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规划的调整修订
6.3.1 修订概况
全球城市战略规划发布后,一些城市进行了一至两次修订,也有的城市进行了重新制定。概况如下:
纽约市2007年在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的领导下推出了纽约城市规划——《更绿色、更美好的纽约》即plaNYC 2007。该规划实施4年后,进行了一次修订,于2011年推出了更新版即plaNYC 2011。
《大伦敦空间发展战略》于2004年2月由大伦敦政府正式向全社会颁布后,伦敦市政府对这一战略规划进行了两次修订,形成了2008版和2011版,后者于2011年7月正式公布。
2006年,为申办2016年奥运会,力图通过10年时间让东京成为21世纪的城市新典范,东京都政府编制了《10年后的东京——东京将改变》。2011年,为了从中长期的视点正确应对东日本大震灾后新的社会经济状况,致力于日本的再生和东京更进一步的进化,东京都政府对《10年后的东京——东京将改变》进行了一次修订,重新编制了《2020年的东京——跨越大震灾,引导日本的再生》。
墨尔本对战略规划作了1次修订、1次重新编制。2002年,墨尔本市政府颁布了《墨尔本2030》。2008年2月墨尔本市政府对《墨尔本2030》中的一些关键提法进行了修订,颁布了《墨尔本2030:规划的更新》。与《墨尔本2030》相比,这份规划更为关注如何在中央活动区和距离住宅区较近的就业走廊附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提供更多的公用服务。同时更为关注墨尔本西部和北部,从而更好地拓展墨尔本的增长区域。2013年10月9日,普辛政府(Napthine Government)重新制定了《墨尔本2050》,规划主要涉及政府截至2050年的大都市发展方案,从而取代了前工党政府的《墨尔本2030》。
此外,香港等其他一些全球城市虽然没有进行过正式修订,但也做了规划检视和跟进研究等工作,不断思考完善规划设想。
6.3.2 修订内容
全球城市的规划修订涉及多个方面,概括起来,主要包括规划时限、内容框架、目标定位、空间布局、任务举措等。
1.更新规划时限
随着新版规划的推出,有的城市调整了规划时限。例如,新版的《大伦敦空间发展战略》在2008年新一任伦敦市长约翰逊上任之后开始编制,主要应对人口的增长、人口结构的变化(年轻化、家庭小型化)、气候的变化以及持续增长且多变的经济环境等一系列背景。在时间期限方面,《大伦敦空间发展战略》2011版将2031年作为规划的正式结束期,而《大伦敦空间发展战略》2004版则是将2026年作为规划的正式结束期,相对推后了5年。
2.拓展规划内容
相比原规划,一些城市在规划修订时对原规划内容进行了丰富拓展。比较典型的是纽约市。例如,纽约在总结已有进展和新出现问题的基础上,修订后的规划(plaNYC 2011)将原规划(plaNYC 2007)的6个方面重新整合为10个方面,包括住房和街区、公园和公共空间、棕地、水道、供水、交通、能源、空气质量、固体废物和气候变化。同时,规划专设一章讨论跨领域的问题,包括公共卫生、食品、自然系统、绿色建筑、滨水空间、经济机会和公众参与。该版本与原版本最明显的不同是从10个方面中抽取关键指标,增设一套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用于整体性地测度规划实施过程对纽约长期城市环境变化的影响效果。此外,还增加了“固体废物”,在住房、水道、供水等方面也做了调整,在开放空间、受污染土地和空气质量方面则保持不变。此外,修订后的规划还补充了其他跨领域的成就,包括纽约在犯罪、贫困、教育、公共卫生、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行动。
表6.8 纽约规划2011年修订版与2007年版比较
《墨尔本2050》则新增了环境分析内容。该规划认为,未来的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必须重点关注一系列问题,例如经济发展应当重点聚焦哪些区域,如何构建基础设施从而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在哪里增加新的就业机会,新的就业机会如何与住宅增长区域进行有效衔接等。此外,《墨尔本2050》认为,以往的规划(例如《墨尔本2030》)没有明确何种类型的发展才是合适的,也没有区分哪些区域是应当着力开发,哪些区域是应当严格保护的。为此,《墨尔本2050》明确墨尔本应对未来机遇和挑战的关键理念,同时明确规定未来几十年为了应对人口增长和基础设施建设而需要重点发展的地区,以及进一步明确需要重点开发的住宅和商业载体的类型。
3.调整规划目标
由于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一些城市对原规划目标进行了相应调整。
(1)调整总目标和分目标。
《大伦敦空间发展战略》2011版的规划定位为“应对增长的规划”,同时更重视生活的质量。因此,与2004版相比,新规划在确定的总目标和分目标方面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例如,2004版的总体目标为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2011版的总体目标则为打造卓越的全球城市。具体如表6.9。
表6.9 两轮《大伦敦空间发展战略》目标对照
《墨尔本2030:规划的更新》与《墨尔本2030》相比,目标修订主要体现在:围绕更为紧凑的城市,确定了6个新的中央活动区(具有和CBD类似的功能)、更多地采用空中连廊的方式从而减轻交通拥堵、新建地块从而容纳53%的新建住宅等;围绕更好的大都市增长管理,确定成长地块容纳47%的新建住宅、在北部西部以及南部的一部分区域预留用于未来发展的区块、提高绿地的使用效率以实现每公顷15个住宅的目标、随着城市边界的变化探讨绿锲的独特价值等;围绕良好的区域城市网络,墨尔本与维多利亚区域中心城市之间高效快速的联系通道,2009年发布了区域蓝图等;围绕更为绿色的城市,在墨尔本西部地区增加两块草地自然保护区等;围绕搭建就业走廊,中央活动区应当由就业走廊所支撑,这些就业走廊主要连接高校、研究技术机构以及其他就业率较高的地区,将增加就业、住房、教育等服务。
表6.10 《墨尔本2030》和《墨尔本2050》的目标对照
(2)调整目标导向的侧重点。
综合性的城市发展目标——包括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交通、环境、防灾等多个方面。对比原规划《10年后的东京——东京将改变》和修订后的规划《2020年的东京——跨越大震灾,引导日本的再生》,综合性的城市发展目标——包括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交通、环境、防灾等多个方面,不仅目标内涵作了修改,规划目标的优先次序也做了调整,由此规划目标的侧重点发生了明显变化。从目标的前三个目标来看,《10年后的东京》体现出“美丽城市”、“环线道路”、“环境负荷小”,侧重于凸显舒适城市;而《2020年的东京》分别是“防灾”、“能源”和“环境”,侧重于安全城市,反映出东京灾后恢复发展的需要。此外,从目标的排序也可以发现,“防灾”目标的位置从《10年后的东京》的第四位,提升到《2020年的东京》的第一位,反映了东京城市在新阶段的发展重点。由于侧重点的变化,规划目标要求也有了提升。比如,对于防灾目标而言,《10年后的东京》进一步提出“创建抗灾力强的城市”;《2020年的东京》的防灾目标更高,提出“实现具有高度防灾能力的城市”。对于经济目标而言,《10年后的东京》的目标是提升经济水平和产业实力,确定东京的地位;而《2020年的东京》的目标是提升产业力,让东京驶上新的增长轨道。对于交通目标而言,《10年后的东京》的交通目标是“三条环线道路”;而《2020年的东京》的目标是“连接海陆空”。对于社会目标而言,《10年后的东京》的社会目标是“只要有意愿,人人都可挑战”的社会;《2020年的东京》在此基础上还提出“向世界大量输出展翅高飞的人材”等。
表6.11 两个东京发展战略目标的比较
4.优化空间布局
典型的是伦敦。《大伦敦空间发展战略》2011版对2004版的空间分区战略导向进行了较大调整,具体如下:
一是将全域划分为三个圈层,着力关注中央活动区的发展。2004版中提出将伦敦分为5个次区域,即东伦敦、西伦敦、南伦敦、北伦敦和中伦敦。在最新的2001版中,伦敦市将其全域范围划分为外伦敦、内伦敦和中央活动区,并对三个地区提出了不同的更新战略向导,其中央活动区是核心(关烨,2013)。
(1)外伦敦——促进发展。总面积约为1 200平方千米,承载了全伦敦60%的人口和40%的就业,并且是未来伦敦人口增长的重要地区。外伦敦在过去两次产业转型中,虽然就业岗位的增长只是内伦敦的1/4—1/3,但是其增长率比内伦敦趋势强劲。外伦敦的总体战略是“促进发展”,重点关注经济、交通、基础设施和生活品质的整体提高。经济方面,保持核心产业,刺激新的经济转型点,如增加新的政府办公场所,新的教育科研机构,环境友好型产业和知识产业,建设大型交通基础设施;交通方面,则是重点加强中心城区的可达性,发展TOD模式。
(2)内伦敦——调节贫富差距,平衡地区发展。总面积约263平方千米,内伦敦(除中央活动区之外)地区发展差异巨大,且有大量移民。内伦敦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复兴十分成功,在两次经济转型中都保持了增长,虽然人口只有外伦敦的60%,但未来增长趋势明显,预计到2030年可增加6万人。内伦敦的发展导向是均衡增长。因为靠近中央活动区,经济受到其发展的带动,同时自身也有强大的发展动力,但由于地区人群结构差异明显,需要重点关注就业市场的平衡发展,此外还需关注公共住房和商品房的平衡布局。(www.xing528.com)
(3)中央活动区(CAZ)——伦敦的核心竞争地。伦敦是第一个在其法定规划中提出中央活动区(CAZ)概念的城市[12]。2004年的《大伦敦空间发展战略》中第一次提出了中央活动区的概念,对于伦敦范围内划分为三个发展圈层,分别是外伦敦、内伦敦、中央活动区,与传统伦敦分区的差异主要在于将原本伦敦城这一中央商务区扩大成为了中央活动区。伦敦的中央活动区总面积约22平方千米,规划容纳27万人口,定位为国际、国内和伦敦市的中心,是伦敦参加全球化的核心竞争地区;伦敦地理、行政、经济、文化的中心;体现伦敦现代、活力、多元的地区。
表6.12 中央活动区的规划功能与定位
二是从全域角度对几类优先发展地区进行分类更新战略指导。2004版将整个伦敦地区划分成为机遇地区、强化地区、复兴地区、城镇中心等分区,2011版则将整个伦敦地区未来有更新潜力的地区划分为机遇性增长地区、集约开发地区、复兴地区以及城镇公共活动中心地区。机遇增长地区为未来城市增长重要地区,其标准是至少可提供5 000个工作岗位或者2 500个家庭,现状主要为棕地,位于中心伦敦、东伦敦、北伦敦地区,共有33个机遇区,其规划的总目标为增加49万个岗位和23.5万个家庭。集约开发地区主要是已建成地区,且有较好的公交可达性,未来以高强度的利用和土地混合使用的方式进行土地开发或更新。共有10个集约开发地区,其规划的全市总目标为全市增加1.3万个就业岗位和1.4万个家庭。
在英国的规划体系中,发展机遇区和集约发展区的具体规划是由其所在行政区的地方政府实施的,在其地方发展框架(LDF)中逐步落实的,但往往大伦敦政府选定的机遇区和集约发展区会跨越行政区,此时就需要对这类地区的总体发展进行框架性的引导,制定“机遇区规划框架(OAPF)”以指导各行政区在地方发展框架中的进一步实施。例如伦敦的Lower Lea Valley机遇区位于道克兰地区北部,横跨Hackney、Waltham Forest、Newham、Tower Hamlets 4个区,面积约1 450公顷。这个区域(LLV)主要根据Lea河及其相关水道划定出来的,同时这一地区也包含2012年伦敦奥运会地区。LLV机遇区规划框架认为这里有足够的潜力容纳新增的家庭和就业岗位,预计新增5万个就业岗位,为3.2万个家庭提供住所,规划目标是成为一个充满活力、高质量、可持续、混合使用的城市片区,充分融入城市原有肌理,并且凸显出其高质量且富有个性的滨水和绿色城市环境。与伦敦的城市肌理融为一体的同时,营造无可比拟的景观,新增高质量的公共空间和滨水景观。虽然Lower Lea Valley机遇区规划框架并不是一个法定规划,但是它为整个Lower Lea Valley地区构建了一个框架,在编制该地区的各类规划时,它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关键性文件。在该规划框架中,首先阐述了选定这一机遇区的目的与背景,并严格限定了空间范围;接着针对水、绿色空间、住房、工业、交通、慢行系统、市政设施和奥运会场址地区专题进行规划;同时对这一机遇区所涉及的几个行政区内的部分进行了框架规划,并且选出了其中重点进行设计的15个次级分区,最后对该规划的实施机制、重点项目、负责机构进行了详细的引导。
此外,《墨尔本2030:规划的更新》提出实施区域的策略性扩张。对于现有的郊区而言,到2030年需要容纳更多的人口,为了应对人口的快速增长,同时保持区域发展的活力,需要特别关注围绕活动区、沿着公共交通网络附近的住宅的密集开发。对于成长区域而言,未来经济发展将会大幅加速,在接下来的20年里将会增加284 000套住房。因此从长期来看,墨尔本东南部地区的土地供应将会较为有限,必须将发展的重点从东南部移至北部和西部地区。
5.完善任务举措
对于具体的任务、政策、行动计划和项目,不少城市都进行了修订、更新和补充。
2004年2月颁布的《大伦敦空间发展战略》是一个针对大伦敦地区未来30年的发展而制订的战略发展规划,发布后在英国社会各界以及国际规划界产生了较大影响。2005年10月,大伦敦政府发表了《伦敦规划的回顾总结》,从十大重点领域(经济、住房、交通、气候变化、世界地位等)提出了新的目标。2006年10月,大伦敦政府发布了《大伦敦空间发展战略——住房供应、废物、矿物资源的调整》,在住房供应、废物管理、矿物利用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政策。
《2020年的东京》在规划中明确提出该计划立足于大震灾后的状况,特别在以下三个方面致力于政策的充实强化。一是防灾对策的强化——高度防灾城市的构筑。东京都一直重点推进防灾对策,但是此次大震灾暴露出许多在先前框架下无法对应的状况。面对可称得上是日本宿命课题的地震,以及近几年频繁发生的局部暴雨等自然灾害,有必要构筑完备的高度防灾城市,维护城市机能和居民生活。二是能源政策的推进——高效率自立分散型的能源战略。东日本大震灾发生后的停电及夏天电力供给不足等问题,暴露出能源供给系统的脆弱性。能源政策原本应由国家负责推进,但为了不让首都东京的功能陷入麻痹状态,必须将能源政策定为城市政策支柱,从东京开始展开能源战略。能源政策被定为东京都的最重要课题之一,打造地方生产和地方消费的能源,推进自立、分散发电等,实现新的能源供给模式转换。三是国际竞争力的强化——成为亚洲的核心。近年来,亚洲各城市飞跃发展,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日本的国际竞争力相对下降。为了打破这一现状,有必要通过引进跨国公司的亚洲区总部,让日本作为“亚洲之据点”。在具有发展潜力的东京,通过引进跨国公司,以及国内中小企业的协作,创造新技术、新服务,让东京进化为亚洲的核心,并与整个日本的再生携手并进。在防灾方面,《10年后的东京》提出将采取一揽子防御地震灾害的措施,并将推进最先进的防恐技术和对策,以提高首都东京在国际上的评价和信用,打造具备强大抵御危机能力的城市;而《2020年的东京》提出采取集中精力做好城市建筑的抗震工作,最大限度发挥自助和互助使地震灾害降低到最小,并早日恢复城市功能,强化气候变化带来的暴雨等城市型灾害对策等。
此外,东京新规划还修订了任务举措的实施形式。东京规划从“政策开展”变成了“具体项目+政策开展”:《10年后的东京》的任务举措是与各个目标相对应的工作任务,及相应的“今后的政策展开”;而《2020年的东京》的任务举措除了制定相应的政策之外,还提出了“支撑《2020年的东京》的12大项目”。
表6.13 支撑“2020年的东京”的12大项目
资料来源:http://www.metro.tokyo.jp/CHINESE/PROFILE/index.htm。
6.3.3 修订原因
由于城市人口的增长,发展环境的变化,以及一些预料之外的重大事件的影响,全球城市及时进行了规划调整和修订。
1.法定要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多变化,原有的规划与现实发展环境已经不相适应,有必要对原规划进行修订,使城市发展战略更加适应现实发展需要。为此,对于实施达到一定年限的规划,不少城市立法强制要求进行修订。例如,2008年纽约以地方立法的形式规定,2030年规划必须每4年修订一次。纽约在提出2030年规划后,对规划的实施进行了制度化的持续跟进,其主要形式是每4年对规划进行一次修编,每年进行一次进展评估,并提出实施进展报告。又如,东京都政府在编制《2020年的东京》规划时明确指出,《10年后的东京》规划已制定满5年,进入计划实施中期,有必要编制新的《2020年的东京》规划。
2.人口变化
《墨尔本2030》指出,从2006年至2036年墨尔本地区将增加180万人,人口将达到500万人,增速远远超过预期。《墨尔本2050》则预测,未来墨尔本的人口还将继续增长,将超过悉尼,需要增加大量的就业岗位。按照目前的趋势,墨尔本的人口将在2050年达到650万人,届时墨尔本需要增加120万个就业岗位。人口的快速增长对于墨尔本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此,墨尔本政府需要新的规划来保证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此,修订的新规划提出,墨尔本市西南部社区Werribee和Pt Cook之间将新建East Werribee就业集群区,规划面积达775公顷,建成后预计将创造超过5.8万个工作岗位,并能容纳7 000户家庭、近2万民众在这里生活。
3.需求增长
纽约规划实施4年之后,一些问题仍然突出:住房过于昂贵需要缓解,邻里需要更多活动场所,逾期老化的水和电力系统需要升级,街道和地铁过于拥挤需要解决等。在过去4年进展和经验基础上,纽约于2011年提出了规划的修订版本plaNYC 2011。该版本从人口增长、基础设施、全球经济和气候变化4个方面重新审视了纽约所面临的挑战,将重点放在适应新需求新挑战的物理城市和日常生活基础设施的功能提升上。
伦敦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经济处于缓慢增长态势。据预测,2011年至2031年伦敦的就业率将处于较平缓趋势甚至稍有下降。人口增长、经济低迷及追求生活品质等问题使伦敦的生活、交通、环境等基础设施面临巨大考验:公共资源供给不足、现有基础设施利用率有待提高及公共设施投资网络亟待优化等(赵景亚、殷为华,2013)。因此,伦敦必须确保未来有足够的基础设施来支持其经济社会生态等的增长和改善。以住房为例,截止到2009年,伦敦人口达到775万人,比上年增加8.5万人。其中,有306万人居住于伦敦城与内伦敦地区,469万人居住在外伦敦的自治镇。据预测,到2016年伦敦将新增人口70万,至2031年伦敦人口将会达到882万,住房新增加399万套。在伦敦人口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其人口结构特别是年龄结构和种族构成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不断趋向年轻化和多元化。随着伦敦人口的不断增长,无论是内城还是外城,都面临着更多的住房需求。与此同时,人口组成的多变也要求住房结构的多样化。
与《墨尔本2030》相比,新编制的《墨尔本2050》更为系统全面地分析墨尔本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一是拥堵,到了2050年,墨尔本的日常出行量将增加80%,对于交通运输系统而言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二是房屋价格的可承受力,房价的上涨已经超过了收入的增长速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规划必须加强社区建设,同时增加在主要就业区附近的住房供应。三是城市的可达性,过去10年间,墨尔本60%的人口增长发生在城市的边缘地区,因此为了建设新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需要花费巨大的成本,更具有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应当是鼓励城市中心以及郊区特定区域(围绕活动中心或铁路网络)的合理增长。为此,迫切需要提高通勤效率。增加墨尔本生产力和竞争力的关键在于降低人们上班出行的成本和缩短出行的时间,这也是政府为何在CBD开发修建居住和商用房产的原因。对墨尔本而言,工作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墨尔本的交通状况。2006年在墨尔本工作的人有186万人,到2036年这一数字将增加至300万人。这些工作大多位于墨尔本市中央地区,对于每个到参加工作年龄的墨尔本居民而言,每人基本有3个本地工作岗位可供选择。对于墨尔本西部而言,这一数字降至0.7;对于墨尔本东部而言,这一数字降至0.8。目前的城市结构导致了就业分配上的差距。市中心有较多的专业性工作岗位,而郊区的工作岗位通常仅限于零售、社区工作等。随着大都市区的不断发展,住在成长区之外的居民花费在上班途中的时间将大幅增加,通往市中心的道路将会更为拥挤。研究表明,人们希望的单程上班时间为40—50分钟,目前很多墨尔本居民花费在单程上班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40—50分钟。因此政府的规划和交通政策必须加快调整,从而尽可能减少通勤时间。
4.事件影响
对一些全球城市而言,其规划修订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发生了规划制定时预想不到的重大事件。
2012年在伦敦东部利亚山谷地区成功举行第30届夏季奥运会和残奥会。它结束后将为伦敦留下一笔宝贵的遗产——奥运公园及其主要的场馆设施等;而临时场馆用地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建设用地。针对奥运会和残奥会进行全过程规划紧密结合和同时进行,奥运公园的遗产总规划框架是城市棕地开发、再生及后续发展。伦敦希望通过这一举世瞩目的体育盛会,将衰落的东区转型为功能更新的邻里社区;改善运输基础设施更好地连接伦敦中心区和郊区;改善河流通道和优化运河网络;为东部伦敦提供机会发展成为一个示范性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新区。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奥运设施、文化资源等是修订之急。
自然灾害和申办奥运会两个大事件是东京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修订的重要原因。《10年后的东京》自制定以来,一直作为东京都政府工作的基本方针,并实施了相关政策。但是,随着东京申办2016年奥运会的失败和东日本大震灾的发生,东京都的行政环境和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为此,东京修订了《10年后的东京》规划,编制了《2020年的东京——跨越大震灾,引导日本的再生》规划,将防灾和能源放在了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最突出位置,并将申办2020年奥运会作为重要战略目标之一。
表6.14 规划提升与调整的重大事件背景
5.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原因外,有的城市调整或编制新的战略规划,还出于缓解社会失衡矛盾或满足国家发展战略需要。
伦敦是世界上最关注生活质量的城市之一,但城市的不同地区对住房需求、公众健康的公平性、自然环境与居住区环境质量、市中心服务设施、交通网络、绿色开放空间等生活质量的期望值差异很大,这表现出伦敦地区发展的不均衡化。此外,与其相关的社会贫困问题也非常显著,造成伦敦的两极化非常严重。从地理区位看,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内伦敦的东北部、西伦敦和东伦敦等地区。从人口结构角度看,伦敦的儿童、工薪阶层、老人等收入贫困率比英国的其他城市都高。这种两极分化的状态与一系列的社会诸多不良问题如吸毒、犯罪等有着密切关系。为此,伦敦新规划提出统筹城市发展空间,力图缓解城市失衡发展的尖锐矛盾。
《10年后的东京——东京将改变》的推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国家战略:(1)日本期待通过城市力量实现新生。日本政府认为,尽管日本物质财富极为丰富,但是尚未找到价值准则和新目标,国民越来越难以拥有梦想。同时,把目光转向世界,因为全球面临着气候变暖、恐怖主义活动、地区纷争等诸多问题。未来百年,将是城市的世纪,日本期待通过“城市的力量”创造出新的文明秩序。为了构筑和平繁荣的世界,实现日本的新生,东京必须向更为成熟的阶段发展前进,为此必须采取如下三个措施:第一,消除“20世纪遗留的负面遗产”。必须通过整修三条环线道路等措施来克服并解决东京最大的问题——交通堵塞。第二,明确东京的魅力形象。通过交通堵塞的解决来提升城市功能,打造舒适便捷的城市生活环境。同时,以每个人都能快乐享受生活为理念,推进城市街区建设。第三,打造实现“美丽街区、安全城市”,提高东京的形象和信誉,并以此作为留给下一代的宝贵遗产。其举措包括推进水域景观(重视水边眺望效果)建设、集中实施地震防灾措施等。(2)日本政府期望通过举办2016年奥运会实现东京改变。2006年8月,东京被选为2016年奥林匹克夏季运动会的申办城市之一。日本政府认为正如上次举办的奥运会改变了东京一样,10年后举办奥运会将是东京推动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备、城市魅力进一步增强的重要契机。同时,奥运会并非是一时性的活动。筹办奥运会本身将推动东京进行变革,并带动日本发生显著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东京都政府编制了《10年后的东京》发展规划,以在举办2016年奥运会时向世人展现东京形象为目标,以此作为带有政策制定方向意义的“都市战略”。另外,东京期望在今后10年加快实施系列措施,着力打造为21世纪的示范城市,并向亚洲以及全世界传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