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地区发展绿色产业的支撑系统
蔡云辉(1)
随着全球绿色环保意识的日益加强,绿色产业已成为全球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跨国界的重要产业和市场潮流。一项对京津沪三地市场调查显示,79%~84%的消费者希望购买绿色食品,绿色产品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不容置疑。另从科研统计资料的角度来看,近年来公开发表的有关“绿色产业”科研论文已达313篇,相关专著10余部。这些科研成果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野对发展绿色产业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探讨。
但是,有一个问题并没有引起学者与地方官员的普遍关注,那就是发展绿色产业的支撑系统问题。目前,众人的目光更多地关注于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发展绿色产业中的必须性、可行性、未来前景、区域资源条件等具体问题及理论的分析与建构。本人在此不揣浅陋,试图从绿色产业支撑系统层面进行一些尝试性探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产业自身是一个大系统,其中诸如马克思的两大部类产业系统;克拉克(G.G.Oark)三大产业分类法(也有学者认为应把绿色产业作为第四产业单列)等已成定论,并被广泛运用。但产业的形成又是由众多同质性企业经过无数次由资源到货币形态转换与增殖过程的不断循环来实现的。从资源→产品→货币的形态转换与增殖的循环整体过程来分析,始终存在一个自身的系统问题,如图所示。
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从资源到货币形态的完成过程是一个互动性的循环过程,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又反孵作用于前者,这种链式互动的结果,推动产业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完成。陕南地区发展绿色产业既是其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又有其自身优势,但同样必须有一个产业系统的存在与互动过程的完成,才能支撑起该产业的发展与壮大。
产业形成过程中不同形态转换与循环互动作用示意图
一、资源与环境系统
资源与环境系统是产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它通常由①资源种类,②存量,③资源权属主体,④体环境(A地理区位空间、B气候条件、C水资源状况、D环境污染状况等)等诸多因素共同构成资源与环境系统,而相关的保护与开发性政策措施则构成该系统的辅助性因素。空间环境是资源的存量与增量载体。同时,一定地域的空间环境状况不仅影响着资源存量的多寡,还决定着资源质量的优劣。对于一个具体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来讲,无论是资源的存量或质量,均构成其前提与基础。
陕南地处秦岭和巴山之间,被称为“地球同纬度生态条件最好的地区”。区域内汉中、安康、商丹盆地,在行政上包括商州、汉中、安康三个地级市,土地面积7.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4%。全区现有森林面积近266.67万公顷,约占全省森林面积的56%左右,木材蓄积量占全省的54%。由于地貌条件复杂,气候多样,植被垂直分带明显,加之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我国植物区系南北过渡区,成为中国最大的“基因库”之一。境内有各种生物资源6000多种,素有“生物资源基因库”“中药材摇篮”之称,有种子植物4000余种。陕南山区还生长着多种药用植物、野生纤维植物、油料植物、淀粉植物等众多植物资源。区域内粮食作物以小麦、水稻、玉米为主,兼以薯类、豆类等杂粮,蔬菜品种齐全,全国多数蔬菜品种在区内均有生产。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陕南具有暖温带和亚热带两个气候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润,自然条件优越。全区河流众多,汉江及嘉陵江、褒水、子午河、丹江、洛河等遍布全区,水资源相当丰富,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68%,平均年径流深200~750mm,且长流不断,灌溉条件非常优越,水利资源极为丰富,不仅使水电资源开发前景十分广阔,而且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也十分优越。同时,工业化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三废”所造成的污染相对较少,森林覆盖率、空气、大气洁净度、河流水质等综合指标位居整个西部前列。此外,该区域四周群山环抱,自然屏障天成,外来有害生物不易侵入。以上这些基本的自然资源与环境要素状况,共同构成资源和生态系统,为本地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具竞争力的发展优势,也为本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与环境系统支撑。不仅如此,本区经过多年开发建设,茶叶、医药、绿色食品、水果、畜禽产品、水电等产业体系已基本形成,部分产业已初具规模。如安康制定了以“药、水、游”为重点的绿色产业开发战略,汉中市已初步形成了“南茶北果川稻油、城郊菜奶山区药”的绿色农业区域化格局,商州市也已制定了以重点发展核桃、板栗、食用菌、柿子、猕猴桃等林果产品及天麻、“二花”、五味子等中药材林的绿色产业发展方针。这一切均为陕南绿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在陕南的部分县区的个别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生态脆弱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经济发展短视现象,如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所导致的超资源承载量的过度资源消耗与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一切将直接威胁到绿色产业发展中的资源与环境系统的健康运行。因此,各地政府在推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树立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良性互动与循环原则,要在努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加强资源基地建设和资源环境地域的综合整治工作,特别是要加强资源基地的保护性开发建设。此外,还应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西部扶贫攻坚计划,积极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区和生态示范县建设,改变农村种养方式和生活方式,搞好城镇绿化、美化和净化工作,使林草覆盖率最大程度地满足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美化大地的要求。要实行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并举,全力推进小流域治理、农村水利设施配套,加快水土流失的治理,加强地质灾害的防范,增强自然灾害的恢复能力。在环境保护方面,重点防治水污染和工业污染,坚决杜绝新增污染,加强城镇生活污染的治理力度,加快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深化城镇环境的综合整治,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在水系源头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使生物多样性得到充分保护、生态得到充分利用、城市与农村各生态系统之间形成物质、能量、信息的良性循环关系,最大限度地解决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需求的无限性、生态系统对自然资源和环境总量供给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这既是陕南地区绿色产业发展的资源与环境系统的基本要求,更是绿色产业发展中整体性支撑系统循环的具体要求。
二、企业与生产系统
企业与生产系统是产业发展的行为主体。其使命是根据市场需求将原料转化为产品,并使其投入增值。从这一观点出发,企业就也可以说是资源转换为产品的形成系统。而企业的具体生产活动本身又是一个阶段性要素构成系统,它包括①产品的开发设计;②新的工艺流程及设备技术的选用;③统一质量标准的制定及在生产过程中的监控实施;④原料的具体生产与加工;⑤产品的包装及仓储等诸多系统要素。从生产的环节上讲,又可概括为产前、产中及产后三个具体环节系统。(www.xing528.com)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单是汉中市就已建设A级绿色食品基地13个,面积16万亩,向国家申请绿色认证企业12个、产品13个,申报绿色A级生产基地18个,国家级原产地认证2个,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省级认证20个,有233户中药材、药品批发零售企业通过GSP国家认证。以绿色粮油、生猪、茶叶、蔬菜、药材为骨干的绿色主导产业已初具规模,绿色产业体系已基本形成。其中:陕西建兴油脂公司年产5万吨双低菜子脱皮冷榨油项目、城同顺鑫鹏程食品公司年加工50万头商品猪项目、洋县陕西朱酒业公司年产5000吨黑米酒等项目已经投产或正在顺利进行之中。以黄姜、天麻、猪苓为主的草本类中药材已近30万亩。以天麻、猪苓、山茱萸、西洋参、黄姜、玫瑰等为主的药源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陕西汉王药业有限公司的GMP制剂中心、陕西天洋制药有限公司新建的两条生产线、汉江药业公司开发的二类肾炎药等项目,已投产达效或顺利推进;茶叶生产及加工中已经形成秦巴雾毫、午子仙毫、定军茗眉、汉水银梭、宁强雀舌等名优茶品。安康市绿色产业也已形成如汉滨区的丝绸纺织、紫阳的富硒菇、茶叶业、白河木瓜酒、镇坪五味子酒、平利绞股蓝茶、绞股蓝饮料、岚皋魔芋豆腐等多业并举的局面。
从总量上看,陕南地区目前绿色产业的企业与生产已基本形成以资源构成为基础的产业体系,且部分企业已初具规模。但是,具体来分析,也存在诸多不足:一是其中多数“绿色产业”实际上只是以农户为单位的绿色种养业;二是已初步形成产业化的一些“绿色产业”,产业结构层次低、素质差,企业小而布局分散,长期形成不了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像汉中市的城同顺鑫鹏程食品公司、西乡长林公司、汉江药业公司等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总量仍极为有限。针对陕南绿色产业企业与生产现状,结合绿色产业的属性特征(如无毒、无害、安全系数要求高,保质保鲜期相对较短等),陕南地区的企业管理部门必须从绿色产业的特点出发,从产业的长远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出发,从企业的建立、审批、监管,以及项目的立项、审批等具体过程中,建立完善的绿色产业保障性管理体系。即对绿色产品的企业及项目等实行全过程、立体性的行政管理、认证管理和法制管理。在这其中,尤其要抓好绿色产业产品标准体系制定及实施工作,通过绿色认证标准体系来规范企业的设立及项目立项、审批,规范生产经营行为。要坚决防止和克服绿色产业发展中盲目的、想当然的求大、求快的简单做法,要切实实施好产品安全质量标准,用认证这张市场准入“通行证”来有效保障绿色产品真正“绿色”、安全。同时,由于绿色产业又是标准化的产业,在生产过程中还必须坚持标准化管理的原则。要依据国家颁布的行业标准,建立健全绿色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要注重与国际标准接轨,按照ISOl400l-14100管理体系标准和ISO9000管理体系标准规范企业,管理生产。针对西部地区资金缺乏的现状,各地在招商引资中必须从绿色产业的长远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出发,切勿只顾眼前利益,绝不能搞“拣到篮子里都是菜”的简单性“为招商而招商”,那将贻患无穷。此外,我们不仅应根据本区资源条件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新建一批有影响的企业,同时还应加快对现有绿色产品生产企业的改造与规模扩张,不断提升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这其中尤其要抓好龙头企业的建设和技术改造,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关键。龙头企业经济实力的强弱,带动能力的大小,将直接关系到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效益。
三、产品与品牌系统
产品与品牌系统是产业生存、发展的生命。它主要由①产品的种类;②产品的质量构成体系;③产品注册标识;④产品冠名;⑤产品属地;⑥知名度;⑦竞争烈度;⑧牌整合度;⑨企业的诚信度等诸多因素构成。产品是资源生产加工的结果,是实现由资源状态向产品状态转变的必然产物,也是实现由物态型资源向货币型利润财富增长的必需阶段。而品牌则是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综合竞争力的体现物,它包含着企业和产品巨大的市场价值。一个品牌的打造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既要靠产品的质量、特色,要靠媒体广告的宣传,更要经过长期的市场竞争检验,来获得市场中消费者的认同。
目前,陕南的绿色产业已基本形成区域化格局。汉中城同的桔柑、西乡的茶叶、樱桃,洋县的梨、大棚菜,略阳的天麻、杜仲,留坝的西洋参、黄姜,汉台区的观光农业,勉县的蚕桑,南郑的茶叶,佛坪的山茱萸,宁强的食用菌和芸豆、荞麦等产业基地等得到迅速发展,其产品已具有一定影响力。安康紫阳的富硒茶、平利的绞股蓝茶、绞股蓝饮料等也获得了相当的市场知名度。但也要看到陕南目前绿色产业发展在产品和品牌领域还存在以下不足:①产品种类较为单一;②深度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③地域市场空间狭窄(大多数产品仅局限于当地市场消化),④品名的文化资源萃取、地域特色及资源构成特征未得到充分显现,品名的精细程度不够;⑤品牌数量多,但拳头产品极为有限,相互间恶性竞争时有发生;⑥生产规模有限,尤其是精品性绿色产品生产规模不足,无法满足大客户的订单需求;⑦品牌的整合力度不够;⑧打击假冒伪劣工作有待加强;⑨国际市场的开发急需加强,如此等等。以茶叶为例,目前,全国茶园平均亩产量为35公斤,而陕西茶园平均亩产才有10公斤左右。就陕西的21个产茶县来讲,除了西乡、紫阳、宁强、平利几个茶叶产量较高外,其他县的茶叶产量均较低,有的县茶叶年产量少得可怜。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茶叶的“品牌装了一卡车”。较早的品牌有“紫阳毛尖”“陕青”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又出现了镇巴县的“秦巴雾毫”、南郑县的“汉水银梭”、西乡县的“午子仙毫”、平利县的“三里垭毛尖”以及紫阳“富硒茶”等品牌。随着种植茶园县的增加,其后又陆续出现了宁强县的“宁强雀舌”、勉县的“定军茗眉”、城同县的“城同银峰”、略阳县的“灵岩仙茗”、商南县的“商南泉茗”,安康市新近开发的有“紫阳翠峰”“平利八仙云雾”“安康银峰”等。一时间,在陕南的各种茶县区,几乎县县都在开发自己的品牌茶,甚至不少乡镇也竞相开发自己的品牌茶。如紫阳县的29个茶厂,每个茶厂都在生产自己品牌的茶叶,诸如“毛尖”“银针”“翠峰”“翠芽”等,从而形成了茶叶产品中品牌泛滥的局面。从市场需求与生产总量上看,目前,陕西每年全省消费茶叶为1.6万吨~1.7万吨,而本省自己产茶只有7000吨,其中又以低档茶为主。在总产量7000多吨茶叶中,品牌却已达200多种,一个品牌平均才能有多少斤的产量?就连“午子仙毫”“定军茗眉”“宁强雀舌”等名牌茶年产量也不过100吨左右。时至今日,一些种茶县仍在热衷于开发自己的品牌茶,而少有在品牌统一、品牌整合、“分厂注册”“借壳上市”、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上下工夫。此外,在产品品名的文化萃取、资源与地域显现方面的精雕细刻不够,多有“似曾相识”之感。像湖南的“竹溪柴火腊肉”、四川通江的“巴山”牌“野”细木耳等这样有鲜明特质,又易被叫响的品名太少。这种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内绿色产品认知度的扩张和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提高。
陕南绿色产业发展中产品与品牌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与不足如何解决?如何扩大国内国际市场认知度,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又有一定规模的优势品牌?将直接关系到该地区绿色产品能否做大做强,并逐步由区域市场→全国市场→国际市场,拓展的又一关键性系统要素。从绿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趋势出发,陕南地区必须认真做好产品品名及品牌的深层特色挖掘、地域统筹、区域统筹及协调工作。要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逐步打破区域行政经济主体利益的条条框框,努力向资源共享、市场共享、品牌共享、协调发展的目标发展,才能逐步寻求到产业发展中的市场空间最大化、经济利益最大化和资源使用效益最大化。
四、市场与营销系统
市场营销系统不仅是资源的配置手段,还是连接生产与消费两个不同领域的桥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物态型产品向货币型收入转换的唯一纽带。主要由①企业产品;②促销广告及手段;③销售网络渠道构成;④销售员队伍构成及培训;⑤售后服务保障体系;⑥市场信息搜集反馈体系;⑦品牌权益保护体系等诸多要素系统构成。陕南地区绿色产业的发展首先必须坚持市场第一,效益第一,质量第一的原则,并努力把绿色产品的营销网络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要突出营销观念,树立营销、供产“一条龙”的经营理念。要牢固树立营销环节在整套产业化过程中的龙头地位,以绿色产品的销售促进和带动绿色产业的规模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在产品的营销与市场拓展中,应将订单合同、期货贸易、网上销售、现代配送、连售经营等多层次、立体性的现代经营手段和方式引入绿色产业开发、建设的全过程,推进“绿色名牌产品——绿色龙头企业——绿色产业”联袂互动的经营模式。大力加强绿色产品营销队伍建设,发展一批有实力的,以绿色产品为主营业务的专营公司。坚持国内营销和国外营销相结合,专业营销和社会营销相结合,批发和零售相结合,整合各方营销力量,形成统一和健康的、有序的、有层次、有分工、结构合理的营销大军。其次,应认真作好信息反馈与售后服务工作。绿色产业的“绿色、环保、安全”等原则,以及其产品本身的特性(纯天然、无毒、无害标准要求高、大多数产品的保质期较短等),使信息反馈显得极为重要。及时的信息反馈有助于企业了解市场的瞬息变化、了解企业产品在市场的销售状况及需求动态,使企业能够根据市场行情及时调整企业生产,减少可能出现的库存积压,以利生产周期缩短,资本循环加快,企业效益提高。而良好的售后服务,不仅有助于企业及产品形象的塑造,有助于打造企业诚信品牌,同时还有助于企业扩大在市场的影响,获得巨大的广告效益,并由此带动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在这方面的中药材种植中茱萸、黄姜、乌药、天麻,水果中的柑橘、西瓜及蔬菜等绿色产品,在种植与销售中曾一度出现的脱节问题,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如果我们不按市场规律办事,不以销定产、抓精品开发,不进行广泛的市场信息调研、广告宣传促销,不建立多层次的销售渠道网络,想当然地“埋头”生产,其结局将是惨痛的。
总而言之,资源与环境系统、企业与生产系统、产品与品牌系统、市场营销系统,是产业形成与发展进程中的客观性支撑系统,各子系统间相互依托,互为条件,有序运行,共同承担起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必要系统及要素功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化大生产中,任何产业发展都无法以独立的系统存在。高度社会化的企业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紧密的产业链,将每一企业具体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系统紧密连接为一个大系统,并以其自身存在的区域为空间,以市场供求为动力,以产业自身的内在机制为纽带,不断完成与更新其产业循环过程,以实现其价值增值与利润最大化的生产目的。陕南地区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欠发达山区,其地理区位、经济发展水平、产业构成现状、自然资源构成与存量现状、人力资源状况等客观条件,要求我们必须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小人力资源又得以充分利用的新型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而正确认识绿色产业形成与发展的支撑系统,并正确处理好各系统要素间的关系,辅之以正确的政策引导和措施配套,对目前绿色产业发展系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不足加以及时的解决,是陕南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速绿色产业发展和区域内整个国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注释】
(1)蔡云辉(1966- ),男,浙江绍兴人,陕西理工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此文原载于《陕西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4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