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流域县域生态产业的构建研究
胡仪元(1)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北方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2)。在这一工程的建设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解决好源头和沿线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朱基在2000年的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座谈会上就提出,南水北调工程必须做到“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水后通水,先保水后用水”。温家宝也强调,“南水北调首要是节水,关键在治污。”汉水是长江最大的一级支流,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重要的水源地。因此,汉水流域的生态保护和生态产业开发,对于促进汉水流域经济的发展,保证南水北调的水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汉水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事实上,汉水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领导人和学界的高度重视(3)(4)。
1.1 资源总量问题
根据国家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1956~1998年系列资料统计,丹江口水库多年平均入库水量361.1×108m3,占整个汉水流域的63.9%。但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汉水上游用水量增大、产水模数变小等因素的影响,1990年后丹江口水库入库水量明显减少。1990~1999年丹江口水库平均入库水量为272.9×108m3,较1956~1990年平均入库水量386.3×108m3减少了29.4%。据预测,按枯水年份水量计算,汉水可供调水量到2010年只有18.9亿m3,仅相当于平均水量的22.8%;2030年则只有14.5亿m3,仅相当于平均水量的17.7%。可见,不做好汉江水源地植被、湿地保护和水土的涵养,就无法保证丹江口水库的调水量,规模浩大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也就不是造福工程了。
1.2 水资源的流失和减少
汉水源头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已经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质和水量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据统计,2002年汉中森林覆盖率达48.42%,水土流失面积占其土地总面积的40%;安康森林覆盖率为50.2%,全区水土流失面积13 237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56.6%,流失区土壤侵蚀模数4 500t/km2·a;商洛地区流失土地面积占其土地总面积的49%;南阳森林覆盖率29.5%,水土流失面积占其土地总面积的65%。土地资源破坏严重、农业生产条件不足和生产力水平低下等因素造成了当地农民生活的贫困,同时也影响到了丹江口水库的水质。据有关资料显示,汉水、丹江流域的年工业和生活污水合计1.4亿t,其中工业污水约占污水总量的23%,生活污水约占77%;汉水、丹江流域的年主要污染物COD总计1.65万t,工业污染物占总污染物的39.2%,生活污染物占60.8%(5)。严重的环境污染致使水质下降,2002年汉水干流除白河、武汉两江段水质为三类外,其余江段均为二类水。虽然汉水干流水质良好,但其支流水质很差,1 584km长的汉水支流中,一类水占3.2%,二类水占27.1%,三类水占51.8%,超过三类水标准的占17.9%(6)。
1.3 汉水上游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增加,会出现上游截留下游水资源问题
经济发展将导致对经济资源需求的增加。因此汉水上游水源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必然加大对包括水在内的资源的需求。这种需求的大小主要取决于4个因素:首先,人口增长对水资源需求的增加。有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30年,汉水上游区域的城市人口将由750万人增至828.5万人,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定额由340L/(人·d)增加到400L/(人·d),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定额由120L/(人·d)增加到170L/(人·d)。其次,间接需水的增加。由于人口增加、生产发展等,导致对土地,森林等其他资源的需求增加,而土地森林资源的减少将使该地区的水土涵养量减少,水资源的供给量也相应减少。再次,生产(包括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对水资源需求的增加。最后,水资源使用方式的改变。水资源的不同使用方式对水资源的需求大小是不同的,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生活和生产用水中的节约等都可以降低对水资源的使用量,但关键是要看这种节省与对水资源需求增加的净效应是正还是负,是大还是小。一般来说,怎么节约都不可能阻挡人类发展对资源需求增加的趋势。而事实上,汉水中线可调水量是在逐年减少的(7)。
2 县域生态产业开发是解决汉水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经济增长与环境恶化的库兹涅茨关系示意图(8)
对于环境恶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我们可以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来说明。如下图所示,环境恶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文明衰落型、倒“U”型和扁平的协调发展型三种情况。文明衰落型,即经济发展的ABCD轨迹,它说明经济发展是以环境恶化为代价的。在环境恶化突破安全警戒线L2后,导致环境治理与恢复失效,引起环境质量急剧退化,进而使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出现双崩溃,曾经创造高度文明的玛雅文明和苏美尔文明就是如此衰亡的(9);倒“U”型,就是ABCEFG轨迹,这是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即在经济发展初期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和国民环境意识的提高,对环境质量的需求增加,环保投入加大,环境质量供给增加,先是弥补早期损失,逐渐达到环境质量供需动态平衡,最后实现环境质量与经济的同步良性发展,如美国、西欧、日本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就是采用这种模型;扁平的协调发展型,即ABFG轨迹,扁平的协调发展型是在生态环境还没有被大规模破坏的初期就尽早实施环境政策,引入循环经济理念,确立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从源头上杜绝污染物的产生,在尽量减小对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寻求经济增长。
应该说,汉水流域的经济发展也存在着出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三种类型的可能性。第一种发展模式依赖于陔区域的自然资源,大量甚至过度使用森林和水资源,这无疑是毁灭性的灾难。第二种是仍然按照传统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先依靠自然资源优势进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待完成其资本积累后,再进行环境污染的治理。其结果是短期,甚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形成下游水资源供给的减少以及高昂的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成本,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南水北调工程都不允许的。第三种是环境经济的开发模式。一方面,在补偿机制的作用下,下游给上游一定的生态补偿,为上游的生态产业开发提供资本供给,并通过生态产业的开发促进其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上游通过主动的环境保护、污染控制,为下游提供优质充足的水资源,从而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扁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3 汉水流域县域生态产业的构建
3.1 主体构建
这里所说的主体构建主要是要解决由谁来开发汉水流域县域生态产业的问题,也就是“投入机制问题”(10)。这又包括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两个方面的问题。
从投资主体的角度看,一个国家的资本形成主要有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和外国投资三个途径。由于许多生态产品具有公共性的特征,因此必须由政府实行较大规模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在环保性基础设施、技术研究和技术信息咨询方面。因为,私人资金是无法完成这种投资的。但由于管理体制等原因,政府投资的回报率一般较低。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间投资对于拉动经济增长、增强经济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1)。因此,必须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特别是大力拉动民间投资的增长.这是解决汉水流域生态产业开发资本约束的根本途径。
从经营主体的角度看,一方面要有从事经营活动的大量人才,这需要建立一种优秀经营人才的选择与淘汰机制,确保企业所需要的经营人才的供应;另一方面是经营体制,就目前而言主要有自主经营模式和委托经营模式两种。自主经营模式即自我投资自我经营,有人把它形容为带着资本经营的“土财主”模式。一般而言既有资本又有经营才能的人毕竟是少数,因此它应该是经营体制中占较小数量的一部分。近几年来,委托经营发展较快,它又可以分为家族经营模式、政府委托经营模式和专家治理模式三类。家族经营模式是兴起比较早的一种民营企业经营模式,其中不乏成功者,但这种经营模式面临许多挑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才缺乏问题;政府委托经营模式是政府把其所属企业委托给法人或自然人经营,在委托方式上既有传统的主管部门任命经理、厂长经营,又有委托给民间法人代理经营,还有由自然人租赁经营的方式,这些模式对于丰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专家治理模式即通过委托代理机制把企业的经营权让位给拥有专业知识,特别是对本产品市场最熟悉的经理独立行使经营权,这是当前企业经营模式发展的趋势,也是现代企业制度关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权责明确的根本要求。汉水流域生态产业的主体构建必须走专家治理的经营模式,但在具体操作上还必须有根据各行业各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的具体约束机制,这个机制必须既能保证经营者独立而有效地行使其权利,又要有一套激励和约束机制,使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目标达到一致;既要实现企业资产的增值,使企业利润达到最大化,又要使经营者不至于因确保其自身利益而脱离所有者目标和所有者的监控。
3.2 客体构建
汉水流域生态产业的客体主要包括产品、价格和市场。
生态产业的最终表现是其产品能否符合绿色产品甚至有机产品的标准。因此,要从产品的控制上体现出各级政府对生态产业的支持,实现对生态产品的全程式监控:强化认证,把好入门关,并加强检测,以保证产品质量。生态产品的价格控制,生态产品的价格控制有直接价格控制和间接价格控制两种方式。直接价格控制是规定生态产品的最低保护价格,使其维持在一个较高的价格水平和利润水平上;间接价格控制则是通过商品之间的替代关系给其他商品以限制,例如,对污染产品既征收生产税又征收消费税,以使其形成一个更高的价格,从而相对降低生态产品的价格。通过价格控制机制,使生态产品与非生态产品之间形成一个合理的价格差额,促进生态产品的供求。
市场解决的是生态产品到哪里销售的问题,必须构建生态产品的市场机制,包括构建一个生态产品销售的专业市场,并规范这个专业市场的秩序,完善它的市场体系”(12)。
3.3 环体构建(www.xing528.com)
3.3.1 建立健全政府对生态产业的管理机制
政府的生态产业管理机制是企业投资与发展的首要环境与决策依据。政府管理机制可以概括为规划、引导、规范、奖惩和保障。所谓规划就是指政府以数据化的区域规划来展示自己的政策倾向、资源优势、投资信息和发展战略;引导就是指政府在已有规划的基础上形成一套完善和规范的制度运行机制,以引导企业对生态产业的投资;规范则是指无论是政府管理、企业营运、市场秩序,还是统计考核,都必须在政府的统一规则要求下进行,从一开始就达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生产与营运;奖惩是指通过政府的监控机制对生态产品的鼓励和对非生态产品的控制,特别是对污染生产的处罚;保障则是指政府必须保障生态产业的正常运行,为此必须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和金融政策支持,并建立生态产业开发的风险与利益保障体系。只有形成这样的政府管理机制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并保证生态产业的正常运行和有序竞争。
3.3.2 法律制度的规范
经济人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往往会冲破道德和制度的约束,造成他人的长远利益受到损害。由于生态环境具有“公共领域”的性质和很强的外部效应,从而使经济主体始终把它当做外生力量来对待。因此,必须有完善健全的法律制度对破坏环境和损害人们长远利益的人进行强制性约束,以阻止人们在法律道德与短期利益之间博弈。
3.3.3 构建国家的生态信息系统
构建国家的生态信息系统就是以国家为主体构建一个生态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信息系统,包括构建技术信息系统、生态产品及其质量信息系统及生态预警与预测信息系统等。
3.3.4 生态产业开发的技术研究与推广体系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13)揭示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应建立包括技术引进系统、技术研究开发系统和技术推广系统等在内的生态技术研究与推广体系(14)。
通过汉水流域县域生态产业开发主体、客体和环体的构建,为汉水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县域生态产业的开发提供机制保证,是确保我国南水北调水质的战略举措,是平衡全国水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和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注释】
(1)胡仪元(1968- ),男,陕西南郑人,硕士,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生态经济学研究。此文原载于《生态经济》2007年第1期。
(2)钱正英、张光斗:《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及各专题报告》,中国水利水电出版2001年版。
(3)韩振军:《温家宝考察南水北调中线》,人民日报2002年5月13日。
(4)刘昌明:《实施南水北调要密切关注生态》,载《光明日报》2002年4月19日。
(5)赵光耀、赵兴华、王答相:《陕西省丹江口水库水源区生态保护与重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载《水土保持》2003年第7期。
(6)白景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流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载《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5年第2期。
(7)刘丙军、邵东国、许明祥等:《南水北调中线与汉江中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利用关系研究》,南水北调与水利科学2003年第6期。
(8)张思锋、张颖:《西安循环经济发展的紧迫性分析—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方法》,载《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9)[美]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
(10)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04年4月5日。
(11)王元京:《中国民间投资问题与对策》,载《国际金融报》2003年10月6日。
(12)胡仪元:《西部生态经济开发的利益补偿机制》,载《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2期。
(13)[美]斯蒂格利茨著,姚开建、刘风良、吴汉洪译:《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4)胡仪元:《西部生态支柱产业的制度构建》,载《环境保护》2005年第1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