的缩小。刘易斯认为,只要传统部门仍存在剩余劳动力,这一过程就会持续下去,一直持续到积累赶上劳动的过度供给,剩余劳动被吸收完毕。
2.拉尼斯和费景汉发展了刘易斯模型
《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的发表标志着二元经济模型超越了思想阶段而形成一种具有严格内部一致性的经济学理论。但这一理论也招致了激烈的批评。其中,拉尼斯(G.Ranis)和费景汉就认为刘易斯模式有两点缺陷:
第一是没有足够重视农业在促进工业增长中的作用;
第二是没有注意到农业由于生产率的提高而出现剩余产品是农业中的劳动力向工业流动的先决条件。两人对这两点作了补充,从而发展了刘易斯模式。
1961年和1964年拉尼斯(G.Ranis)和费景汉(J.C.H.Fei)发表论文对刘易斯理论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改进,使其更加准确和合理,形成一个涵盖面更广的经济发展理论体系。学术界通常把二元经济模型称之为刘易斯- 费景汉-拉尼斯模型。针对刘易斯模型前提条件的局限性和模型本身的明显缺陷,费景汉(john.C.H)和拉尼斯(G.Ranis)1961年合作建立了二元经济模型,被称之为费景汉———拉尼斯模型。他们的修正模型仍然是建立在二元结构的分析方法上,所不同的是,他们提出了工业化发展中的资本深化和浅化方式、技术创新的劳动力偏向性、工业利润和农业剩余共同决定资本积累等概念,从而提出了现代工业部门发展方式不同,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亦不同,其效应并不是唯一的,特别是提出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剩余增加是直接决定经济顺利发展的内生变量,农业增长亦能使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达到均衡发展水平。
另外,对于劳动力流动的全过程而言,刘易斯只考察了农业存在过剩劳动力的经济发展第一阶段,即农业边际生产率等于零,农业劳动力无限供给这一阶段,因而是不够全面的。针对这一弊端,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认为,劳动力转移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农业边际生产率等于零,传统农业部门存在大量的显性失业人口,劳动力的供给弹性无限大,劳动力从传统部门转入工业部门后,农业部门出现了剩余产品,正好为流入工业部门的就业者提供粮食保障。在这一阶段,由于不存在粮食短缺问题,因而劳动力转移不会受到阻碍。第二阶段,农业部门边际生产率提高,其值介于零和不变制度工资之间,农业部门存在隐性失业人口。此时,因为农业边际生产率为正值,当农业劳动力转移后,农业总产品就会减少,平均农业剩余低于不变制度工资,提供给工业部门的农业产品就不足以按制度工资来供养工业劳动者,引起农产品价格上涨,导致工业部门工资上升,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利润下降,工业扩张减速甚至停滞,因而劳动力转移将会受到阻碍。第三阶段,农业部门已不存在剩余劳动力,农业边际生产率高于不变制度工资水平,农业部门商业化,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不再取决于制度工资,而由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和市场共同决定。
此时,农业与工业两部门平衡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消失,劳动力转移进入商业化时期,相对于每一个工资水平,均会从农业部门释放出一定量的劳动力。
二、二元结构下的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首先是两部门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传统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越高,现代部门的工资就越容易在较长时间里保持在较低水平。这样就越有利于保持较高的利润水平,扩大现代部门的再投资能力。而且,工资水平越低,企业家就越倾向于使用劳动密集型生产技术,就越有利于就业。现代部门生产率的提高会扩大资本家的储蓄,从而促进再投资,使现代部门持续扩张。(www.xing528.com)
其次是两部门技术进步的类型。越是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单位资本吸收的劳动力就越高,反之,越是资本密集型技术,单位资本吸收的劳动力就越低。
但是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虽然有利于短期内的就业,但是由于其劳动生产率不如资本密集型技术,积累能力和产业扩张能力较弱,对长期的经济扩张和就业扩大有一定不良影响。因此选择产业发展技术类型是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的特殊阶段的要求,全面权衡各种类型的利弊。
第三是两部门的工资水平,特别是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一般来说,工资水平应该反映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结构,如果从体系外对工资水平进行干预,将其抬高到均衡水平以上,那么对二元经济发展是不利的。就传统部门而言,如果“工资水平”不能像理论假定的那样在转换点到来之前始终保持在最低生存费用即制度工资水平(CIW),而是随着劳动力的流出而不断提高,则现代部门劳动力的工资也会被迫提高,这样就会使发展条件变得对现代部门不利。同样,现代部门劳动工资提高到均衡水平以上将使得该产业部门在利润水平下降的同时提高资本集约度,这往往构成二元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第四是人口增长率的高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口增长率越高,新增人口对现代部门积累的消费就越多,同时现代部门所面临的就业压力就越大。这同样是不利于发展的。
三、模型的基本观点
1.不发达经济是由两个不同性质的经济部门所组成的
一个是传统部门(traditional sector);另一个是现代部门。从生产技术方面来看,传统部门采用的是手工为主的生产技术,这些技术基本上是本地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缓慢形成的。现代部门使用的是以大机器设备为主的资本集约型生产技术,多半是从先进国家引进的。从经济性质看,传统部门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很低,生产的目的主要是维持全体共同体成员的生存,通行的是共同体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在农业生产单位或农村社区内部,生产者、经营者在决定劳动力雇佣水平时,主要考虑的是彼此互助、互济和遵从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
因此即使劳动力的雇佣量超出了实现最大利润所容纳的最佳水平,经营者也不会或不可能解雇多余的劳动力。于是在这个部门内,就业的劳动力是与有劳动能力并愿意从事劳动的人口规模相等的。这样就会存在相当部分的剩余劳动力。与此相对,现代化部门的市场化程度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行的是利润最大化原则,其标志就是企业家以边际劳动生产率等于工资的原则决定雇佣规模。这意味着,只有那些边际劳动生产率高于工资水平的劳动力才被雇佣。剩余劳动力将不存在。
2.传统部门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低于其生活费用甚至等于零的劳动力
如果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那么着部分劳动力的流出将丝毫不影响传统部门的总产量。如果是边际生产率高于零但低于生活费用的劳动力,那么其流出对传统部门总产量的影响也不大。如果一个社会不存在现代部门,那么全体劳动力只能生存在最低生活水平的“马尔萨斯陷阱”之中。边际生产率在零到最低生活费用之间的那部分劳动力被统称为过剩劳动力。其中边际生产率为零的那部分劳动力被称为纯粹的剩余劳动力。一国只有发展现代生产部门才能吸收剩余劳动力并使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3.现代部门的扩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是以吸收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为其特征的
经济发展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劳动力从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的转移。
这种转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边际生产率为零的纯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部分劳动力的流出不影响传统部门的总产量。第二阶段,边际生产率大于零小于最低平均生活费用的那部分劳动力的转移,这一阶段的转移将开始影响传统部门的总产量。第三阶段,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已被现代部门吸收完毕,现代部门的进一步扩张就必须与传统部门争夺边际生产力大于最低生活费用的劳动力。劳动力的供求结构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劳动力过剩现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劳动力不足。劳动力的实际工资持续上升,在竞争的拉动下,传统部门的性质也开始发生变化,共同体原则趋于解体,资本主义经营原则开始确立,同时,在这一部门中开始生产技术的现代化。传统部门的技术特征和经营特征逐渐消失。整个经济体系变成现代经济体系。至此工业化的主要任务已完成,国家从不发达经济变成发达经济。
4.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就是第二阶段
如果生产技术没有进步以至于农业劳动生产率没有显著提高,则在这个阶段劳动力从传统部门的流出,必然导致粮食等农产品总产量下降。农产品短缺就不可避免。一旦农产品的供给出现不足,现代部门必须提高名义工资以稳定产业工人实际生活水平。现代部门的利润率将因此而降低,产业扩张的速度放慢。这又意味着现代部门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弱化。如果农业部门的生产率始终没有提高,工业表面的扩张又没有其他资本积累源泉,那么经济发展的速度会显著放慢。困难的格局可能持续相当长时间,甚至在某种极端的情况下始终无法完成该阶段。这一阶段的长短取决于传统部门的生产率和现代部门资本积累水平。传统部门的产出率越高,现代部门资本积累的速度越快,困难的第二阶段也就会越短。在最理想的情况下,第二阶段将会消失。
四、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中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从分析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中人力资本因素可知,一个国家在完成二元经济转型过程中,产业选择与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教育程度如果脱节,就会造成二元转型中低人力资本劳动力难以就业。不合适国情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导向,会导致技能水平较低的劳动力失业率上升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下降。高、低技能劳动力就业水平的差距,造成了城乡间、城市内部以及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显著拉大,而收入差距显著拉大又造成了低收入人群人力资本投资能力的下降。大量低人力资本的劳动者不能较好就业,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也影响其下一代教育发展,从自身来说,由于收入状况的限制,人力资本积累也受到了制约。长期来看,使整个社会均衡健康发展受到影响。中国必须放弃过分追求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代之以符合自身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即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使大多数目前人力资本普遍偏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非农就业,才能够快速地发展经济,使二元经济转型顺利进行。另外,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实行城乡不同的制度安排,广大农村地区文化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因此,全力加大农村文化教育发展,尽快普遍提高农民人力资本,使广大农民能达到非农就业的基本要求,是二元经济转型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