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新闻纪录片创作的最佳实践

电视新闻纪录片创作的最佳实践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浅谈电视新闻纪录片创作魏巍在电视新闻纪录节目创作过程中,新闻性内容和记录性手段都不可或缺。这些真挚动情的画面、真实直观的场景是电视新闻性的体现,对驻港部队进驻香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二、记录是拍摄的手段,是传递信息的方式美国的理查德·利科克认为电视新闻纪录片应采用绝不进行干预的方法拍摄记录。如纪录片《中华之剑》反映毒品危害一集中,创作人员在公安人员的协助下,选择了一女吸毒者为拍摄对象。

电视新闻纪录片创作的最佳实践

浅谈电视新闻纪录片创作

魏 巍

在电视新闻纪录节目创作过程中,新闻性内容和记录性手段都不可或缺。新闻报道是主观能动地对客观世界中的事件、事实的传播。纪录片是声画结合,立体反映真实时空、真实事件的信息载体。二者只有有机结合,才能实现电视新闻功能的最大化。本文着重讨论电视新闻性内容与记录性手段的关系,认为新闻性是记录的要求,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内容,而记录是拍摄的手段,是传递信息的基本方式。细节拍摄则是统一电视新闻性、记录性的支点,是新闻纪录片的支撑。

一、新闻性是记录的要求,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内容

电视是时代的产物,作为一种以高科技视听交融为依托的现代传播媒体,又反过来对时代潮流产生积极影响。[1]时至今日,人们从电视中获取信息、增长见识,了解大千世界的新生事物已成为一种习惯。而电视文化的多元化,又影响着人们对人生、世界的看法,在方方面面引导着受众的观念、意识、心态,这种影响之深远是不容忽视的。正是由于电视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电视新闻真实、直观地传递信息才显得十分重要。

电视新闻的真实直观性,是调节社会情绪、纠正一些人不正确认识的有效手段。例如驻港部队在进驻香港之前,港人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缺少了解和认识,社会上产生了某些不稳定因素。针对这种情况,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制作了《请祖国检阅》系列报道,并在港人中引起强烈反响。香港同胞从驻港部队的方阵里以及解放军的生活、训练中,看到了一支让人可亲、可敬的威武之师、胜利之师。这些真挚动情的画面、真实直观的场景是电视新闻性的体现,对驻港部队进驻香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电视新闻的真实性,有时可以充分地运用画面,直观地呈现往往比夸张渲染的解说更有说服力。例如,空军记者站在拍摄专题片《蓝天仪仗兵》时,没有把那些飞行表演队员描绘得神乎其神,只是通过几句客观的解说,大量运用电视画面,去展示飞行表演队高超的技艺。片中,记者这样向观众介绍:“飞行表演是一个国家空军实力和飞行训练水平的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世界大国都相继成立了特技飞行表演队。像美国的‘雷鸟’,前苏联的‘红星’,英国的‘红箭’,法国的‘巡逻兵’等,都久负盛名。”讲到中国的八一飞行表演队,解说没有更多运用形容词,只是交代这是1998年11月珠海国际航空展,利用电视画面展现飞行表演队在空中的飞行技巧,贯穿了片子的大部分。这则报道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充实了观众的想象空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

二、记录是拍摄的手段,是传递信息的方式

美国的理查德·利科克认为电视新闻纪录片应采用绝不进行干预的方法拍摄记录。艾伯特·梅斯莱兄弟则主张直接拍摄生活素材,保证生活原始、真实。韦斯曼主张“中立电影”,更是主张记录只能客观地进行观察。这些观点的提出,都体现了电视新闻客观记录的重要性。客观的拍摄记录,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才是自然生活最真实可信的宣传手段。

由于事物活动的线性特点,一旦错过拍摄的恰当时机,也就失去了展示事物真实性的可能。电视新闻纪录片的创作需要时间的酝酿。如纪录片《中华之剑》反映毒品危害一集中,创作人员在公安人员的协助下,选择了一女吸毒者为拍摄对象。为了记录她毒瘾发作过程,创作人员根据毒犯每天上午10时、下午4时犯毒瘾的规律等候拍摄。可当天直到下午4时都没有获得预期画面,公安人员说今天先回去,明天再来,可就在这时她的毒瘾犯了,情景惨不忍睹。怀着痛恨和怜悯的心情摄像记者记录下了那扣人心弦的悲惨一幕。这段毒犯毒瘾发作真实情景的记录,让观众受到强烈的震撼。[3]

在电视新闻纪录片创作中,变无意识拍摄客观世界为主观能动地记录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可以增强节目内容的自然性和可信度。[4]例如,专题片《生死牌洲湾》记录了面对洪水袭来,同样处在生死关头的干部党员不顾个人安危,将所有救生器材穿在了不会游泳的新战士身上的动人情景。创作者采访了一名教导员,采访结束后,拍摄记者并没有停机,心态轻松的教导员突然道出了一段非常人性化的语言:“唉,当时看到那么大的洪水,也想要一件救生衣,但作为干部,张不开这个嘴。”谁都知道,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处在那样危险境地,丝毫不考虑个人安危是不客观的,关键是经过特殊培养的中国军人具备这种战胜“第一需要”的勇气。这几句出于无意识的客观记录,增强了片子的可信性,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

三、细节拍摄是统一新闻性、记录性的支点,是新闻纪录片的支撑(www.xing528.com)

所谓细节,就是作品与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生活情境等产生有机联系的局部或叙述单元,一切作品都应具有典型的感人肺腑的细节。任何细节的运用都不是孤立的,需要与主题思想巧妙地融为一体。如果创作者缺乏整体构思,没有确立起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创作思想,细节镜头的运用缺乏考虑,一味为细节而细节,反而会破坏片子的节奏和韵律。[5]

细节可以丰富故事情节、增强作品感染力,使人物更具有典型性,使客观事物的本质展现得更鲜明、更具体。《焦点访谈》的一期节目《棉收时节访棉区》,报道湖北朱集镇棉花加工厂违反国家棉花收购政策私收棉花。为了通过这小小加工厂,反映部分地区违反国家棉花收购政策的问题,记者用客观真实的细节镜头拍摄记录,揭穿了加工厂领导的本来面目。记者进门问及分散在四处的铬镍钢厂人员,他们都说是来玩的,不知道收购棉花的事。但记者拍摄的画面细节显示,茶杯还是热的、女工头发上全是棉花、停机的厂房里弥漫着棉絮、墙上还贴着棉花加工的培训计划等画面,有力地交代了事实真相。[6]

细节的拍摄记录是对真实生活的呈现,真实生活不会缺少细节。因此,细节是新闻纪录片的血肉,是电视新闻纪录片传递信息的手段。

新闻需要真实。文字媒体表达事物是抽象的,图片媒介是非线性的,所以其传播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受众只能被动理解。而电视是直观的,观众通过画面和声音的信息元素可以展开充分的想象和认识,从视听中获得真实新闻信息。新闻的真实应以创作者客观的拍摄记录为基础。而记录的本质正在于真实,这需要电视工作者在不断探索和学习中丰富、创新报道手段。因此,在具体创作中,不能把新闻和记录割裂开来,它们之间是统一的整体,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注释】

[1]《新闻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研究委员会:《电视研究》军事节目业务专刊(2000年)。

[3]高鑫周文:《电视专题》,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6]《电视报道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