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央视记者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

央视记者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家谈:央视记者《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2011年9月,大兴电视台组织观看了中央电视台记者《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组合报道,结合开展的“新区边缘行”的报道任务,总结了以下观后感。《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用记者的视角,将采访中遇到的故事用记录的形式讲述给观众。领导要求我们学习《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只有这种形式记在心上,才能在这次采访中力求实现。

央视记者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

大家谈:央视记者《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

2011年9月,大兴电视台组织观看了中央电视台记者《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组合报道,结合开展的“新区边缘行”的报道任务,总结了以下观后感。

《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用记者的视角,将采访中遇到的故事用记录的形式讲述给观众。这是一种带着记者情感体温新闻报道。整个新闻报道用接孩子上学这一条主线,分段简述走基层的采访。以下是新闻的大致内容。

双脚走出的上学路

口播:介绍地区情况以及整个新闻的主题。记者跟随村干部接上皮里村的孩子们上学的队伍,记录了这条用双脚走出的上学路。

正文:

(1)记者日记:描述对新疆喀什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初步印象,并引出塔县寄宿制小学的总体情况,提出问题——孩子们离学校都远,是否能够按时上学?

(2)记者在学校签到处的采访:此时皮里村的孩子都还没来。记者与学生交流,孩子们说皮里村特别危险。

(3)介绍整个地区的教育情况和皮里村的情况。

(4)引出党委书记、党委书记的同期。

(5)跟随书记,开始行程,又引出酒的悬念。

(6)到达杏花村,说明杏花村的沙枣好,但是运不出去。电视也是半年前才通信号

(7)记者体验:开始横穿河流。记者问前面还有什么危险路段,书记说这都不算危险的,过去还有比这危险的。

(8)开始爬悬崖,只有同期,无旁白。

(9)遇到骆驼,开始介绍骆驼在该地区的作用。再次强调接孩子上学难。

(10)到达大河口,气温高,雪山融水多。书记说孩子再接不出来就更难接了。结束。

口播:他们会走到皮里村吗?河流会长大水吗?到底会不会顺利接出孩子们呢?

我们可以看到,这条新闻在整个蹲点日记里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内容也是几条中最丰富的,其中有很多细节值得我们学习。首先,新闻的口播介绍了整个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基本状况,并引出了新闻的主线,也就是记者跟随村干部去接上皮里村的孩子们上学的队伍。随后,新闻用日记的形式介绍了记者对这个地区的感受。这也正是整个蹲点日记的所想要表达的东西:“为观众奉献接着基层‘地气’的、带着记者情感体温的新闻报道。”这种记者介入式的采访打破了以往旁观的形式。在其后的新闻中,我们也能经常看到记者直接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的片段。

随后的路上,记者介绍了整个新闻采访的目的,并强调突出书记的工作,自然过渡到跟随书记去接孩子。在路上记者通过遇到的事物,如骆驼、沙枣这些细节反映地区情况,并表示过几年这里就会通公路。我们可以看出新闻素材的堆积其实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书记接孩子,反映的是这个地区现在的生活;另外一条就是这里要修路了,说明这样的状况快要改变了。在其后的新闻中还有这样的素材出现,比如“回望村庄,丰收的季节显得特别的美丽,过两年这里的公路修好就会给这里的村民生活带来改善”。

第一条新闻交代了大部分的信息以后,口播中又加入简单的悬念,为下条新闻做准备。

上学路上闯悬崖

口播:继续介绍地区情况。

正文:

(1)记者日记。

(2)采访书记:每年都得这样,这是硬任务、死任务,也是一项政治任务,必须要把孩子们接出来。

(3)路上介绍情况:往返200公里,一年接送孩子四次。

(4)记者出镜,介绍路上情况:基本上是绝境。上学路上闯悬崖是今天最难一关。路上同期:爬悬崖。翻过悬崖后又是手掌宽的路。

(5)到达中转站,中转站是乡政府动员修建的,书记说皮里村的路只走了一半,后面更难。

口播:明天播出徒步两天,夜抵皮里村。

第二条新闻主要是以记者体验的形式,说明路上的艰辛。

搁下一只脚就算一条路

正文:记者日记,想知道孩子们一年四季是怎么走过来的。

(1)老乡对路的定义不一样,只要能搁下一只脚就算一条路。

(2)记者回忆今年5月在学校采访时,学生表示喜欢上学,但是村干部说,劝学生上学很有难度。

(3)书记做工作。

(4)介绍皮里村的居民分布情况。

(5)接学生的情况,书记的同期。

(6)遇到没鞋子穿的两个孩子。一双鞋难倒一家人,记者给了村民一些钱。

口播:红衣姐妹会出现在出发的队伍里面吗?我们也在期待。

第三条新闻主要展现书记一行在村中劝学,这里遇到了红衣姐妹。在“一双鞋难倒一家人”这个段落里面,记者给了姐妹的父母一些钱,再一次介入了被采访者的生活,并且叙述了收下钱之后母亲的一些表现和记者的感受。虽然篇幅不长,但是记者的介入使得当地百姓这种朴实的性格和生活状况得到很好的体现。

简单看完这几条新闻,我感慨颇多,同时结合自己的采访任务,更是清楚地认识到新闻拍摄上的差距。在这几条新闻中,很多细节都能体现出央视记者的用心。回到自己的工作上,蹲点日记这样的形式好学,采用这种一条主线的采访模式也未尝不可,但是难度较大。尤其是在记者抓现场细节体现整个大环境这方面恐怕还是把握不准,记者的抒情更不好把握。况且,在实践中,有什么主线能够把整条新闻穿插起来,在采访前只有简单的头绪,一切只能等到正式开始采访才能慢慢敲定。领导要求我们学习《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只有这种形式记在心上,才能在这次采访中力求实现。

(吴迪)

“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走近你,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

如果不是看了央视播出的《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我想我可能一辈子也不会知道在那遥远的地方,有着那样一群平凡而伟大的人,在那个边疆小镇上谱写着那样感人至深的故事。

看完几期节目,我久久不能释怀,脑海中一直回放着那一个个让人感动的画面。皮里村地处新疆塔什库尔干县马尔洋乡,在此居住的全是塔吉克人。皮里村平均海拔4000米,离县城近百公里,这里没有交通,没有学校。悬崖、陡壁、激流几乎阻断了这个村对外的交流。皮里村夏天有融雪性洪水,只有强壮的年轻人才能在洪水季节翻山越岭走出大山。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农牧民落后的教育观念,导致山里大部分的孩子面临辍学。9月,正是开学的时间,在马尔洋乡党委书记的带领下,记者和乡干部徒步近百里进村,对适龄上学的儿童以及他们的家长进行劝说,最后终于有42名孩子愿意走出大山。其实,这几期走基层节目的内容是十分简单的,就是记录了记者和乡干部跋山涉水护送散落住在各处的孩子们上学的过程。可是,正是这看似平凡的事件背后,却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新闻内涵。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党的建设问题等等,这些要素构成了平凡中的不平凡。蹲点日记中一个个所谓的“点”——细节、小故事,真实地反映了现实,同时也打动了观众。

走基层容易,因为我们身在基层。走基层很难,因为我们很难走进群众的心里。《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之所以感人,之所以得到观众的认可,原因就在于记者们带着感情走基层,用心去体会、去感受、去见证、去记录。记者的镜头给了我们最真实的感受:悬崖之上,大人手里拽着悬空的女孩的双腿;男孩被夹断的指甲盖和他脸上痛苦的表情;女孩惊恐的叫声;悬崖上大人们用双手连起的“路”……这样崎岖的道路、步步惊心的场面展现在观众面前时,就已经完成了一个信息传递和心灵沟通的过程。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们也将响应号召,开展“走转改”活动,进行“新区边缘行”系列报道。如何走?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就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它采用的是一种日记式的记录形式,按照时间线串联起村干部接送孩子们上学过程中的故事。这样的形式有别于以往传统的叙事模式,更加真实,同时还带有记者的采访体会,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从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语句间的真情流露也让观众产生了情感共鸣。另一方面,整个新闻故事中的一个中心人物就是马尔洋乡的党委书记郭玉琨,他是党员,也是无数基层党员中的一个,正是他在平凡岗位上的工作,换来了娃娃们上学的机会和群众的支持。他没有崇高的誓言,有的只是质朴的语言。通过这条新闻,亿万电视观众看到了他,认识了他;同时他也成为榜样,让更多的人向他学习。有时,我们在进行采访策划时,常常因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采访对象而苦恼。其实,并不是找不到,而是我们习惯了采典型、报先进、树楷模。

如果问我,看过《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后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会说一个镜头,就是那位贫困户家的小姑娘抬起脚,展示出鞋底磨破的镜头。是啊,一个镜头,几秒钟的时间,但却是一种心灵的震撼。正是通过一个个小小的细节,镜头语言表达出了超越任何语言文字的情感内涵。可以说,抓住了细节就抓住了观众的心。这就需要我们去观察、去发现、去挖掘,感同身受地去体会,真心实意地去交流。

走基层,让人们感动于普通劳动者的艰辛,感动于基层干部的担当,感动于人民群众所展示出来的创造活力和坚韧不拔。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深知我们肩上的担子有多重,群众的期望有多高。《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里有这样一句话:“一路上,大人们的双手成了孩子们的路。”我们在悬崖峭壁间看到了人间最美的亲情、最重要的责任。我用这句话与大家共勉,希望我们扎根基层,走进百姓中间,把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基层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一片新天地。

(李凯)

《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讲述了关于塔县(塔什库尔干县的简称)马尔洋乡皮里村以及米思坤组热斯卡姆村的孩子们上学读书走出大山的艰辛和困难。看看这些一级一级往下排列的地名,大家就会明白“路”是多么重要。在我们国家,还有多少像这样偏僻得不能再偏僻的小山村呢?

铁路、公路早已如蜘蛛网一般密集遍布时,我们这里有很多人不赞成在偏远山区和边疆修路,因为闭塞只会造成一种循环:闭塞—教育难—生产、生活、观念落后停滞—贫穷闭塞……周而复始。一些人认为不要“浪费”资金在那么艰苦的地方修路,认为可以用生态移民来代替。然而,塔吉克民族来到帕米尔高原生活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半牧半农的生活方式也是高原文化的一部分,这里面有很多历史原因使得塔吉克人的根基不会也不能离开帕米尔,这就是曾经也是现状。这样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善良纯朴、热爱和平,人口却十分稀少。他们曾经被外来侵略者欺凌与驱赶过,曾经英勇战斗和反抗过,所以直至今日他们依然保卫着边疆,就因为他们热爱祖国,热爱这得来不易的和平。

在没有看节目之前,我无法想象到在中国的领土上还有这样一个地方。皮里村的孩子们睁着一双双大大的眼睛望着镜头的时候,更多的是胆怯与迷惘。他们连吃饭都成问题,哪里会知道自己能够去上学。为了这所小学而付出的书记还有那些老师们,也深深地震撼了我。

作为新闻工作者,真的应该多关注这些贫困的孩子们。想想那些没有读书的孩子,没有温饱的孩子,连鞋子都没有的孩子,你的内心是不是也像我一样不禁产生震撼?

翻越大山,跨越河流,为的就是读书。我佩服孩子们的毅力,更加敬重那些为了孩子们、为了教育事业做出奉献的人们。在无数人心中,你们也许只是一个值得敬重的人。但是在我看来,你们是在实现自己的梦想,在创造——为孩子们创造出这样一个梦想小学。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宣部等五部委《关于在新闻战线广泛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意见》和大兴区“三会”精神,深入解读和阐释“北京精神”,大兴广播电视中心将从2012年3月起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新区边缘行”大型系列报道活动。

在看过央视记者《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后,我们更应提前做好系列报道的前期准备工作,本着形式上、内容上和心理上贴近的原则,通过扎根边缘农村,亲身体验、亲自实践来反映边缘地区的风土人情、人文村事;心系百姓,与百姓同吃同住,并做到维护百姓的根本利益,做出切合实际的、贴近百姓的系列报道;结合新区“一体化、高端化、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及时发现边缘地区农民生活环境、思想意识和村庄环境面貌的变化,并追寻变化的根源,总结变化的经验,以便为其他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

作为大兴新闻工作者中的一员,我很荣幸也很骄傲。我将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到需要我们的地方去,认真领会“边缘行”的行动目的,配合同事完成这次意义非凡的“新区边缘行”大型系列报道活动。怀着一份真情,为边缘百姓带去我们的一片温暖。

(刘通)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连续七天播出了新疆喀什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皮里村学生艰辛上学路的事情,在全国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

作为一名记者,看了这几期节目后,我深深感受到: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肩负社会责任,诚心诚意为百姓服务,记者的路子会越走越宽。记者的岗位在现场,根却在基层。到基层采访,可以学习到很多知识;到基层采访,可以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到基层采访,能接近大自然,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2011年8月9日,中宣部等五部门召开视频会议,强调新闻战线要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着眼于把握新闻舆论正确导向,着眼于提升新闻队伍能力素养,扎实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走转改”并非单纯的新闻界整改,也并非简单的新闻方法创新,而是具有更加宏观的政治意义,是党和政府真正贯彻以人为本施政方针的重大举措。“走”是为了贴近,贴近是为了服务;“走”是基础,先有“走”,才可能有“转”、“改”;“走”不是目的,“转”、“改”也不是目的,它们都是措施,是过程,是服务好百姓、服务好大局的需要;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地传播,才是真正的目标。

作为一家基层新闻传播单位,大兴区广播电视中心从2002年开始就陆续开展了“记者边缘行”、“文明建设异地行”以及“记者行动”等大型系列活动。今年,“新区边缘行”活动已经拉开帷幕。这四次活动,我都有幸参加。这些活动不仅仅是简单的采访活动,都有着深刻的意义。作为奋斗在新闻工作战线上的一员,只有经常深入群众中间,深入到各个部门中间,多采访基层群众,把镜头对准他们,才能挖掘出更鲜活的新闻,才能给观众呈现出更多更好的节目。这是一名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原则,也是一名新闻工作者应该始终坚持的工作原则。

新闻工作者应本着“仰视百姓”的理念走进田间地头、坐上百姓炕头、吃住农户家中,落实贴近性、体现亲和力。作为常年工作在一线的新闻工作者,这么多年来,自己感觉到走基层应该用心去走,不仅要带着情怀,还要带着思考。做新闻只有真正走下去,才能融进去;只有融进去,才能写出来。你为群众付出多少真心,百姓就会回报你多少真情。

不光身要在基层,心更要在基层。2005年,大兴广电中心开展了“记者行动”系列活动。在青云店镇一周的时间里,我和通讯员们一起上下班,一起深入到各村、各单位,策划选题。通过这几天的工作学习,我深深地体会到“记者行动”的开展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在短短的几天当中,我发现了很多好题材。比如孝义营中学举行的“感受父母的爱做有责任心的人”活动引起了我的兴趣。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新闻题材,可以深入挖掘。试想,要是我不下基层、不深入生活,也许就错过了这条新闻线索,也就错过了人生的一次再教育。

作为电视人,作为一名记者,都应该沉下心来做节目。只有沉下心来,才能真正走进基层,走到群众之中;才能去多思考,去创新,去提高自己。这样才能把节目做得更好,观众也才会去看。民众的困苦,就是我们报道的重点;民众的希望,就是我们报道的方向。好新闻是用脚跑出来的。

(黄河)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始以来,一大批来自基层的清新朴实、生动鲜活的报道受到社会各界好评。“蹲点”、“一线”、“民声”、“民情”、“体验”,这些“三贴近”特色鲜明的关键词频繁出现在新闻媒体中,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

当前,在一些党政机关文件、领导干部讲话和文章中,文风上存在的问题仍然很突出:一是长,二是空,三是假。文风不正,严重影响真抓实干、影响执政成效,耗费时间和精力,耽误实际矛盾和问题的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讲话者、为文者自身的形象,也损及党的威信,导致干部脱离群众、群众疏远干部。

现在一些文件、讲话、文章被群众戏称为“镜中之花、水中之月”,即没味、没用,听不明、看不懂,最大的要害就是没有回应群众的关切和诉求。

群众是语言大师,老百姓的话最生动、最活泼、最有生活气息。走进基层,才能掌握和运用群众的丰富语言,养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风。如果只是坐在办公室里遣词造句、苦思冥想,语言就会干瘪枯燥,文章就会索然无味。不能和群众谈心,说的话群众听不懂,怎么会有感召力?怎么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同百姓“唠嗑”,才能说出“家常话”、抒发百姓情。可以说,深入了群众,就来到了智慧的大课堂、语言的大课堂。

写文件、作报告、发表文章,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办法从哪里来?一不能只靠坐在机关大楼里拍脑袋作设计,二不能只靠“笔杆子”查资料编材料。只能从调查研究中来,从群众的实践和创造中来。人民群众生活在基层,对体制弊端了解最多,对民生疾苦感受最深,对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有切肤之痛。什么事应当办,什么不能办,什么是当务之急,什么事应当暂缓,他们最有发言权。无论经济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通讯手段多么先进便利,都代替不了亲身感知和直接体验。

如果我们各级机关干部都以基层为念,都能眼睛向下、扑下身子,作风与文风必有切实的变化,干部与群众的感情必定更加亲密。

到基层去,是转变作风、改进文风的一把钥匙。不仅是新闻单位,其他机关单位的党员干部都应该这样,防止和纠正作风飘浮、脱离群众,真正把身子沉下去,大力整治文风会风,提倡开短会、讲短话、讲管用的话,更有效地促进问题和矛盾的解决,扎扎实实地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曹征)

为了更好地落实大兴广电中心“新区边缘行”的系列采访报道工作,采访之前我特意收看了中央电视台“走基层”系列报道——《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看后满眼是温情,肩头是责任,心中是愧疚。对于媒体工作者而言,也许我们没有能力改变基层民众的生活条件,没有更多的时间陪伴他们渡过难关。那么我们有的是什么呢?我们独有的是镜头和话筒。在“走转改”的春风中,我们理应用镜头记录边缘村庄的时代变迁,用话筒描述边缘村庄的历史人情。

针对我们此次的系列报道,就理应以大兴区情发展为依托,从我们的现有边缘村庄挖掘新闻看点。“十二五”以来,新区各项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所以我们的采访重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又区别于中央电视台的“走基层”,他们深入到全国最艰苦最平凡的地点、人家,而我们是以独特的视角报道边缘村落“不边缘”的发展。但是,相同点是作为走进基层的记者,我们此次是体验生活、报道新闻,所以应该摒弃假大空的思想,真正地挖掘不同村庄的新闻线索,找到典型代表的风土人情、村史发展、经济面貌、好人好事等等,真诚地为观众讲故事,细致地为观众说新闻,让观众只是透过我们的镜头和言语就有亲身体验的感觉。

媒体人是党和政府的宣传喉舌,我们此次“边缘行”活动不单是报道几条新闻那么简单,而是给自己和观众一个认识大兴、了解大兴的机会,力争通过我们的报道让大家爱上大兴。9年前,大兴广电中心曾经开展过“边缘行”的活动,发现各个镇独具特色、各有千秋。今年再次行走边缘,我们应该延续那些记者们优良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同时加入我们年轻一代火一般的激情。对于我们来说,自己并非土生土长的大兴人,所以“边缘行”的过程也是我们深入认识大兴的过程。在《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中,那些受访者充满热情,因为他们感受了被关注的真切;那些受访者不舍记者们离去,因为他们融入了感情。我们有理由相信记者们是真心实意地走到了村子中,走进了百姓们的心坎儿里。这一次“边缘行”的活动,也为我们新闻工作者和最基层的百姓建立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在这次报道中,我们也要学习中央电视台以人物入手的方式,了解一个村庄要从了解一个人开始,用镜头语言真实再现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现状。同时透过媒体这个平台广泛宣传这些边缘村落,展现他们的亮点,解决他们的困难,记录他们的淳朴,使这些地处边缘的村落在大众心中的地位不再边缘化。

(马若宁)

大兴区广播电视中心为了响应中宣部等五部门的号召,也为了能更好地贴近群众、了解群众,从2012年3月份开展“新区边缘行”走基层采访活动。为了把这次“边缘行”活动做得更加接地气、积底气、聚人气,我们观看了中央电视台记者新疆塔县皮里村的走基层报道。

作为新闻媒体人,我们应该真正把身子沉下去,切切实实地走进基层群众当中,了解他们的生活,体会他们的生活。真正地走进基层,才能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养成回应群众关切的文风。坐在办公室里远不能感受到群众的安危冷暖,也培养不出与群众的深厚感情。只有深入基层,才能知道老百姓衣食住行和就业、就医、就学、养老还有多少困难,社会上还有多少“零就业”家庭、困难家庭,才能知道老百姓当前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央视记者的塔县皮里村之行给了我很多切实的感受。当乡党委书记说出那句:“这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到我们最艰苦的地方来。”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知道自己早该来了,这里村民的生活是我们远远想不到的,这个村里的孩子上学所要经历的困难更是难以想象的。皮里村的孩子要到县里去上学,来回要走上200公里的山路。乡里每一次接孩子们上学都要用6天的时间,两天去两天回,中间两天要做家长的工作,因为很有可能这帮孩子下一个学期就务农辍学了。央视记者也是第一次跟随乡里干部去皮里村接孩子,期间行程的困难是记者没有想到的,脚下的每一步都极具危险性,第一天走了7个半小时,才行进30公里。走基层就要走进群众中间去,这次央视记者走得彻底,同时也走进了百姓的心里。

大兴广播电视中心大型采访活动“新区边缘行”应本着仰视百姓的理念走进田间地头、坐上百姓炕头、吃住农户家中,落实贴近性、体现亲和力、把演播室放到农村、社区。也希望此次“边缘行”活动能够拉近与百姓的距离,真正体现百姓生活。

(段冰)

2011年8月9日,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召开视频会议,部署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此后,一大批编辑记者挎上行囊赶到基层、感受基层、贴近基层、反映基层。

《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是一档中央电视台记者走基层的系列新闻节目,他们深入到全国重点边缘地区,体验边缘地区的生活常态,通过镜头反映出地方的实际情况,让人们全身心地融入进去。新闻从哪里来?新闻从老百姓的生活中来,基层和群众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源、报道之根。

对于我们大兴广电中心的记者来说,在“走转改”活动中更要积极践行“北京精神”,实现“走转改”的常态化、制度化,避免蜻蜓点水似的做法。我们要努力成为伏案能写、上台能讲、与人能处、遇事能办、于己能严的五项全能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走入基层,开展大兴“边缘行”活动,让更多的大兴人民了解大兴的发展。

《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通过七段报道反映了一个小村庄孩子们的求学路,其间险象环生令人震惊。报道更多的是带给人们另一种来自灵魂的思考:殊不知祖国还有这样一个地方……这篇报道有很多让我学习的地方。通过观看《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我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可以说,老百姓的话最生动、最活泼、最有生活气息。只有走进基层,才能掌握和运用群众的丰富语言,养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风。对我们大兴区来说,地区虽然不大,但是好几个镇都是有自己的方言,例如“中午”和“晌午”,同义但不同词,这些细小的地方其实都有纯朴的由来,这样一来才能更好地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相比在办公室中冥思苦想,这些都是好文风的重要素材。

除了多用同期声,还要学会选择。从《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中就可以看出,偌大的一个县,记者却选择了看似微小却又关键的点来大做文章:教育可以改变生活。这同样适用于我们的“边缘行”。村子虽小,但能够挖掘的东西确实很多,关键看我们有没有新闻的敏感性。这就要求我要多问、多看、多想,仔细了解情况抓住重点,反映出最真实的基层。

只有深入基层,才能知道老百姓生活得暖不暖、吃得好不好。新闻所反映出的不单单是一个地方的冷热,更要突出作风意识,切实给老百姓带来福音。写有味儿、有用、听得懂、看得见的报道,才能使党的执政主张在群众中产生根深蒂固的吸引力、感召力和亲和力。

看完《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我感触很深。虽然我们可能无法深入到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去,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在小村庄里发现大学问。我相信我的“边缘行”报道一定会做得很成功。

(苏金喆)

《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是中央电视台的四位记者精心拍摄的非常精彩的新闻系列报道。通过连续几期的关注报道,新闻以独特的视角关注了新疆塔县马尔洋乡各级领导为了让偏远山区的牧民子女能够到条件较好的县城学校上学,开学前后进村入户,深入到牧民家中做家长思想工作,保障孩子能够按时上学,并把塔县皮里村等村的几十个孩子送到学校上学的事迹。看过报道,我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报道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边远山区孩子们艰辛的求学路;作为一名同样工作在一线的新闻记者,我感受到了何盈等四位记者为了把真实的求学情况展现给观众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www.xing528.com)

在几期系列新闻报道中,记者们在面对这一选题时,反映接送孩子的整个过程都使用了平实的语言进行表述,没有过多的形容和修饰。在报道中,通过画面语言,我们可以看到牧民家中每人只有一双可以穿的鞋子,孩子们所穿着的还是露着脚跟的鞋子。在报道中,镜头记录的上学路艰辛到只是一条脚掌宽的山路。在报道中,充实地反映了马尔洋乡的领导们为了让娃娃们能够按时上学所付出的深厚爱心和艰辛努力。在报道中,孩子们在面对镜头时说出最大的愿望竟然是一双鞋子和一条好走的路。我认为这是非常成功而且非常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的报道。几天的跟踪报道,四位记者拍摄了30多个小时的新闻素材,为最后的新闻生产积累了足够的资料,也是非常值得我所借鉴的。

2012年,大兴广电中心积极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着眼于把握新闻舆论正确导向,着眼于提升新闻队伍能力素养,扎实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今年的折子工程提出开展大型采访活动“新区边缘行”,本着“仰视百姓”的理念走进田间地头、坐上百姓炕头、吃住农户家中,落实贴近性、体现亲和力,把演播室放到农村、社区,尝试手机电视直播。

按照大兴电视台的总体部署,我被分配到了大兴区南端的礼贤镇进行采访。在即将开始“边缘行”工作时,我观看了《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这则新闻报道,给我树立了一个非常优秀的榜样,为我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3月份,我将开始“边缘行”报道工作。作为一名一线记者,我将充分发挥我的主动性,积极吸取《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中四位记者积累的经验和做法,在报道中争取把最真实的礼贤镇边缘村的生产生活和典型事件反映出来,让观众们能够通过电视看到礼贤镇边缘村的生产生活。

(杨朝杰)

2011年8月9日,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召开视频会议,强调新闻战线要着眼于把握新闻舆论正确导向,着眼于提升新闻队伍能力素养,扎实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启以来,一大批来自基层的清新朴实、生动鲜活的报道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看完了《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我的内心深受震动。孩子们上学路途的艰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说很多人在看过此系列报道后自发去塔县支教,教孩子们汉语。我想,这就是这组新闻的成功之处。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作为媒体人我们应该传达出老百姓的呼声,尽可能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而《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正是真实地记录了这里的贫穷与落后,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这就是媒体的影响力。既然媒体有这种影响力,就应该更多地去深入基层,走近老百姓身边,倾听他们的心声。走基层,就是要落到实处,真真正正地走到老百姓中,感受他们的生活,记录他们的状态。

《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整组新闻时长为一个多小时,新闻始终围绕着一个话题——孩子们的上学路。央视记者运用了大量的细节镜头,生动地展示出孩子们的上学路是多么的艰辛与困难。新闻并没有用太多描述性的词汇,反而语言很平实,记者也没有加入太多的主观意见,但是整个报道令人印象深刻,感染力强。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两个字:真实。新闻中有针对性的采访很少,现场同期用得很多。晃动的镜头、忽大忽小的现场声音、镜头上的水珠,让现场感变得极为强烈,同时也真实记录了新闻人物平实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从而让新闻变得十分有感染力。

看得出来,整个采访过程中记者是用心去感受他们所看到的一切,而且是真正地深入百姓中间,与他们同甘共苦。相信这次的采访过程一定给他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他们回归到自己生活中以后,心态和生活也许都会发生变化。

大兴广电中心“新区边缘行”系列报道已经启动,此次活动为我们新闻工作者和最基层的百姓搭建了一个沟通与认识的桥梁。我们的任务远不仅仅只是报道新闻那么简单,我们要带着责任与使命走进边缘村庄,真实地反映出他们的生活和现状,让大家真真切切地认识并了解一个边缘村庄的变迁与发展。

(罗燕东)

这几天看了由中央电视台报道的《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后感慨万分,为镜头里一幕幕心惊胆战的画面感动不已。我感动于皮里村的孩子们,感动于郭玉琨这样的基层干部,更感动于敬业、尽责的媒体工作者们,是他们用镜头真实地记录下了这一切,让我们如此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的求学之路是冒着生命危险走出来的。

很荣幸我们这次参与到了大兴广电中心走基层“新区边缘行”采访活动中。此次系列报道,可以说和央视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又有一些差别。我们更多的是以独特的视角报道边缘村落“不边缘”的发展,从那里挖掘更多村民身边的生活趣事,和他们一起融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用镜头去记录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村子一点一滴的生活变化。只有真正走到群众中间去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用心体会去反映最基层的声音,才能够让观众们了解到他们的真实生活,才能采访报道出反映真实基层的好新闻。

作为刚踏进电视台的新人,我相信这次活动将是令我们成长的又一个好时机,同时这次“边缘行”的过程也是令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大兴的机会。当我们真心实意地走进每个村庄,和老百姓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也就为我们新闻工作者和基层的百姓们建立了一个沟通的桥梁。我们的任务不只是报道新闻,更是带着责任与使命来到边缘村,透过媒体这个平台广泛宣传这些边缘村,帮助这里的群众解决困难。

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作为新一代的媒体人,在“走转改”的新闻春风中,我们理应“走下去”、“沉下来”,用心灵倾听百姓的心声,用双脚展开田野调查,用镜头捕捉边缘村庄的时代变迁,用文字书写出边缘村里的风土人情。相信在此次“边缘行”系列报道中,我们会用镜头记录的鲜活画面为观众奉献出接着基层“地气”的、带着记者情感体温的新闻报道。

(应欣洁)

教育事业,历来是党中央、国务院关心的社会问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到21世纪,中国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观看了中央电视台“走基层”系列报道——《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后,我发现我们这些年所做的还远远不够。在偏远的新疆塔县皮里村,孩子们还要为上学而苦恼,我心里着实为这些孩子担心。他们上学的路是那么艰辛,上课的环境是那么简陋,学校的师资是那么贫乏,但这些仍然阻挡不了孩子们求学的心。孩子是中国的未来,关心孩子的教育,就是关心中国的未来。当地政府也认识到,要想发展经济,必须先发展教育,并将教育摆在了工作的首要位置,翻山越岭带孩子们去县城上学。如果不是走基层节目的播出,人们很难了解他们的困难,很难了解孩子们的现状,也很难唤起更多的人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中。

作为新闻媒体人,关注偏远地区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新闻工作者面向的是大众,有广泛的影响力。这次对偏远山区孩子上学难的问题的报道,必将使更多的人加入到资助偏远山区孩子求学的行列中。孩子们也将有机会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同时也为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宣部等五部委《关于在新闻战线广泛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意见》和大兴区“三会”精神,深入解读和阐释“北京精神”,大兴广播电视中心将从2012年3月起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新区边缘行”大型系列报道活动。很开心、很幸运的是,我将成为这次行动中的一员。看完《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后,我更清楚了此次“边缘行”的目的,找准了我的位置。新闻人就是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了解他们的情况,报道他们的困难,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边缘地区发展落后于其他地区。那里的公民,理应得到同样的发展机会。而我们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就是报道这种地区边缘化现象,让他们能够享受同样的待遇,使整个社会和谐。

(郭未星)

《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的整个报道以记者真实感受的日记体形式来记述新闻的发展进程。这个时候记者的感受就是一条新闻的中心线,贯穿了整个新闻。由于在塔县皮里村采访的环境十分恶劣,条件有限,将最原始的“写日记”的形式展示在电视报道中,十分贴近采访的实际情况,也进一步强化了报道的现场感。镜头反映出的地方实际情况,让人们全身心地融入了进去。

新闻是百姓的生活,新闻就是从老百姓的生活中提炼而来,而最基层的群众就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报道重点。《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通过七段报道反映了一个小村庄孩子们的求学路,其间险象环生扣人心弦,更多的是带给人们另一种来自灵魂的思考。这也让我感觉到我们采写的新闻是有感情的,有记者本身的主观情感融入其中。这个时候记者不再是新闻的旁观者,而是整个新闻的参与者和实践者。记者在跟随书记接孩子的过程中遇到的人、事、物都是这个地区现状的体现。细节、细节、还是细节,看完整个报道,对细节的关注是使我最受感动的。同样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们在采写新闻的时候大多是缺少细节的刻画。在“新区边缘行”系列报道中,我们也在力求关注细节,关注最基层百姓的生活。比如说我们采访的公交司机和乘务员,早上5点钟甚至更早就要起床,准备上班,那个时候天空还是一片漆黑……在公交车上,我们注意到一路上司机师傅没有说一句话,一直在全神贯注地目视前方。这就能够突出这个职业的特性,实际上司机师傅本人也是十分热心并且乐于关心他人的。这也是我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但是我们的报道中非常容易出现大而空的东西,所以关注细节是下一步工作将要注重的关键。

在“边缘行”工作进行当中,作为一名一线记者,我将会积极吸取《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中四位记者积累的经验和做法,在报道当中争取把最真实的大兴边缘村的生产生活和事件反映出来。

(王靓)

看了央视报道《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我的内心有很多感慨和感悟。皮里村一个新疆塔县大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庄,距离县城100多公里。由于道路不通,每到寒暑假结束后村干部们都会翻山越岭走过各种湍急的河流和陡峭的悬崖来接村里的孩子们去上学。然而,这路一走就是两天,中间路过各种险境。无论道路多么危险、难走,村干部们也要继续前行,而这一切只为了让娃娃们能够按时上学,让他们能够去学校接受教育。

路途中有凌空直上的陡坡,有深不可测的深渊,有波涛汹涌的河流,而这就是皮里村孩子们的上学路。我不禁被这艰险的道路震撼了,想想我们拥有的四通八达的宽阔马路,再想想他们的上学路——求学路上大人们的双手就是娃娃们的上学路,孩子们想上学的心就是他们前进的动力。有的娃娃不想来上学,并不是怕路的艰难,而是没有一双完整的鞋走路,看到这里心中难免感伤。经过种种惊险,孩子们终于到了他们期盼已久的学校。虽然这段上学路充满了艰险与恐惧,可是看见他们到学校后喜悦的笑脸,我心中不免为他们松了口气。最后当记者采访这些孩子们的时候,他们不约而同地说出他们最大的愿望是这条上学路能够早日修好。

总之,看完这个报道心里除了感动还是感动,被皮里村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感动,被皮里村这些村干部感动,被这条新闻的报道者们感动。通过记者们报道的各种走基层的新闻,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真实的社会。这个报道不仅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应,也让我们知道只有走进群众的真实生活,才能去感受他们的想法;只有真实地去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才能够真正地理解他们的需求。希望通过这条新闻的报道,能够让更多的人去帮助他们,让今后皮里村的孩子们能够不用再冒着生命危险去上学,也希望他们好好学习,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韩淼)

央视“走基层”系列报道的开展,目的是为了将报道的视角由城市转向农村,主题由主流转向边缘,声音由喧嚣转向沉静;希望能够通过记者跟随式展现,将我们日常忽略的细节和群体呈现在镜头前,从而更好地体现一个国家、民族真实的生存状态,并践行新闻媒体人应有的职业道德。

《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以新疆一个村庄的上学路为主线,真实地展示了“上学之路”的艰难。整个报道并无哗众取宠之处,也没有过多的评论,只是将孩子上学这件看似平常的事件,通过真实的记录反映边远地区的教育困境与生活困境。悬崖、峭壁、湍流成为新闻事件中最有效的矛盾冲突点。以自然的阻隔隐喻对外交流的困境,成为这个报道最有意味的主题。

由这条新闻可以看出,记录是“走基层”系列报道采用的基本手法。但是主题先行确实也是不能忽略的一个方面。如果走基层的主题不能够触及沉默、边缘甚至贫穷、底层的群体。那么基层的含义便被无形地更改。对我们开展的“新区边缘行”采访活动来说,需要借鉴这种深入城市、村庄、人群内部的思路,必须倾听沉默的声音,寻找被我们忽略的画面,才能真正让边缘的概念从形式走向内容。

在亦庄镇一周的拍摄过程中,我感到拍摄的困境包括选题和环境两个方面。在选题上,一个地区的特点往往被集中在城市化进程和政府的政绩,缺少对这个进程中人物生存状态的挖掘。当然这也是我们媒体不得不面对的压力,结果却往往是妥协。再从环境来说,不可能每一个村镇的环境都保持一致,那么各村镇的“边缘”概念也会不同。如果完全按照一个模式,也会遭遇到思维困境。

总的来说,深入到一个地区的边缘人群与边缘地带,只是新闻报道的第一步。挖掘这个地区与人群的边缘生活与状态,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吴闻博)

自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活动以来,有多家媒体走进了皮里村,带给观众极为震撼的新闻报道。孩子们求学路上要蹚过冰冷刺骨的马尔洋河,要谨防头顶随时都掉落的山石,要踏过只能放下半个脚掌的悬崖峭壁,而峭壁下面就是湍流不息的洪水。皮里村贫困的孩子们、夺命的山路、坚守的乡干部等,都成为了网友热议的话题。

皮里村之所以备受关注,本人认为是因为观众在电视荧屏上看到了与以往不一样的新闻报道。这次新闻战线“走基层”活动,让新闻工作者走到了之前从未涉及的领域,接触到了之前从未接触的人物,报道了极具震撼力的新闻事件,使广大观众形成了强烈的共鸣。

类比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走基层”,大兴广电中心“边缘行”也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新闻工作者也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在部署“边缘行”工作之初,本人将“边缘行”理解成为了地理位置上的边缘行。在经过反复推敲和思索之后,我对大兴广电中心“边缘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开展“边缘行”工作之初,电视台记者遇到了各种问题。比如个别乡镇领导站在他们自己的立场上,不允许新闻记者对其所辖区域内的小人物的事迹进行宣传和报道,更不让涉及事件中的矛盾问题。但这有悖于“边缘行”活动的初衷,更有悖于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记者“边缘行”报道的难度。大兴广电中心举行的走基层“边缘行”活动是一次聆听百姓心声的契机,应利用这次机会,挖掘出身边小人物的感人事迹,做出更加真实、有力量的新闻。

(张国华)

形式新颖、内容充满真情实感,是我观看《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系列报道后的第一感受。《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全程记录了乡干部到皮里村接孩子上学的故事。新闻报道不厌其烦地详细描述了每天的行程,注重刻画细节,同时将记者的体会融入新闻报道之中。尤其是每条报道都以记录了记者真实感受的日记来开头,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在我们即将开始的“新区边缘行”采访活动中,这样的报道形式非常值得借鉴。用记者的亲身体验、亲自实践来作报道,是我们此次“边缘行”报道活动的重要内容。但如何巧妙地将记者的体会、情感融入新闻报道,切实达到“改文风”的目的,还需要借助于各种丰富的媒体形式、报道手段来完成。《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里运用的日记体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由于在塔县皮里村的采访环境十分恶劣、条件有限,将最原始的写日记的形式展示在电视报道中,十分贴近采访的实际情况,也进一步强化了报道的现场感。我们在“边缘行”报道中要到达的地区可能没有皮里村条件落后、环境恶劣,但是这些地区也一定有它自己的特点,我们的采访对象也有其独到之处。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挖掘最适合的报道形式,用最贴切的形式来反映我们自己的真实感受,把真情实感融入新闻报道之中,最终形成贴近百姓生活,能够引发共鸣、打动人心的新闻作品。比如可以运用记者现场出镜来作简单的评论,或运用编后语来抒发记者的情感等。

此外,《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的一系列报道在每条新闻开头都会重复介绍塔县皮里村的基本情况,从而形成报道的延续性,并在蹲点结束后时隔几个月又专门做了回访,确保了新闻报道的完整性。这也是我们在“边缘行”报道中可以借鉴学习的。

(郑伟)

看完《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以后,最强烈的感受就是村民们进出皮里村的路太令人震惊了,而这种震撼感无疑来自于编导记者们用朴实的语言和纪实性的镜头对基层现实所作的客观描述。

语言方面,朴实的语言和细节化的同期声巧妙结合,使现场气氛得以烘托。例如,片子中画外音“这段500米长的悬崖,最窄的地方只能搁下半个脚掌……只能紧盯着自己的脚,想着下一步一定要踩踏实”,画外音刚过,就传来了小女孩由于路太过陡峭而发出的撕心裂肺的惊吓声。画外音和同期声的适时衔接,恰当地烘托了现场惊险的气氛和皮里村村民进出村子的艰难。

镜头运用方面,镜头语言注意纪实性和对细节的捕捉。例如,镜头通过从走在陡峭山路上的村民摇到山下的湍流,反映出了村民进出村子是何等艰难。而片子对细节的捕捉更是在反映片子主题以外,使片子有了淡淡的温情。比如在跋涉的山路上,村民用自己的大手拉着小学生小手的细节化镜头,生动地展现了皮里村村民们相扶相助、共克险阻的精神。同样的细节镜头也出现在皮里村村民渡过难关之中。

另外,现场大量运用采访同期声,以当地村民朴素的语言,生动深刻、不露痕迹地深化了片子的主题。例如,当记者问皮里村的一位小学生:“你的愿望是什么?”学生随口说出:“我想要一条好的路。”不露痕迹地表达了村民们对走出大山的极度渴望。

通过观看《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我深刻感受到了电视人“走转改”活动的深刻意义,也学习到了这部片子在文字和镜头语言运用方面的一些技巧。我也会力争在接下来的“走转改”活动中积极运用,更好地完成“新区边缘行”的采访报道任务。

(高吉强)

为了更好地进行我台“新区边缘行”的采访工作,在去采访之前我观看了央视“走基层”系列报道节目,印象最深的就是《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记者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向我们讲述了皮里村那条用双脚走出来的上学路。每年4次的接送任务,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真情的存在。记者何盈把她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在节目中完完整整地讲述出来,用她的亲身体验,真真切切地反映了皮里村人的生活状况和上学路上的艰辛,真实地记录了皮里村的点点滴滴。采访中,从那些受访者的眼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热情,同样他们也感受到了被社会关注的真切。

在这次为期三个月的“新区边缘行”活动中,我负责到青云店镇进行采访工作。虽然同皮里村来相比,青云店镇没有那么艰险的山路,没有那些渴望走出大山上学的孩子,但是我相信它一定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深远的历史和感人的故事等待着我们去发现。作为一名民生新闻记者,我们的任务就是深入到百姓当中,体察百姓的生活,真正地挖掘出不同村庄的新闻线索,找到典型代表的风土人情、村史发展、经济面貌以及好人好事,并且用讲故事的方式去进行真实报道,让人物看上去更加鲜活,节目更加吸引人。

“边缘行”活动为我们新闻工作者和最基层的百姓搭建了一个沟通与认识的桥梁。我们的任务远不仅仅只是报道新闻那么简单,我们要带着责任与使命走进边缘村庄,真实地反映出他们的生活和现状,让大家真真切切地认识并了解一个边缘村庄的变迁与发展。

(谢婷)

看了央视《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我深深地被那一条艰难的求学路,那一份热切的求学心打动了。只知道边远山区生活苦,却从未真正想过是怎样的苦。如今在央视的镜头下,通过记者的眼睛,我们真切地认识到真正的苦,真正地知道这里的不容易是怎么样一个情况。这往返200公里的求学路、这湍流的冰河、这耸立的峭壁,虽然无情地隔开孩子们和学校,但是这条路却又是一条生存之路、一条求学之路。央视走基层的报道真实地还原了这条求学路的不容易,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在我们祖国的边陲还有这么艰苦的地方。实际上,在很多我们不知道的地方也有条件非常艰苦的地方,那里也需要让更多人知道。作为新闻工作者就需要把这些事实用镜头还原给大家,需要更多地关注基层百姓的酸甜苦辣。我知道,这条新闻也同时感动着很多观众,原因是这则新闻的真实和原生态打动了观众。其实,我们在做“新区边缘行”时也可以借鉴这种手法,把最真实、最原生态的事实摆在观众面前。

我想借用一段话来说一下,记者走基层要如何走,那就是——“让新闻人重拾‘两脚泥’的好传统,在群众当中报道群众,反映群众呼声,把那些为国家、为社会发展进步而默默无闻做基石的人和事反映报道出来。不要以为坐在农家炕头上、帮农民们割几镰刀麦子就是‘走基层’了,而是要沉下去,才能采访报道出反映真实民情、国情、区情的好新闻。”做到这样,就可以把走基层的新闻基本做到位了。

(孙冉)

观看了央视做的走基层新闻,我觉得他们这个新闻做得很好。从两点来说。首先选的落脚点很好,切实反映了基层群众的生活,把基层群众的生活鲜活地展示在电视屏幕上,让更多的人能看到他们的生活。报道没有用很华丽的词语,用的都是朴实的记录式语言,真实地展现出了他们的生活状态。这种朴实的记录方式在我们这些制作电视节目的人看来,也带有很强的真实感,能够引进观者心灵的共鸣,直指采访对象的精神面貌,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哦,原来他们是这样生活的!其次,从摄像角度来说,我觉得这些走基层的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拍摄带有很强的真实感。这些摄像有的时候不是很注重镜头感,镜头摇晃或者构图多多少少存在缺憾,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大概是因为做这些新闻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突发事件,而这些突发事件是不可能计划拍摄的。况且,如果是计划拍摄出来的话,这些走基层的新闻也不可能带有直指内心的真实性,因为真实性是不会骗人的。要做到这点很考验摄像的临场应变能力。要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然后应用到片子里边,用这种突发向人们展示出诚意,除了摄像本身要具备一定的新闻敏感性之外,同时也要与文字记者有很好的配合。

总的来说,《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给我的一个感受是,在确定新闻采访提纲之后,应该重视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所带出来的新闻点正是新闻好看的地方,也是考验新闻工作者功力之处。以上就是这个片子给我的体会。

(杨艺)

观看《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我从中知道了在新疆喀什还有个地方根本就没有学校,也没有路,让我感受到了那里的条件是那么艰苦、生活是那样困难。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这个地方,孩子们不能上学,有的连一双鞋都没有。国家很重视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从皮里村到塔县县城小学上学的有42个孩子,但孩子们要去上学是很不容易的。他们要蹚过冰河、翻悬崖,一天才走40公里。经过好多天的努力,他们才能到塔县小学。孩子们一年只能见家长4次,所以当地工作人员必须一年接送孩子4次,往返就得200公里。记者把她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想在节目中完完整整地讲述出来,用亲身体验,反映了皮里村人的生活状况和上学路上的艰辛,真实地记录了皮里村的点点滴滴。这种报道手段也同样可以使用到我们的“新区边缘行”采访活动当中来,通过走访探寻,认真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素材,真正反映出最真实的基层。

新闻反映的不单单是一个地方的冷热,更要突出作风意识,切实给老百姓带来福音。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宣部等五部委《关于在新闻战线广泛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意见》和大兴区“三会”精神,深入解读和阐释“北京精神”,大兴广播电视中心从2012年3月起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新区边缘行”大型系列报道活动。《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让我感触很深,虽然我们不能深入到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去,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在小村庄里发现大新闻,我相信“边缘行”报道我们一定会做得更好。

(廉海涛)

《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通过记者的镜头,向大家展现了孩子们对于知识的渴望,也展现了村干部无私奉献的精神;新闻通过七段报道反映了一个小村庄孩子们的求学路,其间险象环生扣人心弦,并带给人们另一种来自灵魂的思考。该报道的拍摄带有很强的真实感,一些摄像有的时候甚至不是很注重镜头感。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们也将响应号召,开展“走转改”活动,进行“新区边缘行”系列报道。如何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就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宣部等五部委《关于在新闻战线广泛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意见》和大兴区“三会”精神,深入解读和阐释“北京精神”,大兴广播电视中心从2012年3月起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新区边缘行”大型系列报道活动。我也将成为这次行动中的一员。看完《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后,我更清楚了此次“边缘行”的目的,找准了我应该扮演的角色。

“边缘行”活动不仅仅是让我们感受大兴区现在农村的变化,更是要通过我们的镜头记录下大兴的新发展、新变化,记录边缘村落中村民的生活状态,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大兴、关注大兴,使这些地处边缘的村落在大众心中的地位不再边缘化。我相信我们这次“边缘行”活动一定能走到老百姓家中,体会出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用富有生命的镜头来讲述普通人不平凡的生活。

(赵伟)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宣部等五部委《关于在新闻战线广泛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意见》和大兴区“三会”精神,深入解读和阐释“北京精神”,大兴广播电视中心从2012年3月起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新区边缘行”大型系列报道活动。为此我们观看了央视《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报道。通过观看《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我感触颇深,并被辛苦上学的孩子深深感动着。这些孩子为了能够上学,学到更多的知识,不畏艰险一步步走向学校。当看到他们一双双破旧的鞋子时,我不免十分伤感。《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通过记者的镜头,向大家展现了孩子们对于知识的渴望,也展现了村干部无私奉献的精神。看完这条新闻后,我的心被震撼了,同时也被皮里村这些可爱的孩子和无私的村干部感动了。

通过观看这条新闻,也让我对于我们即将开展的“新区边缘行”活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此次“边缘行”活动不仅仅是让我们感受大兴区现在农村的变化,更是要通过我们的镜头记录下大兴的新发展、新变化,记录边缘村落中村民的生活状态,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大兴、关注大兴,使这些地处边缘的村落在大众心中的地位不再边缘化。此外,还可以通过我们的镜头语言,真实地体现出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村民现在的生活状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给予他们支持。

(高菲菲)

在看过《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后,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感受到了皮里村的那些孩子们对于读书的渴望,感受到了郭玉琨这样的基层干部无愧为人民的好公仆,同时也意识到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

从2011年8月中旬以来,新闻界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各媒体行动之迅速、稿件发表之快捷、社会影响之广泛,令人拍手叫好。大兴广电中心也开展了“新区边缘行”系列报道,我也很荣幸地成为这次系列报道中的一员。通过观看《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我知道只有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去,新闻记者才能捕捉到好新闻,写出好新闻。只有长期奔走在基层,深入一线去采访才能写出带有泥土芳香的稿子,更加贴近自然、贴近群众。

这次“新区边缘行”系列报道,我负责魏善庄镇的采访工作。在接下来的边缘乡村采访过程中,我要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感受村民的所思所想。只有去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把握群众的诉求,并写出更多切合实际的新闻,使人们爱读爱看。

我想,我一定会在这次“走基层”系列报道活动中得到锻炼,通过贴近群众,了解群众,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视角。我会把镜头、笔头对准普通群众,用心去感受百姓的生活、群众的冷暖,去认真履行好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职责!

(金筵朋)

周末考完试,我回到家中打开电脑,观看了《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片子不长,但内容丰富,也很感人。《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主要讲述的是新疆喀什边缘村落的一些孩子用双脚走出一条上学路的故事。这些孩子走的不是普通的路,而是悬崖峭壁。因为洪水封山,乡干部必须徒步进山去把孩子接出来,中央电视台的记者跟随乡干部亲身体验了这次过程。通过看报道,我感受颇多。本来不是很远的路,却要走一两天,而且几乎都是在攀岩;中央台的女记者也像特种兵战士一样手握绳索,一步一步向上爬,她身后则是怒吼的滔滔洪水,看得我触目惊心。我想:如果换成是我,我会像这个记者一样吗?

看完报道,我久久不能平静,于是我上网去了几个论坛看看关于《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的帖子。大家反响很大,许多人没有想到在我国还有这样的地方,有这么一群孩子上学如此困难,网友们在网上表示都希望能够为他们做点什么。作为一名记者,我也想向中央台的记者们学习,学习他们的宝贵经验以及不畏艰辛的精神,深入基层,在大兴广电中心即将开展的“新区边缘行”大型采访活动中,能够做好深度报道,了解边缘地区的情况,结合大兴广电中心的理论体系和工作思路,更好地做好宣传工作,做一个合格的记者和广电人。

(李楠)

第一次看央视的《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是寒假前和孩子一起在电视机前看的,本着教育孩子的初衷,看完后自己却深受触动,不但为孩子们的求学路感到揪心,也为央视记者不畏艰险、真实记录的敬业精神所折服。

整个报道中,没有记者的所谓观点、评论,以往的高谈阔论变成了镜头的细腻转换,正襟危坐的采访变成了轻言细语的关怀。每句问话都能感受到记者尽量在避免歧视和伤害,感受到记者在替孩子们从心底渴望一条平坦的上学路。

节目中,峭壁、悬崖、怒吼的江水和整整8个小时、30多里路的真实记录让每位观众感同身受。村干部的憨厚和无奈、孩子们的胆小和惊慌、记者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都让这个节目充满了憾人的力量。这也是大兴广电中心“新区边缘行”该有的魅力和力量。

以往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们,在大兴电视台当记者,没有理由强调客观原因,不能说困难,不许找借口。要想成为一名好记者,就要发挥聪明才智,克服一切困难以最高标准完成任务。此次“边缘行”采访报道也应如是。

“高高在上”的央视记者都能下基层、接地气,创作出感人的作品,我们原本就工作生活在基层的记者更应该善发现、深挖掘,拿出优秀的作品践行“走转改”,聆听百姓声音,真正仰视百姓。

(计剑桥)

看了《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印象最深的是记者进山接孩子们出山上学那一路惊险的过程。在平地上走10个小时都够戗,更别说是悬崖峭壁,在根本就没有路的地方更是手脚并用地走。在这片子中,记者和接孩子的工作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体会和感知着他们所有的艰辛与不易,并把这些感知到的东西呈现给观众。我想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是记者用脚在基层“走”出来的。记者不到基层去,总隔着一层纱,眼睛就看不清楚;不到基层去,只是从材料到材料,思考就不够深入;不到基层去,通篇干巴话,表达就不够到位;不到基层去,冷暖不相知,感情就不够投入。我们只有接地气才能有灵气,俯下身才能心贴心。作为记者只有真正“弯下腰”,在唠嗑中学说家常话,在田野里感受百姓情,才能更好地改进文风。大兴广电中心现在开展的“新区边缘行”活动的要求也正是要到百姓中去,品百姓冷暖,说老百姓的话。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应该深入到边缘村,在细微中发现新闻,把现场的感知呈现给观众。

(苏健)

《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是一档中央电视台记者走基层的系列新闻节目。记者深入到全国重点边缘地区,体验边缘地区的生活常态,通过镜头反映出地方的实际情况,让人们全身心地融入进去。新闻通过七段报道反映了一个小村庄孩子们的求学路,其间险象环生,带给人们另一种来自灵魂的思考。这篇报道有很多让我学习的地方。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们也将响应号召,开展“走转改”活动,进行“新区边缘行”系列报道。如何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就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除了《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以外,中央电视台还有一系列的“蹲点日记”报道。其中,有一条新闻联播主播李瑞英在玉树灾区采访的新闻也让我记忆深刻。我相信我们这次“新区边缘行”活动一定能走到老百姓家中体会出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用富有生命力的镜头来讲述普通人不平凡的生活。从而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思想认识以及对基层群众的生活工作,并产生共鸣,采编出一篇篇优秀的作品。

(张岩川)

看完了《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我感触很深,孩子们上学路途的艰辛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皮里村地处新疆喀什塔县马尔洋乡,这里居住的全是塔吉克人。皮里村平均海拔4000米,离县城近百公里,这里没有交通,没有学校;悬崖、陡壁、激流几乎阻断了这个村对外的交流。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问题、党的建设等等,这些要素构成了平凡中的不平凡。蹲点日记中一个个所谓的“点”,细节、小故事,真实地反映了现实,同时也打动了观众。从《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中就可以看出,偌大的一个县,记者却选择了看似微小却又关键的点来大做文章——教育可以改变生活。印象最深的就是《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中记者向我们讲述的皮里村那条用双脚走出来的上学路。每年四次的接送任务,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真情的存在。记者把她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想在节目中完完整整地讲述出来,用她的亲身体验,反映了皮里村人的生活状况和上学路上的艰辛,真实地记录了皮里村的点点滴滴。这种报道手段也同样可以使用到我们“新区边缘行”采访活动当中来,通过我们的走访探寻,认真地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素材,真正反映出最真实的基层。

(张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