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忠骅(1)
公元前206年,“项羽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领四十一县。都南郑”。“……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2)当时,如《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饥殍千里,人相食,死者过半”。(3)刘邦兵力不足,又多厌战。严峻的现实,迫使沛邑群雄,以汉中为中心,以宣汉、汉阳、汉昌、得汉、广汉等巴、蜀、汉中41郡县为根据地,(4)“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重农贵粟”“屯田耕籍”等重大改革。具体做法有:(一)移民就食蜀汉;(二)减轻田赋;(三)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与民;(四)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税租以困辱之;(五)恭修节俭,思安百姓。
自1951年原西北局、陕西省委几次通知:“……收集革命历史文物”。经60年代的长江文物调查、80年代的文物普查及群众收缴,使西汉历史遗迹、遗物,再现了汉中、巴、蜀在西汉创立时的重大景观。
以粟为赏、招募英贤
留守汉中、巴蜀的萧河、樊哙、周勃、曹参、田叔、灌婴、蒯通、王陵……安抚百姓,历经艰辛,不几“民食家足,府库余财,充溢露外……”(5)为西汉强兵秣马,开疆拓土,奠定了坚实基础。
兴水屯田
汉中有汉时古堰渠遗址17处,塘库8处,古水利碑刻13通,凿泉引水灌田7处,陂池堰址7处。出土的陶陂池、陶稻田模型多种。这些遗址、文物记载了汉初人民的智慧才能。《宋书》:“……引黑龙江水,入三河堰。……本河堰,汉相萧何所筑,曹参落成之。”《宋书·〈山河堰赋〉》:“……山河堰盖相国侯懿德之肇创。……昔高皇帝分王汉中,抚爱百姓,励志兵食,公设水利,赞禹之绩,随山浚川为万世利。”《宋史·河渠志》:“……兴元府山河堰,灌溉甚广,世传为萧何所作……”。《汉中府志》《南郑县志》载:“……流珠堰,截廉河水为堰,(水)势若流珠,故曰流珠堰,亦汉丞相萧何所筑,堰侧有萧何祠。”山河堰,又叫萧曹堰、铁桩堰、山堰。都因萧何勘测堰址,截黑龙江(褒河)水至上而下筑的三大堰渠。1980年文物普查中,在距第三堰下约144米处的新沟桥乡磨里村,发现第四堰坝遗址。第一堰坝基有筑坝时的青木桩1000多根,排列长400余米,存有底宽13米,深3米。今褒惠渠基本上沿用了古山河堰第一堰的筑渠之迹。
第二堰距第一堰下1460米的萧何庙处,堰坝长532米,坝基用石条砌成,上部用石灰、糯米桨、料礓石粉、红藤、黄泥、石英沙六合土夯筑,历时二千年而不损。民间用这种材料防水堵漏,一直沿用到现代。现存这种材料筑的坝基底宽10~12米,上部宽2米,渠道残长100多米,底宽12米。堤坝用以上材料夯筑厚18~20厘米圆夯。夯窝径7~8厘米,深1~2厘米,上部宽7.7米。内壁用河卵石砌成,露出石条12层,东端下部嵌方形石碑一通;溢洪道坝一段,长32.5米,残宽12米,残高1.4米。三堰四堰遗迹同一、二堰建筑。堰头修萧何庙,沿堰渠存因萧何兴水惠民而称的萧曹坝、萧亭坝、萧寨、曹寨、萧曹祠、萧何祠、汉王庙、汉王城、汉王台、庆丰寺等村镇,多有祭祀萧何、刘邦、曹参、吴、吴等兴水先贤的古汉丛林,其庙均为堰会公所,庙内奉汉王、萧河、曹参塑像。
三河堰尾的城固县小东门外杜家漕,有萧何墓,墓东西向,长15米,宽10米,高5米。墓东有萧何礼祠届房一院(今是莲花敬老院),(6)《续修陕西通志稿》:“城固县西北二里杜家漕”有萧何墓,墓前碑二通。一碑《汉丞相侯陵园碑记·大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城固县知县事李炜撰写》。另一通碑刊萧何墓史及护墓人记事。修侯陵园、祠庙捐钱人名录及钱物数量。萧何墓侧的坟数冢,屋舍数间残碑隶字“□□□□尉之墓”,护墓人坟数冢。
截黑龙江水的四堰,历蜀汉诸葛亮于建兴五年(227),“出屯汉中,营沔北、阳平、石马等地,对山河堰,踵迹增筑”(7)吴、吴父兄驻守汉中抗金40年,于宋乾兴七年(1137)“修复褒城古堰,民知灌溉”。宋乾道元年(1165)“复修古堰,灌田数千库,民甚便之。”宋乾道元年(1165)“复修古堰,灌田数千亩,民甚便之。”明、清时此堰多次维修。上世纪三十年代,水利专家李仪祉沿萧何堰渠扩建成褒惠渠,渠长32公里,灌田13万亩。萧何礼祠内田产300余亩,创办邺中学。1952年转为铺镇中学。
流珠堰
“……截廉河水为堰。流珠堰(水)势如流珠,故名。亦汉相萧何所筑。焉祀以祠,故建有侯祠。”宋嘉、乾道、元至正十六年,均经重修。明嘉靖二十八年(1550)堤坝倾圮,又重修,浚源导流,灌田3670余亩。现扩修灌田更甚。洋县又见张良渠遗迹。汉中出土汉砖、汉瓦、汉通水管。汉通水管下长方形,顶三角形。1952年春旱,争水纠纷此起彼伏,我和建设科长李文芳去萧寨疏导效果其微,一堰长背出他的“铁版皇册”,教争执人读铁铸就的条文,读后知错人跪于萧何像前检讨过错,矛盾自解。传此行水条规为萧何拟定,刘邦钦定,经汉、宋、明铸就承传使用。在历代先贤兴水影响下,农民李全隆自制测绘工具身背干粮,上山寻水凿渠,行前都要在萧何像前祭拜,修成了吸呼泉堰。20世纪50年代南郑农民邹有福自制测绘工具和木铁脚踏车,修筑了白沙寨、白兔岭、强家湾许多库塘渠堰,成为全国劳动模范,俗誉南北龙王。
陂 池
秦岭南麓,北高南低,溪流纵横。萧何、曹参因势利导,倡修了古陂池,蓄地表水以防洪,蓄散水利养殖溉田,其池名以感念汉王,有王道池:葫芦形,水面150余亩,水深4~30米,千年不涸,灌田1100亩。小王道池:椭圆形,水面100余亩,水深3~10米,灌田600余亩。顺池:椭圆形,水面80余亩,水深3~8米,灌田360亩。草池:不规则形,水面25亩,水深2~7米,灌田300多亩。月池:新月形,水面20余亩,灌田80亩。南江池:椭圆形,水面130亩,水深3~8米,灌田600余亩。
存碑两通,谓此六大名池,“肇于汉兴,始于汉初,创自侯”“三湾人等,永享其利”。洋县还有百倾池,传张良创修。
陶陂池,陶稻田模型
沔县、汉中、城固等地出土有陶陂池、陶稻田模型,其状有正方、长方、圆形,有的是单独陂池,或单独稻田。有的陂池与稻田连在一起。呈方形圆角,每边长28厘米,深9厘米。池与田之间有堤坝相隔,坝中部有闸门、闸墩、闸槽合为一体。闸口可以提动,以控制水量,系提升式平板闸门。堤坝外为稻田,长37厘米,宽33厘米。十字形田坎正对闸门,水出闸门后向两旁田里分流。田中植稻秧,排列整齐。池底塑有鱼6条,青蛙3只,鳖1只,螺5个及菱角等水生物模型。勉县陶池5件,陶田2件。其中一件圆陂池,表面绿釉,圆径36厘米,深9厘米,底部满塑水生物有鲤鱼1条,鲫鱼1条,鲶鱼1条,鳝鱼1条;其次有鳖1只,青蛙2只,螺3只,鸭1只及菱角等。其中一张莲叶上托着1只青蛙,注视着前方,似捕食害虫,或似守望着什么。另一灰色陶田,方形,边长31厘米,底部有高矮不等田埂4条,将田分成6块,其中5块田里分别塑有鲫鱼3条,鳝鱼1条,青蛙3只,螺2个,鸭、鳖各1只。
导引泉水
汉初在兴水农耕中就开发了玉泉、金泉、马蹄泉、乌龙泉、黄龙泉等180多眼泉水灌田。萧何寻水于南郑灵泉山下。涔潾沃土,马蹄陷落,遂折桂枝插泽涔土中,教人凿泉引水灌田。泉水涓涓顺渠流入塘中蓄积,灌田百亩。萧何所插桂枝欹匐东向,枝繁叶茂,年复花二次,花五七瓣,飘香十里。斯民感念萧何德惠,修侯亭。斯民视桂树是萧何化身,凡旱祈湫,丰收唱戏,给桂树挂红,浇清油。此桂经北京、西安植物专家测定树龄吻合西汉初兴水造田时代。民国二年(1913),萧何世裔、南郑县知县事萧钟德定名“汉桂”。民国九年(1920),南郑县知事柴守愚书题并立汉桂碑。1939年至1944年,萧何73代孙萧毓麟驻此,护汉桂,保山林五泉,立《汉侯萧相植桂纪》石碑一通,修侯亭。张映辰、张羽、于右任等题咏甚众。如今汉桂是南郑县县花,汉中市市树。
屯田殖谷管理
广汉汉墓出土汉初屯田器物中有铜驽机,弩机上有“河内工管”铭文。漆耳杯有“广汉郡工官”“农都尉”等文字。《汉书·冯奉世传》:“……奉世子‘参擢为上河农都尉主屯田殖谷’”,从这类史料得知,农都尉河内工官、农令、农亭长、田卒、骑士等都是管理屯田殖谷事务的机构和官职。长,即工官长。“农令”,是田官的长官,是县一级田官的职务。
招募英贤
巴族,是北方九黎、南方土著苗蛮的融合体。在历次战争中巴族参战骁勇善战。古有:“诛纣比武临牧野,助周率师会孟津。争城夺地长拒楚,瓜庸代邓屡败申。后来多次平边乱,干戈一举塞尘清”的战绩。汉、巴民众响应刘邦召唤,其中巴族板蛮头领范目,率部应招。樊哙、周勃、灌婴在扩编汉军时,把巴军编入前锋,由范目率领打头阵。月余,打败了章邯、董翳、司马欣劲旅,“三秦之地全为汉有”。三秦取定,刘邦大封功臣,范目被封为慈乡侯、渡沔侯。参战勇猛的巴、蜀、汉中籍勇士中的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其家属免交租税。战功显著者赐田产、封爵号。
巴郡西充高阳里扶龙村的纪信,初入刘邦汉军就立战功,升部曲长。在刘邦弱势战胜项羽强势的战斗中,立下汗马功劳。纪信在“鸿门宴忠心保驾”“荥阳城舍身救主”的紧要关头,用鲜血和生命挽救了汉室安危。但是,刘邦战胜项羽建立西汉王朝后,在分封功臣时,却忘记了纪信的焚身之功。今有遗诗:“一片忠心保鸿门,荥阳诳楚又舍身。却忘烧身功第一,黄金未铸纪将军。”(8)
汉阙
渠县岩峰至土溪道上,今存6处汉阙。其中有冯焕阙、冯绲阙。冯焕,渠县人,汉时为幽州刺史,为官清正,忌恨奸恶。后反为奸佞伪造“玺书”冤案,被辽东都尉庞奋捕捉下狱。其子冯绲上书申明,待实情查明奸佞被惩后,冯焕病死狱中。汉王得知,按生前官职享应享之葬仪,在冯焕家乡为其建墓树阙。
冯绲阙
冯绲,巴郡宕渠人。汉任御史中丞、陇西太守、辽东太守、京兆尹、廷尉、太常、车骑将军等职。为人好义赈济贫穷,颇有谋略,曾安抚了犯边的鲜卑人,镇压了荆南叛乱的少数民族,招降10余万人。为纪念功臣,把冯绲家乡之城改为车骑城,并造墓阙。
萧何月下追韩信
《玉堂闲话》载:“……兴元府之南,路通巴州,其山绝顶,谓孤云两角……昔汉高祖不用韩信,信遁归西楚,萧相国追及于兹山,故立祠庙。”1980年春,我同解放军总政治部的邓运同志从南江县城爬山,沿韩溪(韩信于兹故名)至截贤岭,其岭平坦,是南郑、南江的分水岭。坦地庙房三楹,厢房二廊,其墙壁题咏依稀可鉴。侧旁一向东倾斜石碑,碑文可识。截贤岭的韩溪寺又叫韩侯祠,是北达三秦,南抵蜀都的孔道,往来客商可在韩侯祠留宿歇息。后唐长兴三年(932),匡国军节度使、西京留守王思同和翰林学士、山南西道节度使王仁裕下榻于祠,题诗云:
一握寒天古木深,路人犹说汉淮阴。
孤云不掩兴亡策,两角曾悬去住心。
不是冕旒轻布素,岂劳丞相远追寻?
当时若放还西楚,尺寸中华不可侵。
王自注:仁裕尝佐褒梁帅王思同南伐巴人,往返登留题于祠。
《巴州地舆志》(9)亦留韩侯祠诗曰:
休论萧何心不仁,社稷安危系一身。
拜将确因韬略广,封王谁料权力分。
能用要诛天下计,谋分劝反小人心。
成王败寇文明史,莫道刘氏不奉情。
开通饷道
经过开垦,汉中、巴、蜀粮秣丰盈,兵强马壮。时断时滞的褒斜谷道,虽然“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但远不济关中的补给。(www.xing528.com)
萧何相帅勘测,开通了南达顺庆、北通关中的一条孔道。用宕渠通嘉陵江的一段水运作水路,在陆、水运道上设驿站,建转运设地,大量急需物资从此运往关中,萧何修长乐宫的材料,以及修栈道的木料皆经此道。支援了西汉王朝的创立。后来,诸葛亮拒曹在汉中8年;吴、吴父兄在汉中抗金40年;明朱棣大兴宫廷运送楠木等,都曾从此道补给。这一带遗存史迹有樊哙场、樊哙街、将军山等。
樊哙场·将军山
《汉昌地舆志》记:……樊哙、周勃率军万人,在巴山征集战备物资,招募能工巧匠。他爬上城口光雾山,见前河140余里峡谷,树木奇特,异草芬菲。樊哙驻军于此,宣传政策,征集了佳木数万余,筹集粮秣千吨,樊哙汉军的仁义之师给这里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人们感念,把光雾山叫樊将军山;樊哙住的场镇叫樊哙场、樊哙街。
宕渠水运
通江河的上游宕渠,西至天池山,东达巴东。萧何在巴山勘察饷道,筹集粮草,开通水道,百姓感念,现在这里的方志还有不少记载:
汉业初创猛士多,位冠群臣是萧何。
诚知补给关成败,亲监宕水筹粮秣。(10)
《壁州志》:大通江河西,北纬32°10′,东径107°21′有一高台城池。汉高祖招募兵马,筹运粮草以通饷道,故名得汉城。樊哙在留坝马道河修的石桥今叫“樊河桥”,那条河叫“樊河”“樊溪”。“丞相亮率军驻汉中,筑汉、乐二城”
《城固县地名志》:樊哙墓,在城南10里五郎庙黄家村。樊墓封地5.4亩,高20米。圆形平顶,立于平畴中,墓下临路有碑二通,一通为清乾隆四十一年陕西巡抚毕源撰书并立的《汉舞阳侯樊哙将军墓》,一通是地方人士立的《功昭汉室》。《水经注》载:水经樊哙台南(应为北)。台高七丈,上容百许人。《归经》载:樊哙台,樊哙所筑。此台系樊哙于兹演武习兵之台。(11)
巴渝舞·汉赋·傩戏
汉朝在开辟确立比今日中国国土界域大一圈的同时,吸纳、兼容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建树了植根于民间的汉文化。在巴山、汉江南北,文物遗存广布。天汉(12)、宣汉、广汉、汉昌诸多的风物地舆,也充分地记叙着西汉开国的件件往事。
古巴山,是巴、羌、濮族人的繁衍之地。这里古有“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的记载,有“武王伐纣,前歌后舞”的典故,更有战国楚辞赋家宋玉在楚国都城唱《阳春白雪》而和者甚寡、巴人唱《下里巴人》却一人前领万众随和的故事。
巴族板蛮头领范目,响应高祖邦召唤,率队编入汉军,在平定三秦的战斗中,打头阵,冲锋在前。范目率队出征前,勇士们载洞具,穿战袍,手持弓、矢、戈、矛、盾等武器,摆开强劲阵势,号角吹响,按战阵冲杀敌方,殿军殿后,鼓乐齐鸣,各方配合,每战必胜。范目军的演武、舞词、乐谱鼓点很受汉军欢迎。樊哙修造演武台,请巴军指导演武。刘邦对出战取胜的巴子军嘉奖赐爵,令乐工收集整理巴渝舞、踏歌子、号子、楚歌的舞步曲牌鼓专艺排演,形成了汉宫乐舞。楚汉经学名家刘向、刘歆父子和词人,吸纳巴歌踏舞溶入汉楚音韵,演化为汉赋。到汉武帝大兴乐府,广采各地民歌,配乐演唱,南北民间文艺入乐府唐中叶,刘禹锡仿巴渝辞曲编写了新的《竹枝词》,增添了宫府的人民性。汉宫廷文化的引导,流向民间,成为多元化汉文葩,世代沿袭。
傩戏:始于汉初,源于巴蜀、江汉民间,兴于汉建元二年。程面具、战袍,按鼓乐节拍在场地演唱。剧式有文戏、武戏、丑其剧目有《斩韩信》《追韩信》《祝英台》《数孝》乐器有大筒筒、羌笛、锣、钹等。民间喜庆、丰收时在各自院唱。傩面王,一说巴子国将军巴曼子,一说受汉高祖赐封的范为逗趣取乐,也有加添百戏、杂耍、箜篌、刀山、火海的小穿形式。近代又吸纳了青海花儿、赶马调、湖南花鼓的唱腔音正式走上舞台演出。由出土的青铜制面具、面像砖石印证,汉簧是在江淮、江汉民间说唱基调上,吸纳徽调、皮簧、川剧声绎而成的汉南地方戏。
图腾:古巴蜀崇祀蛇、虎。萧何监修的未央宫旁之麒麟阁,其满了开创西汉功臣名将的画像,唯独没有纪信的丝毫踪迹,看的人曾留诗曰:
一片忠心保鸿门,荥阳诳楚又舍身,
漫道麒麟无画像,褒了假主贬真君。
后来高祖令画师参照蛇、虎、麒麟像意,制图一幅,挂在麒麟门头上,并书纪信二字。演绎沿传,巴蜀大宅府第仿照其像挂在第门头上,一显威严,二避邪恶。民间习为时尚。到了唐代,纪名湮无传,又有人参照纪信像画在马勺(木制水瓢)上,画像挂口头上,说是钟馗,能驱除妖魔鬼怪,保宅第清吉平安。现今汉南巴蜀民间,仍承袭沿用。
仓廪:
褒城县“天下第一驿”,张寨北山沿,散见大量普通汉砖和弧型汉砖,其中一弧型汉砖铭文:“主将韩令……”十六字,款落“天汉元年”,此仓圆形。从汉初萧何于汉南、川北“屯田耕籍”,使给军食都使用巴山汉水转运粮秣去关中。仓廪是储粮必置之物。这种型制汉仓出土汉墓中有,在得汉城、宣汉、广元等处亦有发现。天汉元年距汉初百年,是汉武帝差人重修、增修,或在旧仓上修葺。
汉墓:
汉水流域的汉中、安康汉墓中出土青铜鼎、蒜头壶、玉鸟、鎏金带钩等汉制器物。龙岗寺出土90多座汉墓千余件器物,昭示了西汉葬制。椒山庙复斗型汉墓群出土器物表明西汉已进入文明,大河坎、城固、洋县、西乡、安康出土汉墓不胜枚举。
张骞墓、蔡伦墓、萧何衣冠墓、戚夫人墓、诸葛亮墓、魏延、马超、张凝、张鲁女墓等不尽赘述。
几点建议:
汉中是西汉政权创立的根据地,是汉文化构建的导源地之一,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根基,复兴汉文化是发展旅游的源泉。
一、全面认识萧何倡修的古水利设施的意见。上文疏柬的三河堰、流珠堰、王道池等古水利的科学构施,有其因势施治,四级截流,陂塘蓄水、园囿养殖、生态平衡、旱涝保收等功利。秦长城式筑堤,防渗堵漏材料的独特配制,昌明的行水管理,都可与都江堰、郑国渠媲美,它的功利取向优于名堰古渠。基于此,应改造近年以“神”诈财、似庙非庙的神堂佛殿,纠正被一些人诋毁、破坏了的萧何祠、萧曹祠、汉王庙、天师庙、韩侯、樊哙等德泽汉中人民的古代纪念建筑设施。萧何墓虽是衣冠冢,亦是千百年来人民对之崇敬的表现。萧何墓应复兴,碑应竖,祠应复兴,在汉桂处塑萧何像。傩戏、傩舞、汉乐府曲舞在游览区演出意义深远。
二、倡导萧氏宗亲会。萧何世裔30余位在汉中为官,两部《萧氏族谱》,两万余萧何世裔,他们承袭萧何祖训,在汉中德政双馨,其裔孙遍布全球。做好这类工作,必将发挥潜在功利。
三、历史的演进,需要由沛县、汉中、咸阳、达州、江淮、江汉对汉文化有研究的文史专业人员,抢救性地编纂一部汉文化遗存典籍,以存史启后,亦可作为旅游蓝本。
四、汉时刘邦遗存的面皮等传统食品工艺,也应使之传承与张扬。
【注释】
(1)冯忠骅(1931- ),陕西南郑人,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文物考古研究。
(2)《史记·萧相国世家》。
(3)《汉书·食货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
(4)《通江舆地志》“……汉昌、宣汉、得汉县境为汉属。”
(5)清·道光年版《城固县志》。
(6)《一统志》。
(7)《汉中府志》。
(8)《续汉书·百官志》颜师古释文。
(9)《巴国风流》第12页。
(10)清·吴荣昌诗句,宋·王禹。
(11)《华阳国志·南中志》。
(12)《萧氏族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