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旅游系统理论
一、系统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把国际区域旅游活动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它包括系统的概念,系统的层次和类型划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系统的进化和进化机制,系统的控制与信息,系统的分析和系统优化以及系统技术等(邹珊刚,1987)。根据系统理论,系统是由两个以上可以相互区别的要素构成的集合体,各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整体结构和适应环境的特定功能,且它从属于更大的系统。对系统概念进行元理论分析,遵循整体性和等级性原则。
如果根据系统的数学模型分类,一个系统如果与环境有输入或输出或输入—输出关系,就称为开放系统;如果一个系统在任意时刻的输出不仅与该时刻的输入有关,而且与该时刻之前的输入有关,则称为动态系统;当把系统的输入或初始状态线性叠加时,系统的输出也线性叠加,就称该系统为线性系统,反之,则为非线性系统;当系统的状态集X、输入集U及输出集Y是离散集合时,就称之为离散系统;考虑系统的表达式:S={X,U,Y,δ,β},其中X为状态空间,U为输入空间,Y为输出空间,δ为状态(即状态转移函数),β为输出函数,在此表达式中,如果系统的实时输入和实时状态不能明确唯一地规定下一个状态和实时输出,即是说,被规定地是一些可能状态地集合或一些可能输出的集合,则称之为不确定系统,在不确定系统中,如果根据实时输入和实时状态能够确定下一状态或实时输出的概率分布,则称之为概率系统,如果这时被规定的不是下一状态或实时输出的概率分布,而只是其可能状态和可能输出的集合,则称之为非概率不确定系统,如把X、Y、U的子集都换成各自的模糊子集,就得到模糊系统,在模糊系统中,系统的状态不是状态空间中的点,而是它的子集,对于系统的下一个状态,不知其概率分布,只知其关于给定子集的隶属度(秦勇,2001)。
系统整体的有机性程度,也就是整体的组织化程度。整体的有机程度高,则整体的组织化程度就越高;否则系统是紊乱的、无序的。因此我们就可以用有序度R来描述系统整体的有机性程度。当系统完全无组织时(无序),可以认为熵达到了极大值H=Hmax,当系统完全有序,整体组织化程度达到最高时,则H=0。如果实际系统的熵为H′,那么系统整体的有序度R=1-,其中0≤R≤1(邹珊刚,1987)。
关于系统进化的研究包括从无序到有序,从一种有序到另一种有序,从有序到混沌的进化过程(邹珊刚,1987)。系统进化的一般方程表示为:q&=N(α,q,▽,x,t)+F(t),这个方程中既包含有确定性的驱动力N,也包含有随机性的涨落力F(t),是表示系统在驱动力N和涨落力F(t)作用下进化的状态方程。方程中各符号的含义如下:
q&表示状态向量qi,i=1,2,ΛΛ,n,它的各分量为状态变量,一般说来q&依赖于空间和时间,即
q(x,t)=(q1(x,t),q2(x,t),ΛΛqn(x,t))
x表示空间向量,α表示控制参量,▽表示微分算子,t表示时间。一般取:
x=(x,y,z)
α=(α1,α2,ΛΛαm)
▽=(/x,/y,/z)
有了系统进化方程,就可以用该方程的解来讨论系统的进化。可以用相图意义上来直观讨论系统进化方程的解。方程所示的系统的运动最终要趋向维数比原始相空间低的吸引子[系统运动的轨道可能以某种方式结尾,因为这些流线被终点所吸引,我们把这些终点称为吸引子。也就是在给定的环境中,系统只有在吸引子上才是稳定的,离开了就不稳定,系统自己要拖到吸引子上才能罢休,也就是系统的自组织(钱学森,1982)]。吸引子有多种多样,主要分为平庸吸引子和混沌吸引子两类,平庸吸引子有不动点、极限环、环面等,混沌吸引子又称为奇怪吸引子(奇异吸引子)或随机吸引子。它有以下几个奇异特点(陈永红,2002):(www.xing528.com)
(1)混沌吸引子是一种整体稳定,局部不稳定的运动状态。它有内外两种运动方向:吸引子外部的一切运动都被它吸引,向它靠拢,这是稳定方向,而吸引子内部的一切轨道都互相排斥,这是不稳定方向。(2)混沌吸引子上的运动对于初始条件非常敏感。进入混沌吸引子的初始位置稍有差异,运动轨迹就截然不同。(3)混沌吸引子作为相空间中的子集,往往具有非整数的维数。而且它本身的维数必定大于零,否则运动轨迹无法相互排斥。(4)混沌吸引子具有无穷嵌套的自相似结构。从上可知,系统进化的趋向是各种各样的吸引子。
二、旅游系统与区域旅游系统研究的基本内容
从系统论角度来考虑,旅游活动实际上是一个系统。Jafari指出:“要理解旅游业,有必要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或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Jafari,J.,1992)对于旅游系统,国内外旅游研究者做了大量的研究,Gunn于1972年提出了旅游功能系统的概念(Gunn,C.A.,1988),它由需求板块和供给板块两部分构成,Gunn模型包括旅游人口、交通、吸引物、服务以及信息促销5项。Mill和Morrison提出了类似的模型,只是从营销角度出发、把位于同一空间中功能互补的吸引物和服务两个要素合并成了一个要素——旅游目的地(Mill,1985),Gunn在2002年对旅游功能系统模型进行了新的修正,在新模型里,供给和需求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之间的相互匹配构成了旅游系统的基本结构(Gunn,2002)。Leiper提出旅游地理系统的模型,包括旅游者、旅游业、客源地、旅游通道和目的地5个要素,在此模型中,重点突出了客源地、目的地和旅游通道3个空间要素,把旅游系统描述为由旅游通道连接的客源地和目的地的组合(Leiper,1995;Cooper,1998)。Mc Kercher提出的一个基于混沌理论和复杂性理论的、概念性的旅游系统模型(Mc Kercher,1999),认为旅游系统是一个以非线性方式运行的、具有混沌特点的复杂系统。旅游系统包含9个组成要素,要素间的复杂互动使旅游系统以一种非线性的方式运行,紊乱和突变都是内在于旅游系统的特点。这使得旅游系统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制性,从而导致任何试图对旅游系统进行自上而下的控制都将趋于失败,和所有混沌系统一样,旅游系统同样对初始条件具有强烈的敏感性,即最初发展阶段的一个小的变化可能导致出现完全不同结果(常说的蝴蝶效应)。Tsigaris和Dumouchel也认为,复杂性理论有助于解决一些长期以来无法回答的问题(Tsigaris,2000)。
国内研究者接受了旅游功能系统的思想,陈安泽提出其中旅游系统框架也由供给系统和需求系统两部分组成,其中供给系统又包括旅游地域系统、旅游服务系统、旅游教育系统和旅游商品系统,认为旅游地域系统作为主要部分,包含旅游资源、旅游区和旅游地结构、旅游生态环境、旅游路线和旅游中心城镇等5个物质性内容(陈安泽,1991)。杨新军等认为旅游规划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满足旅游市场需求来实现旅游功能系统的完善和运行(杨新军,1998;杨新军、刘家明,1998)。综合这些研究成果,根据国际上流行的旅游功能系统框架,吴必虎认为旅游系统的框架应包括四个部分,即客源市场系统、出行系统、目的地系统和支持系统(如图2-4-1)(吴必虎,2001)。吴晋峰认为就旅游系统是旅游活动系统而言,其基本组成要素不应该包括旅游业或与旅游业相关的经济要素,应是以目的地为中心、由客源地、目的地和旅游媒介三个子系统组成的旅游流的空间组织单元(吴晋峰,2002)。朱国兴对目的地旅游系统隐性结构做了分析(朱国兴,2004),李文亮对旅游系统模型国内外研究进行评价和综述,并提出对具有非线性特点的旅游地理系统的研究将成为未来旅游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李文亮,2005)。李永文对旅游系统的功能和结构优化进行了研究(李永文,2005),许多学者应用系统的观点,对地区的旅游业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吴必虎,1995;刘烽,1997;钟韵,2001、2003;车裕斌,2004)。张建归纳我国区域旅游6种开发模式,提出需要重视区域旅游功能系统导向模式,认为促进区域旅游功能系统演进的主要因素是自然变化、人文演进、利益博弈、制度创新和交通变迁,旅游功能系统演进将影响旅游经济组团的空间结构演变、区域旅游发展的战略转型、旅游产品的创新、区域旅游营销合作面的拓展(张建,2005)。
图2-4-1 旅游系统的结构(据吴必虎,1998)
区域旅游系统是旅游系统在一个地理区域上的体现,包括有物质性体现的客源市场系统、出行系统、目的地系统等内部系统和非物质性的外部支持系统,是一个区域实现其旅游活动功能的所有要素系统的总和。这一系统具有多种复杂结构,包括部门结构、地域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旅游市场需求结构、旅游企业内部结构等,结构问题存在于旅游活动全部领域(佟玉权,1998)。
三、旅游系统理论在国际区域旅游市场研究的作用
1.为国际区域旅游市场研究提供方法论意义
由此可知,国际区域旅游系统是一个开放、动态、非线性、离散、非概率不确定性的复杂系统,一个组织化程度高的区域旅游系统应该是一个有序度高的且具有非加和性的系统。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必须以系统的方法作为研究的立足点。把国际区域旅游活动作为一个系统,系统的内部要素就是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和服务、出行交通、旅行服务、客源市场和旅游产品、旅游者等,系统的环境界定为除上述之外的旅游系统的所有支持要素,区域旅游系统通过旅游流的输入与输出和外部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这里的旅游流包括旅游客流以及由旅游客流导致的旅游信息流、对区域旅游系统的旅游人力、财力和智力的输入和输出,旅游客流时时地增加区域旅游系统的熵,导致系统不稳定而不断地发生演化,而通过旅游信息流、人力、财力和智力流又不断地增加区域旅游系统地负熵,使系统在新一阶段保持稳定性,就是在旅游流的这种不断破坏稳定和在新的水平重建稳定的过程中区域旅游系统不断进化演变,根据旅游系统的特性,可以认为该系统可能存在某种混沌吸引子,这是系统的最终进化趋向,也是系统最优化的目标,即系统为自组织系统(周志红,2002)。而要寻求这些混沌吸引子在相空间的形态(也就是在各个方面的具体结构)就是对系统进行优化的依据,为此,可以采用系统的内部描述方法,就是对系统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
2.为国际区域旅游市场研究提供技术性切入点
系统科学的结构概念,所揭示的是系统要素的内在的有机联系形式。系统结构具有稳定性、层次性、可变性和相对性的特性。对系统进行研究的一个首要目标是弄清被研究对象的有序结构。要强调的是,对系统结构的研究,实质上是一种使形式暂时摆脱内容,以系统形式为特殊对象的形式化研究方法。虽然在具体分析系统和进行系统结构设计时,也要涉及系统结构要素的基质,要选择系统结构达到一定性能要求的材料,这是因为研究问题时形式不能完全脱离内容。但结构研究方法则是属于形式化方法的范围,它的基本任务是研究系统结构的有序形式,从量的角度去研究系统。系统结构是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方式或秩序,对应地,系统的功能是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作用过程的秩序和能力。体现了一个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变换关系,以及包括了改变被作用对象的秩序。功能是一个过程,揭示了系统外部作用的能力,因而是由系统整体的运动表现出来的,是系统内部固有能力的外部体现,归根到底是由系统的内部结构决定的。因此,作者对区域旅游系统作等级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分析,以对区域旅游系统作结构上和功能上的模拟。如对内部系统的物质性子系统结构的研究,包括客源地市场系统、出行系统中的交通设施系统、目的地系统中的吸引物系统、设施系统等的等级结构和空间结构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