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安科技大学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方式研究成果

西安科技大学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方式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的环境教育起步较晚,相对于中小学环境教育和专业环境教育来说,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尤其对于环境教育的教育模式、具体方法还缺少深入的研讨。

西安科技大学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方式研究成果

大学环境意识教育方式初探

董 炎 郝卫全 荆秀芳

从20世纪中叶起,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环境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入人心,环境教育也从单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转向以环境与发展为核心。国际环境教育的蓬勃开展,带动了世界各国的环境教育。我国的环境教育起步较晚,相对于中小学环境教育和专业环境教育来说,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尤其对于环境教育的教育模式、具体方法还缺少深入的研讨。环境教育对现行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方法,对学校领导及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自身素质都提出了重大挑战,这场挑战将意味着对学校教学实践的一些重要变革。目前,高等学校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的环境教育以“普及”为原则,普及率和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如何开展对大学生的环境教育,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环境教育的特点和内涵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探讨教育规律的一门教育科学的基础科学。环境教育是借助于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并在人与环境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

(一)揭示环境教育的内涵必须体现环境教育的特点

首先,在阐释环境教育的含义时,应体现教育的本质。也就是说,环境教育作为环境科学与教育学结合的新领域,应视其为一种教育活动。其次,环境教育应从人类同其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出发,考虑环境与发展问题。第三,适应国际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环境教育在推进可持续发展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环境教育应定向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第四,要帮助个人和社会群体对整个环境及其相关问题有所认识和感受,不断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环境知识和环境技能,在人与环境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1]

(二)要正确辨别环境教育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

环境教育与自然(界)和生态环境。按照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原始(生)自然和人工(化)自然,亦即环境科学所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从原始生态学上看,生态是指生物(包括人)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此处的环境主要是指生态环境。因此可以说,环境科学中的“环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自然(界)”、生态学意义上的“生态环境”是一致的概念,也正是环境教育中之“环境”。

(三)环境教育的内涵

从逻辑学上讲,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科学、完整、全面地揭示和理解环境教育的内涵,为进一步对环境教育的理论探讨奠定基础。

笔者认为:环境教育是一种旨在提高人处理其与环境相互依存关系的能力的教育活动。具体来讲,环境教育从人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出发,通过对受教育者实施环境知识、环境问题等方面的环境教育内容,以促进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环境心理,提高其预见和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和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与伦理观、可持续发展观,为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提供各种帮助,促使人们由传统思维向生态思维转变,从而倡导生态文明的教育活动。

二、环境教育课程的组织模式

从国外经验看,国外高校在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环境教育中,普遍采用渗透课程和单一学科课程两种组织模式,在教学中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进行互补。我们应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完善大学生环境教育的组织模式。

(一)渗透课程的组织模式

渗透课程的组织模式,也称多学科模式,是依据课程目的与目标,将适当的环境教育内容深入到各门学科课程之中,通过在相关的学科教学中进行环境科学知识、技术能力以及环境道德的教育,从而实现环境教育的目的与目标,这种教育的途径在各国采取得比较普遍。其特点是:该模式可以避免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不需要专门的环境科学专业的师资力量,适合环境教育的跨学科性。但是该模式也有一定的缺憾,它对各学科间的协调性有很高的要求,否则环境教育便会被各学科分割得支离破碎,教学内容也会出现重叠甚至相互矛盾,难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培养正确牢固的环境态度和价值观。此外,由于涉及学科门类过多,综合评价难度较大,渗透课程组织模式还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由于教师对渗透概念把握不准,导致在现行学科内容中硬性插入许多相关的环境知识,使原学科内容大大增加,一方面,冲击了现行的学科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环境教育的实施仍然停留在知识本位的层次上。

(二)单一学科课程组织模式

单一学科课程组织模式,又称跨学科模式,是从各个领域中先取有关环境科学的概念、内容方面的主题,将它们结合一体,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其特点是:在专业教学计划中,通过增加环境教育课程板块,将环境教育引入教学环节中,以系统化的方式将环境科学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再配以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较全面地了解环境科学及其相关体系的知识。此种方式的优点是比较容易系统地、具有针对性地组织各部分内容,比较容易进行课程综合评价,但需考虑授课时间和时数,需要专门的师资,对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在数量上要求较高。

(三)两种组织模式的争议

自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人们便一直在争论环境教育当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是整个课程的一个领域。在1977年的第比利斯政府间环境教育大会以及澳大利亚环境条件协会(AAPE)的1980和1982年的全国会议中均对这一问题作了思考。科学教育和环境教育专家芬什姆认为:每个人都同意环境教育应当是渗透在整个课程中的一种新的方向和重点。他强烈反对专门的学科,认为几乎没有教师会乐意处理环境教育的多学科教学,如果环境教育实际上成了一门学科,由热衷者或者专门的教师负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相关规划中的许多希望都要落空了。[1]也有一些学者倾向于建立单一学科的环境教育。环境教育学者威尔什(Walsh)认为:渗透于现实学科之中进行的环境教育,容易使之消失于这些学科之中,实现不了环境教育的目的和目标,因此,由一名指定的教师向一些学生传授一门列入课程表的学科,总比什么也没有教和没有教成要强。[2]

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逐步地意识到,采用单一学科课程组织模式有明显的不足,因为虽然它具有知识系统性和易于进行综合评估的优点,但却需要在已拥挤的课表中增加一门学科,也为学生增加更重的学业负担。

80年代以后,渗透课程组织模式逐渐成为主流,人们试图利用任何一个学科领域,将环境教育的目的、问题结合于现行的学校规划之中,以此实现环境教育的目的和目标。(www.xing528.com)

笔者认为:环境教育是以培养受教育者综合环境素质为目的,这就决定了它是一个教育活动,它是一种教育理念,是新型的人才培养观,它需要教育工作者调整教育教学观,树立为了人类的健康与发展而进行教育的思想,以学科教学为载体,以包括环境素质在内的公民素质为培养目标,进行为了环境的教育。渗透课程组织模式是环境教育课程发展的趋势,应重点研究,科学地普及应用。单一学科课程组织模式开展起来也有其优势,在我国大学生环境教育的起步阶段,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提高学生环境意识的目的。总之,我们应当普及渗透课程组织模式,保证单一学科课程组织模式,双管齐下,科学运用。

三、实施建议

潘岳强调:“大学对社会全面、健康、持续发展负有责任,必须加强对全体大学生的环境教育”。[3]借鉴国外高校环境教育的经验,再结合我国高等学校的具体情况,可以采取如下方法:

(一)在各专业开设公共必修课

将单一授课型环境教育课程模式列入主渠道。加拿大的MACMASTER大学就明确将环境教育课程列入核心(必修)课程中,并将相应的知识面扩大,兼容文、理科各方面的知识体系。在讲授过程中注意与先修及后续课程的衔接,为学生日后将环境科学的知识与专业相结合建立基础。

我国为非环境专业的理、工科大学生编写的教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经出版,有些大学的非环境类专业已开设该课程并定为必修课。例如:清华大学在创建“绿色大学”各方面措施中,在教学上就是以开设《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的公共课程板块来实施普及式环境教育。但在教学实践中,应加强教学管理上必要的保障,克服在教学计划的过程中,经常因教学调整等原因被调整或删除的现象,保证课程的学时。

(二)大力普及渗透型环境教育

在我国的大学生环境教育中,可以在公共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以及专业课中渗透环境教育。但在采用渗透式教育时,需对渗透教育的课程名称、章节(知识点)及建议学时把握准确。

(三)把环境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注重将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口、资源与发展的关系作为基本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不论是采用单一学科课程模式还是渗透课程模式,都要注重以基本指导思想为主线进行环境知识的灌输。

(四)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公共选修课程

在综合性的大学里,有多学科的群体优势、专业优势和教师资源的优势,由学校统管开设的公选课也越来越多,拓宽了学生的选择面,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目前已开设的课程涉及文化经济法律艺术、信息、生物、环境科学、娱乐、书法等多学科领域中,门类较为齐全,在这些学科中环境学科也越来越引起学生们的重视。当代大学生对环境科学知识的渴望,也正是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被各国政治家、科学工作者和公众所日益重视和关注的背景下产生的。如何有效地引导这种发展势头,吸引更多的非环境专业类的本科生对环境学科的选修要求,加强大学生环境教育工作,合理安排和设置环境教育课程,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

(五)坚持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精炼教学内容等原则进行设置

在综合性大学中开设公共选修课程应结合本校各专业学科的特点,提高大学生环境教育的水平和环境类公选课的教学层次,还应针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加强环境教育的教学内容。在授课内容及要求上,因选修公选课的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要求和吸收,不同于本专业课程的学习,他们既希望得到知识又渴望轻松地学习,针对他们希望以本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去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的特点,在安排课程内容时,首先要考虑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了解到国际国内所关注的环境形势和常发生的环境问题,也可以了解自己身边的环境状况、环境变化及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影响,在讲授时,从环境科学基本知识点上讲解并进一步引向深入。在安排授课内容时,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从分析环境问题入手,围绕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全面分析自然界中各种环境要素。

(六)针对不同环境问题的热点,开办专题讲座

专题应围绕政治、经济、法律、工程技术、管理等方面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阐述,适合于文科和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自由选择,灵活性较大,授课内容要切合实际。

参考文献

[1]祝怀新,李玉静.澳大利亚环境教育的新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2006,(2)

[2]徐辉.关于加强西部地区高等院校环境教育的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5,(2)

[3]国家环保总局潘岳讲话[EB/OL].国研网.2003-9-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