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绿色产业与科学发展观:探讨人类经济发展的绿色可持续路径

绿色产业与科学发展观:探讨人类经济发展的绿色可持续路径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绿色产业与科学发展观王忠锋人类的经济发展观,经历了由单一到综合、由狭义到广义、由立足于当前和局部到立足于长远和全球的演变过程。科学发展观具有鲜明的特点。这种绿色产业是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资源利用合理、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安全、无污染的产业。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产业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产业实力逐步增强,绿色认证在加快发展,我国的绿色产业方兴未艾。

绿色产业与科学发展观:探讨人类经济发展的绿色可持续路径

绿色产业与科学发展观

王忠锋(1)

人类经济发展观,经历了由单一到综合、由狭义到广义、由立足于当前和局部到立足于长远和全球的演变过程。

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的经济发展观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支配着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这种发展观基本上是一种“工业文明观”和“工业实现观”。它以工业的增长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尺度,把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和由此产生的工业文明当作现代化目标。20世纪30年代以来,凯恩斯主义政治经济学国民生产总值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作为评价经济福利的综合指标和衡量国民生活水准的象征,就是这种发展观的反映。进一步追溯这种发展观的渊源,则与西方传统哲学中主张通过对自然的改造确立人对自然的统治地位的思想不无关系。近代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就提出,借助科学的力量,“我们就可以使自己成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德国哲学家康德也认为“人是目的”,“人是自然界最高的立法者”。

虽然这种发展观在实现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方面起过历史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的片面性、局部性和其他弊端逐渐暴露。它仅仅将资本、劳动作为经济增长的内在变量,随着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又加进了技术进步这一变量,随着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又将制度因素加入经济增长的内在变量,而生态环境、自然力始终被视为经济发展的外在变量。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为片面的发展观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2003年12月份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既是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全面性。它把“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作为发展的总体目标,强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推进,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要求。二是协调性。它把整个社会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完整系统,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三是可持续性。它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的基本准则,强调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标志着旧发展观的终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伴随着经济发展观的变化,人们的经济发展行为和发展方式也在变化着,最终导致绿色产业的兴起。

在旧的发展观的驱使下,经济发展表现为对国内生产总值,对经济高速增长目标的热烈追逐。这就导致了单纯追求GDP,一切为了GDP,把GDP增长作为唯一目的,甚至不惜以盲目建设,破坏资源、降低效益等为代价片面追求GDP增长的状况。众所周知,20世纪中叶,工业文明带给西方社会前所未有的福音,社会物质财富急剧增长,人均收入大幅度提升,现代化程度空前提高。但负面作用同样巨大,它也带给社会不可逆转的危害,使全球环境加剧恶化,生态系统的平衡性遭受破坏,严重危害了人类生存。在整个工业化规模的扩大和迅速发展中,发达国家对矿物燃料和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达到了空前程度,演变为不择手段的资源掠夺,逐步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阈值,只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就恶化了人类生存环境,严重威胁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持续性,出现了正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情况:“人们为取得上述成果而做出的行为所产生的较远的影响,竟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在大多数情况下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人类在自身造就的正反结果面前,逐步形成了经济发展行为和发展方式的绿色取向。在工农业生产方面,出现了“绿色工程”。它包括了农业生产中的生态农业、工业生产中的绿色企业、工业废水的自然处理技术、水体富营养化的生态处理工程、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处理以及污染治理生物技术等等,其目的是利用现代科技的全部潜力,使工农业生产走向“绿色”和“无害”。

绿色产业一兴起,就代表了一种对生产、生活方式的新追求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这种绿色产业是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资源利用合理、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安全、无污染的产业。现在,以为社会提供绿色产品为导向,以建立绿色的企业为目标,绿色生产过程、绿色产品设计、绿色标签和包装、绿色营销策略等构成了全方位的绿色产业模式,涵盖了全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我国于1992年签署了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两个国际公约,并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经济已经降临中华大地。中央提出未来50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山川秀美。到去年底全国已有400多个县宣布为生态农业县,已有7个省宣布要建立生态经济省,如江西要建立生态经济区、云南要建立绿色经济强省、吉林要建立绿色生态经济强省、黑龙江要建立绿色食品大省、浙江要打造“绿色浙江”等。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产业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产业实力逐步增强,绿色认证在加快发展,我国的绿色产业方兴未艾。(www.xing528.com)

科学发展观与绿色产业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统一于人们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一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前一个方面是发展观及其发展,直到科学发展观的产生;后一个问题就是产业及其发展,直到绿色产业的产生。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并不是分道扬镳,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

经济发展中正反两方面的结果,既是经济发展观发展的动因,也是产业发展变化的动因。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结果,特别是负面结果,使发展观和产业不得不发生变化,并且这个发展结果所昭示的人与自然的本质又直接构成了发展现的内容和产业发展的取向。

科学发展观与绿色产业是互相作用、互相吸收的。人类经济活动正反两方面的成果,教育和教训了人们,引起人们的反思,使人们的经济发展观发生变化,从而也使经济行为、产业取向发生变化。而经济行为、产业的绿色取向又为经济发展观提供鲜活的材料,丰富充实着经济发展观的内容,促进经济发展观的进一步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绿色产业发展的思想理论基础,绿色产业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形式。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标志着科学发展观的成熟化、系统化,这必将对绿色产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

首先是坚定发展绿色产业的信心。绿色产业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完全一致,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形式。和传统产业比较,绿色产业正确地处理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把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又把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起来。这表明绿色产业是较高级的产业形式,正像马克思预言的那样:“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虽然绿色产业并不是马思预言的实现,但毋庸置疑,绿色产业是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关系的希望所在,势必成为21世纪的主导、支柱产业,成为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趋向。发展绿色产业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阻力,但由于它是产业发展方向,所以我们应该树立信心,坚定不移地把绿色产业道路走下去。

其次是实施新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绿色GDP”。现在的GDP已经不能完全反映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社会角度看,GDP将质量好的和坏的产出一视同仁地计算在国民财富之中;从环境角度看,它认为资源和生态环境是自由财富,不考虑资源的稀缺性与生态的退化;从经济角度看,它只记录看得见、可以价格化的劳务,其他对社会非常有贡献的劳务却被摒除在外。

第三是发展绿色生产力。绿色产业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的应用,这就是绿色生产力。绿色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的统一,长期以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一直处于对立的、不和谐的状态。人类早期,对大自然俯首称臣,对自然力盲目崇拜。近代科学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人们又主张战胜自然、主宰自然和统治自然。近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的发展,使人类几乎有了无限的建设能力和创造力

第四是推动绿色产业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实践形式,绿色产业不应当仅仅是个别产业,或是一些产业的某个层次或方面。而且在事实上,绿色产业的内在要求、关联和支撑、投入产出的波及面、消费方式等等囊括了第一、二、三产业全部,是一项融科研、环保、农业、旅游、林业水利、食品加工、食品包装及有关行业为一体的宏大系统工程

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协调。科学发展观和绿色产业分别是从观念和实践上对人和自然关系的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和绿色产业各有侧重,又是在相辅相成中获得丰富和发展。了解这一点,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注释】

(1)王忠锋(1956- ),男,陕西户县人,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此文原载于《集团经济研究》2004年9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