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区域旅游市场研究:英国及其殖民地的变迁

国际区域旅游市场研究:英国及其殖民地的变迁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冲击下,英帝国的殖民统治体系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组织松散的“英联邦”。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约占22%。

国际区域旅游市场研究:英国及其殖民地的变迁

第二节 英 国

英国世界著名岛国,领土面积24.41万平方公里,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由大不列颠岛(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爱尔兰岛东北部及附近5000多个小岛组成。隔北海、多佛尔海和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人口5882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4。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官方和通用语言英语。首都伦敦,英国的国旗为长方形由深蓝底和红、白“米”字形图案组成“米”字旗。国歌是《神佑女王》,国花为玫瑰,国鸟为红胸鸥,国石为钻石

一、旅游业与旅游市场发展的地理环境背景

1.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岛北部和中部为山地区,东南为平原区,主要山脉有奔宁山脉、格兰扁山脉、坎布里亚山脉。格兰扁山脉的主峰尼维斯峰海拔1343米,是英国的最高峰。主要河流有塞文河,英国第一大河,全长354公里,源自威尔士山地,注入大西洋布里斯托尔湾;泰晤士河,英国最重要的河流,全长346公里,流经英格兰南部伦敦注入北海。著名的湖泊内伊湖,位于北爱尔兰的中部,是英国最大的淡水湖泊,面积396平方公里;尼斯湖,位于苏格兰境内,传说湖中有长约15米的怪兽潜居湖底,偶尔出没活动,使许多好奇者慕名而来。英国海岸线长达11450公里,多属于下沉海岸。沿岸多海湾、岬角、半岛和岛屿,海岸曲折,多优良港口。伦敦、利物浦、曼彻斯特等都是重要港口。

英国气候属温带海洋性气候,盛行从海上吹来的温暖湿润的西南风,极少出现严寒酷暑天气。最热季节(7月)平均气温为13℃-17℃,最冷季节(1月)平均气温为4℃-7℃。年平均降雨量在1016毫米以上,在英格兰,最高可达4000毫米。受岛国潮气和大气污染的影响,英国在夏季晴好的天气常会出现薄雾,在冬季则常出现浓雾,使其具有“世界雾都”之称。

2.“日不落帝国”的兴衰

远古时代,不列颠与欧洲大陆有陆地相连,已有人类在不列颠居住。到了公元前4000年的新石器时期,不列颠已和欧洲大陆分离,伊比利亚人渡过海峡来到不列颠定居。公元前2500—公元100年间,住在欧洲大陆西部地区的比克人、凯尔特人和比利奇人相继移民不列颠。公元410年,罗马帝国衰落,罗马驻军被迫撤离不列颠。此后,属于日耳曼部族的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在公元5世纪分批涌进不列颠,他们与当地的凯尔特人逐渐融合成后来的英格兰人。到公元7世纪初,不列颠出现7个王国互相争雄,但在抵抗外族入侵的斗争中,英格兰逐渐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大军渡过英吉利海峡,夺取英格兰王位,并在英格兰建立起一套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使其成为了一个权力集中的封建王朝。13世纪,新生的市民阶层崛起,联合王公贵族反对王室的横征暴敛,迫使英王约翰签署了《自由大宪章》,承认教会的选举自由和市民的商业自由,使市民和下层群众的代表逐渐参与政治,由此产生了英国议会。14—15世纪,英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圈地运动和新航路开辟推动手工业、商业及海外贸易迅速发展起来。

1640年爆发的由新贵族和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和城市平民为主力的资产阶级革命,最终在1689年确立了由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统治的君主立宪政体。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使英国的经济实力迅速膨胀,由一个农业国一跃而为一个“世界工厂”,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以此为资本,英国在欧、亚、非、美、澳各洲到处推行殖民扩张政策,到1914年,英国拥有的殖民地达3350万平方公里,是其本土面积的140倍,号称“日不落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冲击下,英帝国的殖民统治体系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组织松散的“英联邦”。

3.老牌而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国家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西方工业七国之一。但是度过了昔日的辉煌,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英国的经济增长缓慢,其经济实力次于美、日、德、法,退居世界第五位。但英国的工业生产历史悠久、基础较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工业品输出国之一。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约占22%。但是,20世纪后半期以来,电子和海底石油开采等新兴工业迅速崛起,信息工程卫星通讯和微电子等新科技产业有较快发展。英国的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农业结构合理。20世纪后半期,英国的农业生产持续上升,居西欧国家首位。农业人口在全国总就业人口中不到1%,但人均生产谷物57吨,肉类约7吨,鸡蛋1.5吨,牛奶约35吨,农产品可满足国内需求的2/3,小麦更自给有余。

英国的交通十分发达,铁路纵横交错,公路四通八达,空中航线通往世界各重要城市,海运航线可达五大洲主要港口。铁路全长3.2万公里,拥有各种机车、客车、车辆16.28万辆;铁路覆盖全国。到90年代初,英国全国公路网总长38万公里,其中3032公里是高速公路英国人主要的交通工具是私人小轿车,其次才是各类长途公共汽车。英国的航空事业很发达。国际航线可往返世界上68个国家和地区,有145个终点站,国际航线长达58万公里。希思罗机场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国际机场,每3分钟就有1架飞机起落,大约有70多家航空公司使用这一机场。海运是英国的生命线,有伦敦、利物浦、朴斯茅斯、多佛、布赖顿、南安普敦、伊斯特本等天然海港。英国与欧洲大陆海上联系,传统主要靠英吉利海峡的渡轮,英法海底隧道的贯通,大大加强了英国和欧洲大陆的联系。英国对世界经济依赖程度很大,外贸发达,与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贸易关系,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是欧共体。英国的金融业发达,伦敦是欧洲乃至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这里云集了世界数百家金融机构以及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几乎占国际银行贷款额的1/4。

二、区域旅游资源的特点

1.丰富多彩的社会风情资源

英国的节假日很多,全国性的公共节假日有元旦圣诞节复活节、耶酥受难日等。不同地区还规定了自己的节日。如大不列颠的劳动节、春季银行节、女王诞辰日、夏季银行节等;北爱尔兰的圣帕特里克节等。英国人注意社交礼节,比如在引见客人时,一般要向地位高的人介绍地位低的人,向老年人介绍年轻人,向妇女介绍男士;在谈话时给人以谨慎、庄重和感情不外露的印象,不喜欢指手画脚,坐着交谈是忌讳两膝张得太宽,更忌架二郎腿;站着交谈,不喜欢背手或手插入口袋;英国人还忌在大庭广众面前耳语,认为这是失礼的行为,更忌讳拍打对方的肩膀。英国人也有一些特殊的习俗,如喜欢蔷薇花,视之为国花,将它作为礼品送人,以示和平与友爱;喜欢养猫、狗等动物,把狗看成是“神圣动物”、“忠诚伴侣”,但不大喜欢大象及其图案,忌讳“3”、“13”和“星期五”,视其为厄运。在饮食方面,英国人以米饭点心主食;注重菜的鲜嫩、焦香,口味上喜欢甜、酸和微辣,不喜欢太咸,忌讳用味精调味,不吃狗肉或带黏汁或过辣的事物;进餐时,习惯先喝酒,每餐还必吃水果,英国人还有喝茶的习惯,每天上、下午都有两次20分钟左右的喝茶时间。

2.自然人文旅游资源高度密集的城市

英国拥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尤其是以人文历史旅游资源最有特色和吸引力。人文资源保存最完好最有代表性的当属首都伦敦、伯明翰和斯特拉特福。

(1)伦敦 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全国的铁路中枢和公路网的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港口和航运市场,跨泰晤士河下游两岸,面积达1580平方公里。主要名胜古迹白金汉宫、唐宁街10号(首相府)、议会大厦、大本钟、伦敦塔、大英博物馆、蜡人馆、国家画廊圣保罗教堂、威斯敏斯特教堂、格林威治天文台、海德公园和马克思墓等。其中,位于泰晤士河畔、议会大厦北面的“大本钟”被视为伦敦的象征。它于1859年制造,重13吨,铸造时耗资2.7万英镑。始建于1078年的伦敦塔有千年的历史,占地7.2公顷,历史上做过王宫、法院、监狱,现在已经成了对外开放的博物馆,陈列有英国历代国王的王冠、王室珍藏的金银珠宝。(www.xing528.com)

(2)伯明翰 仅次于伦敦的英国第二大城市。17世纪后,这里曾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中心,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工业城市,它的四周有无数的大工厂,现在是英国中、小型工业中心。伯明翰分为新城和老城两部分。新城的火车站附近是英国工业展览会的所在地。老城车站是伯明翰市的中心。这里商店集中,道路狭窄,人流不息,因而禁止车辆通行。伯明翰市区只有少数的高楼大厦,大部分建筑都是二层楼房,显得古朴无华。现存古建筑有建于1834年的仿罗马神庙式的市政厅和建于18世纪的巴洛克风格的圣菲力普教堂等。

(3)爱丁堡 自11世纪起,一直是苏格兰的首府及其政治、文化和金融中心。其美丽的自然景色和优雅的建筑使其赢得“北方雅典”的美誉。爱丁堡有迷人的海湾,宏伟而别具风彩的宫殿、教堂和城堡。尤其是在欧洲的文化地位重要。英国著名作家司各特和斯蒂文森,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唯心主义哲学家大卫·休谟等都长期在此生活和著书立说。18世纪德国著名作曲家门德尔松曾赞美爱丁堡绮丽的风光是他创作灵感的源泉。自1974年以来,每年八九月,这里都要举行为期三周的国际艺术节,引来世界各国艺术团云集。爱丁堡还是欧洲的重要金融中心之一。

(4)斯特拉特福 莎士比亚故乡,英国著名旅游胜地。斯特拉特福位于英格兰中部,距伯明翰45公里,人口仅2万,但游客每年达150万人次。人们来此的主要目的是要目睹莎士比亚诞生、工作、生活和安息的地方。莎士比亚的故居坐落在亨利街,是一幢典型的都铎式的两层木房,古雅庄重。房子的右侧是“莎士比亚中心”,这所现代化的大厦既是图书馆也是档案馆。莎士比亚婚后住的房子叫“安妮·赫舍薇的茅舍”,房内布置仍仿照当年模样。莎士比亚死后就葬在小城的圣三一教堂。

3.独具特色的名胜资源

(1)白金汉宫 位于伦敦斯敏斯特区,建于1703年。自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以来,一直是英国国王或女王在伦敦的行宫。它是一座具意大利建筑风格的规模宏大的三层长方形建筑群,由英王乔治四世设计的白金汉皇家花园内,有湖泊、草地、小径,并有各种奇花异卉。女王的重大国事活动,如召见首相和大臣,接待和宴请来访的外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等,都在这里举行。白金汉宫前禁卫军交接仪式是伦敦的一大特色人文景观,每年夏季,女王都要在皇家花园内举行花园招待会,全国各路代表、知名人士、各国驻英外交官都是被邀请参加招待会的对象。白金汉国已成为英国王权的象征,但自1993年以来,每年夏季都向游人开放。

(2)圣堡罗大教堂 位于泰晤士河北岸,是伦敦规模最大的教堂。现存的大教堂建于1675-1710年,为一座两层十字形绿色圆顶巨型建筑物,顶端矗立着一个镀金十字架,建筑总高达111.6米。教堂建有欧洲最大的地下室,内有英国名将纳尔逊、威灵顿建筑师雷恩的坟墓,还停放着历代国王的大理石浮雕像。

(3)西敏寺 又称威斯敏斯大教堂,位于伦敦议会广场附近,是一座十字形建筑,全长156.4米,南北翼廊延伸61.9米,主堂宽11.6米,高31.1米。教堂自建立以来,一直是英国历代国王和女王加冕登基及王室成员举行婚礼的场所。英国历代国王死后也葬于教堂后部的墓地,许多名人如大文豪乔叟、勃朗宁、哈代、狄更斯和大科学家达尔文牛顿也在此安葬。

(4)大英博物馆 建于1753年,坐落于伦敦鲁塞尔大街,是一座规模庞大的古罗马柱式建筑,这里珍藏的文物和图书资料世界上任何一个博物馆所不能比拟。如其中最大的陈列室——埃及馆陈列数量达7万多件,希腊、罗马馆有公元5世纪雅典女神的祀庙和古罗马历代皇帝的半身雕像;东方艺术馆中,大部分是中国的历代稀世珍品,为数达2万多件。大英博物馆的藏书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仅中国书刊就有6万多种。

三、现代旅游业与旅游市场的发展

1.高水平的现代旅游业

英国是世界上旅游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近代旅游业于19世纪首创于英国。现在,旅游业是英国最大的产业之一,英国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员约140万,每年的旅游外汇收入超过100亿美元。1997年英国旅游业产值530亿英镑,约占国民生产总值5%以上,旅游收入占世界旅游总收入的4.7%,是世界第五大旅游国。2003年,英国出境旅游6145万人次,仅次于美、德两国;出境旅游支出586亿美元,同样仅次于美国和德国。国际入境旅游人数也具有很大规模和很高水平。周到、优良的服务是英国旅游业的又一特点。英国的旅行社、交通业和娱乐场所绝大多数为私人经营,为了竞争,对游客的服务都很周到热情。全英共有旅行社7000余家,负责组织游客的住宿、行程和游览事宜。导游人员一般都训练有素,他们不仅熟悉当地的历史、地理、名人逸事和风土人情,还能巧妙地解答客人提出的各种问题。全国现有饭店2万多家,汽车旅馆和小客栈近2万家,另有帐篷和大篷车营地1.6万个。全国已有近150家饭店集团,拥有2000家饭店和14.6万间(套)客房。各大旅馆、饭店一般都设有问讯处,免费为游客咨询,并提供旅游指南和简易地图。标准的客房设施都很齐全,包括舒适的床位、沙发、彩电、空调设备、电话、收音机、写字台、电热水壶和卫生间等。每天还供应一定数量的咖啡、茶、糖和饼干等,早餐通常也是免费供应。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旅游业是英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早在1969年英国政府就颁布并实施《旅游发展法》,规定了国家旅游管理体制、旅游局的职能和权力以及旅游投资的方向和程序等。根据《旅游发展法》而设置的旅游管理局,是英国唯一有权在海外进行旅游促销活动的国家管理机构,其职能是招徕外国旅游者入境,同时鼓励本国居民进行国内旅游,并促进国内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与世界旅游组织和欧洲旅游委员会等国际组织保持密切往来。

2.国际出入境旅游稳定发展

英国作为一个旅游大国,国际旅游业发达,位列世界十大旅游客源国和十大旅游接待国。早在1950年英国就接待入境旅游者60多万人次,排名于十大旅游接待国之列,1997年接待入境旅游者2600万,旅游收入200.3亿美元。1998年虽然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旅游接待人数略有减少,但收入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接待入境旅游者254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12.9亿美元,均排名世界第5位。英国的入境旅游者中约2/3来自西欧国家,接近1/5来自北美洲。

出境旅游自90年代以来持续以14%增长,1997年达到3480万人次。英国人出国旅游的目的地以邻国为主,包括西班牙、法国、希腊、德国和意大利等西欧国家。在远距离旅游的英国人中,有近一半是去北美。从20世纪80年代中叶起,前往中国及东南亚国家的英国游客迅速增加。

3.国际旅华市场发展空间大

英国是西方国家中较早开辟到中国旅游的国家之一,20世纪60年代便有成批的游客访华。中国改革开放后,除个别年份因特殊原因外,每年来华的英国游客逐年增加。1983年英国来华旅游的人数突破5万人,1985年中国接待的英国游客为7.14万人次,1987年上升到8.37万人次,1988年进一步增加到9.66万人次。但是,这些人中的一半以上是居住在印度、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持英国护照者,从英国本土来华的游客者只占其中1/3,在英国每年出国旅游总人数中只占0.1%。从90年代起,英国人到中国旅游的人数稳步增加,从1991年的11.5万人次增加到2004年的46.42万人次,10年间增长了一倍多。在2004年中国主要客源国排名中列第9位。但是在东亚太平洋地区旅游的英国人中,到中国内地旅游的人数排名在香港、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泰国、马来西亚之后,只居第7位。因此英国旅华市场空间很大。根据英国人守旧、崇尚古物的性格特点,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中国对英国旅游者来说是有一定吸引力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