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外研究动态
国外关于人力资本理论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人力资本概念、人力资本性质、人力资本与收入分配关系等方面。从研究的发展阶段看可以分为早期的研究和现代(20世纪50年代后)的研究。现从发展阶段来综述国外人力资本的研究。
1.国外早期的人力资本理论研究
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他在《理想国》中论述了教育和训练的经济价位,认为可以通过教育来发展人的先天能力。
(1)威廉·配第的人口价值论
他在著作中列举了一系列数字,完全把人口和人创造的价值量化了,它用数字、重量和尺度的词汇来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问题。
亚当·斯密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中提出了著名的“斯密教条”,即“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可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三位一体”分配理论认识到了资本、劳动与土地对价值创造的作用,体现了三者的合作和“团队生产”的重要性。
马歇尔用价格代替价值,并认为土地、资本、劳动与组织的价格一起形成了产品的价值。他认为,组织的功能在于影响并决定最终产品的实现。引入组织后,马歇尔又将古典经济学中的利润进一步细分为利润与利息,资本所有者获得利息收入,而利润则为组织服务的报酬。马歇尔的“组织”概念在本质上就是“企业家才能”,熊彼特将这种才能称之为“创新”,即人力资本。马歇尔在对利润的分析中论述道:“利润包括许多因素,其中有的是属于资本使用的利息,有的是属于管理能力和企业的报酬,其中包括对风险的报酬。”马歇尔“四位一体”的公式与亚当·斯密“三位一体”的分配理论相比,增加了人力资本这种重要的要素。其实,人力资本参与利润的分配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资本、土地等)博弈的结果。由于人力资本具有层次性,层次不同,他们的谈判力也不同,因此,他们参与利润的分配也会有不同的形式,于是,必然出现新的分配理论。
2.国外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研究
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条件的发展以及其他社会性因素的影响,人力资源在生产中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感觉敏锐的学者捕捉到了这种变化,开始对人力资本进行系统的研究。另一方面,战后西方经济理论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宏观经济学的兴起和经济发展理论的逐步成熟,使人们对于诸如总投资、总收入、总储蓄和总消费之类的总量关系的探讨日益深入。这种总量分析揭示出的一个重要现象是,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来说,相同的实物资本总投入量会带来差别异常悬殊的收益增长。对这种差别的进一步研究揭示了引起这些差别的主要因素是人力资源的质量存量的差异。显然,这些研究过程说明,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有其客观的必然性。
20世纪50年代对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比较突出的有出生在波兰的美国经济学家明瑟尔(Jacob Mincer ,1922—),他在1958年发表了题为《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分配》一文,首次进行了建立个人收入分配与其接受培训量之间关系的经济数学模型的尝试。其后,在他的另一篇开拓性论文《在职培训:成本、收益与某些含义》中,又根据对劳动者个体收益差别的研究,估算出美国对在职培训的投资总量和在这种投资上获得的私人收益率。明瑟尔还是最早提出“收益函数”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用收益函数揭示了劳动者收入差别与接受教育和获得工作经验年限长短的关系。然而,明瑟尔等人的研究未能广为人知,人们通常认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的两位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而对人力资本要素作用的计量分析则首推丹尼森。我们分述如下:
(1)西奥多·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Schultz ,1902—1998)是以学术自由闻名于世的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教授,至今已发表了20多部著作,200多篇论文。尽管他并不应算作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但是,他在1960年出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时发表的就职演说———“人力资本投资”,给学术界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并为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以至使他成为西方公认的人力资本理论之父,并为此获得了197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舒尔茨是从探索经济增长和社会丰裕的秘密而逐步踏上研究人力资本的道路的。他的研究道路恰好代表了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兴起的典型进程。舒尔茨发现,单纯从自然资源、实物资本和劳动力的角度,不能解释生产力提高的全部原因。因为,二次大战以来的统计数字表明,国民收入的增长一直比国家投入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实物资本和劳动人时)的增长快得多。而且,一些在战争中实物资本遭到巨大破坏的国家(如西德、日本等),都奇迹般地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另一些资源条件很差的国家(如丹麦、瑞士和亚洲四小龙等)也同样能在经济起飞方面取得很大成功。
舒尔茨认为,这些现象说明,除了我们已知的要素外,一定还有重要的生产要素被“遗漏”掉了。这个要素就是人力资本。舒尔茨指出,人力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原因。但是人力的取得不是无代价的。人力的取得需要消耗稀缺资源,也就是说需要消耗资本投资。人力———包括人的知识和人的技能的形成是投资的结果,并非一切人力资源、只有通过一定方式的投资,掌握了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才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因此,人力,人的知识和技能,是资本的一种形态。我们把它称之为人力资本。作为资本和财富的转换形态的人的知识和能力,需要通过投资才能形成。事实上,人对自身的投资历来是十分巨大的。同时,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一切其他形态的资本生产能力的总和。对人的投资带来的收益率超过了对一切其他形态的资本的投资收益率。舒尔茨采用收益率法测算了人力资源投资中最重要的教育投资对美国1929—1957年间经济增长的贡献,其比例高达33%。这一数据后来在全世界各国被广泛引证,用以证明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舒尔茨强调,把人的知识和能力看作是资本和财富,并不是对人的至高无上的地位的否定,而是为了更好地为自由的人创造更多财富。两者并不矛盾。在经济发展观上,舒尔茨是乐观主义者,他对于西方经济学和发展理论中流行的悲观主义论调持强烈的批评态度。他坚决反对“自然资源决定论”和“人口决定论”等观点。他指出,人类有能力和智慧减少对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依赖,也有能力和智慧控制自身的发展。
(2)加里·贝克尔的人力资源理论
加里·贝克尔(Gary S .Becker ,1930—)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领域中最有创见的学者之一,他曾和舒尔茨同在芝加哥大学执教,同时成为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热潮的推动者,并成为著名的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人力资本》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经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以至当他在199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对之人们竟有一种姗姗来迟的感觉。
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他在1960年后发表的一系列著作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生育率的经济分析》(1960)、《人力资本》(1964)和《家庭论》(1981)。贝克尔对人力资源理论的贡献,突出表现在对人力资源的微观经济分析上。他对家庭生育行为的经济决策和成本—效用分析,他提出的孩子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概念,家庭时间价值和时间配置的概念,家庭中市场活动和非市场活动的概念,都令人耳目一新。他在人力资本形成方面,教育、培训和其他人力资本投资过程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也都具有开创意义。追求效用最大化、市场均衡和稳定偏好是贝克尔丰富的理论著述中贯穿始终的主线。
(3)爱德华·丹尼森的人力资本分析理论
爱德华·丹尼森(Edward F .Denison ,1915—)是美国经济学界中罕见的一位没有在大学任过职的经济学家。与其说他是一位人力资本理论家,不如说他是一位人力资本经济分析专家。他在经济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对用传统经济分析方法估算劳动和资本对国民收入增长所起的作用时,所产生的大量未被认识的、不能由劳动和资本的投入来解释的“余数”(residue ,也可译为“残差”),作出了最令人信服的定量分析和解释。他最著名的研究成果是,通过精细的分解计算,论证出1929—1982年间的美国经济增长中,有23%的份额要单独归因于美国教育的发展。显然,丹尼森的结论是对舒尔茨的结论的重要修正。丹尼森的计算简捷明了,这也是他在理论上受到尊重的重要原因。学术界后来普遍认为,丹尼森的计算方法要比舒尔茨的更严密精确。尽管这种计算由于缺乏公认的经济增长理论的支持,受到过不少批评,但是,自20世纪60年代起,丹尼森的方法在实际上得到非常广泛的传播,他的支持者们把这种方法应用到世界各国,包括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发达程度的国家,都取得了成功。许多人认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的长达十余年的世界各国教育经费的激增,在相当程度上应当归功于丹尼森和他的这一大批追随者的努力。
3.国外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最新发展
据统计,关于人力资本的论文和专著,在1940年以前只有14种,1950年增加到98种,1960年增加到283种,1970年进一步增加到1358种。这表明,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如同其他科学理论的发展一样,经历了一个指数式增长的过程。随着对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研究的深入,一些新兴的经济分支学科正在迅速发展起来。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教育经济学、卫生经济学、家庭经济学和人力资源会计学,这里只综述人力资源会计学和教育经济学。
(1)人力资源会计学
在人力资源研究和管理的方法性、工具性学科领域,最引人注目的是人力资源会计学(Human Resource Accounting ,简称HRA)的兴起。所谓人力资源会计学,按照美国会计师联合会内所设的人力资源会计学会所下的定义,指的是:“确定并具体计量有关人力资源的资料和数据,并将此类信息提供给有关方面的过程。”具体地讲,人力资源会计学要对企业及各类组织用于招募、挑选、录用、培训以及开发自己的人力资产所花费的成本进行计量;还要计量自己所雇用的员工对本组织的经济价值。美国经济学家埃里克·弗拉姆霍尔茨(Eric G .Flamholts)起了重要的作用。弗拉姆霍尔茨曾在美国密西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题为《个人对组织的价值之理论与计量方法》,该文曾获麦金西基金会管理研究论文奖。弗拉姆霍尔茨博士于1974年发表了第一部题为《人力资源会计学》的专著。该书根据战后不断增强的对人力资源重要性的认识,阐述了建立和发展人力资源会计学的必要性,提出了人力资源会计管理的一系列具体方法。后来,弗拉姆霍尔茨博士又经全面修订和补充后,于1985年推出该书第二版。再版的《人力资源会计学》不仅全面介绍了这一新兴领域的理论和方法,而且增加了相当篇幅的反映人力资源会计学最新发展的具体实例。是人力资源会计学领域的一部权威性著作。
(2)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是把教育投资作为生产性投资,来研究其分配和经济收益的科学。早期人力资本理论研究者所探索的内容无不涉及教育,因此,他们往往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的奠基人。如苏联经济学家斯特鲁米林在1924年发表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中,首创劳动简化法,得出了在教育上投入一个卢布,可以得到四个卢布的经济产出的结论。美国学者沃尔什(J .R .Walsh)在1935年发表的《人力资本观》被认为是英语国家中出版的第一部教育经济学专著。舒尔茨1962年发表《教育的经济价值》一书,算出美国整个教育的收益率为17.3%,并得出教育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国民收入增长额中占33%的结论。英国伦敦布鲁诺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约翰·韦泽(J .E .Waizey)在1962年首次以教育经济学为题发表专著,1966年又同国际经济学会会长罗宾逊一起主编了国际性的教育经济学论文集。这些学者的工作为教育经济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目前,教育经济学已经成为范畴独立,门类齐全,并有自己特定的对象和方法的比较成熟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二、国内研究动态
国内对人力资本的研究按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我国人力资本现状、形成原因和政策建议的研究
(1)现状研究
关于我国人力资本现状的观点是比较一致的,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www.xing528.com)
第一,中国的人口数量虽然多,但真正高质量的人口却严重不足;第二,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特别是中国农村(尤其是中西部)的人力资本严重匮乏;第三,人力资本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重大差距(张凤林,2006);第四,我国的人力资本利用效率低下(张凤林,1999);第五,中国的人力资本结构是一种“小托大式”结构:高智能、高技术劳动力所占比重极小(刘迎秋,1997)。
(2)原因研究
关于人力资本现状形成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认识上的误区,没有充分发挥市场在与人力资本有关的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余雁刚,1999)。人力投资成本与收益遭到扭曲,这影响了人力资本投资。第二,体制上的障碍,投资体制单一;就业体制僵化与人力流动机制的缺乏;行政官僚的管制过多(周其仁,1996)。第三,外部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智力外流”造成大量人力资本的损失(夏业良,2000)。
(3)政策建议研究
第一,转变观念,认识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有学者提出了人力资本优先投资的观点。他们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比物质资本投资重要,人力资本增长的贡献潜力大于物质资本增长的贡献;人力投资是一种最基本、最有价值的生产性投资;所以人力资本投资应该优先进行(于洪平,1997)。第二,实行后发国家的人力资本“借贷策略”,获得人力资本投入与转移中的“后发利益”。通过创造优惠条件吸引吸纳各方人才,这可以节约实际投入成本,并产生递增的人力资本扩散和带动效应(夏业良,2000年)。第三,发挥政府在人力资本投资中的主体作用,并带动社会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中存在负外部性,会导致市场失灵,造成投资不足,而政府的人力资本投资能够弥补投资不足,消除市场调节造成的种种缺陷;保证人力资本形成中的机会均等(侯风云,1998)。
2.对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
国内大部分研究都是介绍新经济增长模型,或者是引用外国的一些实证资料来论证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但也有学者分析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机理。
(1)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研究
人力资本的知识效应包括知识进步的需求效应、收入效应及替代效应三个方面。知识进步的需求效应是指在经济发展中有用的新知识要求新形式的物质资本,或者是要求新的劳动技能,甚至这两者都十分需要。人力资本投资的知识收入效应是指受过教育、培训具有更多知识与能力的人会具有更高的生产力,因为他们具有更高的分辨力,能随时随地抓住投资获利的机会。人力资本的知识替代效应首先表现在我们能够通过知识的进步来增加资源,人力资本在各种要素间相比较,其补充和替代作用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正是知识的替代效应,可以克服经济发展中自然资源、物质资本与“原生劳动”之不足,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知识的替代效应还表现在人力资本可以产生递增的收益,消除了物质资本等要素边际收益递减对经济长期增长的不利影响。
(2)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机理的研究
人力资本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关键在于它具有特殊的生产功能。
从生产过程角度看,它具有要素和效率两个方面的生产功能。前者是指人力资本是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或投入要素。后者是指人力资本,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力资本一方面直接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同时它又通过促进科学和技术进步来促进经济的增长。科学和技术进步依赖人力资本的提高,而技术进步是人力资本规模收益率不下降或者提高的根本原因。可见,经济增长依赖于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同时也依赖于人力资本的增加(李建民,1999)。
3.对人力资本的产权及其特性的研究
人力资本的产权是人力资本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忽视产权的研究。一批中国学者从企业理论的角度对人力资本的产权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三种人力资本产权的定义。
(1)把人力资本产权理解为人力资本所有权,认为人力资本产权是存在于人体之内、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乃至健康水平等的所有权(李建民,1997)。
(2)从企业产权角度来理解,认为人力资本产权决定人力资本所有者能否拥有企业所有权,即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张维迎,1997)。
(3)从产权的可交易性和合约性来理解,认为人力资本产权是市场交易过程中人力资本所有权及其派生的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等一系列权利的总称,是制约人们行使这些权利的规则,本质上是人们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反应(黄乾,2000)。
关于人力资本的产权特性,周其仁教授的论述有代表性。一方面人力资本具有一种独一无二的所有权,它天然归属个人,它的所有权限于体现它的人(周其仁,1996)。但有学者认为它的所有权可以是多元化的,但其“承载所有者”才是个人,人力资本“承载所有者”与其所有者是不同的,他们之间充满矛盾(李建民,1997)。另一方面,人力资本产权的完备性和关闭功能。它的产权权利一旦受损,其资产可以立刻贬值或荡然无存。当人力资本产权中的一部分被限制或删除时,产权的主人可以将相应的人力资产“关闭”起来,以至于这种资产似乎从来就不存在(周其仁,1996)。
4.对人力资本与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
国内有不少这个方面的研究文献。这些文献主要分析了国内现有的分配制度的优缺点、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本的收入分配和人力资本与反贫困的关系等问题。
(1)对收入分配中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的研究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调整收入分配机制,激励人力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发挥效率。在大幅度促进高新技术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时,人们大都关注着技术本身的演进,以及政府集中国家力量进行攻坚的力度,却往往忽视了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即人力资本的作用,特别是缺乏对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从人力资本的特征来看,其具有创造无限性、监督的有限性和消耗的差异性,所以要提高人力资本开发与使用的经济效率几乎唯一有效的途径就是满足人力资本的报酬要求,即实行充分的激励制度。例如“自由竞争”与“充分报酬”就是美国硅谷形成与发展的两大根本性因素。激励创新最核心的两条:一是产权激励,二是依法保护收益。现在比较成熟的做法就是年薪制和期权制(苏东斌,2000)。
(2)按生产要素分配与人力资本的收益权的研究
认为把个人收入分配理论等同于工资理论是对马克思原则的误解,按劳分配内容应该是,在完全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做了各种社会扣除后的全部个人消费品。工资性所得根本就不是收益的分配,而仅是与生产消耗掉的生产资料需要扣除、补偿一样,是消耗掉的人力的补偿价值。劳动者作为自身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与物力资本的所有者一样,有权利参与收益分配。人力资本的收益权是指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在补偿了其劳动消耗,即得到了工资性收入的前提下,对于人力资源的盈余价值———税后纯收益,有参与分配的第一位的、天然的特权,并应通过法律予以保障。因此,个人收入的分配原则应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即按人力资本在社会财富创造过程中的贡献大小和物力资本在价值创造和实现中的条件作用来分配(徐国君、夏虹,1999)。
(3)人力资本与再就业关系的研究
把人力资本具体分为文化程度、职称或技术级别、健康状况及下岗后接受职业培训情况等。通过实证资料研究表明在人力资本诸组成因素中,职称或技术级别是唯一对职工再就业情况起显著作用的因素;职称或技术级别和教育程度对再就业的职业声望有较显著影响,并且后者的影响力大于前者;职称或技术级别和教育程度对再就业收入有显著影响,并且前者影响力大于后者(赵延东、风笑天,2000)。
(4)“脑体收入倒挂”与人力资本的研究
从“脑体收入倒挂”现象来说明人力资本没有得到重视,收入分配的不合理。“脑体收入倒挂”的一个基本标志是脑力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低于体力劳动者、高科技劳动的收入水平低于低技术含量劳动的收入水平,表现为两类劳动收入水平的倒置。在中国人力资本极度稀缺的情况下,却发生了脑力劳动、高技能劳动相对收入持续下降、出现了“脑体收入倒挂”现象。这是令人费解的,在实践中也产生了巨大的副作用:第一,“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第二,科学技术的研究、发明与应用受到强烈干扰;第三,教育质量和国民素质以及人力资本质量普遍下降等因素的不利影响(刘迎秋,1997)。
三、现有研究综评
综上所述,人力资本理论突破了传统理论中的资本只是物质资本的束缚,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其主要观点:第一,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第二,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比物质资源增长速度快。第三,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不应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同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手段。人力资本理论从全新的视角来研究经济理论和实践,揭示了经济增长的内在推动力,对经济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具有双重意义。
然而,国外一些经济学家对五、六十年代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高潮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们认为,这些研究,特别是美国学者舒尔茨和苏联学者斯特鲁米林等的计量分析结果,夸大了人力资本的作用。认为人力资本理论在阐明人力资本投资对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重要作用的同时,还应当注意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问题。同时,人力资本理论研究存在难点,其中最主要的难点是单纯的人力资本投入在任何时刻都不能单独形成生产能力。人力资本的改善总是和非人力资本的改善结合在一起,才能对生产发生实际影响。因此,人们实际上很难把人力资源的作用和实物资本的作用单独分解出来。另外一个难点是,教育、卫生和家庭投资的经济效益表现为投入产出之比。不过,这种资本投入的产出效益往往不直接表现为实物产值的增加,而只是表现为人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存量的增加。只有当这些人力资本质量存量投入到生产运行中,才可能间接看出他们对经济活动的实际影响。这里,必然存在着计算上的难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