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建勋 程卫星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要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1]大学班级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载体,班级文化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感受和参与程度,影响到大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发展水平,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成果和质量。因此,在大学校园教学环境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固守班级这一思想政治的阵地,构建大学班级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一、班级文化的内涵
作为学校教育和教学最基本的活动单位——班级社会,它既是一种教育制度,又是一种文化模式,其核心内容就是班级文化。但多年来,我们对班级文化的认识却存在诸多的误区,在许多人眼里,班级文化只是教室墙壁上的名人语录、格言、警句等;把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班级文化片面化、单一化,严重影响了班级文化在美化育人环境,提高育人质量方面的功效。
所谓班级文化是指围绕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班级风气等的集合体。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表现出一个班级独特的风貌和精神,并且这种班级独特的风貌和精神,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学习和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从班级文化的形态看,它包括理念层、制度层和视觉层[2]。理念层是班级文化中不可直接接触到的东西,它的核心内容是班级精神文化,即班风。制度层是班级文化中能直接感觉得到的部分,包括班级各种规章制度、各项活动以及人际关系氛围等。它是班级文化的载体和基础。视觉层包括班级形象设计、形象宣传等。三个层次共同组成了班级文化。
二、大学班级文化的功能
(一)教育引导功能。班级文化形成的一种生活氛围,与传统的强调纪律和制度的学生管理有所不同,它是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教育、引导、调节和纠偏的作用,对每个大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班级文化的这种教育不同于课堂教育,它是无形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它也不同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和指导,它不是单一的政治思想的目标导向,而是随着时代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变化的客观要求,更注重新知识、新技能的获取和实践锻炼,它体现学以致用,强调知行合一,具有较强的就业技能的针对性,为班级成员进入社会做好知识、技能的积淀。
(二)激发凝聚功能。班级文化的激发凝聚功能主要表现在班级文化能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班级的命运和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个人与班级的行为和努力方向一致。这种文化氛围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核心价值观、行为准则的认同和遵循,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使大学生与班级之间建立十分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把个人利益与班级整体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形成无形的合力。在班级文化凝聚作用的影响下,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正确地认知他人,为未来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人际技能基础。
(三)规范制约功能。班级文化通过非正式的、约定俗成的群体规范或共同价值准则对成员的思想、行为产生约束和规范作用,这种规范体系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使班级成员不得不自觉地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班级规范。但这种约束,是一种“软约束”[3]。这种“软约束”是班级文化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在班级成员的心理深层形成的一种心理定势,是一种强大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主要通过学习风气、人际关系、道德舆论等氛围,在无形中指导和规范着班级成员的行为,在实践中这种“软约束”往往比严格的校纪校规更奏效。
(四)指引激励功能。良好的班级文化,能为每个班级成员创造培养各种兴趣、爱好和特长,扩展知识、技能的空间;提供文化活动的设施、模式与良好氛围;营造体验个体能力、自尊和价值认可的和谐场所,从而有效地激发每个成员积极地发展自我,调动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五)监督督促功能。一个班级已经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如果有学生的行为和班级的文化不符,就会有人提醒他,告诉他应该怎么做,这种善意的提醒就是一种融入日常生活中的监督,从而督促大学生按照既定的规范自觉地约束自己。
三、影响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因素
班级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简单自发的,而要受到各种文化教育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学校教育环境的熏陶
校园文化对班级文化具有决定作用。校园文化是所有班级文化生成发展的大环境和源泉,校园文化的变化也必将导致班级文化的变化。
(二)教育规律的制约
班级文化的发展要受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大学生正处于情绪易冲动时期,须正确地加以引导。例如,大一新生班级要强调自理,促使其尽快适应大学校园生活;高年级班级要进行自我教育,激励班级成为表率和榜样。同时班级文化的发展受到培养目标的影响。
(三)学院文化的影响
学院作为教育组织,是教学和科研的集合体,具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和专业导向,它反映了全体成员所共享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被大学生所认可,对大学生的行为具有影响。而不同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会表现出不同学院的人文特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院的特色文化。学院文化和企业文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是一种隐形的、存在于大学生心中的价值观、精神、行为、风范和制度。一旦建成学院独特的文化,便会产生一些深远的意义。学院文化的功能主要有:凝聚功能、导向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延续功能。
(四)宿舍文化的影响
宿舍是大学生思想最为活跃、感情流露最为真切、言行举止最为自由、信息传播最为迅速的场所。宿舍作为大学生的“第二家”,是与其他同学朝夕相处的基本单元。大学生受宿舍的影响较大,比如容易产生宿舍归属感,在心理学上表现为从众现象,大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宿舍制度或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做出改变其态度的现象。
笔者在材料学院06级学生宿舍做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
学习效率与其学习环境密切相连。学生干部多的宿舍,得奖学金的比例及英语四级通过率明显高于其他宿舍,而且在英语六级通过率方面更为突出。
很多大学生渴望通过担任学生干部来历练自己,不仅在班上主动起带头作用,而且在生活中表现比较明显,尤其在同一宿舍,调查中发现在第三学年学生干部职位减少的情况下,仍有两人以上学生干部在同一宿舍的现象,并且这个宿舍在前两学年都有多人担任学生干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上能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并且能够继续胜任工作。
总体来说,女生在奖学金以及英语四、六级方面要高于男生,笔者认为女生在学习上相比男生更为用功,这与女生沉稳、踏实的心理有一定联系。
(五)邻近班级文化的影响
在校园文化的总体环境中,班与班之间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一致的,但班与班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反映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却是不同的。当某一班级文化形成其自身的鲜明个性特征时,其他班级文化往往要受其感染和影响,或者被接纳,或者遭排斥。[4](www.xing528.com)
(六)教师人格魅力的感染
教师、辅导员的人格外化为班级文化的精神,班级文化的精神塑造出特定的人格。可以说,辅导员对班级文化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大学生政治思想导师,从对大学生的关爱、人格魅力到专业素养,都对辅导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个班级文化的形成固然与辅导员的观念和行为密切相关,同时任课教师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只有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相互尊重,教师真正以学生为本,和谐共建,才能孕育出宽容、自主、向上的文化氛围。
四、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构建学院文化
学院的文化需要学院里的每位师生的努力,使它在大学生的心里根深蒂固,而成为学院的“灵魂”。学院的管理者可以通过柔性的文化来引导大学生,在学院里建立合作友爱、共同奋进的良好环境,让这种文化自动地协调大学生的心态和行为,让学院的目标转换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而且能够成为大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
1.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及时调整管理理念和风格,完善管理体制,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更新管理制度,是制度趋于人性化,让学院文化更具向心力。
2.树立学生模范,鼓励大学生向其学习,在学科上动员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提高大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学习主动性。
3.利用校报、新闻网、院报、橱窗、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在全校进行广泛宣传大学生工作,加强各院系之间的交流。
4.在思想教育上,树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对国家和社会有汇报意识。由每名党员联系数名入党积极分子,每名积极分子带动和影响数名同学,使同学以党员为核心团结起来。由学生党员牵头,以班为单位组成政治理论学习小组,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政治素养。
(二)加强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
近年来笔者在材料学院班级文化建设中做了如下的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在新生入学后,注重加强养成教育及对学校和学院文化的传递。
2.引导新生班级提练班级誓言,新生入学后由班干部组织全班学生共同提炼班级誓言,设计班旗,形成活泼健康、积极向上的共同文化理念。
3.加强对新生班级干部的培训,同时建立班级干部例会制度,共同讨论班级事务,加强意见沟通。
4.加强班级学风建设,在班级倡导学习为主的主流文化,通过举办各类学习小组和学术讲座活动形成良好的学风。
5.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文体活动,如体育文化节、团队素质拓展比赛等活动,创建和谐的班级氛围。
(三)注重宿舍文化建设,以舍风促学风
第一,开展舍长交流会议。舍长作为基层的学生干部,应及时向辅导员定期反映宿舍的各项情况,了解宿舍人员的心理状况,辅导员应经常走访大学生宿舍,关心宿舍的每一成员。
第二,定期的宿舍内务卫生检查,树立“优秀卫生宿舍”榜样,或根据各宿舍学习成绩,评选“学习型宿舍”,号召各个宿舍向其学习。
第三,举办“宿舍文化设计大赛”,彰显不同的宿舍文化和学生个性,让大学生在一个惬意的环境中学习。
(四)建章立制,搭建班级文化平台
班级文化是无形的、抽象的,而班级制度却是有形的、具体的。要建设班级文化,就需要有制度的保障。传统的班级文化建设,都特别注重在班级中建章立制,用各种条条框框来束缚大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方式,并以此作为构建良好班级文化的根本保证。但是,大学生自主性、自由意识比较强,叛逆心理也强,传统的班纪、班规套在大学生身上,“圈”住了大学生的自由。因此,这里主张的建章立制,并不是试图通过各种班规来塑造班级成员的“标准化”行为模式,而是为班级成员在未来的发展中能获取更多的竞争技能,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来为大学生创造各种培养知识技能的机会和条件。如:班干部公开竞选制,主题班会制度,考试诚信制度,信息传递制度,班务公开制度,团员、党员民主评议制度,社会志愿者服务制度,英语口语竞赛、演讲赛,宿舍文化评比等等制度,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各种机会和平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2004,(8)
[2]赵华,陈艳红.班级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开封大学学报,2002,(16)
[3]李国梁.关于大学班级文化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8,(6)
[4]于音,许勤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探讨[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7,(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