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诸葛亮之谜:屡世崇敬的探寻结果

诸葛亮之谜:屡世崇敬的探寻结果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诸葛亮被屡世崇敬之谜探述郭荣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不例外。愚以为在诸多前贤中,能够被世代崇敬、进而酿成一种文化现象,垂流久远者,三国时的诸葛亮亦当在此列。管、乐的作为,在诸葛亮早年的心目中引起共鸣。在《隆中对》中,诸葛亮称刘备系“帝室之胄”,而他本是汉室幕僚之后。诸葛亮倾毕生之力,虽兴复汉室之夙愿未酬,但能铸成鼎立之势,已十分难得。

诸葛亮之谜:屡世崇敬的探寻结果

诸葛亮被屡世崇敬之谜探述

郭荣章(1)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不例外。以孔子为例,他在世时周游列国,虽四处碰壁,但他所创立的儒学,以其灿烂的光辉仍得以传世。正如司马迁所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2)汉武帝时,儒学被奉为国学,定于一尊。其后的历代封建王朝基本延续这一格局,孔子的名声也日渐显耀,甚而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然而,近代西方文明的传播,儒学面临挑战。特别是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遭到空前的非议;建国后也一度被横加责难。这个变化的轨迹说明,孔子的声誉在中华本土确曾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然而,孔子作为华夏族圣杰的地位却是比较牢固的。他删定的“六经”,还有记载他言行的《论语》,一直为后世所讽诵。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是无可否定的。他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形成,作出了不朽的贡献。由此而导致对孔子的尊崇,甚而顶礼膜拜,产生了一种文化现象,可称是“孔子文化”。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被后世缅怀、颂扬的知名人物,如传说中的黄帝炎帝、尧、舜、禹等,但就其声誉、影响而论,比起孔子来说,却是相形见绌的。愚以为在诸多前贤中,能够被世代崇敬、进而酿成一种文化现象,垂流久远者,三国时的诸葛亮亦当在此列。

诸葛亮的事迹正史有记载,民间流传更为广泛。明人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正文辞,通好尚”(3)撰写《三国演义》,将历史上的诸葛亮形象化了,再加上戏曲的传播,其影响所及可谓家喻户晓。不仅如此,境外也有热衷于诸葛亮者,尤以日本韩国香港、东南亚等地为甚。近年来,笔者从多次接待这几个方面的学者来访中得知,海外的诸葛亮热在某种程度上比之国内尚有过之。

为什么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会有此殊遇,世代称颂诸葛亮的原因何在?今就这一问题试陈拙见,以期抛砖引玉并就教于史家与同好

凡被世代称颂者,大都有不凡的作为。诸葛亮青年时,“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4)管仲,春秋时齐国人,家贫,早年经商,后经鲍叔牙引荐,得为齐相。“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等名言(5)皆出自管仲之口,堪称是政治家和经济学家(6)乐毅,战国时中山国灵寿人(今河北灵寿西),其先祖乐羊曾为魏文侯将,可算是将门之后。赵武灵王时灭中山国,及乐毅生,遂为赵国人,乐毅好兵,赵人举之。继而去赵适魏。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欲报齐败燕之仇,而屈身下士,以客礼待之。乐毅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乐毅向燕昭王陈以联合赵、楚、魏等国伐齐之策,并与诸国结盟。“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遂率“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7)乐毅作为军事家,想是当之无愧的。

管、乐的作为,在诸葛亮早年的心目中引起共鸣。其时,他正躬耕于襄阳隆中,长达十余载。他常抱膝呤啸,自比管、乐以明志,说明他是不甘沉寂的。但在乱世之秋,投靠何方?却有严格的选择。就在他二十七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他从此步入仕途。他何以钟情于刘备呢?从他同孟公威的对话中或可窥知一二。公威思乡里,欲北归,亮谓之曰:“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耶!”(8)其意是说,北方人才济济,似不宜作为求仕进之地。裴松之深讳此说,“谓诸葛亮为公威计者可也,若谓兼为已言,可谓未达其心矣。”他认为诸葛亮所以终不北向者,“盖以权御已移,汉祚将倾,方将翊赞宗杰,以兴微继绝克服为己任故也。”(9)窃以为裴松之之言颇有见地。在《隆中对》中,诸葛亮称刘备系“帝室之胄”,而他本是汉室幕僚之后。同系于汉,应是他们之间的切合点。加之刘备“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诸葛亮感于知遇之恩,“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10)诸葛亮向刘备陈以进取之策,亦以“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为归宿。诸葛亮倾毕生之力,虽兴复汉室之夙愿未酬,但能铸成鼎立之势,已十分难得。实践证明,诸葛亮的德才当不逊于管、乐。对此,前贤多有论及,恕不赘述。就诸葛亮对后世的影响而论,可以说管乐是无可企及的。其主要原因是诸葛亮的形象更符合于中国文化的发展走向,因而也更趋于完美。

所谓文化?《易·贲·彖》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颖达疏曰:“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也就是说,以诗、书、礼、乐教化于人,谓之文化。毋庸质疑这样的文化是清一色的儒家文化,反映了汉以来儒学定于一尊的社会现实。《诗》《书》《礼》《乐》,加上《易》《春秋》,谓之“六经”,据说是孔子收集鲁、周、宋、杞等国文献,整理出来的教本,用以传授弟子,是正宗的儒家经典。由于《乐经》亡佚,汉代集《诗》《书》《易》《礼》《春秋》,并称“五经”。唐代集《周礼》《礼记》《公羊传》《榖梁传》《左传》与《诗》《书》《易》,并称“九经”。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宋代又增入《孟子》,共称“十三经”。这一整套儒家经典的日渐强化,形成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也是每一求仕进者必须遵循的墨绳,生活在东汉末到三国时的诸葛亮自然也不例外。综观诸葛亮的生平事迹,虽不能视其为儒家,但其立身行事毕竟是较多地合于儒家法度的。这里不妨举例以述之。

例之一,忠君。《论语·八佾》篇记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礼记·缁衣篇》说“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大凡儒家,皆莫不以此为准则。诸葛亮仕蜀,对先帝刘备,可称是五体投地,刘备临终谓亮曰:“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之后,他以“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11)他对蜀帝忠贞不渝,乃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这一点上,不仅管、乐有所逊色,曹操司马懿更无从类比,人皆敬重忠臣,世代如此,这是诸葛亮深得人心的首要因素。

例之二,正身。《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师以正,孰敢不正。’”《论语·子路》记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诸葛亮出将入相,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便是从正身做起的。今举二事以证之,其一,蜀汉建兴六年之春,亮率诸军首攻祁山,“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后因马谡“违亮节度”导致街亭之失,全军败退。大军还于汉中,亮“戮谡以谢众”,同时上书“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12)诸葛亮面对军事失利,不诿过于人,而以自贬律己,在客观上也有效地维护了法纪的尊严。其二,蜀汉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于渭水之南。当年八月,卒于军中。遵其遗命,葬于今汉中勉县定军山。其遗命称:“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早在他生前就曾向后主刘禅上表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13)有人曾问孔子,管仲俭乎?孔子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14)”意即管仲娶三姓妇人,且家臣备职,互不相摄(兼),奢豪若此,安得为俭也?管仲,世称贤相,尚且如此,至于奸相贪官就可想而知了。以诸葛亮之廉洁,堪称古今将相之楷模。这是他被世代称颂的又一重要因素。鲁人林放请教孔子,何谓“礼之本”。孔子曰:“与其奢也宁俭”。(15)孔子这句话被诸葛亮身体力行了。

例之三,进谏。《论语·宪问》篇记子路请教孔子何以事君?孔子曰:“勿欺也而犯之。”意即事君以诚,且能犯严直谏。历代忠臣大抵如此,诸葛亮亦不例外。蜀汉建兴五年,诸葛亮出征北伐,临行前上疏,要后主“亲贤臣,远小人”。并晓之以利害,其诚敬之情昭如日月。后主系凡庸之君,诸葛亮既尊之,且谏之。蜀国尚可无虞。及至诸葛亮去世,宦官黄皓以其谄媚而博得后主宠信,导致蜀国败亡。陈寿评曰:“后主任贤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昏闇之后”。(16)两相比较,后世对诸葛亮之贤能更当起敬不暇。

例之四,勤政。《论语·颜渊》记子贡问政。孔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民无信不立。”又记子张问政。孔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史称,诸葛亮治蜀,“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17)又云:“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18)此皆系诸葛亮勤政之结果。

当代史家范文澜评说诸葛亮:“凡是封建统治阶级可能做到的较好措施,他几乎都做。”在这方面“确实达到无以复加的高度。”(19)诸葛亮屯兵五丈原,集征战、治军于一身,就在这种情况下,还坚持做到“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作为一军主帅,明察秋毫,细致入微到这般地步,是古今罕见的。此举虽有精力之不逮的缺憾,而其精神则是无可厚非的。就在他屯兵五丈原时,“每患粮之不继,使已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20)“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亮深知“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21)”终身实行之,其功效自见。

例之五,和戎抚夷。《论语·子路》记樊迟请教孔子何以为仁?孔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诸葛亮“西和诸戎,南抚夷越”,(22)属隆中定策中的重大举措,堪为蜀国之国策。此一国策之提出,虽基于当时的政治形势使然,但也难免包含着儒家的事夷之道。说得具体一点,即施仁政于戎夷,做到居处以恭,执事以敬,与人以忠。这样,就消除了固有的民族歧视,从而为实现民族和解,促进民族团结,奠定了思想基础。如没有这一思想基础,把和戎、抚夷,单纯作为一时一事的权宜之计,则不会取得持久的成效的。蜀汉章武三年(即建兴元年,223年),诸葛亮平南中,闻孟获其人,为夷、汉所服,遂以“七禽、七纵”之计,使其折服,进而归降。孟获对诸葛亮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23)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攻祁山,得姜维,以其“忠勤时事,思虑精密”,且“敏于军事,既有胆略,深解兵意”“心有汉室”“才兼于人”(24)等情,深加信爱并委以重任。又,马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25)亦为诸葛亮所器重。凡此,皆系诸葛亮抚夷、和戎之证,既如此,诸葛亮深得戎夷之心就不难理解了。

例之六,重教、明法。《论语·尧曰》篇记孔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不予先示人有所准备)视成(立等成事)谓之暴,慢令(令出无信)致期(届时必使人从令)谓之贼。”(26)前已论及,诸葛亮治蜀,“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可知其明法与重教,始终是相互结合且相得益彰的。当代史家范文澜先生称:“诸葛亮是标准的法家学说的实行者”,“文革”期间,更以诸葛亮是法家人物而鼓噪一时,实则非也。诸葛亮在其《论诸子》篇中就曾说过:“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初据益州,诸葛亮佐备治蜀,颇尚严峻,人多怨叹者。法正谓亮曰:“昔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秦民知法。今君假借威力,跨据一州,初有其国,未垂惠抚;且客主之义,宜相降下,愿缓刑弛禁以慰其望。”亮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无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刘璋暗弱,自焉以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糜,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敝,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矣。”胡三省引孔子之语:“政宽则继之以猛”。谓孔明知之。(27)可见诸葛亮执法,审时度势,原是宽严有度的。即使用法严,亦必辅之以教。陈寿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28)此非传统的法家所能做到的。陈寿本是蜀国人,其父曾受诸葛亮的髡刑,他后来仕晋,奉命写史,其所记载的诸葛亮的功勋和品德当是可信的。廖立和李平,皆受诸葛亮弹劾,被削职为民,及闻诸葛亮去世,廖立垂泣,李平发病而死。习凿齿论之曰:“法行于不可不用,刑加乎自犯之罪,爵之而非私,诛之而不怒,天下有不服者乎?”(29)这也是传统法家所难以做到的。所以陈寿在《进诸葛氏集表》中称诸葛亮“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辅于当世。”

以上所举,仅系诸葛亮生平事迹的某些片段,其合于儒家的言行当不限于此。概言之,即使搜罗备细,应有尽有,亦不足证实诸葛亮就是一个地道的儒家。殊不知在诸葛亮的一生中,亦有诸多与儒家相悖的作为,如《论语·子路》所记:“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也’。”诸葛亮“长于巧思,损益连驽,木牛流马,皆出其意”(30)并有治道、屯田、修水利等建树。就连作斧、作匕首、作刚铠,亦有明教。两相比较,泾渭分明。又如《论语·颜渊》记鲁国上卿季康子就为政请教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此语亦为诸葛亮所不取。斩马谡即为其例。诸葛亮有言曰:“必杀可生,众奸不禁”(31)前后对照,其径庭之辞又是何等鲜明!再者,诸葛亮在其《后出师表》中曾云:“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刘繇系汉末扬州刺史,王朗系汉末会稽太守,此二人遇事无定见,常以圣人之语粉饰自己,实则误己误人,堪称是十足的腐儒之辈。诸葛亮既非其所为,自然不为圣人的只言片语所泥。仅此三例,可知诸葛亮非虔诚之儒者,明矣。

诸葛亮《论诸子》曰:“老子长于养性,不可以临危难。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苏、张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誓。白起长于攻取,不可以广众。子胥长于图敌,不可以谋生。”(32)显然,若以道家、法家、纵横家、兵家加于诸葛亮者,皆妄也。然而,诸葛亮之所为,合于此四家者亦不乏其例。平心而论,诸葛亮仕蜀二十七年,集将相于一身,面临诸多复杂的重大问题,绝非固守某一家即可胜任。观其一生之作为,可称他是最能善用儒术和诸家之长的霸王之道者。所谓霸王之道,从《汉书·元帝纪》的一段记述中可得一诠释。其文云,元帝为太子时,“柔仁好儒,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何足委任!’”这寥寥数语,就把大汉王朝的施政方略勾画出来。大凡汉代有作为的帝王及其后世的治世哲人皆莫不如此。诸葛亮对此自然心领神会,所不同的是,依照儒家所塑造的完美的“仁人”形象,诸葛亮更能当之无愧。在国人的心目中,历来以人品和有为作为立身的准则,所谓“内圣外王”(33)者也。诸葛亮正是以其高度的道德修养所积蓄的“圣功”及其非凡的建树所构成的“王政”而被屡世崇敬。他的英名由史籍走向社会,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一旦形成,其强大的威力是无可轻易毁败或改变的。

【注释】

(1)郭荣章,汉水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2)《史记·孔子世家》。

(3)《三国演义·序》。

(4)《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5)《史记·管仲列传》。

(6)《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注引《魏略》语。

(7)《史记·乐毅列传》。

(8)《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注引《魏略》语。(www.xing528.com)

(9)《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注引《魏略》语。

(10)《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附《进诸葛氏集表》。

(11)《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12)《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13)《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14)《论语·八佾》。

(15)《论语·八佾》。

(16)《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17)《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附《进诸葛氏集表》。

(18)《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注引《袁子》语。

(19)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20)《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注引《魏略》语。

(21)《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附《进诸葛氏集表》。

(22)《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23)《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注引《汉晋春秋》语。

(24)《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25)《三国志·蜀书·马超传》。

(26)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27)《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九《献帝建安十九年》。

(28)《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29)《资治通鉴》魏纪四《明帝青龙二年》。

(30)《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31)《诸葛亮文集·赏罚篇》。

(32)《诸葛亮文集》卷二引《长短经》语。

(33)《庄子·天下》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