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源头跳端公探幽——兼论对汉中跳端公的抢救与保护
王继胜(1)
秦巴山区,山高林密;汉水源头,沟壑纵横。亿万年以来,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大自然育化了人类,人类在远古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千方百计地寻求与大自然的沟通,“傩祭、傩舞”在远古巫文化土壤的培育中分蘖出来而根深叶茂。
傩文化在国内外已轰轰烈烈的研究了十数年,而我们汉水上游这块巴人的衍生地,楚巫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却无动于衷。笔者在考察汉中“避邪”文化中找到了它的源头——汉中跳端公。经过我们一年多的研究,确定:汉中跳端公的价值在于,它是中国傩文化的缩影,对汉中跳端公的抢救、挖掘、保护和研究,至少填补了本省本市或者还可以说填补了汉水上游对傩文化研究的空白。
一、汉中跳端公是中国傩文化的缩影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为秦岭南坡地带,中为汉江两岸的平川盆地,南为大巴山系北部地带。境东与本省安康地区贯通,境南与川北毗邻,境北与本省关中相交,境西与陇东南接壤。
汉中市辖境80%左右处于北纬33°~34°和东经106°~108°之间,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雨量充沛,气候温润,植物和农作物品类南北兼备。
全市辖汉台区、南郑、城固、洋县、勉县、西乡、宁强、镇巴、略阳、留坝、佛坪等1区10县,市政府驻汉台区,人口约370万,总面积27 246平方公里。
据《史记·高祖本记》之注引《正义》载:“梁洲本汉中郡,以汉水为名”。《华阳国志》也载“因汉水名也”。宁强县境内的嶓冢山,为汉江源头。
在远古时期,汉水上游流域是古巴国的辖地。巴人崇巫尚武,《华阳国志》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说的是巴师中有巫师参与作战。1976年,从城固县苏村出土的商朝武丁时期的青铜器中有人、兽面具(人面23件、兽面25件)48件,从中也可看出端倪。这些面具应是早于“大傩仪”和“乡人傩”的巴人的“军傩”面具。
汉中,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巴、蜀、楚、秦,互相征伐而互有输赢,战后必有战俘、流民、奴隶,大量的移民迁入迁出,造成了汉中地域文化的包容性。楚灭巴蜀,而秦又灭楚,项羽和刘邦又灭秦,而汉水上游终归成为巴楚古风的蕴藏地。
无论是巴楚还是秦蜀都给汉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而上古时期的巫傩之风也就延至今日。在大巴山的深山老林,山民们跳傩成风。汉中人则习惯称其为“跳端公”。汉中的跳端公,完全保留了远古人的时尚,是较为原始的傩文化形式。
汉中跳端公的形式多种多样,各县区也略有差别,大致分文坛和武坛。文坛的端公们主要从事看阴阳二宅为亡人开路引魂,为亡人家属辟邪攘灾。善阴阳、风水、五行、八卦。文坛的端公们自幼从道士学艺,还有自称为“道师”的,也有自称为“先生”的。武坛的跳端公按类可分为:书符安胎,起油架火,治癫打邪,打符收境,烧胎,打胎,镇宅下罩,倒身灵符,禳关上锁,赎魂买命,遣瘟设送,起送瘟火,安龙谢土,清宅打符,照牌管兵,行走香火,通启百门。武坛的端公们出师后可称为“掌坛师”。掌坛师由师传法。传法器、师牌,传符咒传手诀。历代端公们的神榜上供奉儒释道三界教主、观音菩萨、三清、玉皇、武帝关圣、财神、药王、三元将军唐葛周、川主、都府、山神、土地,以及梅山洞主、阴曹判官、泰山五岳,大致如此,名号各异。
跳端公的通常科仪为:设坛、请神、打卦问询、申秉事由,执行法事(驱邪除疫)送神谢坛。而事主则请愿还愿。有些事主还求财求仕,遇天旱则祈雨,遇丰年则庆坛。大多数端公较山民有文化,稍知天文地理、物候节气、医药病理,并能歌善舞,在当地略有威望,邻里有难,慷慨相助,家庭纠纷也请为调和。跳端公与病者,神药两解;跳端公与常人,精神安慰;与村政大事,有族长之威;与对外交往,有师长门人相助。跳端公时或三人或五人最多八人,有鼓、锣、钗伴奏,以鼓点为节奏,舞步时而舒缓,时而湍急;步以八卦(即八步一转)时而向前,时而后退,时而单跪,时而叩首,时而唱颂,时而念白。笔者在田野考察中发现的跳端公项目还有:起油锅,跳火坑,上刀山,钉八卦,开红山,青龙镇,九龙水,剁邪,祈雨等十多项。
二、汉中跳端公的法器保留了原生态的傩文化
笔者在考察中发现,跳端公的法器是维系端公传承的重要凭证,其代代相传而产生的结果是较好地保留了原生态的傩文化。
端公在艺成出师时,要摆坛谢师,师傅要传法器、授师牌。所传法器有:神榜、师牌、勅令、法印、法铃、角卦、号角、师刀、令旗、令剑、法衣、法裙、五佛冠、面具、坛神及坛公坛婆等。
笔者所考察到的法器其内容、形式形状、用途也很特别,在这里浅释如下:
神榜:用纸或布绘制的神像。长方形,小的不低于1米,大的则2米多长,分三至五层绘制,大致分为上、中、下三界主要神圣,矿物或植物作颜料,铁线描后用桐油浸润。
师牌:九层纸或布绘制的坛谱钉制成长30厘米左右,宽8厘米左右的长方形后再以红布包裹,连带红布条缠在一起的布缕,为传师授徒的凭证。
勅令:相当于官爷们的惊堂木。
法印:黄铜印。传说有六种:佛法僧宝、道经师宝、五雷烤罩(已收集有印模),还有三种只是听说未见实物。
法铃:直径20厘米的铁圈内串有古铜钱或小铁圆环(六个、八个、九个不等),有开山引路招魂的作用。
号角:两块雕空半圆木,再黏合一起,可吹响,如牛角。
令旗:三角红黄小旗。
师刀、令剑:长30厘米左右铁剑和刀。
以上几件均为指挥神兵、神将的信物。
法衣法裙:也称八卦衣,八卦裙,做法事时穿,以别他人。
五佛冠:如佛家、道家做法事时头上所戴之冠,象征坛主。
面具:和人面大小相同的木雕的人或兽样面壳,七窍雕空彩绘,有善有恶,有凶有猛,有美有丑,形态各异,用途各异,代表所请之神圣。
坛神或坛公坛婆:木雕小神像,有坛必供。
汉中跳端公的法器还应包括其歌辞唱本、科仪手诀等传承法典,但因它的师传是“口传心授”,故此正规的法典不算太多,即使有也在文革中被毁。现在汉中跳端公时,因所应事由而设坛请神,虽请神不同,但歌调、动作、舞步大致相同,唯有言颂之辞有区别。每个端公都背会了上百个神词、神歌,一般有词无谱,有的持有各种科仪、符咒,手决、法典均为手抄本。
汉中跳端公的世代延续除了法器的传承外,还有师徒关系,这种包含着血缘在内的传承关系有时更胜于血缘与亲情。
我们在调查之中发掘抢救了镇巴县小毛垭乡响洞村老端公李森林师传之《传度牒文》。据《牒文》载:传度法师的居住地址:陕西汉中定远分府〔据镇巴县志载:清嘉庆七年(1802)析西乡县南二十四地取“汉定远侯封邑”之意置定远厅为县级行政区,其行政区划高于县,属陕西汉中辖,厅城建立于固县坝(即今镇巴县城)〕南路安定里太平梁;传牌时间是大清宣统元年(1909)十月十九日;传牌坛师张法清,授牌弟子刘法全。传承普系辑录整理如表:
在此传度法牒上还记有:
左坛证盟:龚铿堂、黄富义、李青高
右坛证盟:王心贤、李朝栋、涂涂碧
引坛唱度:桑法灵、桂郎平、唐法显、李净斌、王金贵、王思兴、庞学忠。(www.xing528.com)
此《牒文》系古麻纸粘接的手书长卷(长295厘米,宽30厘米),全文计128行2 163个字(含14道符),上书人名35个。《传度牒文》是汉中跳端公的珍贵文献,它记录了清朝末年跳端公的坛口、流派和传承谱系,再现了设坛请神的情景和规模。我们从中还窥视到清末时的民俗风情和跳端公设坛请神的神谱、符咒等秘函。
我们在南郑县重点调查了94岁的老端公谢朝坤。据谢老讲,祖上系湖北麻城人,先迁入重庆大竹县,清时迁入南郑汉山打牛坡,祖传为巴人后裔。其师彭安续、谷克元解放初已谢世,其徒谢廷福,56岁,是谢老的小儿子,现正在随父学习。
南郑另一支跳端公的队伍蔡显安、曹兴安、罗文鹏、赵吉昌等,其师何本厚于2001年谢世,其师祖妙法珍、吴法照(外号吴二神仙)据说也是上列镇巴一脉的。
我们在宁强县发现的跳端公的队伍共有五支,其特色各异,主要传承据说是从四川广元发展而来,有着明显的蜀文化特征。它们所表演的绝技包括“开红山”“过火关”“捞油锅”“青龙镇”“过刀关等”,颇似云南、贵州等地的少数民族风俗,也是巴蜀巫文化的延伸。
城固、洋县、勉县、汉台等地区的跳端公均未形成气候。主要原因是因为传承人年迈体弱已无力支撑其坛口,有逐渐消亡的趋势。
三、汉中跳端公的基本特征与价值
汉中跳端公的基本特征是:
以时间考究,可以追溯至商周时期的傩祭,汉中境内的汉山即为周朝的祭祀之地;从地域上说,可以看出汉中跳端公仍有巴蜀余韵和荆楚遗风;从形式上分析,汉中跳端公简单古朴,有朴拙原始之美;从内容上细说,汉中跳端公涉猎内容广泛,出口即“盘古开天地”,闭口乃“女娲伏羲造人类”,每个端公都能说几天几夜的神话传说故事;从艺术上评判,汉中跳端公的“舞”继承了巴人的粗犷,溶入了山民的憨直。“歌”,也就是神调,包含着山歌、民歌、川江号子,民谚小曲等音乐要素;跳端公用的神榜、面具、木雕神像,绘制得活灵活现,有的精细,有的古拙,有很高的美学价值。端公戏,轻松愉悦,诙谐滑稽,富有生活情趣,能够使人和神,相互沟通,和谐相处。
具有上述特征的汉中跳端公,可以说是中国“傩文化”的缩影,其价值有以下几点:
2.是研究天文地理、物候节气的好教材。
5.是研究舞蹈、美术、戏剧、曲艺、神话传说等文学艺术的活化石。
可研究的领域也许还远远不止这些。
四、汉中跳端公的抢救与保护
汉中跳端公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列入迷信,一些老端公在历次运动中被批判关押,全然没有政策界限,可以说是重灾区,所以其濒危的状况比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要严重。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认识观念上没有从学术价值上立足,一味地强调其“封建迷信”的一面,视其为糟粕。
2.专业研究人员受极左思潮影响无人愿意涉足这个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
3.老端公所剩无几。据初步调查,七十岁以上的老端公全汉中不足十人,人亡艺绝的现象随时都在发生。
4.由于跳端公的传承全凭口传心授,故文字资料甚微,传播的周期又很长,现在的年轻人无法接受,真正能够学成出师的极少,甚至连老端公自己的儿子都不愿意学。
为落实对汉中跳端公这个民间文化活化石的进一步抢救保护,汉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已经成立了抢救保护工作委员会。他们还有计划地做了详细安排,其要点如下:
静态保护:进一步全面细致的开展普查工作,彻底摸清老端公的家底,摸清汉中跳端公的发生,发展的历史沿革,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文学艺术形式的具体现状及价值。完善汉中民俗博物馆的馆舍建筑及设施建设。提高档案保护的功能,逐步完成向数字化、电子化管理方向的过渡。进一步开展田野考察和理论研究工作。
动态保护:以汉中民俗博物馆为基地,每年召开一次大赛活动,逐步提高汉中傩舞端公戏的艺术水准。成立汉水上游傩文化研究会,吸收有志者专题研究汉中跳端公。并设立100个课题,2005年内出版“汉水上游跳端公田野调查记”(傩文化论文第一期,以后第二年出一期,计划出五期,完成全部研究课题)。在宁强傩艺术表演队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各县区端公艺人参与,成立汉中傩艺术表演团。基地设在汉中民俗博物馆,以教唱神调民歌、以学习端公傩舞的表现形式为主培养一批新人,弘扬具有汉水文化特征的民间歌舞。
他们的具体作法是:
1.建立有专家指导的以民协领导挂帅并有各县区文化专干和民协联谊会长共同参加的保护工作委员会。
2.建立专门的普查工作队,由民协主席挂帅。
3.设立以各县区民协会长为主的“老端公”联系机构,专人包片,老端公每人配一个联络员。
4.在汉中民俗博物馆内专设“汉中傩文化艺术馆”。
5.建立“汉中傩艺术表演团”办公室设在汉中民俗博物馆内。
6.广招专业表演人才,加强对“汉中傩艺术表演团”的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其成员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
7.市民协每年筹措施10万元保护经费。
8.保护工程计划和预期目标。(附表)
汉中跳端公保护工程计划大纲
【注释】
(1)王继胜,汉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长,主要从事汉中民俗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