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方学院派建筑教育史研究:深度探析导论

西方学院派建筑教育史研究:深度探析导论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导论学院派建筑教育及其研究对于20世纪以前的中国而言,“建筑学”或许并不是一张白纸,但现代意义上的“建筑学教育”却是个全新的课题。事实上,“学院派”建筑教育体系是西方现代意义上的建筑教育之基点,也确是中国建筑教育的主要源泉。事实上,建筑领域的“学院派”始于17世纪中叶以后成立的法国“皇家建筑研究会”及其学校,而“巴黎美术学院”只是“皇家建筑研究会”学校发展的后续阶段

西方学院派建筑教育史研究:深度探析导论

导论 学院建筑教育及其研究

对于20世纪以前的中国而言,“建筑学”或许并不是一张白纸,但现代意义上的“建筑学教育”却是个全新的课题。翻开中国早期高等建筑教育的历史,不容忽视的事实便呈现在我们面前:从1927年成立的第四中山大学(即后来的中央大学)起算,中国最早的八大建筑院系,其创始者无一例外地都具有留学国外的学历背景(见附表-I[1])。因此,如若无视中国建筑教育起步阶段所受的西方建筑教育的影响,无疑是不客观的。

事实上,“学院派”建筑教育体系是西方现代意义上的建筑教育之基点,也确是中国建筑教育的主要源泉。它曾对中国早期建筑教育体系的建立与成型起过极为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并对当今中国建筑教育的发展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对其史实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的研究——探源析流、酌古斟今,这对我们建筑教育界来说是一项非常必要和极为有益的基础性工作。

Ⅰ “学院”—“学院派”—“学院派建筑教育”

1 “学院”与“学院派”

人们常说的“学院(academy)”,在西方文化的定义中“是个献身于学问与技艺(learning and arts)的联盟。它也许是一个学术上的群集(learned society),一个职业上的社团(professional body),一个特定学科的专门化教育机构(an institution for specialized instruction in a particular subject),或者就是个高等学校(high school)”[2]。也就是说,“学院”是个有着“研究”和“教学”双重可能性职能的团体或机构。

事实上,无论英语的“academy”、法语的“académie”,还是意大利语的“accademia”等,其解释都确有两层含义:“研究院(所、会)”和“(专科)院校”。西方早期这一机构的功能都首先是“研讨(研习)”,而“教学”是作为附带功能相随而至的。在公认的“学院(college)”和“大学(university)”之原型——公元前4世纪柏拉图的“学园(希腊语akademiea)”里,正因为有了学者间对话方式的学问研讨,知识的传授才得以形成[3]。这一方式传至意大利后,最早在15世纪出现的“Accademia”开始也更像是个“学会”;后来,自由交流、辩论式的“研讨”才逐渐成为有一定规模和规则的“教学”[4]

在法国,17世纪起建立了众多的皇家“Académie”。从其规模与运作上看,“研究”显然是其首要功能。正如其中“Académie Royale d’Architecture”的首席会员F.布隆代尔(Franɕois Blondel,1617—1686)所言:“(它的)首要任务是规范一种学说,其次是教这一学说。”[5]法国大革命时起“研究”与“教学”分开后,法语的académie(至少在建筑上)就纯为“研究”之意了,而学校(或学院)则用“Ecole(相当于英语的School)”一词。因此,除个别已成定论者如“法兰西学院(Académie Franɕaise)”外,在本书中,笔者将法语“Académie”一词一律译为“研究院”(较大的)或“研究会”(较小的)。“Académie Royale d'Architecture”的译名就该是“皇家建筑研究会”,而不是迄今为止的中译文无一例外的译名——“皇家建筑学院”。笔者以为,这绝非字面上的不同,而是本质上的区别。

关于“学院派”,我们首先可以从词面及辞书中相关词条的狭义解释,获得如下的一般性概念[6]

1)“学院派”的词根是“学院”:汉语中“学院派”及其近义词“学院式”“学院主义”和“学院风气”等均因“学院”而生;英语的“academicism或academism(学院式、学院主义)”也由“academy”派生;

2)“学院派”是形成于17(或18)世纪欧洲官办美术学院的流派;

3)“学院派”及“academicism或academism”有“保守”“陈腐”“死板”“墨守成规或传统”“形式主义”等含义。

2 “学院派建筑教育”

在建筑学科,人们所熟知的“巴黎美术学院”理所当然地居于众“官办美术学院”之首,而建筑学又是其绘画、雕塑、建筑三个专业的重中之重,因此“学院派”建筑学说也就自然而然地与“巴黎美术学院”联系在了一道。如《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学院派”一词的定义就是:“一般指文学、艺术中的保守主义者。18世纪时,学院派在欧洲有很大影响。建筑领域的学院派指受过巴黎艺术学院的教育或遵循该院所确认的创作原则的建筑师。学院派把古希腊罗马文艺复兴的柱式及其美学原则奉为典范。故建筑中的学院派与古典主义或新古典主义是同义语。”[7]

笔者以为,上述的各条解释中有的还是准确的,但有的很值得商榷。其中尤以《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的解释欠妥之处最多:一,先将实质上的一种学术“流派”指认成某一类“人”(××主义者、××师),继而又将其与某类思想(××主义)混为同义,这在逻辑概念上显然有失严密;二,将其限定于18世纪并与“巴黎美术学院”相关,这在时间和空间的认定上不够贴切;三,学术上将其肯定为“保守主义”,并与“古典主义”等同义,有些过于武断。就笔者的理解,在更广义和更本质的意义上,“学院派”应是泛涵以“学究式”的唯美意识(或价值标准)与治学风范为特征的一类学术倾向的统称,是“学院(Academy)”及“学院人(Academician)”学术思想的代表。它本该不含褒贬意向,甚至也可无时代、地域的定位,学科领域也并非仅限艺术。由于“学院派”最早出现是在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其学术成果一定程度上还是古典文化遗产的结晶,并与当时整个社会倡导人文主义精神与古典传统美德的潮流相合,因此“学院派”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对世界的文明进程有过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

事实上,建筑领域的“学院派”始于17世纪中叶以后成立的法国“皇家建筑研究会”(Académie Royale d’Architecture)及其学校,而“巴黎美术学院”(1819—1968)只是“皇家建筑研究会”学校发展的后续阶段。它由一种学说演绎出一套教学体系,无可争辩地促成了当时建筑学说的系统化整合,完成了早期的正规建筑教育体系的成型。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巴黎美术学院”毕业生介入美国的建筑实践与教学,“学院派”在美国立足、推广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20世纪初起,随着在美的各国留学生的回国,“学院派”的全球性传播终于形成了。……应该说,“学院派”对整个建筑学说及其教育发展的贡献是前所未有的,其影响也几乎是永久性的。尽管,在“学院派”建筑教育体系自17世纪中叶于法国形成、发展并远传美洲再转至亚洲等地的3个多世纪历程里,其运作机制、学术理念都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但其本质上的一致性与连续性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学院派”具体到建筑教育上,是一个延续了300年以上,覆盖了欧、美、亚大陆的,悠久、广博、动态且有过相当积极意义的概念。

Ⅱ 关于本书的研究

1 本书的基本特征

到目前为止,全球建筑学界论及本书有关内容的专著和论文已相当之多。就笔者所掌握的资料,在国外,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77年出版的The Architecture Of The Ecole Des Beaux-Arts[8]一书中所载的“The Teaching of Architecture at the Ecole des Beaux-Arts”(作者Richard Chafee)一文,对“巴黎美术学院”一般历史介绍得相对详尽;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论文“The History of Collegiate Education in Architec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作者Arthur Clason Weatherhead)[9]对1940年代前美国各大学“学院派”建筑教育情况的介绍较为完整。在中国,童寯先生1944年在《建筑教育》一文中最早介绍了法国“巴黎美术学校”[10];1968年,童寯先生又撰《美国本雪文尼亚大学建筑系》[11]一文,对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作了专门介绍。(www.xing528.com)

在本书的研究中,笔者将最具代表性的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建筑部)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视为紧密相关的“学院派”建筑教育体系进行整体的系统研究,这是本书与其他论著相比所突现的最大特点。当然,法、美两国的建筑教育有着各自的特点,彼此之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承递关联。但学术上的内在“血缘关系”在两者间是不容否认的。由于包括上述论文在内的各论著一般都将此二者分开论述(或有所侧重),且大多论述得较简略而不够系统;重要的是,常常有些名称、时间等史实在各种论著中说法不一,因此,对于本书的写作而言,上述的论著既为笔者提供了十分可贵的资料,也给笔者的史实查证带来一定的困难。

2 研究范围与方法

作为史学类研究,对“学院派”建筑教育体系的形成、发展和传布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机构、事件、人物及其学术思想等史实,均在本书的研究范畴。其中,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地域的社会状况下,“学院派”建筑教育体系在教学运作机制方面的不同特征等,本书将给予特别的关注。

按一般的史学研究惯例,本书以时间的纵向延伸为序展开研究,将“学院派”建筑教育的历史分为上、下两篇,分别阐述其在法、美两个主要的国家,也是其前、后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情况;同时,本书中还对与之有关的社会与学术背景予以相应的横向铺陈,以增本研究的整体性。

在本书的研究中,笔者一方面就目前所掌握的文字资料与研究成果做出甄别、判断,尽己所能地去理清史实的脉络,并予以定性描述;另一方面,笔者十分珍视为数不多的数据资料,极力运用合理的统计、分析等手段,以求得出更有说服力的量化结果,为本书的定性研究提供相对科学的依据。

此外,基于上述根据史料的判断、分析所得,笔者在各章的末尾和结语一章简略地表述了自己的理解与看法,为其他同业人士的研究提供参考。

【注释】

[1]根据多方收集的资料绘制而成——笔者注。

[2]Lexicon Universal Encyclopedia,Vol.1,“Academy”.

[3]公元前387年,古希腊哲人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四方游历后40岁时回到雅典,创办了著名的学园——Akadémiea。那里地处雅典西北部,周围有几座神庙、一座体育场和一个大花园。“学园”之所以得名,有说是因为该处的地名叫Akadémiea,还有说是因为体育场是以古希腊传说中的英雄人物Akadémos而命名。柏拉图在此与年轻的学者们(其中有亚里士多德)交谈,以对话的方式进行知识的研讨与传授。其内容广及宗教哲学、教育、文艺、理论、法律天文数学等方面。柏拉图的40余篇《对话集》就是这些谈话的记录。柏拉图逝世后,学园由柏氏门徒们接办。虽然该学园于公元529年停办,但它对后世的影响却是极深远的(笔者根据《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等综合而成)。

[4]1438—1439年间,希腊学者为商谈希腊与罗马教廷重新联合而访问意大利。由于他们的影响,15世纪中叶,意大利出现了“柏拉图主义”的复兴,“Academy”一词也随之得以再生。意大利最早的学院之一——“柏拉图学院(Platonic Academy)”,是由柯西莫•德•美第奇(Casimo dé Medici,1389—1464)于1442年在佛罗伦萨所建。一开始,意大利的这所学院并未被组建成举行集会和发布报告的机构,而仅仅是个自由、非正式的集合体。但是从自由交流和辩论发展到拥有足够的演讲者与听众,以求得对某一主题的系统介绍,这正是具备大学特征的第一步。——摘自:Daqing Gu.The Design Studio:Its Formation and Pedagogy.Zurich:The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Zurich,1994:40.

[5]转引自:Daqing Gu.The Design Studio:Its Formation and Pedagogy.Zurich:The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Zurich,1994:43.

[6]详见《辞源》《远东英汉大辞典》《现代英汉综合大辞典》和Heritage Dictionary等相关条目。

[7]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385.

[8]Arthur Drexler.The Architecture Of The Ecole Des Beaux-Arts.New York:The Museum of Modern Art,1977.

[9]Arthur Clason Weatherhead.The History of Collegiate Education in Architec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Manhattan:Columbia University,1941.

[10]童寯.建筑教育//童寯文集:第一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12-117.

[11]童寯.美国本雪文尼亚大学建筑系//童寯文集:第一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22-2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